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遼茲《哈羅爾德在義大利》
標題音樂及其演進概要
導讀:標題音樂是西方專業音樂中重要的現象,作為一種有特定內涵的體裁,有著久遠的歷史文化淵源,在西方音樂發展歷程中,逐漸演進成熟,成為浪漫主義時期音樂創作的主流,對交響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標題音樂作為西方專業音樂發展中的一種重要現象,有其自身特有的文化內涵,在西方音樂發展歷程中,逐漸演進成熟,成為浪漫主義音樂創作的主流。
巴倫博伊姆指揮柏林愛樂樂團,演奏李斯特《但丁交響曲》
標題音樂通俗地講就是用標題或文字來提示作品的文學性、繪畫性或戲劇性內容及說明,即有「標題」的音樂。李斯特在《柏遼茲和他的「哈羅爾德在義大利」交響曲》一書中指出:標題音樂是「作曲家寫在純器樂作品前面的一段通俗易懂的文字,這樣做是為了防止聽音樂的人任意解釋自己的作品,事前指出全曲的詩意,指出其中最主要的東西。」——錢仁康教授告訴你為何舒曼的《春天交響曲》不算標題音樂,而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算!
標題音樂固然都有一個作品的標題名稱,但是不能把冠上各種名稱的樂曲都稱之為標題音樂。標題音樂在表現文學性、繪畫性等非音樂性內容上有較顯著的特徵,它是把特定的內容作為創作的依據和構思,並運用各種音樂手段去表現標題中特定的內容情節,音樂本身具有很強的描繪性和指向性,音樂形象生動鮮明,有較多的造型性,思想內容較為明確具體,標題與作品所表達的內容相符合。即體現音樂內容的標題文字和音樂創作的構思過程及表現手法是標題音樂最主要的構成要件。如柴可夫斯基根據但丁《神曲》中的「地獄篇」創作的交響詩《裡米尼的弗蘭契斯卡》,柏遼茲根據莎士比亞的同名悲劇創作的管弦樂序曲《李爾王》,李斯特受德國畫家考爾巴赫的壁畫啟發而創作的交響詩《匈奴之戰》,孟德爾頌的《仲夏夜之夢》,裡姆斯基-科薩柯夫的《天方夜譚》等,都分別取材於文學、戲劇、繪畫、民間傳說,作曲家以故事情節為主線,根據自己的構思進行創作,音樂表現的形象較為具體,都屬典型的標題音樂範疇。
佩特連科指揮裡姆斯基·科薩科夫《天方夜譚》
從西方音樂文化發展史來看,標題音樂是與歌唱、舞蹈分不開的。最初的樂器只是作為歌唱、舞蹈的伴奏使用,器樂曲是由歌曲或舞曲改編而成的。歌詞和舞蹈本身就是它們的「標題」。在文藝復興時期,世俗音樂的發展改變了15世紀以宗教體裁為主的單調局面,在聲樂藝術勃興的同時,器樂開始擺脫對聲樂的依附,並從聲樂伴奏和舞蹈音樂中分離出來,形成了一些獨立的形式和體裁,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如當時廣泛流行的法國舞曲帕凡、加亞爾德、阿拉曼德、庫朗特等。義大利的坎佐納在「16世紀晚期成為對位器樂曲的主要形式」。雖然這一時期的獨立器樂曲還只能表現一般的內容,在音樂形象的塑造上比較簡單,但文藝復興時期音樂創作上的自律要求和初步具有的以人為本、以情為主的音樂思想,使演奏家、作曲家意識到了發揮樂器演奏技巧和表現力的巨大可能性,並從器樂音樂及體裁中找到了廣闊的創作空間。可以說,器樂擺脫非音樂的觀念走向自律,形成獨立的音樂形式,是標題音樂概念產生的根本前提。
