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鐘》的問題在於「失焦」

2021-02-14 鈦媒體

觀眾的觀感落差才是關鍵所在。

鈦媒體作者丨悅幕中國電影觀察

上映5天、累計票房超過9000萬,這對於一部國產文藝片來說,無疑是值得肯定的不錯成績;但《一秒鐘》更是張藝謀時隔2年執導的新作品,這樣的市場表現對於影片而言,顯然是有些可惜的。這其實與市場和大眾對《一秒鐘》的期待值產生了一定的落差。從這一落差產生的原因來看,除了《一秒鐘》的刪改過審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之外,影片本身與觀眾之間的隔閡成了最關鍵的影響因素。由於影片講述的故事年代距離當下觀眾較遠、故事內容的代入感不足,再加上輔助理解的內容線索都隱藏在背景裡,這都給觀眾的觀影帶來了不小的觀感落差。其次,從《一秒鐘》的營銷來看,雖然營銷內容多而廣,但與影片想要表達的父女情這一核心情感相關的營銷動作並不多,失去重點的營銷沒能為影片吸引到更多的觀眾,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影片的市場表現。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一部《一秒鐘》帶來的遺憾,並不能掩蓋住張藝謀本身的價值所在。張藝謀在《懸崖之上》等作品中重歸類型片嘗試,市場和大眾還應該對他接下來的幾部作品保持較高的期待值。01「謀式」極簡故事實際上,內容是評判一部影片成功與否的首要標準。從《一秒鐘》的內容本身來看,影片讓如今的大眾群體產生了不小的觀影落差,是影片市場表現比較遺憾的主要原因。首先,《一秒鐘》給到觀眾的第一印象是,影片有著類似公路片相對簡單的故事「外殼」,並沒有多少外放的戲劇衝突,在觀影過程中無法帶給觀眾更多的刺激:一個勞改父親急於通過電影來見女兒一面,在這個過程中他遇到了一個執著於偷膠片做燈罩的離家少女,以及一個有著職業優越感的電影放映員,三人因一卷膠片在電影放映的當晚發生了一系列衝突。而在《一秒鐘》這部影片中,張藝謀放棄了之前《影》等幾部作品的大體量、大製作和大場面,只採用了極簡主義的拍攝手法來講述上述簡單的內容,無論是禮堂擠得滿滿當當無處下腳,還是修復受損膠片全員總動員,都凸顯了那個時代人們對於看電影的熱情與真誠。這同樣使得影片的市場吸引力相對沒有那麼足。這樣一個簡單的故事脈絡,加上簡單的創作方式,使得《一秒鐘》像是一部還原了那個時代人們如何看電影的回憶錄,帶給當下主流觀眾的代入感並不強。正如張藝謀自己所說的:「《一秒鐘》也許沒有什麼商業性,離90後、00後這些年輕人比較遠。」其次,除了《一秒鐘》的刪改過審模糊了電影中的一些背景信息,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觀眾的觀感以及對影片的理解之外,影片本身就是背景重於故事的,更深層的一面隱藏在這些人物故事的背後,不是直觀給到觀眾的,是被削弱的。這使得觀眾需要在整個觀影過程中去尋找更多的線索,比如勞改父親為什麼執著於通過看電影見女兒一面等伏筆,從而感悟影片內容和情感上的更多含義。否則,觀眾草草地看完之後,觀感就是張藝謀拍了一部簡簡單單的黑色幽默公路片,很難與這樣的內容產生大眾共鳴。由此可見,僅僅是《一秒鐘》本身內容的重重「壁壘」,就率先給觀眾的觀影帶來了不小的隔閡感。
