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徵軍老兵回憶穿越緬北野人山 戰士請求排長打死自己

2020-11-24 騰訊網

1942年5月13日,就在杜聿明向擔任斷後任務的第96師發出「自行突圍」的命令後不久,一直跟隨他前進的軍部發報員不慎墜崖身亡,唯一的電臺損毀。進入野人山的遠徵軍官兵,從此與外界失去了一切聯繫。眼看進山時所帶糧食越來越少,一股不安的情緒開始在官兵中蔓延。

「當時有很多散兵遊勇跟著我們走,難民也跟著我們走。」閆廷春說,後來士兵們發現了一間當地人搭建的小木棚,這小木棚是專門用來放水,供行人飲用的。他喝了水,愜意地在木棚棚頂躺下休息。此時,一架日軍飛機突然出現在上空,開始掃射。「我趕緊從棚頂往下跳,剛跳下來,棚頂就被打掉了。當時我就在心裡叫我的媽,心想:『我還能不能活著回去,回到我的媽身邊呢?』」敵機飛走後,士兵們繼續前行,遇到一條小河。閆廷春回憶,河上搭著一座兩丈長的木橋,「有一匹馬眼看要過橋了,結果一個趔趄,掉到河裡了。當時有四五個人拉著馬的韁繩,有個人說,下去幫一把,結果他正要下去的時候,韁繩一斷,他就被砸在那兒,砸死了。」

5月下旬,從臘戍方向突圍的第200師剩餘數千名官兵,正帶著師長戴安瀾的骨灰,與大批掉隊的遠徵軍殘兵一起,向中緬邊境行進。他們大多沒有隨身攜帶足夠的糧食。時為第200師士兵的李萬芳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太困難了,路上弄不到吃的,很餓。過一條河,有些人坐竹筏子,我是抱了一根大竹子浮在水上,他們把我拖過河。」官兵們除了要忍受當地土著居民的敵視態度,還要面對一大麻煩——野人。李萬芳說:「野人皮膚是紅色的,要搶我們的槍。打了一天,把一個貴州戰友的腿給打斷了,我們也扔了手榴彈炸那些野人。一路上炸,炸死了不少。」

閆廷春和戰友們也遇到了強盜。「營長傳令:如果有強盜的話,就包圍起來打。我們在一個寨子的山頭和強盜打了一仗,時間不長,抓到了搶槍的。我們的人沒有損失,估計他們也沒有什麼損失,因為營長說,我們打是要打,但是槍口要抬高一點,不要打死人。」閆廷春說。

終於臨近邊境,祖國就在眼前,閆廷春卻病倒了。「那天晚上我拉肚子,上吐下瀉,還要挑羅鍋。」閆廷春回憶道,一個夥夫在山腳處死了,羅鍋總得有人挑,「黃排長對我說,走嘛,平時你走得很快,誰都走不過你,今天怎麼走不動了?我說我拉肚子。他說,拉肚子,恐怕你是想死了。我就對他說,你給我一顆子彈就行了,我走不動了。」排長的子彈,最終沒有射向自己的戰士。閆廷春留在當地一戶農家養病,幸運地康復後歸隊。

6月17日,第200師殘部經過一個多月的艱難跋涉,在步兵指揮官鄭庭笈的帶領下,抵達中緬邊境;6月25日,在雲南保山與接應部隊會合。這支出徵時近萬人的機械化王牌師,連同沿途收容的大批友鄰部隊散兵在內,回到國內的總共不到4000人。

