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坊「走古事」
在閩西連城縣羅坊,元宵節有一種叫做「走古事」的大型民間祭祀活動。
「走古事」是當地村民為了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而開展的一項民間活動,但實際上是一場具有娛樂性質的盛大狂歡,被稱為「山村狂歡節」。以村民房族為單元,每年設置7個古事棚,每個棚內有兩名男童裝扮成文臣武尉,由66名男青年輪流扛抬著,先後在旱地和淹臍的河中競賽奔走,場面激情熱鬧。
最為精彩的是,古事在當地的雲龍河中競跑,人們全身溼透,還情緒激昂地奔跑在深淺不一的河道上,據說即使天寒地凍也一樣要在河裡跑,腳下的浪花濺起了雲龍河兩岸觀眾的喝彩。
連城縣是中國客家縣份之一,客家民俗文化底蘊深厚,民間活動以內容多和精緻而聞名海內外,有遊大龍、走古事、遊花燈、燒炮、犁春牛、遊大粽、祭公太等。連城民俗活動原汁原味,被譽為「中原古文化的活化石」。
赤腳「上刀山」
當日一大早,寂靜的小山城沸騰了起來。
在縣體育場中央,早早豎立一直徑20多公分、高約8米的杉木柱,36把長35公分的鋼刀磨得閃閃發光,分別插在木柱兩側。在歡快的嗩吶、鑼鼓、鞭炮聲中,今年已61歲的蘭如柱老人光著手腳,開始「上刀山」。圍觀群眾屏氣凝神,看著老人一步步踩著刀刃往上爬,最後老人成功登頂,圍觀群眾不禁大聲喝彩。
接著中湍村3名普通村民一一脫掉鞋襪,用同樣的方法上到柱頂。讓人驚奇的是4人下來後手腳絲毫無損,而那鋼刀卻鋒利無比,看一眼就使人毛骨悚然。
農閒田裡擺著兩張八仙桌,桌上放著一塊用紅布包著的長近2米、寬1米的松木板,板上每隔兩釐米釘一枚8.3釐米長的鐵釘,共釘2300多枚,鋒利的鐵釘尖頭向上露出2釐米左右,這就是錐床。隨著一聲聲吆喝,蘭如柱老人脫去鞋襪,邁著小步緩緩走過錐床。之後他先後抬起左右腳,顯示腳底未受任何傷害。據說,這項絕活已失傳上百年,今年在文化節上才重現江湖。
撈油鍋
一口大鐵鍋,鍋中放入2.5公斤花生油,下面燃著柴火,油燒沸後,將一簸箕農家做的白色米米反放入油鍋。10多分鐘後,白色的米米反漸漸炸成了深棕色。米米反炸熟後,有兩位五六十歲的村民雙手伸入滾燙的油鍋裡將米米反撈起,並分發給觀眾,觀眾當場把米米反吃掉後,證實米米反已炸熟。而「撈油鍋」表演者的雙手卻未有任何傷害。
民間絕活村
閩西自唐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始置汀州府以來,成為客家民系形成、發展、壯大的歷史舞臺,客家文化積澱豐厚,民間文化傳承久遠,民間「絕活」層出不窮。而中湍村,則是一個以民間絕活著稱的山村。
中湍村,是一個距離縣城30餘公裡,人口逾千,以蘭姓為主,歷來以民間絕活著稱,充滿神奇色彩的小山村。
每年農曆十月十五是該村的醮會日,舉行一次民俗表演,有「上刀山」、「下火海」、「撈油鍋」等節目。而今年的客家文化節,他們更是將這些絕活,帶到縣城,讓人大開眼界,其中六旬老人蘭如柱表演的過錐床失傳近百年後首度重現「江湖」。
「以前都在村裡演,現在面對這麼多人,一點都不害怕!」蘭如柱,今年61歲,是中湍村一普通村民。在文化節上,參與了「上刀山」、「下火海」、「撈油鍋」等四項絕活的表演,自然成了眾人觀注的焦點。
記者問到,為了表演絕活,平時有沒有進行特殊的訓練時,「沒有,平常還要下地種田呢!」身材瘦小的蘭如柱老人靦腆地說。據悉,這些參與表演者都是中湍村普通村民,平日裡大家都有活忙,「只是在每年的醮會日,表演一下,讓大夥熱鬧熱鬧」。
據悉,中湍村絕活還有:掌心燃放鞭炮,即一老人將鞭炮放在掌心劈劈啪啪燃放卻雙手無損;鞭炮纏頸燃放——兩老人將2米長的大串鞭炮纏在脖子上燃放安然無恙。以前中湍村的民間絕活還有竹籃挑水、草蓆撐船等,現均已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