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也搞過計劃生育?沒錯

2021-02-13 人民日報政文

臺灣也搞過計劃生育?是的,你沒看錯。上世紀六十年代,臺灣當局也曾全面推行「家庭計劃」(即計劃生育),倡導避孕,提出「子女少、幸福多」「一個不算少,兩個恰恰好」等口號。然而,上世紀80年代後,臺灣人口增長率卻開始持續下降,如今隨著臺灣人生育意願的降低,臺灣也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臺灣年輕人對生孩子持什麼看法?請看正哥哥在臺灣的採訪報導。

臺灣曾提倡「一個不算少,兩個恰恰好」


2014年9月4日,臺北市立洲美小學開學日,郭馥嫻是唯一的小一新生,創下臺北市罕見的「一對一」超級家教式的教學景象。

這是洲美小學最後的開學日。一年後,洲美小學停辦。

在澎湖、在嘉義、在花蓮……多所小學因僅有1人入學甚至招不到人而出現在媒體報導中,有校長央求媒體不要採訪,以免「嚇跑小孩」。

2015年重陽節前夕,臺灣「國發會」公布統計數據,島內目前65歲以上人口已達286萬,預計將於2018年邁入「高齡」社會、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屆時每5人就有1人超過65歲。臺灣從「高齡」社會邁入「超高齡」社會,預計將僅用時7年,時間比日本快1.6倍、比美國快2.9倍、比英國快7.3倍,創下另類「全球第一」。

沒有限制,可以敞開生,人們的生育意願卻持續走低,從2016年開始,臺灣老年人口將超過幼年人口,「人口紅利」將逐步耗盡。警訊連連,臺灣已經打響「嬰兒保衛戰」。

「以前不是這樣的。六七十年前,在我外婆、祖母那一代,臺灣一個家庭有八九個小孩是尋常事,到我父母這一代,生五六個小孩的家庭也挺多的。」臺灣中國時報駐京特派員王銘義說。

那是臺灣人口快速增長的年代。1949年,臺灣人口為739萬餘人。受二戰後嬰兒潮及死亡率下降、國民黨軍隊敗退來臺影響,1958年,臺灣地區人口突破1000萬人。

迅速膨脹的人口給臺灣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島內有識之士開始呼籲節制生育、控制人口。但受當時「增產報國」的政治氣氛影響,這期間臺灣當局未全面公開提倡節育措施,僅由有關部門及民間團體到眷村、鄉間宣導婦幼衛生,倡導避孕。

1956年臺灣第一次人口普查結果公布,顯示二戰後10年間人口平均出生率為44‰,引發島內輿論對人口過快增長的憂慮。1959年,「農復會」主委蔣夢麟發表「讓我們面對日益迫切的臺灣人口問題」一文,闡述推行家庭計劃及節制生育的必要性,引發各界熱烈討論。1964年,當局全面推行「家庭計劃」(即計劃生育),倡導避孕,提出「子女少、幸福多」「一個不算少,兩個恰恰好」等口號。

1967年,臺灣提出「五三」口號,希望民眾婚後3年才生育、間隔3年再生育、最多不超過3個孩子、33歲前全部生完。從1971年起,每年11月為家庭計劃擴大宣導月,提出「兩個孩子恰恰好,男孩女孩一樣好」等口號;倡導理想的結婚年齡為男28歲、女25歲。

此後,臺灣育齡婦女的生育率逐漸下降,成功緩解人口增長壓力,受到國際社會好評,許多發展中國家紛紛前來「取經」。上世紀80年代以後,臺灣人口增長率開始持續下降,1991年首次降至1%以下,2001年為0.6%。

為挽回下滑的生育率,臺灣當局於1990年修訂「人口政策綱領」,提出「兩個恰恰好,三個不嫌多」的口號,鼓勵婦女生育。後來,又提出「兩個孩子很幸福,3個孩子更熱鬧」的口號。

但是,臺灣的生育率並沒有止跌回升,近年來更是屢創新低。從1996年至2010年,臺灣年出生人口數從32萬多人降低到了16萬多人,生育率多次在全球「吊車尾」。

臺灣年輕人「不願生」,也是因為「養不起」


「臺灣的所謂『家庭計劃』以柔性勸導為主,並非強制。臺灣生育率下降,除了政策引導,也與臺灣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的大背景有關。」王銘義說。

從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臺灣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推動臺灣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傳統大家庭體系逐步瓦解,婦女受教育年限逐步提高,婦女就業率大幅提升,與這一「社會進步」現象相伴而來的,是晚婚甚至不婚族增多,生育意願持續走低。「超少子女化」現象的日益嚴重,造成教育供需失調、本地勞動力供給不足、消費市場萎縮、社會福利負擔加重等諸多問題。

