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中世紀晚期、文藝復興時期,復調音樂逐漸興起、和聲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五度相生律就暴露出了缺點——由五度相生律的得到的三和弦中的三音非常不協和,比值達到了81/64,為了使和聲效果更好,許多多聲部音樂開始使用純律。
概念
純律是一種由五度相生律改進而來的律制,它以大三和弦為基礎,為了解決和聲中和弦三音聽起來不「協和」的問題。(以小字一組內的音為基礎推導)
例如CEG這個大三和弦:
以C音作為單位1,按照五度相生律,其他兩音的頻率比為:
很顯然E音數字過大,不「協和」。但是這個數值非常接近5/4,他們的相對誤差為
所以把五度相生律的E音稍作修改顯然能構成一個非常「協和」的大三和弦。
推導其他音
所以純律其實就是在五度相生律的基礎上,插入一個大三度形成的一種律制。
接下來繼續推導,在g和d2之間插入一個大三度,得到b1:
在f1和c2點之間插入一個大三度,得到a1:
這樣就可以得到所有白鍵的音了:
和下圖五度相生律比較,這個比值是不是看起來簡單多了?
純律中,根據標準音定義為a1=440Hz(第一國際高度),計算c1(中央C)的頻率,精確到小數點後兩位:
這就是純律推導出的中央C的頻率!
純律大三和弦中三個音的比值還可以寫作:
還可以推導出小三度為5/6,小三和弦中三個音的比值為:
有了大三度和小三度的比值後,可以進一步推導出帶有升降號的音。
可以從c1向上小三度得到降e1:
純律在中世紀晚期、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早期開始逐漸應用於一些合奏、合唱領域,因為它能形成良好的大三和弦與小三和弦,和聲理論也在這個時代飛速發展。大家讀到這裡肯定覺得這是最好的律法之一了吧?
但很快純律就暴露出了其缺點。
純律的缺點
1.純律中的全音有大、小之分。例如這些全音:
上面這三個全音的比值為:
再看這些全音:
上面這兩個全音的比值為:
由於:
所以前者稱為大全音,後者稱為小全音。是不是有點顛覆大家認知?都是全音,居然還分大小!
2. 純律中的小二度為:
比五度相生律要大,稱為大半音。
3. 純律中D到A不是純五度。
這個數值比純五度要小,叫做狹五度。
五度相生律和純律還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無法轉調,當一首樂曲要轉到其它調上演奏時,聽起來居然和原調有很大差異,這也使得無法寫作轉調的樂曲。到了巴洛克晚期,以巴赫為首的作曲家開始探索用更好的律法作曲。巴赫使用的平均律事實上應該翻譯為好律(英文:well tempered,德文:das wohltemperirte),之後還繼續出現了十二平均律(equally tempered)。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pianofanie講解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