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萬眾矚目的電影《奪冠·中國女排》上映了,拍攝這部電影的是大名鼎鼎的陳可辛。
如果實在是沒有聽過這個人,相信你應該對這些電影不陌生,例如《甜蜜蜜》《如果愛》《十月圍城》《中國合伙人》等,是既叫好又叫座,而且拿獎無數。
衝著陳可辛以往的口碑,加上國家情懷、中國女排這個大IP,很多人很看好這部電影,電影還沒上映,熱度是炒了一波又一波。
而陳可辛讓很多同行羨慕的地方在於,他可以把商業、市場和自己拍攝風格很好地結合在一起,還能把控電影的質量。
要做到這一點,其實很難,就像我們無法很好兼顧興趣愛好與工作一樣,但是陳可辛導演做到了。
1962年,陳可辛在香港出生。父親陳銅民是導演和編劇,年輕時非常熱愛電影,還專門跑到北京去念一個電影專業。畢業後,輾轉到長城、鳳凰左派愛國電影、國泰、邵氏公司做編劇和宣傳。
受父親的影響,陳可辛從小就喜歡電影,四五歲時,就幫著父親拎著公文包輾轉奔波於各個劇組,電影片場便是他最大的遊樂園。
70年代,陳銅民一直夢想著做導演,可是天賦和人脈資源有限,苦於沒有出頭的機會。於是一咬牙,從電影公司辭職,準備自己單幹、拍電影,可是沒人願意給他投資,資金缺乏。
陳銅民沒有因此放棄,為了節省成本,他就讓兒子陳可辛出演,後來陳銅民好不容易籌拍了一部電影《赤膽好漢》,10歲的陳可辛還在片中客串過男主角的兒子,有一場洗澡的「半裸」戲。
可惜的是,這部電影最終沒能在香港上映,版權還賣到國外去了。後來陳可辛翻拍了這部電影,改名《十月圍城》,算是彌補了父親的遺憾。
陳銅民辛苦奔波了十幾年,一部問世的電影作品都沒有,電影夢想碎了一地。
在陳可辛12歲的那年,抑鬱不得志的陳銅民,放棄了夢想,帶著一顆支離破碎的心,離開了香港這個傷心地,舉家搬去泰國。
從小就一直對父親崇拜有加的陳可辛,無法接受父親這個決定,也不明白父親為什麼要放棄,並向父母表明自己是香港人,不願意去泰國,可是胳膊擰不過大腿,最終抗議無效。
陳銅民放棄了電影夢想,可是陳可辛卻繼承了父親曾經的意志,依然非常熱愛電影。陳可辛無法阻止家人搬遷的決定,可是卻用行動默默抗議著。
在泰國待了六年,他只讀國際學校,不肯接受當地教育,不學泰文。所以至今,陳可辛只會說泰文,不會寫不會看,就是那時候「反抗的結果」。
每到假期,便跑回香港,去熟悉的電影院看電影。期間往返的費用,都是從零花錢裡節省出來的。
用好友曾志偉的話來評價他,「別看他表面很有禮貌,實際上脾氣倔強得很。」
高中畢業後,18歲的陳可辛到美國洛杉磯讀書,陳銅民認為電影專業沒有前途,希望他讀酒店管理,陳可辛聽取了父親的建議,讀了一年之後,發現酒店管理實在是太枯燥了,私自改成了電影專業。
陳可辛平時勤工儉學,到餐館去當服務員,電影《中國合作人》有這樣一個場景,孟曉駿(鄧超飾演)到美國留學,生活非常拮据時,就到餐館去打工,一些老員工對他非常苛刻,使喚他幹著幹那的,非常辛苦,而高額的小費都被他們拿去了,只給孟曉駿一丁點硬幣。
餐館裡有一位英國老太太看不下去,偷偷塞給孟曉駿20美元小費,孟曉駿說,「不行,我不可以收小費。」
老太太對他說了一段讓人淚目的話,「這是你應得的,你還年輕,你會走得很遠,而她(老員工),一輩子都只能呆在這裡。」