因為新生嬰兒減少,年輕醫師不願加入婦產科和兒科,婦產科名醫也被迫轉行。曾經有媒體報導,60多歲的高醫生20多年前是臺灣北部頗負盛名的婦產科名醫,當時他的診所一個月要幫七八十名產婦接生。隨著臺灣人越生越少,診所生意一落千丈。憑著醫生執照,他開始從事驗屍和開具死亡證明的工作。從「迎接新生」到「目送往生」,高醫生說:「時勢所逼,有什麼辦法?」

因為新生嬰兒減少,臺灣大中小學都面臨關門的窘境。2014學年度臺灣的大學「指考」發榜,錄取率95.73%,創近5年來新高,11所學校有近300名缺額。有關部門預計,到2022年,約有1/3的大學院校會倒閉。

為什麼大家都不敢生孩子?「是真的養不起。」臺北上班族王哲南育有二子,被大家視為勇氣可嘉,而個中辛苦,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些年,要請保姆、要給孩子交各種各樣的學費,還要攢錢買房子,經濟壓力好大。就是在我的老家雲林,現在大部分人也是生一個。」王哲南說。為了多掙點錢,他主動要求派駐大陸,付出的代價是與家人分離。

臺灣一項針對上班族生育計劃的調查顯示,四成上班族根本沒有生小孩的計劃。不生孩子的原因,排名首位的是「怕賺的錢不夠養小孩」,比例高達65%;其次是「買不起房子,沒法給小孩一個家」;三是「工作忙,沒時間照顧小孩」。

臺灣媒體評論認為:年輕人之所以「生不起」,主因是臺灣10多年來的薪資普遍沒有增長,加上通貨膨脹因素,多數人領到的薪水,實際的購買力還在年年降低。年輕人結不起婚、買不起房子,過得好辛苦,更別提養小孩了。小兩口在社會上奮力打拼,先攢夠了錢再論其他。等在經濟上略有成就,卻已經錯過了最佳生育年齡。


人口降下來後,要再鼓勵生育,很麻煩


經濟壓力壓垮「生」意,臺灣人口快速邁向負增長。拐杖多過嬰兒車,專家警示:人口老齡化將導致臺灣全面性勞動力短缺與經濟發展遲緩;勞動力供給不足還將導致工商企業投資意願降低,進而影響生產總值與稅收。2010年,因臺灣嬰兒出生數僅16萬多,創10年來新低,政府將「少子化」列為「國安問題」,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親自上陣催生,每參加婚禮必問「準備生幾個」,臺灣各地政府也各出奇招催婚、催生。

「為愛而生」「一『生』幸福」「結婚,我願意!生子,我樂意」「幸福很簡單,寶貝一,二,三」……臺灣各地舉辦的鼓勵生育標語評選活動,首獎獎金高達100萬元。

近年來,臺灣各地都出臺了獎勵生育的政策。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每胎補助2萬元,雙胞胎補助4萬元。臺灣衛生部門更投入近10億元補助不孕夫妻接受人工生殖技術。

應對「少子化」問題,需要創造有利青年生育、養育的社會環境。2014年8月,臺北市副市長丁庭宇在人口政策論壇上介紹了臺北市「助你好孕」專案推行情況。該專案提供生育獎勵金每胎2萬元,2011年以來已發放超過18.6億元,此外還對5歲以下孩童每月發放2500元育兒津貼。截至2014年7月底,該專案整體執行經費累計達105億元,收效明顯,臺北市連續3年的出生率位居全臺各縣市之首。

丁庭宇提出,還應推動公有託嬰幼教,為「新手爸媽」減輕壓力,包括小學擴大課後照顧,建立至少一區一個託嬰中心,同時鼓勵企業提供託兒設施等。此外,要推動教育優質化,提升下一代的競爭力;鬆綁法規,將閒置學校用地改建為社福、育幼、公營住宅等。

2013、2014年的諧音是「愛你一生一世」。臺灣各地政府紛紛宣導這是結婚的好時機,並積極舉辦集體結婚或未婚聯誼,導致這兩年的結婚對數特別多,出生率也隨之提高。據臺灣「內政部」統計,2014年總計有超過21萬新生嬰兒,比政府設定的每年18萬出生人口警戒線增加了3萬多人。不過,短暫的衝高還是難以挽救臺灣人口的下降趨勢,據臺灣「國發會」預估,臺灣人口會在2021年達到2356萬人高峰,2022年恐出現負增長,比原預估時間提前了4年。

