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ChrisQu的第15篇刻意練習
本文總計8535字
預計閱讀需要25分鐘
2004年12月,日本神奈川縣,天氣已經轉冷,一個廢棄的學校突然迎來了一波人流,有頭髮陷入危機的中年人,有手牽手的情侶,有抱著孩子的父母。當他們看到教室裡的黑板時,許多人淚流滿面。
32塊黑板上畫的是《灌籃高手》全國大賽結束十天之後,櫻木、流川楓、三井壽、宮城、赤木、晴子等人,各自的軌跡。
有些人甚至是從世界各地專程飛過來,只是為了和《灌籃高手》說一聲再見。
時至今日,漫畫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流行文化,有人因為一部漫畫而投身一項事業,有人從此找到了自己的愛好,一部漫畫從開始到終結,或多或少地影響著一代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這也許就是漫畫的魅力。
據統計,2019年,日本漫畫市值達到了4414億日元,相當於280億人民幣。而2017年廣義動漫產業市場規模則已有2萬億日元,日本也是世界第一動漫出口國。
日本漫畫經歷了哪些事件才達到如今的地位?
又有哪些人物和事件改變日本漫畫的走向?
日本社會對於漫畫的態度又是如何轉變?
世界其他國家又是如何看待日本漫畫的?
伴隨著這些問題,我們來聊聊日本漫畫的發展歷史。
我是分割線
為了便於理解,我把日本漫畫劃分為5個時期
1
一、史前時期(1900-1945)
其實最早可以算做漫畫的是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的《北齋漫畫》,但浮世繪畢竟還是算繪畫。
真正意義的漫畫這時候還沒影子呢,但有幾個條件為漫畫發展提供了土壤。
1、印刷和出版社的發展: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開始全面學習西方,此時日本國力不斷提升,老百姓條件也越來越好。生活有保障,藝術、文化方面就有追求,有市場自然就有商機。
在東京有個哥們叫野間清治,超級喜歡演講,隨時隨地張口就來,可以說是個「超級演說家」。當時學校裡流行辯論,這哥們思路清晰,表現力又強,經常把別人懟的啞口無言,他還不過癮,心想,我演講那麼好,不能讓全國知道太可惜了。
他準備搞本雜誌,就叫《大日本雄辯會》,可是他沒錢,這點困難怎麼能難倒一個有夢想的男人呢?
於是他翻了翻黃頁,找了一家「大日本圖書公司」,說我們都姓「大日本」,兄弟單位,出點錢幫我出版吧。結果還真給他忽悠成功了,1909年雜誌出版,別說,銷量居然不錯。
之後,野間清治再接再厲,又創立了《講談俱樂部》,雖然就是門口掛一塊招牌的「野雞路邊社」,但一家小雜誌社就這樣成立。
當時還有家專門印刷小學學習資料的出版社也剛成立,他們出版的雜誌光聽名字就很厲害,比如《小學5年級》、《小學6年級》、《小學3年級》,後來乾脆還有《幼兒園》,不僅制霸小學,連幼兒也不放過。這家雜誌社就叫「小學館」。
1926年,小學館內部有人覺得孩子們也應該有點娛樂嘛,但是小學館的人說我們是搞教育的,要搞娛樂你們自己搞,結果就分離出一個部門搞娛樂,這家雜誌社叫「集英社」。
當時這不過是3家自娛自樂的小雜誌社,但日後,這3家卻成為了日本動漫不可撼動的「三巨頭」。
對漫畫而言,這時候雜誌內容雖然主要是文學和政治,但也為日後成為漫畫的載體打下了基礎。
2、紙芝居和繪物語:
紙芝居就是一個說書人,推著輛自行車,車上有個大箱子,箱子裡有幾幅畫。說書人就配著圖講故事。
繪物語其實就是連環畫,一張圖配一大段文字,相比紙芝居畫的數量更多點。
相比芥川龍之介和川端康成高大上的小說,紙芝居和繪物語屬於民間走街串巷的小生意,相對比較低端,但閱讀門檻相對也低,同時也給漫畫普及打下了基礎,讓老百姓養成了看圖的習慣。
3、電影傳入日本:
電影對漫畫的意義在於,它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敘事方法,因為電影是動態的,而漫畫是靜態的。儘管本來兩者有明顯區別,但如果能將電影手法加入漫畫,會是發生什麼情況呢?
