恣意放縱的日本漫畫?

2021-02-18 黑白漫文化



文:後浪

什麼是『manga』(漫畫)?試著在牛津英語大詞典裡面找一找,你就會在詞典裡發現一個令人誤解的定義。牛津大詞典說,『manga』是指以科幻或奇幻為題材的日本連環畫(comic)和卡通電影。

這個解釋在兩方面有誤:儘管動畫與漫畫聯繫緊密,但漫畫不是日本動畫,日本動畫的確切名稱應為『anime』;另外,漫畫事實上涉及幾乎所有能想到的主題,而不只是科幻和奇幻。


因此,可以概略地說,『manga』這個詞在英語裡的意思是日本連環畫。西方人對日本漫畫往往有許多先入為主的偏見:『所有的人物都有一雙芭比娃娃似的大眼睛』;『那些漫畫雜誌像電話號碼本一樣厚』;『商人們在公共場所、在火車上貪婪地看這些書』;『這些書充斥著色情和暴力』。對於西方,日本漫畫常被誤解為不過是色情和怪物的代名詞,它過去是、現在仍然是眾矢之的,是該死的日本貨,該死的連環畫。


無論你走到哪裡,都逃不脫對這些連環畫的偏見。就我而言,我個人對日本的文字和圖片文化特別關注,對千姿百態的日本漫畫更是興趣有加。與任何流行的出版現象一樣,需要細讀才能從那些浩如煙海、令人激動異常的書頁中揭示出嘆為觀止、意想不到的品質和真理。我在此所做的努力,其目的之一即是要挖掘那些傑出的漫畫創作,而非那些過目即忘的泛泛之作,至少,我要找的作品能讓讀者流連、讚嘆,甚至讓他們思考和動情。然而,既然有些人對連環漫畫固守偏見,我們就來分析透視這些偏見。


1951年,日本人給予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英雄似的告別。麥克阿瑟主持了美國在日本將近六年的佔領和戰後重建之後,突然奉召回國,其原因是,他與美國總統杜魯門在韓戰中的美國對華軍事政策上意見相左。隨後,日本人對麥克阿瑟的敬仰之情一夜之間化為煙雲,因為麥克阿瑟在向美國參議院連續三天的陳詞中,趾高氣揚地把日本人描述成『十二歲的男孩』。其實,麥克阿瑟試圖表達他對日本人的好感:他們『易於接受新模式,新思想』,因此,他們比德國人更值得信賴。然而,麥克阿瑟直白笨拙的言詞,使日本人猛然驚醒,他們把麥克阿瑟的好意言詞當成了惡語中傷。不過,麥克阿瑟的措詞也非常露骨地表明,現在的西方是如何看待日本人的:孩子氣,不成熟,十足一位依賴性極強的小輩,沉湎於美國家長式的引領和控制。


多年來,這些稀奇古怪的比擬像是助長了西方人的優越感。然而,20世紀60年代末,西方人的這種幻覺被粉碎了。日本轎車、日本電子產品走出低谷,佔領全球市場。『日本製造』不再是次品和仿造,而是質量和創新的標誌。西方列強對日本經濟的騰飛毫無防備,他們帶著擔憂和嫉妒迎接這座經濟帝國大廈,看著它飛速建成。而所有賀詞文獻如雨後春筍,對傑出的『日本性格』讚譽有加,並宣稱,正是這樣的日本性格,在二十幾年的時間,使一個戰敗國成為了世界強國,成為了楷模。那個『十二歲的男孩』正在長大。


當西方人帶著迷惑而又恐懼的目光關注著這個浮出水面的經濟巨人時,經由對一些令人困惑、遠離現實的日本漫畫書的報導,西方人又以同樣神氣十足的姿態把日本比擬作一個『十二歲的男孩』。20世紀70年代初期,英國小說家、女性主義批評家安吉拉•卡特(Angela Carter)旅居日本兩年,這期間,卡特迷戀於日本漫畫中泛濫的薩德式的色情(Sadeian excesses),這著實讓她英國雜誌《新社會》(New Society)的讀者目瞪口呆。美國旅行作家保羅•索魯(Paul Theroux)在他1975年《火車大巴扎》(The Great Railway Bazaar)一書中,講述了從倫敦到東京豐富的火車旅程。他鄰座的女孩留下了一本令人『噁心的漫畫書』,裡面充斥著砍頭、同類相食、像聖塞巴斯蒂安那樣身上插滿箭的人,總之,暴力渲染無處不在。不同於文學、電影,甚至流行音樂或足球,在日本的漫畫領域,似乎任何人的品頭論足都舉足輕重,不管他們對此種傳媒知多知少。

