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冠》口碑爆棚,那英梁靜感動得不行,網友喊話陳可辛報銷紙巾

2020-09-25 周公子聊娛樂

今天,萬眾矚目的電影《奪冠·中國女排》上映了,拍攝這部電影的是大名鼎鼎的陳可辛。

如果實在是沒有聽過這個人,相信你應該對這些電影不陌生,例如《甜蜜蜜》《如果愛》《十月圍城》《中國合伙人》等,是既叫好又叫座,而且拿獎無數。

衝著陳可辛以往的口碑,加上國家情懷、中國女排這個大IP,很多人很看好這部電影,電影還沒上映,熱度是炒了一波又一波。

陳可辛讓很多同行羨慕的地方在於,他可以把商業、市場和自己拍攝風格很好地結合在一起,還能把控電影的質量。

要做到這一點,其實很難,就像我們無法很好兼顧興趣愛好與工作一樣,但是陳可辛導演做到了。

01

1962年,陳可辛在香港出生。父親陳銅民是導演和編劇,年輕時非常熱愛電影,還專門跑到北京去念一個電影專業。畢業後,輾轉到長城、鳳凰左派愛國電影、國泰、邵氏公司做編劇和宣傳。

受父親的影響,陳可辛從小就喜歡電影,四五歲時,就幫著父親拎著公文包輾轉奔波於各個劇組,電影片場便是他最大的遊樂園。

70年代,陳銅民一直夢想著做導演,可是天賦和人脈資源有限,苦於沒有出頭的機會。於是一咬牙,從電影公司辭職,準備自己單幹、拍電影,可是沒人願意給他投資,資金缺乏。

陳銅民沒有因此放棄,為了節省成本,他就讓兒子陳可辛出演,後來陳銅民好不容易籌拍了一部電影《赤膽好漢》,10歲的陳可辛還在片中客串過男主角的兒子,有一場洗澡的「半裸」戲。

可惜的是,這部電影最終沒能在香港上映,版權還賣到國外去了。後來陳可辛翻拍了這部電影,改名《十月圍城》,算是彌補了父親的遺憾。

陳銅民辛苦奔波了十幾年,一部問世的電影作品都沒有,電影夢想碎了一地。

在陳可辛12歲的那年,抑鬱不得志的陳銅民,放棄了夢想,帶著一顆支離破碎的心,離開了香港這個傷心地,舉家搬去泰國。

從小就一直對父親崇拜有加的陳可辛,無法接受父親這個決定,也不明白父親為什麼要放棄,並向父母表明自己是香港人,不願意去泰國,可是胳膊擰不過大腿,最終抗議無效。

陳銅民放棄了電影夢想,可是陳可辛卻繼承了父親曾經的意志,依然非常熱愛電影。陳可辛無法阻止家人搬遷的決定,可是卻用行動默默抗議著。

在泰國待了六年,他只讀國際學校,不肯接受當地教育,不學泰文。所以至今,陳可辛只會說泰文,不會寫不會看,就是那時候「反抗的結果」。

每到假期,便跑回香港,去熟悉的電影院看電影。期間往返的費用,都是從零花錢裡節省出來的。

用好友曾志偉的話來評價他,「別看他表面很有禮貌,實際上脾氣倔強得很。」

02

高中畢業後,18歲的陳可辛到美國洛杉磯讀書,陳銅民認為電影專業沒有前途,希望他讀酒店管理,陳可辛聽取了父親的建議,讀了一年之後,發現酒店管理實在是太枯燥了,私自改成了電影專業。

陳可辛平時勤工儉學,到餐館去當服務員,電影《中國合作人》有這樣一個場景,孟曉駿(鄧超飾演)到美國留學,生活非常拮据時,就到餐館去打工,一些老員工對他非常苛刻,使喚他幹著幹那的,非常辛苦,而高額的小費都被他們拿去了,只給孟曉駿一丁點硬幣。