庫普蘭(Francois couperin,1668~1733)法國作曲家。法國鍵盤音樂古鋼琴樂派的中心人物。他是庫普蘭音樂家族中最著名的一人。也稱「大庫普蘭」。自1693年起在凡爾塞宮任皇家音樂教師,教授皇家兒童。擅長創作鍵盤樂曲、器樂重奏曲、世俗歌曲及教堂音樂。大庫普蘭的主要動機是想把法國的古典傳統和它特有的音樂風格與義大利的音樂風格結合起來。所作古鋼琴曲多為標題性樂曲,內容大多反映凡爾賽宮廷生活,或描繪庭園景色、婦女肖像等,具有洛可可藝術風格,以繁縟的裝飾音為其特點。出版有《古鋼琴曲集》、《古鋼琴彈奏法》。
巴洛克時期,西方音樂風格發生了重大轉折,世俗音樂得到進一步發展,各種音樂技術理論付諸實踐,大小調體系和功能和聲得以確立並走向成熟,復調音樂過渡到主調音樂,器樂開始逐漸具有了與聲樂相平等的地位,出現了專門為器樂創作的作品。隨著演奏技術的不斷發展,產生了一些以表現樂器演奏技巧為主的體裁和形式,如賦格曲、奏鳴曲、協奏曲、變奏曲、組曲等,管弦樂隊開始形成,促進了標題音樂的萌芽。法國鍵盤音樂的代表人物庫普蘭(1668—1733)的《羽管鍵盤作品集》組曲中,大部分小曲都有引發聯想富於形象的標題。如《夢幻者》《神秘的人》《勝利的繆司神》等。庫普蘭在第一卷的前言中聲稱,「在寫每首小曲時,心中都有一種客觀事物,有些曲子確實是按照音樂肖像來構思的」;德國作曲家巴赫於1704年「為送別親愛的哥哥而作」的古鋼琴曲《離別隨想曲》全曲分6個樂章,每個樂章都寫有標題,分別描述兄長即將遠行時對未知命運的擔憂以及前來告別的朋友、馳近的驛馬車等,出現了描繪性和象徵性的因素,已有早期標題音樂的雛形;德國作曲家約翰·庫瑙出版於1700年的《聖經奏鳴曲》是多樂章的標題音樂作品,6首奏鳴曲都有標題,分別表現《聖經·舊約》中的六段故事,「成為巴洛克時期少有的標題音樂的著名例子」;1725年義大利作曲家維瓦爾第為小提琴協奏曲《四季》寫了4首十四行詩放在作品前面的扉頁上,力圖把音樂跟四季聯繫在一起,生動地描繪了一年裡每個季節的景象。這些都是早期標題音樂初見端倪的重要作品。 ——紀念維瓦爾第丨他的創作如何與一所孤兒院密切相關丨他的《四季》如何代表巴洛克時期音樂的所有特徵和新意,並為後來音樂發展奠定基礎的?
J.S.巴赫的《降B大調隨想曲》,BWV992,全名為《為送別即將出發旅行的哥哥而作的隨想曲》,作於1704年。當時,J.S.巴赫19歲,正在阿恩施塔特擔任管風琴師,其兄約翰•雅各•巴赫因瑞典國王卡爾二世在居留波蘭時,曾為之所作許多音樂,受到賞識,任命為瑞典的宮廷樂長。此曲乃J.S.巴赫為送別兄長而作。隨想曲 (Capriccio)的名稱,首先用於16世紀某些義大利牧歌,在巴赫時代,隨想曲用於鍵盤樂器,指一種自由賦格式多少有些暢想的表現方式,這首作品,J.S.巴赫在曲首有題辭:「意圖是使其中止旅行後感受朋友們柔情的話語。」全曲從小抒情調始,轉為行板,然後進入「在國外,可能發生的種種事情的象徵」(題辭),賦格曲風格,調性變化後以極慢速度進入「朋友們共同的悲嘆」(題辭);然後再進入「無法可想的朋友們,為其集會送別」;然後是通知出發的 「馬車夫詠嘆凋」和喇叭聲;最後是模仿馬車、喇叭聲的賦格曲,意味著哥哥出發遠行。