到20世紀80年代時,一個扭曲的日本漫畫和動畫形象開始向國外傳播。這一形象不斷加深西方人對日本人及其漫畫的輕蔑態度:在上下班的往返列車上,西裝革履的日本工薪族男人,全神貫注於手中充滿暴力、色情的漫畫雜誌。1987年《華爾街日報》一篇文章的頭條調侃地寫道:『日本的成年人仍在讀漫畫並沉浸在幻想之中』。這好比是又一幅十二歲男孩的諷刺畫,只不過現在這個男孩有著成人的身軀,並昭告世界他對噁心、暴力更感興趣。

『manga』這個詞進入英語語彙以來一直含有貶義。這並不是它本身的錯,究其原因可能始於弗雷德裡克•肖特(Freidrik Schodt)1983年的名著《漫畫!漫畫!》(Manga ! Manga !)。在書中他解釋了『漫畫』一詞包含兩個表意的漢字:『man』(漫)表示『情非所願』或『不由自己』,『ga』(畫)意為圖畫。1814年日本的藝術家葛飾北齋(Katsushika Hokusai)為他那些異想天開的素描集杜撰了這個詞。肖特又解釋道,『漫』這一表意文字還有第二層意思,即道德上的敗壞,由此而被翻譯為『道德放縱的圖畫』。這一道德上遭受指責的定義,被媒體和評論家抓住大做文章,這也就並不奇怪了,從此漫畫這個詞便在西方蒙上了汙名。

文化勢利的吸引力遍及全球,也波及到了日本自己。由於代表日本國民形象的漫畫輸出國外,日本的整體形象也因此蒙羞。1991年,有史以來最大的日本文化節在英國舉辦,漫畫是其中的一個內容。牛津的現代藝術博物館有意展出各種派別的日本漫畫,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日本主辦方不願意過多展出具有成人色彩和令人難堪的漫畫。現代藝術博物館不願意與日方妥協,最終導致此展出項目流產。此時,倫敦的一家小型獨立畫廊,珀瑪瑞•培迪畫廊(Pomeroy Purdy)乘虛而入,立即採取行動,展出了日本漫畫,並專挑邊緣和極端前衛的漫畫參展。『那些令人尷尬的畫面形象,加深了人們對「日本笑柄」的極端恐懼,』《每日電訊》如是說。比如,吉田光彥(Mitsuhiko Yoshida)前青春期少女的經期噩夢:少女被頭上長著生殖器形牛角的犀牛追逐。


十年之後,日本漫畫在海外獲得巨大商業成功,這使得2001年第二屆英國日本文化節的組織者們準許日本漫畫與日本傳統的茶道和歌舞伎劇院模型同臺展出。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決定拿出25部已經在巴黎和鹿特丹展出的短篇漫畫作品,但在荷蘭和法國展出的4位藝術家的作品不在此列,大概由於這些作品不符合英國人的品位。這樣的安排並不能阻止英國的評論家不斷地提醒民眾日本的漫畫是色情作品,即使整個展覽中只有一頁圖是露乳的。然而,這一頁裸露畫也被迅速遮蓋起來,因為在布萊頓的家庭娛樂日展出時,此頁遭到了投訴。

偏見揮之不去,他們以新的形式出現。漫畫導致文盲的老調在2002年1月10日的《紐約時報》上又死灰復燃。其中的一篇報導宣稱,日本的低識字率,是由於日本民眾不喜歡記憶那些讀懂日語所必需的幾千個漢字,他們只偏愛閱讀粗淺的漫畫。事後,這份報紙不得不做出更正:日本有非常高的識字率,遠遠高於美國。

日本漫畫確實『恣意放縱』。日本漫畫是如此的不顧後果和責任,以至於無拘無束、個性十足的作品,往往放任於製造快樂瞬間、迎合讀者的欲望。這些『恣意放縱』的圖畫,也許正是日本漫畫最強的力量。

出處:

http://book.douban.com/review/6293466/

黑白漫文化授權發布

文章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微信公眾號:黑白漫文化(hbmanga)

投稿郵箱:heibaimanhua@126.com

點擊閱讀原文可前往黑白漫文化官方微店

請注意!不要調戲小編!