餐館裡有一位英國老太太看不下去,偷偷塞給孟曉駿20美元小費,孟曉駿說,「不行,我不可以收小費。」

老太太對他說了一段讓人淚目的話,「這是你應得的,你還年輕,你會走得很遠,而她(老員工),一輩子都只能呆在這裡。」

其實這段鏡頭,是陳可辛的親身經歷,他說當時那位太太塞給他20塊美元,對他說的那段話,他感動得都快哭了。在80年代,對一個窮小子來說,20美元可是一筆「巨款」。

陳可辛第一次去好萊塢拍電影時,也是四處碰釘子,沒有話語權,後來適應不了美國那個工作環境,最後還是回到了香港。這就像意氣風發的孟曉駿,想要在美國闖出一片事業卻四處碰壁一樣。

後來孟曉駿和成東青們創業成功,登上了美國時代廣場的版面,陳可辛到那裡取景,看著孟曉駿遠去的背影,陳可辛哭得不行。此刻,電影與過去、與現實重合,孟曉駿的成功,何嘗不是他自己的成功。不過,這都是後話。

1983年,讀大三回香港打暑假工的陳可辛,正好碰上吳宇森在拍電影《英雄無淚》,需要泰語翻譯,陳可辛陰差陽錯地進了劇組做事。

在劇組做事的這段時間,陳可辛發現實踐學到的東西,遠比課堂學到的知識豐富、有用得多,於是不顧家人反對,毅然放棄了學業。

隨後,經曾志偉介紹,去了嘉禾影視公司工作,擔任過蔡瀾等人的副導演和助理製片,學習一段時間後,開始監製《神行太保》《咖喱辣椒》等影片,開始嶄露頭角。

之後,陳可辛憑藉《金枝玉葉》《甜蜜蜜》等電影,大獲成功,不僅票房賣得好,還斬獲了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03

就在陳可辛準備放開手腳大幹一場時,1997年,一場金融危機席捲全球,香港電影市場不但萎縮嚴重,影視行業也全面受阻,成龍李連杰等遠走好萊塢。

沒有資本的支撐,陳可辛也掀不起浪花,也轉去美國洛杉磯發展,加入了史匹柏的夢工廠。

於是,有了第一部好萊塢製作的電影《情書》,但是陳可辛在好萊塢發展並順利,不但沒有話語權,與當事人的拍攝理念也不同,他感覺自己不像是在創作,而更像是工具。

處境與《中國合伙人》裡孟曉駿一樣,陳可辛心灰意冷,婉拒了上司開給他的豐厚報酬,甩頭就回到了香港。

這期間,陳可辛嘗試拍攝不同題材的電影,有喜劇、恐怖片,還有他擅長的愛情電影,像《見鬼》《金雞》等,都有獲獎,但是票房一般。

直到2002年,張藝謀的一部《英雄》橫空出世,一舉收穫2.5億票房,讓陳可辛意識到大陸電影市場的潛力,陳可辛就像發現了新大陸一般,「原來內地可以是這麼大一個市場。」

2005年,陳可辛開始轉戰內地,不過當時這麼做的,可不止陳可辛一人,香港許多導演都看中了內地的資金鍊,但他們的做法是,用內地的資金,拍攝自身擅長的港片。

陳可辛不同,他拿的是內地投資,講的是內地故事。但陳可辛可是「華裔二代」,成長的背景也很複雜,他的做法,相當於一個「外來人」來講一個連他自己都不知道的故事。

當愛情歌舞片《如果·愛》出來之後,大家發現一個「外來人」,原來也可以把內地故事拍得這麼好。陳可辛大膽啟用內地演員周迅,還讓周迅獲得了「三料」影后。陳可辛可謂是「影后影帝」製造機器,演員想要拿獎,就找陳可辛合作。

陳可辛內地試水成功,讓他信心倍增,於是他準備拍鴻篇巨製《投名狀》,電影的故事大綱改編自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張汶祥刺馬案。

請到三位大腕李連杰、劉德華和金城武做男主,女主用的是徐靜蕾。陳可辛一改往日武俠片飛簷走壁等花裡胡哨的動作,堅決不用吊威亞等,想要還原戰爭的真實性。

在拍攝的過程中,陳可辛與美國製片人安德魯·摩根雙方意見不合,安德魯·摩根有自己的想法,認為太寫實了,觀眾看電影,就是來娛樂放鬆的,你搞得這麼嚴肅壓抑,萬一沒有票房怎麼辦?