其實這段鏡頭,是陳可辛的親身經歷,他說當時那位太太塞給他20塊美元,對他說的那段話,他感動得都快哭了。在80年代,對一個窮小子來說,20美元可是一筆「巨款」。
陳可辛第一次去好萊塢拍電影時,也是四處碰釘子,沒有話語權,後來適應不了美國那個工作環境,最後還是回到了香港。這就像意氣風發的孟曉駿,想要在美國闖出一片事業卻四處碰壁一樣。
後來孟曉駿和成東青們創業成功,登上了美國時代廣場的版面,陳可辛到那裡取景,看著孟曉駿遠去的背影,陳可辛哭得不行。此刻,電影與過去、與現實重合,孟曉駿的成功,何嘗不是他自己的成功。不過,這都是後話。
1983年,讀大三回香港打暑假工的陳可辛,正好碰上吳宇森在拍電影《英雄無淚》,需要泰語翻譯,陳可辛陰差陽錯地進了劇組做事。
在劇組做事的這段時間,陳可辛發現實踐學到的東西,遠比課堂學到的知識豐富、有用得多,於是不顧家人反對,毅然放棄了學業。
隨後,經曾志偉介紹,去了嘉禾影視公司工作,擔任過蔡瀾等人的副導演和助理製片,學習一段時間後,開始監製《神行太保》《咖喱辣椒》等影片,開始嶄露頭角。
之後,陳可辛憑藉《金枝玉葉》《甜蜜蜜》等電影,大獲成功,不僅票房賣得好,還斬獲了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就在陳可辛準備放開手腳大幹一場時,1997年,一場金融危機席捲全球,香港電影市場不但萎縮嚴重,影視行業也全面受阻,成龍李連杰等遠走好萊塢。
沒有資本的支撐,陳可辛也掀不起浪花,也轉去美國洛杉磯發展,加入了史匹柏的夢工廠。
於是,有了第一部好萊塢製作的電影《情書》,但是陳可辛在好萊塢發展並順利,不但沒有話語權,與當事人的拍攝理念也不同,他感覺自己不像是在創作,而更像是工具。
處境與《中國合伙人》裡孟曉駿一樣,陳可辛心灰意冷,婉拒了上司開給他的豐厚報酬,甩頭就回到了香港。
這期間,陳可辛嘗試拍攝不同題材的電影,有喜劇、恐怖片,還有他擅長的愛情電影,像《見鬼》《金雞》等,都有獲獎,但是票房一般。
直到2002年,張藝謀的一部《英雄》橫空出世,一舉收穫2.5億票房,讓陳可辛意識到大陸電影市場的潛力,陳可辛就像發現了新大陸一般,「原來內地可以是這麼大一個市場。」
2005年,陳可辛開始轉戰內地,不過當時這麼做的,可不止陳可辛一人,香港許多導演都看中了內地的資金鍊,但他們的做法是,用內地的資金,拍攝自身擅長的港片。
陳可辛不同,他拿的是內地投資,講的是內地故事。但陳可辛可是「華裔二代」,成長的背景也很複雜,他的做法,相當於一個「外來人」來講一個連他自己都不知道的故事。
當愛情歌舞片《如果·愛》出來之後,大家發現一個「外來人」,原來也可以把內地故事拍得這麼好。陳可辛大膽啟用內地演員周迅,還讓周迅獲得了「三料」影后。陳可辛可謂是「影后影帝」製造機器,演員想要拿獎,就找陳可辛合作。
陳可辛內地試水成功,讓他信心倍增,於是他準備拍鴻篇巨製《投名狀》,電影的故事大綱改編自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張汶祥刺馬案。
請到三位大腕李連杰、劉德華和金城武做男主,女主用的是徐靜蕾。陳可辛一改往日武俠片飛簷走壁等花裡胡哨的動作,堅決不用吊威亞等,想要還原戰爭的真實性。
在拍攝的過程中,陳可辛與美國製片人安德魯·摩根雙方意見不合,安德魯·摩根有自己的想法,認為太寫實了,觀眾看電影,就是來娛樂放鬆的,你搞得這麼嚴肅壓抑,萬一沒有票房怎麼辦?
