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也搞過計劃生育?是的,你沒看錯。上世紀六十年代,臺灣當局也曾全面推行「家庭計劃」(即計劃生育),倡導避孕,提出「子女少、幸福多」「一個不算少,兩個恰恰好」等口號。然而,上世紀80年代後,臺灣人口增長率卻開始持續下降,如今隨著臺灣人生育意願的降低,臺灣也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臺灣年輕人對生孩子持什麼看法?請看正哥哥在臺灣的採訪報導。
臺灣曾提倡「一個不算少,兩個恰恰好」
2014年9月4日,臺北市立洲美小學開學日,郭馥嫻是唯一的小一新生,創下臺北市罕見的「一對一」超級家教式的教學景象。
這是洲美小學最後的開學日。一年後,洲美小學停辦。
在澎湖、在嘉義、在花蓮……多所小學因僅有1人入學甚至招不到人而出現在媒體報導中,有校長央求媒體不要採訪,以免「嚇跑小孩」。
2015年重陽節前夕,臺灣「國發會」公布統計數據,島內目前65歲以上人口已達286萬,預計將於2018年邁入「高齡」社會、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屆時每5人就有1人超過65歲。臺灣從「高齡」社會邁入「超高齡」社會,預計將僅用時7年,時間比日本快1.6倍、比美國快2.9倍、比英國快7.3倍,創下另類「全球第一」。
沒有限制,可以敞開生,人們的生育意願卻持續走低,從2016年開始,臺灣老年人口將超過幼年人口,「人口紅利」將逐步耗盡。警訊連連,臺灣已經打響「嬰兒保衛戰」。
「以前不是這樣的。六七十年前,在我外婆、祖母那一代,臺灣一個家庭有八九個小孩是尋常事,到我父母這一代,生五六個小孩的家庭也挺多的。」臺灣中國時報駐京特派員王銘義說。
那是臺灣人口快速增長的年代。1949年,臺灣人口為739萬餘人。受二戰後嬰兒潮及死亡率下降、國民黨軍隊敗退來臺影響,1958年,臺灣地區人口突破1000萬人。
迅速膨脹的人口給臺灣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島內有識之士開始呼籲節制生育、控制人口。但受當時「增產報國」的政治氣氛影響,這期間臺灣當局未全面公開提倡節育措施,僅由有關部門及民間團體到眷村、鄉間宣導婦幼衛生,倡導避孕。
1956年臺灣第一次人口普查結果公布,顯示二戰後10年間人口平均出生率為44‰,引發島內輿論對人口過快增長的憂慮。1959年,「農復會」主委蔣夢麟發表「讓我們面對日益迫切的臺灣人口問題」一文,闡述推行家庭計劃及節制生育的必要性,引發各界熱烈討論。1964年,當局全面推行「家庭計劃」(即計劃生育),倡導避孕,提出「子女少、幸福多」「一個不算少,兩個恰恰好」等口號。
1967年,臺灣提出「五三」口號,希望民眾婚後3年才生育、間隔3年再生育、最多不超過3個孩子、33歲前全部生完。從1971年起,每年11月為家庭計劃擴大宣導月,提出「兩個孩子恰恰好,男孩女孩一樣好」等口號;倡導理想的結婚年齡為男28歲、女25歲。
此後,臺灣育齡婦女的生育率逐漸下降,成功緩解人口增長壓力,受到國際社會好評,許多發展中國家紛紛前來「取經」。上世紀80年代以後,臺灣人口增長率開始持續下降,1991年首次降至1%以下,2001年為0.6%。
為挽回下滑的生育率,臺灣當局於1990年修訂「人口政策綱領」,提出「兩個恰恰好,三個不嫌多」的口號,鼓勵婦女生育。後來,又提出「兩個孩子很幸福,3個孩子更熱鬧」的口號。
但是,臺灣的生育率並沒有止跌回升,近年來更是屢創新低。從1996年至2010年,臺灣年出生人口數從32萬多人降低到了16萬多人,生育率多次在全球「吊車尾」。
臺灣年輕人「不願生」,也是因為「養不起」
「臺灣的所謂『家庭計劃』以柔性勸導為主,並非強制。臺灣生育率下降,除了政策引導,也與臺灣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的大背景有關。」王銘義說。
從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臺灣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推動臺灣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傳統大家庭體系逐步瓦解,婦女受教育年限逐步提高,婦女就業率大幅提升,與這一「社會進步」現象相伴而來的,是晚婚甚至不婚族增多,生育意願持續走低。「超少子女化」現象的日益嚴重,造成教育供需失調、本地勞動力供給不足、消費市場萎縮、社會福利負擔加重等諸多問題。