陳可辛的執拗讓他絲毫不肯妥協,依然堅信自己的拍攝理念,於是兩人爭執不斷,一度讓陳可辛患上了急性焦慮症。

《投名狀》上映時,馮小剛的《集結號》尾隨其後。原本陳可辛很輕視《集結號》,「一部拍解放軍的電影,老百姓怎麼會認呢?還沒明星,從頭到尾都是髒兮兮」。

他信心滿滿,鐵定《投名狀》可以秒殺馮小剛的《集結號》。當時內地的發行方都很亢奮,一致認為《投名狀》票房會衝破三個億,即便不破三個億,也會到2.8億。

沒想到劇情來了個神反轉,馮小剛帶著他的電影上陣後,陳可辛和他的電影慘敗而歸。原先被瞧不上的《集結號》,殺的《投名狀》的票房和排片斷崖式下跌,票房上升停滯。

最終馮小剛創造了內地電影史的紀錄,陳可辛的電影沒有賺到錢,白忙了一場。

04

陳可辛偏偏不信這個邪,繼續延續之前的寫實風格,連續拍了《十月圍城》和《武俠》,當時正值古裝大片風靡之際,陳可辛卻連續遭遇票房滑鐵盧,這回投資方博納總裁終於忍不住了,直接與他中斷了合作。

那段時間,陳可辛非常痛苦,事業陷入了谷底。其實從電影藝術來講,陳可辛是成功的,《投名狀》讓李連杰獲得影帝。

《十月圍城》獲得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攝影等多個大獎,讓謝霆鋒成為最佳男配角,《武俠》讓甄子丹繼續獲得最佳動作設計獎,更別提之前的《甜蜜蜜》《如果愛》等電影了,更是獲獎無數,成就了一大批演員。

但是對投資方來說,看重的是商業價值,如果你不能帶來巨大的商業利益,就是雞肋。但對陳可辛而言,他所追求的一直都是電影的藝術表達。

其實像《投名狀》和《武俠》都是遠遠被低估的電影,陳可辛當時拍攝手法太超前了些,因為當時的武俠電影都是飛來飛去的,你太寫實了,觀眾就覺得不夠精彩,放到現在,觀眾就覺得不錯,真實、深刻、有深度,打鬥也很精彩。所以電影評分一直在往上漲。

陳德森憑藉陳可辛說,「他內心其實很反叛的,但是他聰明,不會硬著去對抗。」

夢想並不能當飯吃,陳可辛也深知這個道理,如果一味堅持「你的藝術表達」,而不能獲得商業價值,最終沒人投資,就會面臨無電影可拍的境地。

所以他需要在「藝術表達」和商業價值中找到一個平衡點,陳可辛痛定思痛,最終找到問題所在,堅持拍好電影並沒有錯,但好的電影應該與時俱進,同時也要接受和參考別人給予的意見。

「當然你不是說要討好觀眾,但是你要跟他溝通,要了解這個社會上正在發生什麼事情。」

陳可辛頓悟出:「一部好看的主旋律片上映,可以得到的支持是更巨大的。」

找準方向之後,陳可辛重回戰場,這次沒再跟風拍武俠片了,於是拍出了《中國合伙人》《親愛的》等叫座又叫好的電影,既能拿獎,又能賺錢。

黃建新打趣陳可辛說,「如果你能放下你的糾結,下一部肯定多3億票房。」

陳可辛則笑,「我沒要賺大錢,但是我的電影好,我就覺得行。」

這或許正是陳可辛能夠成為大導演的可貴之處。

今年備受期待的一部電影,要數陳可辛執導的《奪冠·中國女排》,最近正在熱映中,超燃,很多一進影院,最後都是哭著出來的。連觀看首映禮的那英和梁靜都哭得滿臉淚水,「80年代女排奪冠時我才十幾歲,電影喚起了很多年沒有的那種熱淚盈眶」,那英說。

