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審研究|關於民商事審判監督案件「立審合一」的思考

2020-12-22 中國審判

文 | 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司法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

為有效破解近年來民商事審判監督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切實提升案件質效,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司法需求,努力讓人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2019年2月,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在充分調研和深入論證的基礎上,啟動了民商事審判監督案件「立審合一」改革試點工作。2019年9月,湖南省三級法院民商事審判監督案件「立審合一」改革正式全面啟動,一年多來運行順暢,各項配套機制有序實施,民商事審判監督案件平均辦理周期大幅縮短,進入再審和進入再審後改判的比率趨於合理,民商事申請再審案件息訴息訪率明顯提高,人民群眾滿意度顯著提升,改革效果良好。

任何改革都是時代的產物,任何制度模式的出現都必然有其歷史合理性。從「立審分離」到「立審合一」的變化,並不是對前者的全面否定,而是意味著「立審分離」模式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需要重新確立與新的時代背景相對應的民商事審判監督工作模式。

改革的背景及內涵

「立審合一」改革是人民法院為適應新時期民商事審判監督案件的新變化作出的結構性調整,是推動人民法院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舉措。深刻認識「立審合一」改革的背景,需要注意三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充分肯定「立審分離」模式的歷史貢獻。對於民商事審判監督工作,改革前,湖南省三級法院採取「立審分離」模式,即先由立案部門對再審申請案件進行審查,對於符合再審條件的,裁定再審後再移交審監庭重新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立審分離」模式將審判監督程序劃分成了申請再審審查和再審審理兩個相對獨立的階段。追溯「立審分離」模式確立的歷史背景可知,該模式確立之初,著力於解決我國長期存在的再審「立案難」「訴訪不分」、涉訴信訪案件處理不規範、無序化等問題。通過賦予當事人再審申訴權的方式(即理論上所稱的涉訴信訪案件「訴權化改造」),將涉訴信訪案件納入審判監督程序,有效實現了涉訴信訪案件法治化和規範化。立案部門化解了大部分涉訴信訪糾紛,為審判監督部門創造了對進入再審的少部分案件「深耕細作」的條件,較好地協調了維護生效裁判權威與依法糾錯之間的緊張關係。

其次,及時完善「立審分離」模式的不足之處。隨著立案登記制的全面施行,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交通條件逐步改善、人民群眾法治意識的增強,高級法院申請再審審查案件的數量激增,「立審分離」模式在實踐中的一些問題逐漸暴露。一是再審案件期限長、效率低,給當事人帶來訴累。2019年以前,湖南高院再審審查案件平均辦理期限超過100天。二是立案審查和再審審理標準不一,部分案件進入再審審理後又被維持原判,程序空轉嚴重,減損程序效能,浪費司法資源。2019年以前,湖南高院進入再審後又被維持原判的案件比例達到40%左右。三是再審審查合議庭無需對實體裁判結果負責,不符合「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的司法責任制要求。

最後,正確認識「立審合一」模式的現實必然。「立審分離」模式在實踐中出現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已不能適應新時期審判監督案件變化規律、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需求的事實,改革勢在必行。人民法院要從推進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現代化的法治自覺出發,正確認識「立審合一」改革的現實必然性。

實行民商事審判監督案件「立審合一」,是踐行司法為民的有力舉措。近年來,人民群眾對民商事審判監督案件「立審分離」帶來的問題反響強烈。將申請再審審查和再審審理合二為一,一把尺子量到底,既有利於把住案件進入再審關口,維護勝訴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又能夠大大縮短再審審理周期,使確有錯誤的裁判得到及時糾正,從體制機制上滿足了人民群眾對審判監督程序效率和公正的期待。

實行民商事審判監督案件「立審合一」,是尊重審判規律、激發程序效能的體現。再審審查並非完全獨立的訴訟程序,審查和審理不宜以另行組成合議庭的形式強制分離。因為實踐中形式審查和實質審理的絕對區分是難以實現的,強制分離反而壓縮了審判監督程序的效能。「立審合一」改革正是從尊重審判規律和激發程序效能的角度開展的。

實行民商事審判監督案件「立審合一」,是提升裁判質效的重要途徑。「公正與效率」是人民法院永恆的價值追求。實行民商事審判監督案件「立審合一」,有利於充分調動、整合法院既有審判資源,促進申請再審審查階段和再審審理階段的有效銜接,有效避免了重複勞動,縮短了整體辦案周期,提高了辦案質量和效率。

