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大學城」開播,其中的「校園歌唱」單元推出後,受到的好評與迴響直接反應在節目的收視率上,「大學城」變成了後校園民歌的代名詞,校園民歌的火又被重新熊熊燃燒起來。
1984年3月29日,「大學城」製作中心更是破天荒地舉辦了第一屆大專創作歌謠比賽,讓校園裡那從不曾中斷的創作能量,因此有了一個發聲的管道。延續了70年代的民歌風潮,「大學城」堪稱民歌運動的末班車,承襲了民歌「唱自己的歌」的精神,但是在音樂的創作上,不論是歌詞、曲調或是自成一格的編曲,題材上和形式上都更豐富、更多元,也吸納了更多傳統音樂學院派的學生參與。雖說是末班車,但「大學城」所培育發掘的人才與累積的創作能量,卻一直在影響著我們的流行樂壇。希望藉助我的文字,帶你重溫從大學城走出的音樂人作品以及飛碟唱片參與其中的那些華彩樂章。
1986年「大學城」舉辦了第三屆「創作歌謠比賽」,從1783首參賽的創作作品中脫穎而出的優勝作品,在臺北市社交館進行最後總決賽。藉助合輯唱片的發行,前兩屆的「創作歌謠比賽」在大專校園中有了迴響,而這屆的參賽作品卻比前兩屆更貼近流行音樂的風格,在製作優勝作品合輯與行銷宣傳手法上,本屆也建立了前所未有的模式,當時的唱片製作人也是紀念合輯發行公司「飛碟唱片」的老闆吳楚楚,提到當年在製作及包裝合輯上的構思依然印象清晰:「我們在製作的過程中就會包含行銷概念,我們其實花很多的精神在這上面,我記得《飛揚的青春》唱片封面好像是一隻蚱蜢吧,光是封面就做了七、八種,直到最後這張才覺得味道是對的。」
規劃出合輯唱片的主要概念後,最重要的就是必須從眾多優選作品中找出主打歌曲,而「飛碟唱片」對於主打歌曲的操作與「大學城」及「點將唱片」有不同想法。「這張合輯並不是一個單獨的歌手,你一定要找到可以用力的著力點,單獨宣傳他也不對、主打她也不對,誰的歌都不對,那就一定要有一個東西是大家的,而那首歌要夠好。」吳楚楚說:「要宣傳這個專輯裡面一定要有一個主打歌曲,我們就逼著大學城做出一首《飛揚的青春》,那這樣Focus就很清楚了。」當初因為優勝作品中沒有合適的合唱曲「大學城」想到了第一屆的遺珠高慧娟,請她量身訂作一首具有正面意義的合唱曲。於是高慧娟利用上課的時間創作,很快就完成了這首由塗佩岑、丁曉雯、藍麗婷、林隆璇、蔡宜靜、陳文玲、商怡雯、李安修合唱的《飛揚的青春》,這首作品後來也成為大學城「創作歌謠比賽」十屆當中最為人熟知的合唱歌曲。
說完了合輯的主打歌曲,接下來和你回顧在本屆大學城「創作歌謠比賽」中的一些獲獎和收錄於紀念合輯當中的作品。首先就從林隆璇的參賽作品說起,當時就讀於文化大學國樂系的林隆璇,在參賽時就已經認識很多流行音樂界的老師,出身傳統音樂系的他是因為朋友周秉鈞的鼓勵,才決定拿兩首歌曲參加比賽,除了入選的《我用三分之一的時間》,另一首是《無盡的港口》。然而這首歌在決賽前夕林隆璇為了將歌曲表現的完整毅然放棄原本自彈自唱的方式他找來許景淳改用男女對唱的形式來完成,因而整首歌的風格也有了大幅度的改變。後來這首作品在合輯出版時因為考慮到商業的因素故將歌名改為《三分之一的時間》,同時林隆璇憑藉這首作品獲得本屆大學城「創作歌謠比賽」的第三名以及最佳作曲獎。
在本屆紀念專輯中有兩首獨唱曲的藍麗婷,提起錄音時的經歷,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錄唱《你曾陪我走過》時,歌曲的編曲還沒有完成,只是憑藉著自己對歌詞的感覺去演唱,所以整首歌錄音的過程是在只有節奏的情況下完成的。儘管如此,藍麗婷卻依然用她清亮具有穿透力的歌聲很好的詮釋了這首作品。
參賽當時就讀臺大醫學系的詹育彰,擠在黑暗的電影院看完《風櫃來的人》,在騎車回家的路上,腦海中突然出現了一段旋律和歌詞,回到家裡他拿起吉他和紙筆寫下了這首《風櫃之後》,並以這首歌參加了「創作歌謠比賽」,儘管最終這首作品未能擠進前六名,但詹育彰卻在「大學城」裡結交了一群同樣熱愛音樂、喜歡創作的朋友,而且這首作品也曾被飛碟唱片考慮交給當時的大牌歌手蘇芮演唱,如果成真《風櫃之後》也許會成為當紅的暢銷歌曲,對於此詹育彰卻表示「不管歌曲再怎麼紅,也比不上像這樣在紀念專輯裡留下自己青春的印記」,那就暫且讓我們在他的歌聲裡尋找青春的答案。
因為同學的鼓勵而參賽的謝乃嫻,父親謝鵬雄正是臺視節目部「大學城」的企劃。喜歡唱歌和音樂的她因為家教嚴謹,父親不鼓勵她參加這類活動,因此當初是瞞著父親參加「創作歌謠比賽」,雖然整個比賽過程讓她備感壓力,除了來自父親、也來自其他參賽者,儘管如此謝乃嫻的表現仍得到所有評審的肯定,本來對得名不抱任何希望的她,最後憑藉《你是我所有的依戀》獲得本屆「創作歌謠比賽」的第六名及「最佳演唱獎」。
「來杯青春原汁」是這張合輯的主軸框架,同時宣告大學城創作歌謠比賽一個全新輝煌時代的來臨,它既有商業的操作手段又富有其藝術的創新性。因此,當我們唱響《飛揚的青春》時,體會到的不僅是歌曲原本的活力色彩更多的是凸顯了流行音樂多元的思維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