單從演員的陣容來看,就讓人耳目一新,鞏俐演郎平,為了完成這個人物角色的轉換,鞏俐用了四個月的時間,從內到外,完全成了郎平本人。

就連惠若琪等女排姑娘們一看到鞏俐,都驚呼「真的好像!」

《奪冠》全片所有的排球運動員,幾乎皆由職業球員扮演。朱婷、惠若琪等女排姑娘們本色出演自己。

陳可辛接受採訪時說,「我們不是模仿秀」,我們是玩真的。

而看過的觀眾,都給出超高的評價,「太燃太熱血了!」「年度十佳預定!」「會被時代記住的作品!」

還有女觀眾直接喊話導演陳可辛要求報銷紙巾

今天,《奪冠》領跑國慶檔,它會創造出什麼票房奇蹟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焦點

  • 看《奪冠》從頭哭到尾 影迷喊話陳可辛導演:請報銷紙巾
    現在,有一部能夠激發國人共同記憶的電影正在熱映,那就是陳可辛導演的《奪冠》。和票房一起飄紅的還有口碑,淘票票9.2分和貓眼9.3分的開分,足以說明觀眾對這部影片的喜愛。但讓我們等待了200多天的《奪冠》,上映後票房口碑齊飛,證明好電影不負期待。而且,《奪冠》的上映吹響了國慶檔前哨,也為即將到來的國慶檔開了一個好頭。
  • 陳可辛吳君如陪白雪仙看《奪冠》,92歲高齡被感動得熱淚盈眶
    10月14日晚,著名策劃汪曼玲在社交平臺曬出一組照片,並配文稱:「陳善之看完《奪冠》盛讚電影拍得非常好看,陳可辛很尊重老人家,特別安排在私家影院放映給仙姐欣賞,鞏俐演郎平、黃渤演陳忠和教練,不作第二人想,陳可辛找女排運動員演繹角色,更是神來之筆。
  • 「沒有遺憾」,導演陳可辛回應《奪冠》熱門話題
    國慶節期間,電影《奪冠》以「超燃」的女排精神感動了觀眾,引發了大家的熱議。近日,《奪冠》導演陳可辛接受人民網文娛部採訪,回應了網友關心的問題。1978年曼谷亞運會上,16歲的陳可辛第一次現場觀看中國女排比賽;40年後,他在電影《奪冠》中向女排精神致敬。陳可辛表示,創作過程沒有留下遺憾,「能拍攝這樣一個題材的電影,我覺得已經是很幸運的事了。」
  • 《奪冠》成最大贏家,陳可辛回應口碑爭議,稱不會捍衛自己的電影
    觀眾和粉絲也紛紛留言說:從始至終,個人一直比較喜歡這部電影,也一直很欣賞陳可辛導演對於自己作品的態度; 陳導這部電影拍得真不容易。他是把香港影人特質和大陸風貌結合得最好的香港導演,很厲害,可以說偉大。陳導的電影整體水準非常高几乎部部都是精良。期待他新的作品。
  • 陳可辛:《奪冠》不是《郎平傳》,白浪為演郎平辭掉工作
    9月27日晚,導演陳可辛參加了一個小時左右的媒體群訪,跟大家分享了《奪冠》背後的故事。對於有觀眾說,因為流了很多眼淚想讓導演「報銷紙巾」,陳可辛表示情感在很多時候是他出於本能的選擇,「因為我自己也很喜歡看電影。有的時候很容易被情感打動,所以很多時候我拍電影,都會很自然就往那個方向拍很多情感的東西。」
  • 電影中國女排改名《奪冠》 王菲那英致敬女排獻唱片尾曲
    1月17日晚,電影《中國女排》正式宣布更名為《奪冠》,瞬間引爆社交網絡。1月19日,電影再次重磅官宣,由王菲、那英合唱的電影片尾曲《生命之河》MV震撼發布!她們用溫柔卻堅定的聲音,娓娓道出中國女排近40年的奮鬥歷程。該片由導演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中國女子排球隊領銜主演,即將在大年初一熱血上映。