相關焦點

  • 「博眼球」製造網絡謠言,恣意放縱難免「雙輸」
    在信息不對稱的格局下,一些人熱衷先入為主;社會信任的缺失和不良社會心態的浸潤,讓他們習慣「慣性聯想」和「惡意揣測」——快遞小哥和多金少婦,一個年輕一個多情,一個寂寞一個需求旺盛,打破階層壁壘,突破倫理與禁忌,放縱本能與欲望……「出軌少婦」迎合了一些人的「陰暗想像」,給他們提供了「胡思亂想」的空間,讓他們可以往裡面添加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和需要發洩的情緒。
  • 放縱,毀掉3000萬日本年輕人!
    相信很多人的答案應該是日本,畢竟自古以來日本和中國都淵源頗深,大家對日本的關注度自然相當高。今天小恆和大家聊得話題也和日本有關:放縱,毀掉3000萬日本年輕人!但有人在乎日本是因為日本是亞洲少有的發達國家,很多人都會選擇去日本旅遊,甚至有人說現在的日本是一個相當吸引自己的國家如果能在日本發展就好了。但日本真的和他們想像中的一樣嗎?當然不是,我們看看日本的年輕人就明白了!
  • 《雙一的恣意詛咒》快樂的暑假
    深夜恐怖故事,每晚8點為您推送,天天各種恐怖故事、恐怖漫畫,伴隨你的睡眠,匯集各類靈異,恐怖,鬼故事,期待你的關注哦~關注後即可查看往期恐怖故事
  • 日本恐怖漫畫大師伊藤潤二即將登陸魔都 福利
    日本漫畫X恐怖= 伊藤潤二 いとう じゅんじ。日本恐怖漫畫殿堂級人物——伊藤潤二! 各位都有看過多少?被譽為90年代以後日本最重要的恐怖漫畫家,在日本恐怖漫畫界的影響承先啟後,上可承接70年代的楳圖一雄及古賀新一兩位老師,以下影響無數恐怖漫畫作家,其獨特細膩的手繪線條與精心雕琢的複雜畫面,營造出充滿壓迫感的恐怖美學,被讀者形容為
  • 看了這麼多年日本漫畫,你真知道誰是漫畫之神?
    1906年誕生的《大阪パック》,是使用了外來語命名的漫畫雜誌,二戰中因禁用英語曾改名《漫畫日本》,它歷經明治、大正、昭和三個時代,於1950年休刊,長達43年多,是日本壽命最長的漫畫雜誌。而二戰後的昭和期是日本漫畫飛躍發展時代,出現了《漫畫少年》等漫畫雜誌、多家報紙的星期日漫畫版、漫畫長期連載及四格漫畫盛行,幾十年間名家百出,其中久負盛名的就是手塚治虫。手塚治虫1928年生,小學三年級始作漫畫,五年級作出長篇漫畫,入大學醫學部的次年即在《少國民新聞》上連載四格漫畫《小馬的日記》。
  • 莫文蔚的恣意人生,曾經的戀人周星馳只能望洋興嘆
    恣意人生源自靈魂深處的涵養生活中恣意的莫文蔚只要男人接觸過她朱茵離開了她愛得至深的周星馳後,周星馳愈加放縱。六小齡童一直不認可周星馳扮演的會談戀愛的猴子。現實生活中的周星馳在那段青澀的歲月裡,簡直就是一個花心大蘿蔔。
  • 【漫畫】2015熱門日本漫畫改編電影大收錄
    在日本電影界,每年都會有多部暢銷漫畫被改編成真人電影搬上大銀幕。在過去的2014年,連載於80年代的《熱血之路》與《寄生獸》兩部漫畫作品藉由大銀幕而再次得到矚目。今年,又有哪些漫畫原作被改編為真人電影走進眾人的視線呢?首先,備受矚目的《進擊的巨人》定是其中之一。
  • 日本漫畫史話
    喜劇漫畫的藝術——赤冢不二夫5. 再現三國的歷史畫卷——橫山光輝(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戰後日本漫畫進入新的時期,手塚治虫、藤子不二雄、赤冢不二夫、石之森章太郎等接連推出名作,這些人也都成為了日本漫畫界永垂不朽的漫畫大師。)第二章 成人物語的登場——寫實漫畫作為變革的工具1. 放下槍,拿起畫筆!——水木茂2.
  • 日本漫畫新生代
    十年來,書中反派巨人的足跡已經遍布日本流行文化的每一個角落。這本連載漫畫有31卷,日本最大的出版商講談社(Kodansha Ltd)已經發行了大約1億冊。根據原著改編的電視動畫片在國際上大獲成功,反過來又催生了真人電影特許經營權、幾款視頻遊戲和其他商品,包括玩具、手袋及日本一款暢銷洗衣液的限量版。
  • 日本漫畫簡史(深度):從「阿童木」到「海賊王」,日本漫畫是如何...
    時至今日,漫畫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流行文化,有人因為一部漫畫而投身一項事業,有人從此找到了自己的愛好,一部漫畫從開始到終結,或多或少地影響著一代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這也許就是漫畫的魅力。據統計,2019年,日本漫畫市值達到了4414億日元,相當於280億人民幣。而2017年廣義動漫產業市場規模則已有2萬億日元,日本也是世界第一動漫出口國。
