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首部「星球大戰」真人劇集《曼達洛人》中的 Baby Yoda
IMAGE:Walt Disney Pictures/Lucasfilm
伴隨著迪士尼首部「星球大戰」真人劇集《曼達洛人》(The Mandalorian)的播出以及《星球大戰 9:天行者的崛起》的即將上映,《星球大戰》與眾多品牌如 A BATHING APE®、adidas Originals、Levi’s 等的聯名系列最近亦層出不窮。
《星球大戰 9:天行者的崛起》劇照
IMAGE:Walt Disney Pictures/Lucasfilm
相對於《星球大戰》系列作品的衍生品和聯名產品的售賣成績來說,票房所創下的利益僅僅只佔了很小一部分,影視作品仿佛只是一部部重量級的宣傳廣告而已。
《Star Wars》「尤達寶寶」周邊商品
IMAGE:Disney/Amazon
adidas x《Star Wars》全新角色連乘系列
IMAGE:adidas Originals
1977 年 5 月 25 日,《星球大戰4:新希望》(Star Wars: Episode IV - A New Hope)這部問題纏身、預算吃緊的獨立科幻電影當時僅在 32 家電影院上映。從這一天起,開啟了太空科幻電影服裝美學新紀元。英國插畫家、服裝設計師約翰·莫洛(John Mollo),憑藉這部電影獲得了 1978 年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這部也是唯一一部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星戰電影。
《星球大戰4:新希望》(1977)劇照
IMAGE:Lucasfilm
John Mollo 在 1978 年奧斯卡頒獎典禮上領獎
IMAGE:GETTY IMAGES
很少有電影服裝美學像《星球大戰》系列在世界範圍內獲得廣泛認同,它不僅徹底改變了科幻服裝的概念,還在 20 世紀 70 年代末預示了時尚界的激進時刻。這個流行文化最成功 IP 的傳奇是如何開始的?值得我們溫故而知新。
喬治·盧卡斯和凱麗·費雪在《新希望》的片場
IMAGE:reddit
1973 年,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有了「太空幻想史詩」拍攝計劃,相繼被聯美影業和環球影業回絕後,瀕臨破產的二十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拋來了橄欖枝。影片最初的拍攝預算為 800 萬美元,後來又追加了 300 萬,其中,服裝的全部預算僅為 22 萬美元,且必須在 14 周內完成服裝的設計製作。
Star Trek TOS (The original series 1966 -1969)
在《星球大戰》之前,科幻服裝局限於「兩種老套的未來主義服裝」:一是銀色連身衣或是希臘羅馬戰士託加斯的迷你裙和披風;二是現代制服的太空版。當盧卡斯在構思《星球大戰4:新希望》時,想要避免早期科幻作品中太空時代人物服裝的刻板印象,聚集了有才華的藝術家們助他將幻變為現實。插畫師拉爾夫·麥誇裡(Ralph McQuarrie)和約翰·莫洛(John Mollo)的合作決定了角色的整體面貌:與早已審美疲勞的科幻片服裝大不相同,且帶著驚世脫俗的神秘感。
《星球大戰4:新希望》(1977)劇照
IMAGE:Lucasfilm
人物服裝的製作步驟大概是:盧卡斯描述角色或背景,讓概念藝術家畫出草圖,之後設計師們商議服裝的原料和材質,以及角色的體型和性格會怎樣影響他們的服裝。在《星球大戰4:新希望》中,絕地大師穿的是壓抑到近乎單色的長袍,服裝讓他有一種中世紀的感覺,強調絕地的精神修煉。服裝滿足了演員角色高階動作的實際要求,寬鬆的裁剪、開肩與長袍體式讓演員能大幅度運動,也表明了他們的戰士身份。設計師們仔細地觀察了演員的動作,同時考慮格鬥場景與特技效果的要求。
黑澤明的《羅生門》(1950 年)讓日本電影走向國際,而《七武士》(1954 年)則以極具東方特色的電影打破了西方在電影世界的壟斷地位,對當時很多年輕導演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不乏喬治·盧卡斯。他在學生時代就是黑澤明的影迷,第一次觀賞這位日本傳奇導演的電影是在南加州大學看的《七武士》。當時的他不僅被電影裡對於人物關係的展現而打動,也被黑澤明的創作手法折服:「《七武士》幾乎改變了我一生。這部電影中故事、演員的表演、動作戲、幽默和懸念、攝影機的移動深深影響了我日後的創作,而它的巧妙之處在於故事簡潔明了。」
盧卡斯在 1974 年開始創作劇本,但在電影故事基礎脈絡的構想時遇到了瓶頸,於是再次將《戰國英豪》翻出來觀看。他曾坦言:「《星球大戰》的創作從最開始就深受日本導演黑澤明的電影《戰國英豪》的影響,電影最初的故事主線與它十分相似。」不僅如此,電影中的「絕地武士」的設定取自《七武士》中的武士精神,雷射劍原型則是日本武士刀。
《戰國英豪》(1958)劇照,營救莉阿公主的主線情節與《戰國英豪》中將軍護送公主逃出險境的情節相似
機器人 C-3PO 和 R2-D2 的靈感則是來自《戰國英豪》中的兩位農民
就像盧卡斯從黑澤明的武士電影中借鑑了情節要點和人物一樣,人物的服裝顯然也借鑑了日本傳統服飾。John Mollo 參考了黑澤明的《七武士》等電影,為反派 Darth Vader 等人設計了具有日本民俗風格的黑色盔甲戰服。絕地大師的罩袍雖然織物看起來像麻布那樣粗糙,米色內襯實際上是生絲織成的優雅日本和服,隱射與日本武士的關聯。
《星球大戰4:新希望》(1977)劇照
IMAGE:Lucasfilm
上世紀 70 年代,整個日本正經歷 60 年代後期的經濟高速發展的第二次高峰,人們安居樂業開始在提升時尚品味與生活品質方面進行著探索,各領域的日本設計師的流派與作品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西方資訊流入日本市場,年輕的日本時尚設計師們都想在巴黎嶄露頭角。
1977 年,山本耀司在東京推出了第一個 Y 系列
在《星球大戰4:新希望》上映後的幾年中,以川久保玲、山本耀司和三宅一生為代表的日本設計師們用奇異的輪廓與剪裁手法,在巴黎掀起了時裝界的新思潮。山本耀司是寬鬆服裝的先驅,他對和服等日本傳統服飾進行了重新設計。恰好在《星球大戰4:新希望》首映那年,他在東京推出了第一個 Y 系列,其他系列在 80 年代初開始在巴黎展出。1983 年,甘迺迪·弗雷澤(Kennedy Fraser)在《紐約客》(New Yorker)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偉大的時刻》(The Great Moment)的文章,預言了這一群體的不朽。
Comme des Garçons,1982 秋冬很難相信這完全是偶然,在這部電影與真實的時尚史之間,似乎存在著某種微妙的聯繫。1970 年代,日本達到經濟巔峰,John Mollo 借用了日本服飾的輪廓,也許正是暗喻著一個龐大、超前的日本設計師群體給西方時尚界帶來的衝擊。在此之前的歐洲一貫注重凸顯人體曲線的服裝設計,就像是在第一部星戰電影前人們對老套的未來主義服裝的刻板印象一樣,而那時的日本時裝卻是側重對輪廓的解構。
《星球大戰》系列作品的每一個組成元素都成就了電影的雋永,它是好萊塢產業重要的改變遊戲規則的案例,而服裝只是其中的一個很小的分支。或許,再當我們以別的角度回過頭欣賞這部《星球大戰4:新希望》時,又會從這個流行文化中的現象級作品中獲得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