  • 《奪冠》首映口碑爆棚,三個細節看哭觀眾
    9月25日,陳可辛的電影《奪冠》提前開球,先聲奪人。這部講述中國女排輝煌歷史的電影,在經歷了近9個月的波折後,終於與觀眾見面了。《奪冠》的首映是晚上6點,許多人拖家帶口早早就在影院門口排隊,影片給人一種熟悉而又特別的味道,熟悉的是女排姑娘的拼搏精神,是陳可辛特有的細膩,而兩者融合又產生了化學反應。
  • 本周5部新片上映 陳可辛《奪冠》撞檔北野武《菊次郎的夏天》
    其中,有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等主演的電影《奪冠》,也有北野武導演的《菊次郎的夏天》。兩部電影按時間線講都是懷舊系列,喜歡的親們別錯過哦。從春節檔到國慶檔,再到國慶檔的前一個周末,《奪冠》的上映之路曲曲折折終於選了一個神仙檔期,既可以避開一周後的「神仙打架」,又成功吸引觀眾注意。
  • 《奪冠》提檔上映,口碑褒貶不一,鞏俐用演技徵服觀眾
    導讀:9月25日,電影《奪冠》提檔上映,僅半天就奪得3000萬的高票房,第一波口碑也成功出爐,觀眾影評褒貶不一,兩極分化嚴重。》提檔上映,第一波的觀影口碑也成功出爐,但觀眾口碑卻是相差甚大,褒貶不一。運動鏡頭的超燃美感,向來擅長營造現場氛圍的陳可辛導演,更是將中國女排幾個關鍵時刻的鏡頭完美呈現在觀眾面前。
  • 陳可辛:《奪冠》「選角」最難,但收穫了幾十年少有的感動
    電影創作是一個不斷被感動的過程,不留遺憾地完成創作就是最好的體驗。」連續創作《獨自上場》和《奪冠》兩部體育題材電影,陳可辛表示這只是一個巧合,接下來會緩一緩、嘗試其它題材創作。第一次在國際賽場上看到中國女排比賽的陳可辛震撼之餘不會想到,41年後他會執導電影《奪冠》,著名演員鞏俐、郎平的女兒白浪分別在片中飾演郎平和青年郎平。陳可辛擅長年代戲,但沒有一部作品嘗試過《奪冠》這樣的時間跨度和格局——借中國女排的故事以小見大,串聯起改革開放四十年。
  • 《奪冠》票房破1.65億,黃渤新片爆棚,但鞏俐國籍引爭議
    本周有一部國慶檔大片率先公映了,它就是陳可辛導演,鞏俐,黃渤,吳剛等主演的《奪冠》。該片原本是一片看好,但沒想到它卻是高開低走,片商還指望它周六日票房能爆發翻倍,只可惜成績依舊是不溫不火。這個成績較昨日縮水了很多,排片14.4萬場,場均僅7人次上座率,這樣的數據指標確實是不行,當然它票房未能爆發也是跟當前觀眾觀影熱情不高有關。
  • 鞏俐受傷、郎平拒絕陳可辛、王菲那英助陣,你所不知道的《奪冠》
    1 拍《奪冠》時,陳可辛導演第一個就想到了讓鞏俐來出演郎平。《奪冠》就是在漳州開機的,而且陳可辛導演是先考察,然後搭建了和當年一模一樣的訓練基地。電影後半段,郎平帶著新一代女排運動員朱婷她們到漳州訓練,重找女排精神,這是真實存在的。
  • 《奪冠》口碑呈現兩極化,56.17%網友認為比《花木蘭》好看
    9月26日上午,陳可辛執導、鞏俐主演的《奪冠》票房破7000萬,豆瓣評分7.4分。《奪冠》的口碑呈現兩極化,有觀眾覺得《奪冠》是中國最好的體育片,也有觀眾吐槽該片說教意味太濃,拍成了郎平傳記片等等。網友一:實話實說,「信條」反正我是真看不懂,「奪冠」看了非常感動,好看!電影放映中幾度落淚,我們這代人是伴隨著「女排精神」成長的。網友二:電影一出,一小撮人說「片子拍得不好」,請問哪個情節不好呢? 我看片花不好,電影沒看過。