02營銷「失焦」在如今的國內電影市場上,營銷宣發動作雖然不是影響一部電影市場表現好壞的絕對因素,但其對票房、口碑的助力作用已經得到了市場強有力的證明。可惜的是,《一秒鐘》從營銷中獲得的市場推動力並不多。從之前《一秒鐘》的營銷來看不難發現,無論是張藝謀寫給電影的親筆情書、張譯為戲暴瘦20多斤,還是張譯一秒落淚、拍戲連吃十幾碗面等,這些營銷內容其實都聚焦於導演張藝謀的創作情懷、張譯的好演技等影片更加外在的內容上。同時,這些營銷內容的覆蓋面鋪得又多又廣,某種程度上也證明了《一秒鐘》的營銷動作並沒有抓到真正的重點,能夠吸引到的觀眾也就相對有限。其次,雖然《一秒鐘》所涉及到的時代社會背景、政治文化因素等並不適合進行大篇幅的營銷動作,但影片想要表達的那個歷史時期父女情的感人之處卻是最容易接近大眾、觸動大眾的營銷重點,這在整個營銷過程中卻沒能佔到更多的比重。具體來看,雖然有著父親反覆看《新聞簡報》中女兒那一秒鐘影像說「一秒鐘太短,不夠」等類似的物料,但這種與影片這一內核情感直接相關的營銷內容並沒有更多地出現,也沒有進行大面積的宣傳覆蓋。這導致更多的觀眾無法了解《一秒鐘》所要呈現出來的核心內容和價值觀,認為影片更多的是在懷念過去人們看電影的熱情,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更多觀眾買票觀影的想法。顯然,《一秒鐘》確實引起了不少觀眾對影片相關話題和內容的關注與討論,但這種傳播熱度並不匹配影片的核心內容,在商業角度上沒能實實在在地置換成票房數據。03張藝謀仍值得期待對於一部影片來說,票房不是評判其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但卻是市場和大眾對這部影片關注和接受度如何的最好體現。作為張藝謀時隔2年回歸市場的執導作品,《一秒鐘》目前的結果肯定是遺憾的:上映至今已有5天,影片的累計票房尚未破億。不過,市場和大眾並不能因為一部《一秒鐘》的表現遺憾,而猶豫張藝謀接下來幾部作品的市場價值,甚至開始質疑張藝謀本身的價值。畢竟,作為國內第五代導演中的代表性人物,張藝謀在不斷發展迭代的國內電影市場上做出了一系列嘗試,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以2016年的《長城》為例,張藝謀嘗試著把國內電影市場與好萊塢商業市場相接軌,好萊塢級別的大場面大製作搭載了不少好萊塢一線明星。雖然影片在國內遭遇滑鐵盧,但對於早晚需要出海的國產電影來說,張藝謀無疑邁出了第一步。這樣的產業意義不應該被忽視。同時,今年已到古稀的張藝謀仍然保持著相對較快的創作步伐,除了已經上映的《一秒鐘》,張藝謀執導的作品還有民國諜戰片《懸崖之上》和警匪犯罪片《堅如磐石》兩部待映,抗美援朝戰爭題材的《最冷的槍》也已立項。尤其是,張藝謀不僅僅擁有這樣有些驚人的產量,還能夠在文藝片與商業片的創作之間切換自如。這樣的個人實力和能力,或許在如今的國內市場上,並沒有多少中生代導演、年輕導演能夠達到。所以,「國師」的價值是毋庸置疑的。此外,在這樣一個高產的背後,張藝謀重新回到了類型片,在嘗試更多新的創作路徑,來挖掘影片的更多可能性。從這個角度來看,接下來幾部張藝謀執導的作品仍是值得市場和大眾保持期待的,這也是要與這一部有些遺憾的《一秒鐘》分割來看的。

