耳屎在醫學上被稱為耵聹,這是一種淡黃色粘稠的分泌物,能保護外耳道皮膚,同時也能粘附外物,一般可通過張嘴和咀嚼等運動自行排出。你有沒有仔細觀察過,耳屎有時是溼的,有時是幹的,特別是耳屎又溼又油時可能是身體出現問題。
「耳屎」又溼又油,是身體出了啥問題?
耳屎的形態跟人種有關,黃種人大部分是乾燥的耳屎,歐美和非洲人大部分是溼耳屎。另外耳屎也和遺傳有關,父母親是溼耳屎,那么子女是溼耳屎的可能性極高。不管耳屎是乾燥的還是溼潤油膩的,只要從小到大都是這樣,就不用太擔心。若以前是幹耳屎,但一段時間內卻頻繁出現溼耳屎且非常油膩,說明體內溼氣大。特別是伴有頭髮和臉出油、大便粘稠且排便次數增多、皮膚易長溼疹和四肢無力,那一定就是溼氣重。
怎麼判斷體內是否有溼氣?
1、早晨起床時
早晨起床時沒有任何精神,頭髮暈且疲勞,不喜歡動彈。特別是感覺小腿肚子發酸和發沉,這說明溼氣重。
2、上廁所時
拉大便時發現糞便不成形且長期便溏,說明溼氣重。每次大便後,總有一部分大便粘在馬桶上,難以衝下去,也是溼氣重的一種表現。若不方便觀察可以看一看擦拭後的手紙,正常情況下,拉完大便後一張手紙就能擦拭乾淨。體內有溼氣的人往往需要3~5張紙才能擦乾淨。
3、洗漱時
舌頭是身體健康的晴雨表,每次刷牙前可以照鏡子觀察一下舌頭,通常情況下舌頭淡紅且潤澤,舌頭表面有一層舌苔,舌苔薄白,乾濕適中。若舌苔白厚,看起來滑且溼潤,說明身體體內有寒。若舌苔粗糙或發黃髮膩,說明身體中有溼熱。
如何排出體內溼氣?
1、避免外溼入侵體內
不能長期呆在潮溼環境中,特別是溼氣敏感的人,夏季不能直接睡在地板上,潮溼下雨天儘量不要出門,不能穿潮溼沒有幹的衣服,也不能頭髮沒吹乾就直接睡覺。
2、科學安排飲食
保持適量且均衡的飲食,少吃或不吃肥甘厚膩和酒等食物,不易被消化且容易引起腸胃悶脹和發炎,也要少吃油炸食物和甜食,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其發炎反應。中醫講生冷食物和寒性瓜果會使得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因此少吃為妙。不妨多吃能利腸胃和消水腫功效的食物,如薏仁綠茶或赤小豆等。
3、多運動
長期待在空調房中,出汗少,會減弱身體調控溼度能力,因此應多運動出汗來幫助排除體內溼氣。如跑步、遊泳或快步走等能活化全身氣血循環,加快水分代謝。
溫馨提示
炎熱夏季開空調時不能讓冷風直吹自己,儘量在空調房中穿上長衣長褲。睡覺前用熱水泡泡腳,可以在泡腳水中加入生薑或艾葉,能幫助排除體內溼氣。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拔罐或艾灸的方式來去除溼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