「立審合一」模式是將原來由立案庭辦理的民商事申請再審審查案件調整歸口至審判監督庭,將申請再審審查程序和審理程序交由同一合議庭負責。具體而言,合議庭再審審查決定提審的,再審審理將由該合議庭繼續負責。要全面理解「立審合一」的內涵,需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第一,「立」是再審審理案件之「立」,而非申請再審審查案件之「立」。在現代化的訴訟服務中心建設的背景下,訴訟服務中心是案件進入法院的必經部門,因此「立審合一」之「立」不是指申請再審審查案件的立案,而是指經申請再審審查程序後決定進入再審審理程序的案件之立案。第二,「合一」是主體的合一,而非程序的合一。由於申請再審審查程序的前端過濾功能不可廢棄,「立審合一」並不意味著申請再審審查程序被再審審理程序吞併,兩個程序仍然保持相對獨立,只是不再另行組成合議庭審理。第三,「合一」是責任主體的合一,而非部門職能的合一。「立審合一」改革後,申請再審審查結果與再審審理結果都出自同一合議庭、同一承辦人,實現了責任主體的合一,但立案部門負責的再審案件信訪工作職能仍由立案部門承擔,不應移交至審判監督部門。

「立審合一」改革的實踐分析

湖南省三級法院「立審合一」改革,始終堅持落實黨組責任和一把手責任,以高度的使命感和強烈的責任感,推動改革向縱深發展,積累了寶貴的改革經驗。

深入論證,先行試點,穩妥啟動審判監督案件「立審合一」改革。在警覺到原有模式的不足後,湖南高院先後到15家高級法院開展了深入調研並形成調研報告,論證分析在湖南省法院系統開展「立審合一」改革的必要性與可行性。2019年2月,經廣泛徵求意見後,決定在湖南高院和永州中院啟動先行試點工作。2019年9月26日,湖南高院召開全省中級法院民商事審判監督案件「立審合一」改革部署會,全面啟動民商事審判監督案件「立審合一」改革。從試點到全面推行,改革效果逐漸彰顯,改革效能逐步釋放。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湖南高院審監一庭民商事再審審查案件收案4117件,審結3809件,結案率92.5%,人均結案數272件;同時,案件審理周期大幅縮短,民事再審審查案件的平均辦理周期為56.5天,比改革前縮短62.5天,審查效率大大提高,滿足了人民群眾的訴訟需求。在審結的3809件再審審查案件中,本院提審276件,其中擬提審改判的142件,提審調解結案的有134件,提審改判率為3 .73%;指令再審有346件,指令再審率為9.08%;駁回再審申請3080件,駁回率達80 .69%;不計因調解而提審的案件,進入再審總比率僅為11.72%,比「立審合一」改革前的再審審查立案率低了20%-30%,有效防止了程序空轉和司法資源的浪費。

動態監測,謹慎評估,有效防範改革中的可能風險。任何改革都是破舊立新的艱難過程,需要做好應對可能風險的充分準備。在此次「立審合一」改革過程中,湖南省三級法院利用數字法院系統,對申請再審審查案件和再審審理案件進展情況進行實時動態監測。根據收案數、結案數、辦理周期、裁判結果等多項指標綜合評估可能出現的問題,對審監庭可能面臨的人力不足、動力不足、能力不足等可能風險做好充分的預案,確保改革效率不斷提高,改革效能充分釋放。

定期總結,積極匯報,適時提出民事訴訟法修改意見。在「立審合一」改革過程中,湖南高院懷著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法律責任感,定期總結改革成效和經驗,防止改革走偏走樣。湖南高院積極向最高人民法院、湖南省委、湖南省委政法委匯報改革進展,確保改革的價值取向和政治方向正確。此外,考慮到此次「立審合一」改革雖然沒有動搖民事訴訟法構建的審判監督程序架構,但對於再審審理應當重新組成合議庭的規定有所突破。對此,湖南高院將繼續奮進,勇於擔當,耐心做好對當事人和社會公眾的解答釋疑工作。同時,根據改革效果進一步深入調研,謹慎論證,適時將民事訴訟法修改意見報最高人民法院,進一步推動民事訴訟法修改。

健全「立審合一」改革配套機制的思考

「立審合一」改革是破除民事再審審查案件辦理的制度慣性、調整程序設置、優化職權配置的過程,阻力和困難在所難免。在「立審合一」改革的推進過程中存在一些新問題。一是審查與審理程序合併後立案庭與審監庭在多元化糾紛解決、化解涉訴信訪等方面的職能不夠明確。二是缺少相對獨立的審查程序,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再審審查案件數量激增、繁案簡案混雜,使高級法院審監庭個案辦理與類案指導職能主次錯位。三是由同一合議庭負責同一個案件的審查和審理,面臨「未審先判」質疑,院庭長監管難度加大。為此,湖南高院司改辦提出以下建議:

理順機構職能,加強團隊建設,提高民商事審判監督案件的專業化水平。申請再審審查和再審審理一併歸口到審判監督庭後,審判監督庭案件數量和責任壓力同步增加,再審案件的專業化進一步增強,必然要求審判監督庭要明確職能分工、優化人員配置,著力提高民商事審判監督案件的專業化水平。要根據工作量的增長,配強配齊審判監督庭的審判人員和審判輔助人員。要加快建設符合審判監督案件規律的新型審判團隊,實現人力資源與審判任務的高度匹配,最大限度釋放工作潛能。要不斷健全審判監督案件專業(主審)法官會議機制,為重大疑難複雜案件的承辦人提供更加充分的諮詢意見。要特別注意的是,審判監督案件的信訪接訪工作依然由立案信訪部門負責,不能以「立審合一」為由,將信訪工作職能移交給審判監督部門。

樹立精品意識,強化監管指導,提升民商事審判監督案件質效。要以「立審合一」改革為契機,樹立精品意識,推動民商事審判監督工作朝高質量、高效率、規範化的方向科學發展。要強化院庭長監督,確保放權不放任。院庭長應當主動承辦或參與重大、疑難、複雜的民商事審判監督案件的審理,通過親自承辦或者擔任審判長的方式對案件進行直接監督;對於「四類案件」,院庭長要敢於監管,善於監管,在不直接改變合議庭意見的情形下,以提交專業法官會議討論、提請審判委員會討論等方式,強化對案件的間接監督。要將院庭長監督關卡前移至審查階段,確保真正有錯的案件都能進入再審,沒有錯誤的案件及時駁回,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這樣既充分發揮了審判監督依法糾錯和維護裁判權威的根本職能,又能防止再審程序空轉和司法資源的浪費。要以「立審合一」改革為契機,優化各級法院職能定位,強化上級法院的審判監督和業務指導職能。上級法院要加強民商事申請再審案件的類型化研究,及時總結再審審查中發現的共性問題,以適當的形式進行公布,指導下級法院改進工作。要定期分析再審改判、發回重審和指令再審案件中存在的法律適用疑點、難點問題,適時出臺指導意見。要暢通上下級法院業務指導交流渠道,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創建民商事審判監督工作交流平臺,推廣先進經驗,實現業務指導常態化、制度化。

積極開拓創新,勇於先行先試,探索符合民商事審判監督規律的多元化糾紛解決和訴源治理機制。要高度重視再審案件調解工作,堅持調解優先,講究調解方法,提升調解實效。勸導再審申請人參加訴前調解,努力將矛盾糾紛化解在立案窗口前。引導當事人參加審查中調解和審理中調解。要採取帶案下訪、攜卷上門、上下級法院合作、各部門聯動調解的做法,發揮各方優勢,協同開展調解工作,摸索出一套具有再審特色、符合再審案件規律的調解方法。

嘗試推行預審查制度。近年來,湖南高院民商事申請再審案件增長迅猛,2019年突破6000件,佔所有案件三分之一左右。隨著常規民商事案件基數增大,這一態勢將進一步加劇。如果民商事申請再審案件都集中和匯流到高級法院,風險向上聚集,隱患極大,也與當前黨和國家治理重心下移的治理策略相違背。為更好防控風險,將矛盾化解在基層,從源頭上實質化解再審案件糾紛,案件分流勢在必行。因此,對於當事人雙方均是公民、一方當事人人數眾多的申請再審案件,一律交由中級法院辦理。對其他適合由中級法院自行處理的,交由各中院進行前置審查。中級法院經審查,如果發現原裁判確有問題的,應當啟動院長監督程序,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後決定再審,進行自我糾錯;如果審查認為不需要啟動再審的,應當向當事人出具審查意見書,進行辨法析理,促其服判息訴;當事人仍然不服的,再由省高院進行立案審查。該制度實施以來,截至2020年10月,湖南高院新收再審審查案件3187件,比2019年同期減少32.4%,預審查制度成效凸顯。

探索民商事審判監督案件繁簡分流機制。「立審合一」以來,湖南全省法院試點探索了快慢分道工作機制,分別設立快審團隊和精審團隊。對申請再審審查案件適合速調快審的,交由快審團隊審查。這對消化積案、提升審判質效起到了積極作用。目前,湖南高院已出臺相關實施意見,進一步細化了民商事申請再審審查案件快慢分道的具體標準。