相關焦點

  • 遠徵軍穿越野人山有多慘?聽完一位倖存女兵的回憶,令人毛骨悚然!
    由於盟軍戰事失利,導致中國遠徵軍的後路被日軍截斷,形成腹背受敵之勢,為了避免被日軍夾擊,指揮官杜聿明選擇進入野人山,繞道回國。 大軍進入野人山才知道,這裡充斥著蚊蟲、毒蛇、瘴氣,並且遠徵軍穿越野人山時正值野人山的雨季,雨季使得森林裡的蚊蚋和螞蟥異常活躍
  • 遠徵軍老兵憶往事:戰爭很殘酷,巨蟒把哨兵都吃了
    「當時飛機俯衝,機槍低空掃射而過,陣地上偷襲的日軍有一個排30多人,全部被打死。」2014 年 9月24日清晨,成都市群康路上熙攘嘈雜。在街旁一棟年代久遠的民居中,88歲的中國遠徵軍老兵李承基,安靜地坐在椅子上。這位昔日抗戰的鐵骨英雄,常年生活在此,任憑歲月雕刻人生的痕跡。
  • 揭秘:一位女戰士的回憶,當時遠徵軍穿越野人山究竟有多恐怖!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遠徵軍第96師、新22師、第五軍司令部經過野人山,走進地獄,當時,中國遠徵軍總兵力為10萬人,約2萬人死於緬甸戰場,3萬人卻永遠留在野人山,只有幾千人倖存,而唯一倖存的女兵劉桂英回來的記憶令人毛骨悚然。
  • 享年100歲,中國最後一位遠徵軍老兵李光鈿去世
    2020年8月15日凌晨3時,居住在緬甸克欽邦首府密支那(Myitkyina)的中國遠徵軍老兵李光鈿去世,享年100歲。,入緬時系中國遠徵軍第十一集團軍七十一軍新28師戰士、炮兵團排長。
  • 中國遠徵軍:杜聿明為何執意走野人山回國,而拒絕繞道印度?
    1942年,為了保護滇緬公路這條給國民政府提供物資援助的國際救援線,也為了幫助英軍在東南亞抗擊日軍,國民政府組建了十萬人的中國遠徵軍入緬作戰,然而在緬甸的戰事並沒有像先前預期,在英軍全部退往印度,中國十萬遠徵軍成了日軍精銳師團在東南亞的活靶子,要知道此次出徵,蔣介石盡出自己的精銳部隊,包括當時唯一的機械化步兵師第五軍200師,
  • 杜聿明帶領遠徵軍穿越野人山,死傷一萬餘人,背後的原因令人動容
    顯然,第一個選擇最為穩妥,可杜聿明卻選擇了北上穿越野人山,最終造成遠徵軍一萬餘人枉死,但杜聿明選擇這條路背後的原因卻讓人動容。 當時,杜聿明帶領一萬五千餘名遠徵軍將士,扔掉所有輜重,一頭扎進了野人山當中。不得不說,當時的杜聿明缺乏對越南環境的準確判斷。
  • 遠徵軍穿越野人山時,到底有多悲壯?
    抗日時期遠徵軍第一次回國,他們的經過就是無比悲壯的場面。 當時出徵的時候,杜聿明帶領的第五軍約有15000人,他們回國時選擇的穿越野人山,大概有600公裡的山路。
  • 遠徵軍野人山撤退 女戰士遭雄性野人擄掠
    本文摘自《血戰緬甸(杜聿明將軍回憶遠徵軍悲壯戰史)》,安於道著,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戴安瀾與杜聿明失去了聯繫,被迫孤軍作戰,那麼杜聿明的主力部隊呢?自從曼德勒會戰的失敗,就註定了中國遠徵軍不得不撤回中國。
  • 其實遠徵軍俘敵總數都沒那麼多|軍情晚報
    那麼我們拋開不確實的記載,中國駐印軍和遠徵軍在滇西緬北戰場上一共俘虜了多少日軍呢?中國遠徵軍入緬作戰一共有兩次,第一次發生在1942年,中國軍隊集中了第5軍、第6軍和第66軍共計約10萬人參戰。無奈之下,第5軍主力繞行野人山回國,新22師和新38師輾轉抵達印度。
  • 穿越萬年禁地:3萬中國遠徵軍葬身野人山,十萬精銳損失大半
    僅在野人山一帶,就有數萬軍人犧牲。 野人山是密支那以北一片未被開發的原始森林,位於緬甸最北方,再北是冰雪皚皚的喜馬拉雅山,由於山大林密,瘴癘橫行,據說原來曾有野人出沒,因此當地人將這片方圓數百裡的無人區統稱為「野人山」。這條長達幾百公裡的山間原始叢林從來沒有被開發過,被當地人稱為「魔鬼居住的地方」。
  • 12集大型抗戰題材歷史紀錄片《中國遠徵軍》全集視頻分享
    此片講述抗戰期間,中國軍隊赴緬遠徵作戰,期間,10萬精銳,作戰英勇,以少敵多的驚人戰例;另有因盟軍間的戰略分歧,遠徵軍無奈撤退回國,翻越野人山時,死傷5萬人,只有1萬人返回祖國的悲慘故事;另廖耀湘帶領2萬人去往印度,整訓後,其中澄清了一些重要史實,比如震驚世界的仁安羌大捷直接指揮者並非孫立人,而是劉放吾,以及星殉野人山的戴安瀾將軍曾被新中國追認為「革命烈士」等鮮為人知的細節。
  • 野人山大撤退,4萬遠徵軍為什麼僅活3千人?山裡東西比鬼子更毒
    由於日軍切斷了遠徵軍的歸國通道,杜聿明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穿越野人山回國。在1942年5月15日,遠徵軍炸毀輜重、輕裝徒步進入緬北野人山叢林,誰知這場看似普通的大撤退,卻成了震驚世界的「死亡大撤退」。遠徵軍戰土們萬萬沒有想到,野人山原始森林,竟然是一個異常可怕的「綠色魔窟」!山裡東西比鬼子更毒,回家的路,出乎意料地艱險而漫長。