  • 一線|對話陳可辛:沒碰過選角這麼難的電影 想跟易烊千璽合作
    接受媒體群訪,稱選角是拍攝《奪冠》的最大難題之一,由於無法在短時間內將演員訓練成運動員,只有找運動員來當演員。很多觀眾向陳可辛喊話:求報銷紙巾!問:很多觀眾都覺得影片淚點多,喊話要求您「報銷紙巾」,您怎麼看?
  • 拒演郎平的鞏俐出演《奪冠》,陳可辛導演用了什麼手段?
    陳可辛導演又是用了什麼手段,讓鞏俐回心轉意,心甘情願入局《奪冠》?然而陳可辛卻幾乎沒有退路,他似乎執意要把郎平的角色留給鞏俐。第二次、第三次,陳可辛把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重新上演了一遍。有句俗話: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陳可辛邀請了至少三次以上,鞏俐終於鬆口了:「那我就試試吧!」鞏俐打了退堂鼓,陳可辛謀心設局實際上,鞏俐來《奪冠》之前就有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
  • 《奪冠》未能「奪冠」,陳可辛的《李娜傳》該怎麼辦?
    拿陳可辛來說,在電影領域,他就是一個地道的生意人。「電影都虧本了,談口碑有什麼意義」這是陳可辛面對媒體採訪時,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在質量口碑上,陳可辛這一生可以說是碩果纍纍。但是在票房成績上,陳可辛卻遠遠不及他的那些後輩們。拍了30部電影,總票房才19個億,《奪冠》(6億)還是他最賣座的電影。
  • 導演陳可辛傾情說《奪冠》
    截至目前,國慶檔最先上映的電影《奪冠》票房突破5億元,為影院復工後的第一個「黃金檔期」開了個好頭,導演陳可辛終於給了這份交付自己的重任一個滿意的答覆。從籌備到拍攝再到上映,陳可辛覺得,《奪冠》與觀眾見面的每一步都可以歸為一個「難」字。但令他覺得奇妙的是,每一次的「難」最後都能迎刃而解,就像是有一種力量在推著他向前走。
  • 《奪冠》口碑:一邊想讓人玩手機,一邊又感動的想哭?
    原本定於2020年大年初一上映的電影《奪冠》,9月25日,正式上映。在首輪上映之後,這部電影的第一波口碑也在社交平臺上翻湧而來。在購票頁面可以看到其口碑是No.1的,怎麼說畢竟是中宣部與國家體育總局聯合出品,更是由陳可辛導演執導,片中更有鞏俐、黃渤、吳剛等一眾實力派演員。
  • 陳可辛《奪冠》:謝謝大家206天的等待,9月30日影院見
    千呼萬喚才出來,眾人期待的,由著名導演陳可辛導演《奪冠》,將在9月30日上映。在煎熬中等待206天,總算給出了確定的上映時間,背後的辛酸和糾結,資本的煎熬,誰能懂?此次《奪冠》,更是陣容龐大,影后鞏俐、影帝黃渤更是吸足了觀眾注意力,再加上「國」字號的電影,票房肯定會大賣。
  • 《奪冠》導演陳可辛:我覺得很幸運
    截至目前,國慶檔最先上映的電影《奪冠》票房突破5億元,為影院復工後的第一個「黃金檔期」開了個好頭,導演陳可辛終於給了這份交付自己的重任一個滿意的答覆。從籌備到拍攝再到上映,陳可辛覺得,《奪冠》與觀眾見面的每一步都可以歸為一個「難」字。但令他覺得奇妙的是,每一次的「難」最後都能迎刃而解,就像是有一種力量在推著他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