「人口降下來後,要再鼓勵生育,很麻煩。」臺灣一位官員說。打贏「人口保衛戰」,除了經濟上的因素,還須整個社會觀念、社會環境的轉變。臺灣催生之路,任重道遠。

相關焦點

  • 《西遊記》拍攝花絮,火焰山在北京雙橋,牛魔王搞計劃生育
    直到1987年的12月8日,這段一直沒拍成的戲才在北京軍藝禮堂最後補拍。當12月10日全部補拍完成後,86版《西遊記》所有的鏡頭也宣告拍攝完畢。於是,《三調芭蕉扇》雖然是第17集,但卻成了86版《西遊記記》最後收尾的鏡頭,而不是觀眾們想當然的取經歸來。這樣,86版《西遊記》的拍攝就從第13集開始,結束在了第17集。
  • 記者探秘境外生子:花費一二十萬 計劃生育避不開
    「有其他中國人沒綠卡,光在醫院生產的那幾天,就要花1萬多加幣。」馬龍玉說,「綠卡」幫他們節省了一大筆錢,在溫哥華的那段時間,他們一共花了2萬多加幣,合人民幣約12萬。  打防疫針都去香港  夏雲40歲時,才找到了真愛,43歲懷上了寶寶。「你老公掙得多,幹嗎不去香港生寶寶啊?」經不住夥伴們的勸說,夏雲決定把「生命裡最珍貴的人」,生在香港。
  • 計劃生育對今後的中國有何影響?
    新中國成立以後,過快的人口增長給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沉重的壓力。為了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中國從上世紀70年代初開始推行計劃生育政策,並於1982年確定為我國基本國策,並寫入了憲法。這是中國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為了緩解嚴峻的人口形勢而作出的必要抉擇。
  • 《獵殺星期一》計劃生育背後的邏輯
    在某些宗教國家,懷孕後肚子裡的受孕卵就被當成「人」,認為墮胎就是殺人,計劃生育政策就是暴徒文化!某些極端宗教主義者則更認為精子就是生命,連保險套都不能用......澳大利亞這次大火燒了四個月,燒死10億隻動物!不知道這幫孫子有啥想法。拉美地區、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還有中東部分地區,很多非常貧困的國家,一個婦女也能生十來個孩子,然後只有幾個成活。
  • 計劃生育的提出者,被免去北大校長,成了一胎化的罪魁禍首?
    尤其是人口眾多問題,早在幾十年前便被國人發現,並且提出計劃生育。講到這裡,大家都會非常好奇,究竟是誰提出了計劃生育,將中國推向一胎化。或許,大家想不到,這個被稱之為一胎化「罪魁禍首」的人竟然是北大曾經的校長馬寅初。他不僅是一位優秀的學者,更是一位有卓遠見識的愛國之人。然而,關於馬寅初同計劃生育的一切,還要從他提出的人口學說開始談起。
  • 臺灣人在上海搞垃圾分類回收 為什麼沒人認為他們在作秀?
    她已經記不清從2014年的哪個月開始,一群臺灣志工到小區搞垃圾分類回收,她只記得時間是在每月第四個周六的上午。今年6月24日周六上午,魏奶奶下定決心,從家中搬出一摞舊報紙交到了臺灣志工馬慶仁手中。「我們通過了魏奶奶的考試」,60多歲的馬慶仁瘦瘦高高的,是慈濟環保團隊寧波路社區環保站的站長。
  • 臺灣深夜神店 排過才算真吃貨!
    漸漸擁擠的人群,熱火朝天的氣氛,空氣中瀰漫美食的香氣沒錯這就是臺灣!吃過三家以上才算真吃貨,跟著小編看下去,Go Go Go!阿財蝨目魚肚先按炒過再加入高湯!!這味道之對味呀!!!沒錯沒錯!!這間小菜就是這樣的好吃!!每桌都是滿滿滿~平凡簡單好幸福
  • 2017年山東省衛生和計劃生育新聞宣傳獎評選結果公示
    原標題:2017年山東省衛生和計劃生育新聞宣傳獎評選結果公示為進一步發揮山東省衛生和計劃生育新聞宣傳獎評選對全省衛生計生新聞宣傳工作的引導和促進作用,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山東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山東省新聞工作者協會聯合開展了2017年山東省衛生和計劃生育新聞宣傳獎評選活動。
  • 搞小動作不斷試探?臺退役中將:沒有「國家認同」,沒人願意聽你的
    不過他們的這種想法肯定是不會實現的,如果真到了要武力收復的地步,可能臺灣也堅持不了多久。10月11日央視新聞消息,自從蔡英文擔任了臺灣地區的領導人之後,兩岸的關係變得複雜嚴峻。民進黨當局為了破壞祖國統一,一直在搞一些「小動作」,而且一些人在他們的支持下,開始在大陸活躍刺探情報,想要給兩岸的統一製造麻煩。