庫瑙(Johann Kuhnau),德國作曲家、管風琴家。1660年4月6日生於蓋辛,1722年6月5日卒於萊比錫。約 9歲時入德勒斯登的十字教堂充當唱詩班歌童。1682年到萊比錫,後終身定居於此。1688年創立「音樂研究會」,舉辦了一系列音樂會。同時學習法律,成為合格的辯護人。1700年起任萊比錫大學、聖尼古拉教堂和聖託馬斯教堂的音樂指導。作品有經文歌、康塔塔等各種宗教音樂體裁;他所作鍵盤樂曲在18世紀音樂中居重要地位。庫瑙是德國哈普西科德演奏學派的奠基人之一,也是第1個為鍵盤樂器寫作奏鳴曲的人。他創作了兩套奏鳴曲,第2套中的6首奏鳴曲全部取材於《聖經》,是最早的標題音樂的範例。
古典主義時期是西方音樂高度繁榮的時期。基於奏鳴曲式而成熟定型的交響曲、奏鳴曲、協奏曲及室內樂,不僅預示了音樂內部動力化思維和戲劇化表現的趨勢,反映了音樂要表達個人思想情感、表現哲理、表現社會性題材的藝術精神,也為標題音樂體裁的發展創造了充分的條件。作為集古典之大成、開浪漫之先河的貝多芬,在他的《F大調第六「田園」交響曲》中為作品的5個樂章加上了標題:1、到達鄉村時的愉快感受;2、溪邊景色;3、鄉民愉快的集會;4、暴風雨;5、暴風雨過後的感恩心情。這些文字性的描繪,是貝多芬對交響曲這一純器樂曲形式作的與文字相結合的成功嘗試,體現了他希望通過音樂達到與人們溝通感情、表現個人體驗、思想及強烈個人主義傾向的音樂觀念和美學追求。儘管作品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標題交響曲,他自己也在節目單上小心謹慎地寫上「表現多於描繪」,但在貝多芬所有的交響音樂中,這是一部由他本人認可的標題作品,在浪漫派之前開了標題交響曲的先河。
在追求個性解放、尋求不同藝術門類相互溝通、「綜合藝術」興盛的浪漫主義時期,標題音樂體裁得以確立、成熟。在這一時期,許多作曲家在文學、哲學、繪畫、戲劇等方面造詣頗深,他們認為各種藝術都不是孤立的現象,音樂、文學、美術等方面都是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在創作中應把各種藝術形式結合起來,去汲取素材和獲得靈感,使器樂作品與某種敘事性的、描繪性的、哲理性的或詩意化的內容相聯繫,給創作和欣賞以更大的空間。德國作曲家孟德爾頌(1809—1847)於1826年創作的最具代表性的標題性序曲《仲夏夜之夢》是由於讀了莎士比亞的同名德文喜劇譯著有感而發的作品。他將劇中「所有吸引他的形象用音樂表達出來,又與文學歷史的情節性、大自然景色的描繪性主題相連,巧妙地利用古典奏鳴曲式的結構,涵蓋了這部精彩的神仙與人間的喜劇。」這部作品雖有標題,「但它避免感情的極端,決不允許音樂以外的靈感打亂音樂的平衡,標題不過是一層輕霧籠罩的結構,隔霧觀之,更添幾分嫵媚,卻不模糊其輪廓線條」,融合了古典形式與浪漫主義的風格。孟德爾頌後來創作的交響序曲幾乎全部都是標題性的作品。可以說他的交響曲是大的「標題」交響序曲,他的序曲是小的「標題」交響曲,在音樂發展過程中,孟德爾頌是標題音樂的先驅。——孟德爾頌音樂思想初探丨 他是浪漫派作曲家中的抒情風景畫大師,他被華格納稱為「大自然的風景畫家」,大自然主題貫穿了其一生的創作丨孟德爾頌:音樂能給靈魂帶來千般好處,這是詞語辦不到的。