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人民法院推進落實第五個五年改革綱要的關鍵之年。湖南法院將繼續深化民商事審判監督案件「立審合一」改革,為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現代化建設貢獻更多的「湖南經驗」。

本期封面及目錄

<<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中國審判》雜誌2020年第22期

新聞半月刊·總第260期

相關焦點

  • 民事審判監督案件「立審合一」的湖南實踐
    湖南高院審判監督第一庭庭長伍斐告訴記者。 這是自2019年2月湖南高院啟動實施民事審判監督案件「立審合一」改革,組建新型審判團隊,推行民事再審審查案件繁簡分流後,審判質效大幅提升的一個縮影。 2019年,湖南高院審監一、二庭共辦結民事再審審查案件5595件,民事再審審理案件690件,人均結案216.7件。
  • 審判監督:馳而不息,久久為功,為實現公平正義砥礪奮進
    20年來,在最高人民法院歷屆黨組領導下,在全國法院共同努力下,全國法院審判監督系統緊緊圍繞新時代人民法院司法為民、公正司法工作主線和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工作目標,持續強化審判監督職能,在著力糾正重大冤假錯案、嚴格規範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狠抓民商事大要案再審、規範申請再審案件處理、加大民營企業產權保護力度、強化審判監督機制建設等多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
  • 楊志遠在寧縣第十七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上作縣法院民商事...
    11月26日,寧縣法院黨組書記、院長楊志遠在寧縣第十七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上作縣法院民商事審判審議監督意見整改報告。對一線辦案法官及書記員,組織庭審評查、案件評查、法律文書評查和書記員庭審速錄競賽活動,以評查競賽的方式,讓幹警認識差距、找出問題、解決問題,達到以「查」和「賽」促提升的效果,切實提高了幹警業務水平和履職能力。從嚴從實樹立責任意識,全力提高審判質效一是加大對案件質量監督管理工作。
  • 法學∣董坤:被告人死亡案件缺席審判程序研究
    從目前的理論研究看,學界將更多的目光傾注於外逃人員缺席審判,這對於我國反腐敗和追逃追贓工作的相關法律制度建設確實有相當重要的意義。但就司法實踐而言,日常辦案中適用更多的可能還是被告人身患嚴重疾病或死亡案件的缺席審判程序。聚焦司法實踐,本文將圍繞被告人死亡案件缺席審判程序展開研究。
  • 廣州法院:11.9萬件案件庭審直播點擊超2.2億次
    三年來,共審結涉黑涉惡案件680件3923人,如期完成「案件清結」任務。聚焦「黑財清底」,累計判處財產刑和追繳違法所得9.3億元,執行到位2.4億元,上繳國庫1.9億元。高效辦結涉黑涉惡線索294條,提前實現「線索清倉」。 健全涉疫情刑事案件快立、快送、快移、快審綠色通道,審結涉疫情刑事案件336件359人。
  • 關於人民陪審團制度的若干問題研究
    由於人民陪審團試點工作還不完善,沒有制定較為具體的人民陪審團隨機抽取規則,為充分發揮人民陪審團參與陪審工作的熱情和積極性,進一步助力陽光司法,可結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陪審員參加審判活動若干問題的規定》,堅決杜絕「編外法官」、「固定陪審」現象的發生。
  • 【惠州審判】刑事案件二審開庭審理的困境與對策
    、監督裁判、救濟權利、公平正義的實現。全文如下↓↓↓我國實行兩審終審的審級制度,控辯雙方如對一審的裁判不服,在法定期限內擁有啟動上級法院對案件進行重新審理的機會。因此,刑事二審,作為法定救濟程序,肩負著糾正錯誤、監督裁判、救濟權利、統一法律等功能。而其審理方式,作為刑事二審訴訟構造的組成部分,關乎著上述功能的發揮,亦關乎著整個刑事訴訟法目的的實現。
  • 確立平權化制度體系 強化院庭長審判監督責任
    一方面要注重庭審示範作用,充分發揮自身審判經驗,通過開示範庭提升其他員額法官庭審駕馭能力,總結裁判經驗,統一裁判標準;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傳幫帶作用,提倡院庭長與普通員額法官的雙向選擇,如由審判經驗豐富的院庭長擔任導師,讓普通員額法官根據自身需求選擇導師,以求雙向選擇合理搭配,取得1+1>2的預期效果,通過新老法官傳幫帶,不斷提升員額法官庭審技能、調解技能、審判實務研究等各方面能力,為法院長遠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 周紅亞等:重大案件訊問合法性核查制度的實務問題研究及制度設計