-華麗的分割線--

鈦媒體2020 T-EDGE 全球創新大會

時間:12月18日—12月20日

地點:北京•大興 星光視界中心

掃碼搶票報名

點擊閱讀原文,報名2020 T-EDGE 全球創新大會

相關焦點

  • 我和我的《失焦》
    「三綱」的發明者董仲舒是漢武帝時官員,而「五常」的追求卻遠遠早於漢朝,也遠遠超過漢朝,甚至延伸至今、延伸至未來,可以算的上是人性本身的追求。如果仔細想來,漢武帝時,中原社會初具規模,而在任何一個社會中,唯有穩定才是發展的第一前提。對付外敵,漢朝的軍隊連年徵戰,不在話下,然而,最為棘手的問題,卻來自於如何維護自身。
  • 失焦的我們是只配被「莆度」的眾生(郭暮雲)
    他在意的,不是肉體的失喪,而是靈魂的失焦。他的答案,拒絕民眾的誤導,超越問題的層次。也就是說,如果耶穌今日在世,有人告其近日莆田百度之事,想必他仍不會立刻回應輿論關切或迅速鎖定責任各方,而恐怕還是要說:「你們若不悔改,都要如此滅亡!」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換個說法就是,人類的靈魂之眼近視散光,只能看得見表面上明白無誤的謊言,卻看不到海面下深不可測的真理。
  • 兩年「技術問題」的背後,《一秒鐘》在講什麼?
    2019年2月,《一秒鐘》因「技術問題」退出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2020年11月,《一秒鐘》再次因「技術問題」無緣成為金雞影展開幕片。巧的是,它剛好是一部關於放電影的電影,講的是在特殊年代裡,人們如何克服真正的技術問題,最終把電影放出來的故事。
  • 失焦,也有可能成就大片!
    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by Constantine Manos因為「失焦」是攝影的一種拍攝技法:清晰的成像對應著一個固定的焦距,超出這個焦距,物體的成像就會模糊,就產生了失焦的現象。
  • 這《一秒鐘》,卻不止一秒鐘
    昨天,芭姐受邀參加了電影《一秒鐘》的首映禮。導演張藝謀和演員張譯、劉浩存,來到了首映禮現場,和我們分享了影片背後的故事。》通過對故事線的完整展現,溫柔且克制地表達了張九聲對女兒那只有一秒鐘但卻強烈的愛。
  • 一秒鐘的折射
    《一秒鐘》的敘事固然保持了現實的線性,但卻是把一個特殊年代「勞改」人員渴望從一秒鐘的電影鏡頭裡看到離散的女兒,和當地群眾要解決看一場電影的問題併線進行,而且銀幕上《英雄兒女》中的父女情,又與銀幕外影院觀眾所看到的《一秒鐘》中的父女情,形成了一種內外映襯;對西北戈壁沙漠的呈現,有開闊的畫面,但更多使用中近景和移動鏡頭,乾燥的環境表現充滿生活和年代的粗糲和勁烈。
  • 兩年「技術問題」背後,《一秒鐘》到底在講什麼?
    ,《一秒鐘》因「技術問題」退出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2020年11月,《一秒鐘》再次因「技術問題」無緣成為金雞影展開幕片。「技術」成了這部電影邁不過去的一道坎。巧的是,它剛好是一部關於放電影的電影,講的是在特殊年代裡,人們如何克服真正的技術問題,最終把電影放出來的故事。
  • 卡帕:一個「玩命」賭徒的失焦與鋒利
    卡帕:一個「玩命」賭徒的失焦與鋒利文丨李婷婷 一、時針撥回1938年。 一個噙著紙菸、眼睛深陷的青年,來到中國漢口的街頭。他舉著手裡的相機,對準圍觀者,對準頭戴鋼盔、眉頭微蹙的年輕士兵,對準一群在雪地上恣意盡興打雪仗的孩子。 他是誰?他想幹什麼? 彼時,南京剛被日軍攻陷,各地燃起戰火。
  • 張藝謀的《一秒鐘》
    他遇到的障礙,遇到的人關聯著屬於那個時代的氣氛和人性,這就是《一秒鐘》的故事主線。一方面因為要規避"技術問題",另一方面也的確是導演張藝謀個人的膠片情結,在電影的官方宣傳口徑裡,《一秒鐘》被描述為"一封寫給電影的情書"。的確,在《一秒鐘》裡,電影,或者說膠片是故事的主角之一。
  • 《一秒鐘》票房不佳,是刪減的原罪嗎?
    上映5天、累計票房超過9000萬,這對於一部國產文藝片來說,無疑是值得肯定的不錯成績;但《一秒鐘》更是張藝謀時隔2年執導的新作品,這樣的市場表現對於影片而言,顯然是有些可惜的。這其實與市場和大眾對《一秒鐘》的期待值產生了一定的落差。