在標題音樂發展中具有卓越貢獻的是柏遼茲和李斯特。柏遼茲(1803—1869)的交響樂直接繼承了貝多芬交響樂的傳統,並在新的條件下加以發展,把交響樂藝術推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創造了一種新型的交響樂——「標題交響曲」體裁。他於1830年所創作的《幻想交響曲》是浪漫主義標題音樂劃時代的作品,充分體現了音樂與文學、音樂與戲劇結合的思想。這部被稱為「音樂小說」的交響曲,有一個副標題「一個藝術家生涯的插曲」。作曲家不僅為每一樂章都冠以詳細文字說明的標題,而且內容還取自本人生活的經歷,異乎尋常地採用了自傳體的處理手法。不斷出現的象徵戀人形象的「固定樂思」,成為整部交響曲的基本主題,藉助作品表現的情節內容和各種音樂語言要素,成為一條音樂戲劇的主線,將情緒和特性各不相同的五個樂章統一了起來。《幻想交響曲》為音樂藝術開闢了一個新的表現領域。
李斯特(1811—1886)將19世紀以來的標題音樂向前推進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步,繼柏遼茲的標題交響曲之後,首創了單樂章的標題音樂體裁「交響詩」。這是將交響音樂與文學中的「詩」相結合的一種「標題」音樂形式,它突出了文學因素的表現意義,強調了「詩」與音樂的內在融合與聯繫,體現了「綜合」多種藝術為一體的浪漫主義音樂特徵。1850年李斯特根據詩人赫爾德的劇本《普羅米修斯》創作的單樂章交響作品,標誌著交響詩的誕生。這種新的音樂體裁富於文學性,它以詩歌等藝術形式的內容為出發點進行創作,在音樂形式上也更為自由,結構不同於一般的管弦樂曲, 音樂的標題明確顯示出了與其他藝術之間密切有機的聯繫。交響詩《前奏曲》是根據拉馬丁的原詩創作的,在總譜裡李斯特加上了自己寫的內容注釋,提示了他在思想上與神秘主義詩人拉馬丁《沉思詩集》中一首詩的聯繫。他寫道:「我們的生活不就是一連串前奏曲嗎?……當大風暴過去的時候,心靈受到嚴重的摧殘,它不再回憶那愉快而寧靜的田園詩般的生活了,人也不能讓自己長久地沉湎於當初曾吸引住他的大自然宜人的寧靜之中。」他的13部交響詩都帶有標題,大多取材於文學、戲劇、繪畫和古代神話;兩部交響曲《但丁交響曲》和《浮士德交響曲》,集中體現了李斯特標題性的創作主導原則和追求綜合性藝術的理想。在李斯特同期和之後,交響詩這一體裁經過孟德爾頌、舒曼、斯美塔那、德沃夏克、聖·桑等人的努力,藝術表現力更加豐富、完善,成為交響樂的重要體裁之一。——論李斯特器樂作品的文學蘊涵丨他曾說:「音樂與文學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繫,依靠這種聯繫,音樂就能達到人的思想感情所交織成的焦點。」
這本書是《西方文明中的音樂》的其中一章
標題音樂雖然出現較早,但在19世紀以前的不同時期、在眾多作曲家的音樂作品中畢竟是極少數的,有的也是在某種靈感衝動下作的一種嘗試或試探。保羅·亨利·朗格在《十九世紀西方音樂文化史》中指出:標題音樂「過去只是一個創作上的很不重要的、偶然的放任現象。」它是作為主潮流「純音樂」的歷史陪襯而存在的。19世紀作曲家尋求新的創作手段和體裁形式,以滿足音樂表現和審美需求的迫切願望,是標題音樂發展成熟的一個重要動力因素。因為標題音樂這種體裁,更能表現浪漫主義的理想,正像美國音樂理論家約瑟夫·馬克利斯所說:「標題音樂在19世紀這樣的時期裡是特別重要的,在這個時期裡音樂家敏銳地意識到了他們的藝術與周圍世界的聯繫。這種意識使他們的音樂更加接近於詩歌和繪畫。」