  • 臺灣新版「護照」曝光,藍營:「臺獨獨不了」就搞小動作
    當然,民進黨當局所制定的這些計劃都沒能成功。沒想到,民進黨當局依舊不消停,近日她公布了新版的臺灣「護照」,「護照」上面能夠非常清晰的看到「臺灣」二字,難道她又想藉此機會搞「獨立」嗎?
  • 日本出版社列臺灣為中國一省:我們沒錯
    ,《廣辭苑》的發行商巖波書店表示,不認為廣辭苑的記述有錯。部分在日臺灣團體聲稱,《廣辭苑》第六版「錯誤地」將臺灣歸入「中國的一省」,屬於「歪曲事實」,要求出版方巖波書店在第七版中「更正」。 《廣辭苑》1811頁的中國地圖 圖自臺媒 據臺灣親綠媒體《自由時報》21日報導,日本百科綜合國語大辭典《廣辭苑》現行版遭到兩個在日臺灣團體抗議,稱其「錯誤地」將臺灣記為「中國的一省」,是日本親中左翼出版社巖波書局故意迎合
  • 廣州市海珠區計劃生育服務證辦理(線上+線下)
    海珠區計劃生育服務證辦理方式  一、線下窗口辦理  1、辦理時間及地點  各街道政務服務中心。  2)婚育信息核實無誤的,鎮(街)人口計生部門應即時辦理《計劃生育服務證》或一孩登記;對信息不全難以核實或存在其他疑問的,應在10個工作日內辦理或發出不予辦理通知書。  二、線上辦理  1、辦理入口  廣東政務服務網。
  • 劉國基:大陸對臺灣搞「文化臺獨」使不上力
    到底洪秀柱到底做了什麼,今天被換下來了,洪秀柱自己的說法是什麼,她說其實跟八個字有關,這八個字就是她說了,一中同表終極統一,曾經按照洪秀柱自己跟她支持者的說法,她說很多場合支持她的人說你千萬不要在選舉當中去談兩岸了,因為臺灣的政治現實是一到了大選當中藍營是忙著去統,綠營是忙著去獨,臺灣的兩岸政策是千萬越模糊越好,你不要太明確,你太明確的話你選不上,中間選民統統都離你而去,所以我想問的,洪秀柱認為說,
  • 他是計劃生育的發起人,最後卻娶女兒同學為妾,一生共有7個孩子
    歷史是說過和做過事情的記憶。——卡爾·貝克 計劃生育曾經是我國的一項國策,不過隨著我國形勢的改變,老齡化越來越嚴重,所以現在已經放開了全面二胎的政策。不過大家知道計劃生育的最初發起人是誰嗎?
  • 福州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 林澄
    抓好計劃生育獎扶工作,不斷拓寬獎扶力度,2017年全市擬納入計劃生育獎勵項目12.81萬人次,為群眾提供更好的計劃生育政策支持,使計劃生育各項優惠政策真正惠及於民。
  • 你們都錯了!徐錦江、林雪不是香港人,嶽躍利也不是臺灣人
    你們都錯了!徐錦江、林雪不是香港人,嶽躍利不是臺灣人 一提到徐錦江我就會認為他是香港人,因為他演過很多港劇如《省港旗兵
  • 你們都錯了!徐錦江、林雪不是香港人,嶽躍利也不是臺灣人
    你們都錯了!徐錦江、林雪不是香港人,嶽躍利不是臺灣人一提到徐錦江我就會認為他是香港人,因為他演過很多港劇如《省港旗兵2》、《九品芝麻官》等,其實徐錦江是東北人。徐錦江是搞藝術的。他出身醫生世家,不過他沒興趣學醫,自小就跟嶺南畫派第二代大師關山月學畫畫,是關先生的關門弟子,後來他考入廣州美術學院。
  • 電影地久天長帶給中國計劃生育時代的拷問
    在計劃生育後的「獨生子女」時代,一對夫婦失去了一個兒子,又得到了一個兒子——而後似乎又失去了這個兒子——他們經歷了如此錯綜複雜的悲劇事件,我不會透露更多,以免讓這些情節失色。在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計劃生育」是一個「一刀切」的政策,對個人的生活、愛情和需求漠不關心。這部電影的導演王小帥是一名經驗豐富的中國「第六代導演」。
  • 【花熊原創】妄稱"能搞核武卻沒搞"?臺灣真有能耐"擁核"嗎
    請看花熊的分析:誰給你的自信揚言「有能力發展核武」——臺灣在核武研發每一環節都有「硬傷」我們都心知肚明的一點是,臺灣擁有多座民用核電站,且臺灣對民用核電站的使用時間並不短。換句話說,臺灣在核技術方面並非完完全全的一張白紙。
  • 他是提出計劃生育的教育家,自己娶兩個妻子生8娃,後來生活如何
    導語:中國是世界上的一個人口大國,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生活著14億人口,在早些時候,中國還處於一個非常貧窮的時代,所以國家為了控制人口的增長,實現資源的合理分配,實行了計劃生育政策,規定每個家庭不能超生,不然的話就要罰款,而前些年為了發展,國家又放開了二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