    2017年「兩高三部」《關於辦理刑事案件嚴格排除非法證據研究若干問題的規定》 (下稱「《規定》」)第14條第3款規定進一步明確了由駐看守所檢察人員具體承擔訊問合法性核查職責。為此,兩高三部《規定》明確了由駐看守所檢察人員承擔重大案件訊問合法性核查的職能,賦予檢察機關在審前程序中排除非法證據的主體資格,將非法證據通過牽制閥門的過程預先排除在法庭大門之外,可以防止非法證據對後續訴訟的縱深影響,達到非法證據的徹底排除,避免非法證據對法官的幹擾和誤導,確保審判質量,真正實現審判程序的客觀公正。
  • 刑事審判應注意的問題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確保偵查、審查起訴的案件事實、證據經得起法律的檢驗。全面貫徹證據裁判原則,嚴格依法收集、固定、保存、審查、運用證據,完善證人、鑑定人出庭制度,保證庭審在查明事實、認定證據、保護訴權、公正裁判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
  • 【掃黑除惡】陽春市人民法院刑事巡迴法庭 快審快判涉黑案件
    記者從陽春市人民法院獲悉,從今年2月起,該院設立刑事巡迴法庭,採取有力措施開展掃黑除惡,快審快判涉黑案件,至目前共審理案件350件。
  • 高一飛:庭審直播是最徹底的司法公開
    2014年10月29日,十八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構建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推進審判公開、檢務公開、警務公開、獄務公開,依法及時公開執法司法依據、程序、流程、結果和生效法律文書,杜絕暗箱操作。
  • 庭審直播 讓正義看得見
    我國憲法第一百三十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案件,除法律規定的特別情況外,一律公開進行。民事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規定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行政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依法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刑事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審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規定的以外,一律公開進行。這是法律對司法公開的明確要求,也是保障公民權利的莊嚴宣示。
  • 【刑事研究】警惕刑事審判中的錨定效應
    刑事審判中的錨定效應 刑事審判中存在大量信息交互和判斷決策行為,錨信息是決策的起點,錨定效應在刑事審判中普遍存在且影響較大。錨信息發生作用的方式是「潤物細無聲」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即使經驗豐富的法官也會受到錨信息的影響。
  • 桃源:「分調裁審」四步曲助審執工作進入快車道
    湖南法院網訊 桃源縣人民法院積極落實現代化訴訟服務中心建設工作,全面推進「分調裁審」機制改革,建立了訴非分流、訴調分流、繁簡分流、快速調解、快速審判、快速執行的「三分三快」新機制。一、案件分流,輕重分離、快慢分道訴非分流。
  • 西部首家破產法庭已受理案件1533件 盤活企業資產5.48億
    重慶全市基層法院民商事案件開庭次數,簡易程序案件平均僅1.2次,普通程序案件平均僅1.3次。在司法公開方面,推動營商環境司法保障可視化,制定《商事案件信息公開的規定》,以中英文雙語方式公開法院工作報告、商事審判制度、商事裁判規則以及三級法院商事案件立、審、執動態信息,。
  • 檢察機關適用刑事缺席審判的幾個問題
    缺席審判程序構建所帶來的新情況給檢察機關的審查起訴職責帶來了新的挑戰,亟需思考應對舉措。(一)檢察機關適用缺席審判程序和未經判決的財產罰沒程序的選擇問題在貪汙賄賂案件、恐怖活動犯罪案件被追訴人缺席的情況下,缺席審判程序和未經判決的財產罰沒程序兩者之間是重合關係還是相互獨立的關係存在著不同的認識。
  • 河南首例二審獨任審判案件昨日開庭
    河南商報記者 張晶晶 通訊員 付加才1月20日下午,一起一審法院適用簡易程序裁定駁回起訴的民事案件,在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9號審判庭公開開庭審理並當庭宣判。與以往二審案件須由多名法官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的方式不同,此次庭審只有一名審判員。
  • 張家口法院「十佳優秀庭審」獲得者揭曉
    王凱隆,橋東區人民法院審判監督組負責人感言:系統學習了鄒碧華的《法庭上的心理學》和《要件審判九步法》,以理論指導實踐。規範言行,樹立良好司法形象;庭前研究案情,理清審理思路;庭審中準確歸納爭議焦點,充分查明事實;嚴格規範庭審程序,流暢進行庭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