陳可辛的執拗讓他絲毫不肯妥協,依然堅信自己的拍攝理念,於是兩人爭執不斷,一度讓陳可辛患上了急性焦慮症。
《投名狀》上映時,馮小剛的《集結號》尾隨其後。原本陳可辛很輕視《集結號》,「一部拍解放軍的電影,老百姓怎麼會認呢?還沒明星,從頭到尾都是髒兮兮」。
他信心滿滿,鐵定《投名狀》可以秒殺馮小剛的《集結號》。當時內地的發行方都很亢奮,一致認為《投名狀》票房會衝破三個億,即便不破三個億,也會到2.8億。
沒想到劇情來了個神反轉,馮小剛帶著他的電影上陣後,陳可辛和他的電影慘敗而歸。原先被瞧不上的《集結號》,殺的《投名狀》的票房和排片斷崖式下跌,票房上升停滯。
最終馮小剛創造了內地電影史的紀錄,陳可辛的電影沒有賺到錢,白忙了一場。
陳可辛偏偏不信這個邪,繼續延續之前的寫實風格,連續拍了《十月圍城》和《武俠》,當時正值古裝大片風靡之際,陳可辛卻連續遭遇票房滑鐵盧,這回投資方博納總裁終於忍不住了,直接與他中斷了合作。
那段時間,陳可辛非常痛苦,事業陷入了谷底。其實從電影藝術來講,陳可辛是成功的,《投名狀》讓李連杰獲得影帝。
《十月圍城》獲得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攝影等多個大獎,讓謝霆鋒成為最佳男配角,《武俠》讓甄子丹繼續獲得最佳動作設計獎,更別提之前的《甜蜜蜜》《如果愛》等電影了,更是獲獎無數,成就了一大批演員。
但是對投資方來說,看重的是商業價值,如果你不能帶來巨大的商業利益,就是雞肋。但對陳可辛而言,他所追求的一直都是電影的藝術表達。
其實像《投名狀》和《武俠》都是遠遠被低估的電影,陳可辛當時拍攝手法太超前了些,因為當時的武俠電影都是飛來飛去的,你太寫實了,觀眾就覺得不夠精彩,放到現在,觀眾就覺得不錯,真實、深刻、有深度,打鬥也很精彩。所以電影評分一直在往上漲。
陳德森憑藉陳可辛說,「他內心其實很反叛的,但是他聰明,不會硬著去對抗。」
夢想並不能當飯吃,陳可辛也深知這個道理,如果一味堅持「你的藝術表達」,而不能獲得商業價值,最終沒人投資,就會面臨無電影可拍的境地。
所以他需要在「藝術表達」和商業價值中找到一個平衡點,陳可辛痛定思痛,最終找到問題所在,堅持拍好電影並沒有錯,但好的電影應該與時俱進,同時也要接受和參考別人給予的意見。
「當然你不是說要討好觀眾,但是你要跟他溝通,要了解這個社會上正在發生什麼事情。」
陳可辛頓悟出:「一部好看的主旋律片上映,可以得到的支持是更巨大的。」
找準方向之後,陳可辛重回戰場,這次沒再跟風拍武俠片了,於是拍出了《中國合伙人》《親愛的》等叫座又叫好的電影,既能拿獎,又能賺錢。
黃建新打趣陳可辛說,「如果你能放下你的糾結,下一部肯定多3億票房。」
陳可辛則笑,「我沒要賺大錢,但是我的電影好,我就覺得行。」
這或許正是陳可辛能夠成為大導演的可貴之處。
今年備受期待的一部電影,要數陳可辛執導的《奪冠·中國女排》,最近正在熱映中,超燃,很多一進影院,最後都是哭著出來的。連觀看首映禮的那英和梁靜都哭得滿臉淚水,「80年代女排奪冠時我才十幾歲,電影喚起了很多年沒有的那種熱淚盈眶」,那英說。
單從演員的陣容來看,就讓人耳目一新,鞏俐演郎平,為了完成這個人物角色的轉換,鞏俐用了四個月的時間,從內到外,完全成了郎平本人。
就連惠若琪等女排姑娘們一看到鞏俐,都驚呼「真的好像!」
《奪冠》全片所有的排球運動員,幾乎皆由職業球員扮演。朱婷、惠若琪等女排姑娘們本色出演自己。
陳可辛接受採訪時說,「我們不是模仿秀」,我們是玩真的。
而看過的觀眾,都給出超高的評價,「太燃太熱血了!」「年度十佳預定!」「會被時代記住的作品!」
還有女觀眾直接喊話導演陳可辛要求報銷紙巾!
今天,《奪冠》領跑國慶檔,它會創造出什麼票房奇蹟呢?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