因為新生嬰兒減少,年輕醫師不願加入婦產科和兒科,婦產科名醫也被迫轉行。曾經有媒體報導,60多歲的高醫生20多年前是臺灣北部頗負盛名的婦產科名醫,當時他的診所一個月要幫七八十名產婦接生。隨著臺灣人越生越少,診所生意一落千丈。憑著醫生執照,他開始從事驗屍和開具死亡證明的工作。從「迎接新生」到「目送往生」,高醫生說:「時勢所逼,有什麼辦法?」
因為新生嬰兒減少,臺灣大中小學都面臨關門的窘境。2014學年度臺灣的大學「指考」發榜,錄取率95.73%,創近5年來新高,11所學校有近300名缺額。有關部門預計,到2022年,約有1/3的大學院校會倒閉。
為什麼大家都不敢生孩子?「是真的養不起。」臺北上班族王哲南育有二子,被大家視為勇氣可嘉,而個中辛苦,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些年,要請保姆、要給孩子交各種各樣的學費,還要攢錢買房子,經濟壓力好大。就是在我的老家雲林,現在大部分人也是生一個。」王哲南說。為了多掙點錢,他主動要求派駐大陸,付出的代價是與家人分離。
臺灣一項針對上班族生育計劃的調查顯示,四成上班族根本沒有生小孩的計劃。不生孩子的原因,排名首位的是「怕賺的錢不夠養小孩」,比例高達65%;其次是「買不起房子,沒法給小孩一個家」;三是「工作忙,沒時間照顧小孩」。
臺灣媒體評論認為:年輕人之所以「生不起」,主因是臺灣10多年來的薪資普遍沒有增長,加上通貨膨脹因素,多數人領到的薪水,實際的購買力還在年年降低。年輕人結不起婚、買不起房子,過得好辛苦,更別提養小孩了。小兩口在社會上奮力打拼,先攢夠了錢再論其他。等在經濟上略有成就,卻已經錯過了最佳生育年齡。
人口降下來後,要再鼓勵生育,很麻煩
經濟壓力壓垮「生」意,臺灣人口快速邁向負增長。拐杖多過嬰兒車,專家警示:人口老齡化將導致臺灣全面性勞動力短缺與經濟發展遲緩;勞動力供給不足還將導致工商企業投資意願降低,進而影響生產總值與稅收。2010年,因臺灣嬰兒出生數僅16萬多,創10年來新低,政府將「少子化」列為「國安問題」,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親自上陣催生,每參加婚禮必問「準備生幾個」,臺灣各地政府也各出奇招催婚、催生。
「為愛而生」「一『生』幸福」「結婚,我願意!生子,我樂意」「幸福很簡單,寶貝一,二,三」……臺灣各地舉辦的鼓勵生育標語評選活動,首獎獎金高達100萬元。
近年來,臺灣各地都出臺了獎勵生育的政策。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每胎補助2萬元,雙胞胎補助4萬元。臺灣衛生部門更投入近10億元補助不孕夫妻接受人工生殖技術。
應對「少子化」問題,需要創造有利青年生育、養育的社會環境。2014年8月,臺北市副市長丁庭宇在人口政策論壇上介紹了臺北市「助你好孕」專案推行情況。該專案提供生育獎勵金每胎2萬元,2011年以來已發放超過18.6億元,此外還對5歲以下孩童每月發放2500元育兒津貼。截至2014年7月底,該專案整體執行經費累計達105億元,收效明顯,臺北市連續3年的出生率位居全臺各縣市之首。
丁庭宇提出,還應推動公有託嬰幼教,為「新手爸媽」減輕壓力,包括小學擴大課後照顧,建立至少一區一個託嬰中心,同時鼓勵企業提供託兒設施等。此外,要推動教育優質化,提升下一代的競爭力;鬆綁法規,將閒置學校用地改建為社福、育幼、公營住宅等。
2013、2014年的諧音是「愛你一生一世」。臺灣各地政府紛紛宣導這是結婚的好時機,並積極舉辦集體結婚或未婚聯誼,導致這兩年的結婚對數特別多,出生率也隨之提高。據臺灣「內政部」統計,2014年總計有超過21萬新生嬰兒,比政府設定的每年18萬出生人口警戒線增加了3萬多人。不過,短暫的衝高還是難以挽救臺灣人口的下降趨勢,據臺灣「國發會」預估,臺灣人口會在2021年達到2356萬人高峰,2022年恐出現負增長,比原預估時間提前了4年。
「人口降下來後,要再鼓勵生育,很麻煩。」臺灣一位官員說。打贏「人口保衛戰」,除了經濟上的因素,還須整個社會觀念、社會環境的轉變。臺灣催生之路,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