  • 《一秒鐘》,並不是獻給電影的一封情書
    ,問題在於劇本的打磨。誇張譯的演技,和批評《一秒鐘》的刪減一樣是容易的。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也是張譯收穫的一年。他的可貴,在於當下的電影市場裡,他依然具有老一輩演員的鑽研精神和狠勁,他的演繹缺乏神秘感,不是能讓觀眾痴迷的天才型演員,但卻很用心琢磨角色,擅於從各處汲取養分。
  • 《一秒鐘》影評:時代的一秒鐘,藝術的雙刃劍
    《一秒鐘》的故事其實很簡單:張譯飾演的張九聲因為和造反派頭頭打架,被整進監獄,他年僅14歲的女兒為了消除罪犯父親對自己帶來的影響,拼命地表現,努力地扛麵粉,最後也因為過於想要表現而因意外死亡。女兒的事跡被當成當成全國先進事跡進行報導,並且在放映電影前的新聞簡報裡有一秒鐘的鏡頭,張譯因此越獄而去看電影。
  • 《1818黃金眼》小張爆紅出圈背後,一場顏值即正義時代的輿論失焦
    與此同時,輿論的走向也逐漸偏離了新聞的初衷,一條原本關鍵在於小張維權問題的民生新聞,逐漸演變成與顏值話題有關的輿論狂歡。《1818黃金眼》化身造星工廠?公開資料顯示,《1818 黃金眼》於2004年元旦開播,是浙江廣播電視集團民生休閒頻道推出的民生新聞節目。
  • 我有一雙失焦的眼,可以看到這城市別樣的美
    其實在慢慢的拍攝過程中我發現一張「糊了」的照片並不一定是一張失敗的照片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它正像一個高度近視的人看到的世界沒焦點這時候物體的輪廓、色彩都變成了光暈只是依稀能見或許像一幅水墨畫也好像被水侵溼的畫卷上的顏料(這些照片都是手動失焦拍攝的
  • 攝影大師手把手教你如何拍失焦攝影作品
    ▼南非藝術家Philip Barlow的攝影作品像這種脫焦的攝影作品其實也是攝影中的一種表現手法,我們稱之為「失焦攝影」。那麼今天作者就來帶大家了解一下這種特殊的攝影創作手法。什麼是失焦攝影?簡單來理解就是攝影師人為的不把景物和焦點進行清晰的合焦,造成整個畫面都是模糊不清的。失焦攝影更多的是意境表達,向觀眾傳達一種情緒。
  • 上映4天票房未過億,張藝謀《一秒鐘》票房慘敗,只因刪減問題?
    大導演張藝謀拍攝的新片《一秒鐘》,明知道前景暗淡,存在感低,卻依然堅持拍攝,為啥執著於出力不討好呢?因為他所求的不是票房,而是完成自己的一個心願。心願如何能拿金錢來衡量?「《一秒鐘》故事簡單,也許沒有什麼商業性,離90後、00後這些年輕人比較遠。」張藝謀毫不掩飾該片的商業價值。
  • 《一秒鐘》,「大片時代」後張藝謀最好的電影?
    他遇到的障礙,遇到的人關聯著屬於那個時代的氣氛和人性,這就是《一秒鐘》的故事主線。一方面因為要規避"技術問題",另一方面也的確是導演張藝謀個人的膠片情結,在電影的官方宣傳口徑裡,《一秒鐘》被描述為"一封寫給電影的情書"。的確,在《一秒鐘》裡,電影,或者說膠片是故事的主角之一。
  • 午夜失焦攜《夏日天長》入圍第71屆坎城電影基石創投工坊
    此外,中國導演楊超《長江圖》入圍了2005年的首屆創投工坊,歷經坎坷,最終入圍了2015年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並獲得了最佳藝術貢獻銀熊獎。王兵2010年入圍威尼斯主競賽《夾邊溝》,蔡明亮2009年入圍坎城主競賽的《臉》,婁燁《花》、趙德胤《再見瓦城》、 宋鵬飛《地下香》、 宋川《巧巧》也都是這一工坊出品的電影。今年坎城第14屆創投工坊由來自世界各地十五個項目組成。
  • 一秒鐘不夠,再聽《一秒鐘》
    一再推遲上映的《一秒鐘》,上個周末終於和大家見面了。
  • 《一秒鐘》,究竟刪了幾秒鐘?
    我一直相信有的電影作品,就是「一秒鐘」也不能動的。所以,這個故事的焦點在於「看女兒」,而不是「看電影」。這個綁定一方面在於對電影本體、膠片的迷戀,對看電影、尤其是在物質匱乏的年代看電影的記憶。《看電影》另一面,則在於特殊年代與個人命運之間的綁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