  • 3萬人進山,僅3000人出山,野人山有多恐怖?唯一倖存女兵這樣說
    「現在回想起來,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當年竟然能夠活著走出野人山!翻越野人山時,我的腦子裡就只有一個想法:就是死也要爬到祖國的土地上去死!」——中國遠徵軍唯一一位活著走出野人山的女兵劉桂英 劉桂英於1920年出生在湖南長沙,
  • 魔鬼大山:野人山中到底有什麼,讓三萬多鐵血戰士命喪他鄉?
    後來因為一些戰略上的原因,我國的四萬多遠徵軍不得不穿越野人山。野人山位於緬甸的最北方,和我國領土接壤。野人山是一片數百裡的原始森林,知道今天這片森林依舊是人跡罕至。因為這片森林中生活著一些還保留原始部落習慣的人,他們從來不與外界接觸,所以把這片森林稱之為野人山。中國遠徵軍在和日軍對抗的戰場上傷亡了兩萬餘人,在這次穿越野人山的過程中就有三萬名戰士不幸遇難。
  • 古來徵戰幾人回——勿忘中國遠徵軍
    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國駐印軍和滇西遠徵軍先後發起緬北滇西作戰,殲滅日軍三萬餘人。1945年1月27日,兩軍在畹町會師。3月,完成了打通滇緬公路的任務後撤回國內。 中國遠徵軍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範,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
  • 中國遠徵軍損失慘重,元兇並非日軍,而是野人山上的這種東西
    ,走野人山回國。 野人山是緬甸北部一處布滿著原始森林的山地。這個地方山林密布、瘴癘橫行,除了有傳說中的野人居住之外,荒無人煙。杜聿明就帶著遠徵軍的大部隊,經野人山回國。據遠徵軍老兵的回憶,當時在野人山上,不論靴子、褲子綁得多緊,螞蟥都能鑽進褲子裡,吸戰士們的血。
  • 4萬人進野人山,僅走出3千,唯一倖存女兵:山中此物比日軍更恐怖
    現在回想起來,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當年竟然能夠活著走出野人山!翻越野人山的時候,我腦子裡只有一個想法:就是死也要爬到祖國的土地上去死!然而由於盟軍的背叛(英軍忽視緬甸、無視防禦方案,美軍臨時改赴北非),以及補給不足,中國遠徵軍遭遇了空前的打擊,不得不撤退,但日軍哪裡會放過這個「好機會」,他們直接切斷了遠徵軍的歸國通道。杜聿明將軍分析局勢後,眉頭緊皺,告訴倖存下來的4萬將士們,如今想要回國,只有一條路——穿越原始森林野人山。
  • 中國遠徵軍悲壯史:十萬人僅餘四萬,中華兒女埋骨異域
    70多年前,也就是1942年的3月,為保護中國與盟國最後陸上國際交通運輸線滇緬公路,由第5軍、第6軍、第66軍組成的中國遠徵軍第一路入緬援英抗日這是自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到國境外作戰。經此一役,尤其是之後的大撤退,中國軍人傷亡慘重。清明將至,今天,我們藉由這些從緬甸戰場上倖存下來的中國老兵之口,來回憶這場戰爭的慘烈,來祭奠那些捐軀異國的烈士英靈。
  • 新一軍緬北反攻首戰「鬼門關」,牛刀小試兩個連全殲日軍一個中隊
    (孫立人軍長劇照)第一期中國遠徵軍敗退回滇西和印度後,日寇緬甸方面軍迅速佔領和控制了野人山,以防備中英軍隊未來可能的反攻,以其主力第18師團置於緬北山區。1943年9月,原師團長牟田口廉也晉升第十五軍司令官,日軍參謀本部作戰部長田中新一接任師團長,這傢伙在戰術上很有一套,上任後坐著偵察機在緬北轉了好幾圈,最後選擇一批有價值的山頭、隘口、河谷作為支撐點,嚴令日軍構築堅固工事據守。
  • 倖存的遠徵軍老兵,滯留緬甸70年不能回國,寧死不入緬甸籍
    眾所周知,抗戰時期中國軍隊不光在國內抗戰,還派出了大批的遠徵軍前往東南亞一帶抗擊日寇,從1941年起,中國派出不下10萬餘遠徵軍戰士,幫助緬甸收復城鎮50多座,收復中國失地8.3萬平方公裡。隨著時間的流逝,許多遠徵軍老兵都去世了,不過在緬甸卻有一位遠徵軍老兵健在,他的名字叫李光鈿,他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雖然他還活著,可是卻始終無法回家,70多年來他無時無刻不想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