從一定意義上說,標題音樂的創作手法是時代進展所促成的一種音樂的形式表現,是藝術前進中的必經一步,它以最通俗的表現方式銜接起音樂與文學的姊妹藝術關係,符合大眾潛在的審美心理和社會審美基礎;以其自身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社會客觀需求兩方面的互動,獲得了人們的普遍認可。標題音樂這種重要的體裁,開闢了從非音樂領域汲取音樂靈感的一條途徑,極大地促進了音樂藝術在表現形式上的變化,開闊了創作領域和表現內容的更大空間,將標題構想作為創作思維的原則,將標題音樂作為一種美學範疇來對待成了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家一個全新的創作傾向,不僅影響了19世紀各民族樂派的創作,也最終成為浪漫主義時期以至後來音樂創作的主流,對20世紀現代主義音樂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編者按:本文作者孫新民,原載《藝術教育》,2006年。
歡迎關注古典視頻公眾號
每晚古典音樂會
古典群加入聯繫微信179747611
北上廣音樂會轉票群開放加入
點擊閱讀原文,查閱公眾號推薦的音樂人文圖書
從莫扎特「像油在流」的神奇連音,到貝多芬海洋般洶湧澎湃;從克拉拉•舒曼「鉛筆素描般清晰」的觸鍵,到魯賓斯坦火山般濃豔的演奏——《不朽的鋼琴家》一書栩栩如生地刻畫了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鋼琴家群像。榮獲普利茨獎的評論家兼作家哈羅德•勳伯格生動地介紹了每一位藝術家的表演風格,甚至他們令人捉摸不透的癖好。作者搜遍每一片材料,將其一一羅列,並加以分析闡釋。勳伯格充滿智慧、幽默風趣的文風令本書超越了音樂的範疇,即使是對音樂一竅不通的人也會忍不住一看到底。
閱讀往期內容請點擊:貝多芬晚期的五首鋼琴奏鳴曲丨莫扎特丨梅紐因丨米開朗傑利丨精煉的鋼琴演奏發展史丨布倫德爾丨伊利亞•穆辛丨阿城丨華格納丨範競馬丨阿格裡奇丨託斯卡尼尼丨鄭京和丨趙曉生丨蕭邦丨張昊辰丨郎朗丨格拉夫曼丨弦樂必讀丨鄭延益丨400年小提琴演奏史丨大師記憶丨索弗羅尼茨基丨波格雷裡奇丨尤金娜丨紀念馬勒丨重磅譯文丨索弗羅尼茨基丨王健談巴赫丨紀念華格納丨劉詩昆丨楊夢漪丨「原色李斯特」丨孫穎迪丨盧卡斯·迪巴格丨古爾達丨霍洛維茨丨他曾為毛主席演奏丨奧伊斯特拉赫在中國丨波利尼訪談丨朱曉梅談巴赫與中國思想以及古爾德丨討厭孩子的霍洛維茨和喜歡孩子的魯賓斯坦丨小澤徵爾的堅持丨阿格裡奇11歲的愛情丨十六歲便擊敗奧伊斯特拉赫的內芙丨小提琴家哈西德丨米科夫斯基談鋼琴教學丨紀念阿勞丨著名鋼琴家談蕭邦丨陳薩談鋼琴家生涯丨陳薩語錄丨陳宏寬的教、學感悟丨紀念科爾託丨紀念小提琴大師胡貝爾曼丨李傳韻丨但昭義談培養李雲迪、陳薩的經驗丨馬友友丨《鋼琴背譜十法》丨從解構主義視角看鋼琴音樂表演中的個性問題丨聽作家餘華講述勃拉姆斯的孤獨丨焦元溥:為什麼要背譜丨作曲家王西麟談中國文學家的音樂修養丨我們向「為撒旦交稅」的蕭士塔高維奇學習什麼?丨李雲迪與小澤徵爾談普羅科菲耶夫與拉威爾丨論巴赫音樂的精髓丨古爾德語錄丨小提琴家穆特的莫扎特情懷丨現代西方音樂的德法之爭丨音樂本身的抽象性保護著蕭士塔高維奇丨十九世紀法國音樂是如何衝破德國音樂束縛的?