  • 《北齋漫畫》——日本漫畫的起源
    >,那幅作為日本文化的代表性符號翻滾向全世界的「巨浪」。▲卷二-水上活動    相信大家都看過當代日本漫畫吧,那種故事連環畫和四幅一組的組畫。大家可能有所不知,葛飾北齋是讓繪畫以漫畫的形式表現的第一人。
  • 日本漫畫的市場細分
    從兒童、青少年到家庭主婦和中年男子,日本漫畫業通過明確市場細分,把各年齡、各階層的受眾網羅其中。9月3日是日本動漫人物哆啦A夢的生日,東京一個展會為哆啦A夢玩偶製作了生日蛋糕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漫畫書刊生產國,差不多每年有20億冊漫畫書和雜誌在日本出售,年銷售額折算起來已經超過70億美元。
  • 日本漫畫都不描彩?為什麼日本漫畫裡一般都是黑白的?
    如果大家看過很多漫畫就會發現,我國和歐美那些漫畫很多都是彩色的,但是在日本這個動漫與漫畫的強國,卻是一直以黑白為主,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為了節約成本嗎?
  • 日本漫畫起源竟是名僧侶 / 影響全球青少年的日本漫畫排行榜
    日本「漫畫之神 」手塚治虫賦予漫畫以新的含義。他吸收傳統藝術特色,並嘗試將各種能給人以深刻印象的繪畫技巧運用於漫畫創作中。手塚治虫將變焦、廣角、俯視等多種電影的表現手法融入漫畫,使漫畫有了電影般的動感。手塚治虫成功地將日本漫畫帶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使其有了鮮明的風格,為日本漫畫產業的騰飛奠定了基礎 。
  • 漫畫抵抗疫情:新冠流行下的日本漫畫
    隨著新冠肺炎在日本擴散,感染人數屢屢破紀錄,日本的生活方式以及相關社會規則、價值觀等都開始發生了變化。日本人也因此獲得機會,去回顧和探討至今為止的生活方式和社會常識。在這一過程中,許多人開始重新回顧過去的漫畫,或是用漫畫對疫情所帶來的狀況進行了敘述和表達。那麼在面對這種社會性事件時,日本人在漫畫中會期待什麼,又會通過漫畫表現什麼,經歷了這樣的事件後日本漫畫又蘊含了怎樣的可能性呢?
  • 日本漫畫在臺灣的出版與傳播
    於是在1967年以前還沒有送審的漫畫均遭銷毀,本土漫畫家幾乎全部停止創作,甚至有人棄畫從商,開始以出版商的姿態大量地翻印日本漫畫獲取利益,從此引發70年代日本盜版漫畫的全面入侵。臺灣本土漫畫在「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等法令嚴格管控下之所以沒落,主要原因在於成本難與日本盜版漫畫抗衡。
  • 日本漫畫出版模式的演變
    漫畫是日本的一張文化名片,也是日本出版行業的重要支柱。日本漫畫的產業化始於20世紀50年代,經歷了80、90年代的成長期,直到2005年其發展態勢都如日中天,並帶來巨大的經濟收益。2004年,漫畫的銷售額為5047億日元,與漫畫相關的玩具市場銷售額為7000億日元,與漫畫相關的教育市場銷售額更是高達9兆9000億日元,[1]由此可見,漫畫對日本經濟的貢獻不可小覷。
  • 日本漫畫對色情暴力「情有獨鍾」
    哈爾濱日報電子版7月30日報導:當今世界,日本毫無疑問是第一漫畫大國,其漫畫業的規模超乎想像。整個日本的出版物近40%是漫畫作品,每個月出版發行的漫畫雜誌達350種。據在日本留學6年歸來的哈爾濱人金先生介紹,在日本的地鐵裡和公交車上,有一大半人都在捧著漫畫書看,街頭小書店也都以出售漫畫和雜誌為主,許多漫畫書都像我們的大電話簿一樣厚。
  • 北齋漫畫:日本現代漫畫創作的鼻祖
    一次偶然的機會,法國銅版畫家費利克斯·布拉克蒙看到了《北齋漫畫》中的作品,被這來自遙遠東方的繪畫技法所震撼,他驚嘆於《北齋漫畫》裡所描繪的豐富世界。而創作《北齋漫畫》的便是日本浮世繪天才畫師——葛飾北齋。你或許不知道他是誰,但你一定見過他的這幅畫作。    神奈川沖浪裏 葛飾北齋(1760~1849)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
  • 日本漫畫如何改變電影
    這些獨具創意的電視劇語彙,其實都得益於精彩的漫畫原著所致。而事實上,近年日本漫畫的影響並不僅止於電視劇,即使是電影的製作上都出現大量取材漫畫的情形。 日本內容產業的製作,向來以電視節目為主,在預算與制播時間受限的情形下,相對於受到廣大市場歡迎的漫畫,高度理性化的日本電視產業在傳統上偏好改編暢銷的小說或短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