丨指揮家鄭小瑛訪談丨貝多芬在我們中間丨指揮大師克倫佩勒丨鄧泰山:東方語言不是拼音語言,而是音調性語言,這讓我們對旋律更為敏感丨上帝問貝多芬丨你知不知道你這一生為的是什麼?丨來看聲樂大師周小燕先生如何傳授學生正確保護自己嗓子的妙方丨廖昌永演唱《老師,我總是想你》,周小燕含淚微笑起身為學生鼓掌……丨紀念馬勒丨李歐梵和在天堂的馬勒對話丨馬勒作品的聆聽次序丨馬勒的每一首作品都有血有淚丨死亡是件很普通的事情,馬勒早就心有所悟……丨楊松斯談馬勒丨演出馬勒令人興奮丨最終目的是讓聽眾感嘆「我這兩個小時就是生活在天堂」丨TED演講「古典音樂與眼睛閃爍」丨古斯塔夫·馬勒:用業餘時間作曲的指揮家丨哈農庫特走了,其倡導的「古樂運動」,你了解多少?丨孟德爾頌:音樂能給靈魂帶來千般好處,這是詞語辦不到的丨巴倫博伊姆丨打通歌劇與唱藝術歌曲任督二脈的菲舍爾·迪斯考丨世界懸於深淵之上時,富特文格勒用布魯克納擺脫人間苦惱丨王健丨中國民樂五分鐘內天下無敵丨古典音樂更關乎人的靈魂丨阿格裡奇丨缺少音樂天分沒關係丨前提是你必須熱愛音樂丨布倫德爾丨過分詩意是對莫扎特的誤讀丨給莫扎特演奏者的幾點建議丨其實音符越少越難彈丨趙曉生採訪周廣仁丨響而不砸,輕而不飄才是鋼琴好聲音丨傅聰談蕭邦丨二十四首前奏曲丨師古人不如師造化丨整個前奏曲都籠罩在卡珊德拉的預言裡頭丨從李傳韻的肚痛堅持演出視頻想到肋骨斷了的傅聰丨「只要你對小提琴充滿愛,用真情呵護它,琴得到了充分的情感滋潤,它必然會給你回報!」丨傅聰的嶽父梅紐因(1916.4.22)誕辰一百周年丨他年輕時從未進過電影院丨他的一生都花費在創造烏託邦丨傅聰的莫扎特丨K459丨K595丨K482丨莫扎特和希臘悲劇一樣沒有憐憫、世事無常丨年輕時彈莫扎特發現一些東西,年老時也發現一些丨學琴必讀丨傅聰談如何"表達"音樂丨既忠實又生動丨演奏者的個性要滲入原作中丨一個人的個性越有彈性,能體會的作品就越多。丨傅聰深圳訪談丨我練琴的時候在想什麼丨談鋼琴學派丨談阿勞丨減壓的惟一辦法是投入丨很多學生缺乏整體知識丨面對大師作品我永遠戰戰兢兢。丨傅聰寫給父母親的一封家書丨越是對西方文化鑽得深,越發現我內心的東方氣質丨古典音樂的德法之爭丨「音樂純淨,但音樂界是名利場」丨「海頓以來音樂家一直迷失在激情裡,自我太大,上帝只對寂靜之聲言說。」丨德國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與社會 丨「音樂是從心靈射向心靈的語言,音樂無須言詞,直達內心深處,言說語言無法言說之物,音樂是一種情緒的藝術。」丨周廣仁談鋼琴演奏風格問題丨朱曉玫談海頓丨《傅雷家書》教你學習鋼琴丨我心中的拉赫瑪尼諾夫《幻想小品集》丨世界動蕩之際,她卻借錢錄製《哥德堡變奏曲》丨朱曉玫說:「30段變奏好像是我人生的30個章節,我人生的各種經歷都能在裡面找到。」丨陳薩讀過很多音樂家傳記丨拉赫的音樂是在「沒有勝利希望的地方開始的鬥爭」丨十九世紀俄羅斯民族樂派的鋼琴音樂丨朱曉玫首次回國巡演訪談丨勃拉姆斯的戀母情結與偶像情結丨紀念維瓦爾第丨從舒曼早期鋼琴套曲《大衛同盟之舞》看他的雙重性格丨論格裡格的音樂風格丨傾聽拉赫的自我救贖丨蕭邦說:「必須讓每個音符歌唱起來!」丨聆聽柴科夫斯基的「悲愴與激情」丨高雅、嚴肅,就是這倆字阻礙了古典音樂的普及丨如果不從現在開始練,你後半生的耳朵就是寂寞的,靈魂就少了一塊避難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