這個問題像種子一樣撒播到一些小朋友心中,在日後他們將給日本漫畫帶來革命性的影響。
總體而言,這段時間漫畫雖然還沒有產生,但環境和土壤已經成熟,而且從明治維新到40年代,日本經濟雖有起起落落,但始終在發展。按照這個勢頭,漫畫很快會產生,可是接下來一系列事情讓整個日本走入深淵。
2
二、草根創業時期,赤本-貸本(1945-1968)
趁著一戰歐洲國家窩裡鬥,日本悶聲發財,最後不自量力走上了軍國主義的道路。最終,在挨了兩顆原子彈之後,成為了一堆廢墟。
這下子整個日本都一夜回到解放前了,加上還被美國制裁,可以說陷入了一個超級低谷。
此時從事印刷的小作坊開始發行赤本漫畫。所謂「赤本」最早可以追溯到江戶時代,當時為了節約成本,小作坊會用劣質紙張來印刷小說,並統一印上紅色封面,這就是「赤本小說」。
到了戰後,紙張資源匱乏,好的紙肯定先印文學作品或正規教材,加上相應審查機構也癱瘓了,於是「赤本」又捲土重來。
當時日本雖然戰敗,但好歹也富過,見過市面,舊題材沒人要看,所以「山寨」、「盜版」作品橫行,類似「葫蘆娃大戰變形金剛」這樣的事情,日本也沒少幹。
所謂亂世出英雄,這個時候,日本漫畫歷史上,最傳奇的人物:手塚治虫,登場了。
當時各大赤本漫畫作坊都缺作者,所以廣發徵稿函,手冢就去投稿,結果小試牛刀,有幾部4格漫畫就發表了。由於當時赤本漫畫還是以繪物語方式為主,就是幾幅畫,配大段文字。
有一個叫酒井七馬的人想把英國小說《金銀島》給改編成漫畫,正巧遇到手冢,兩人一拍即合。新作品名字叫《新寶島》。
手冢因為從小就經常去看電影,他覺得漫畫可以用電影的手法來表現,所以在《新寶島》裡,手冢用了美漫裡的分鏡概念,電影的構圖,氣泡式對話框,在畫面上加入擬聲詞,一下子讓靜態的畫面產生了動感。
這對日本漫畫來說,是革命性的改變,日後也成為「新漫畫」的標準,但在當時還是非主流,受到許多前輩和評論家的詬病,而且手冢本來畫了250頁,結果被刪減到只有60頁,這也直接導致了和酒井七馬的決裂。
而自《新寶島》之後,手塚治虫就成為了新漫畫的頭牌,又陸續發表了《遺失的世界》、《吸血魔團》、《大都會》等赤本漫畫。
手冢的作品不僅大受歡迎,對一些人的人生都產生了影響,這些人包括藤本弘、安孫子素雄(兩人後來合稱藤子不二雄)、石森章太郎、橫山光輝、大友克洋等日後日本漫畫界傳說級的人物。
▲ 當時住在常磐莊的新人們
「赤本漫畫」在短時間火起來了,看到賺錢,小作坊也越開越多,到1951年,赤本漫畫大繁榮,各類作坊達到3000多家。可是競爭也逐漸開始激烈,大家本來也是賺快錢,沒人講究質量,同質化越來越嚴重,劣質內容、甚至三俗內容都開始來了。
這種情況下,一是許多漫畫看一遍就放家裡積灰了,浪費錢,二是家長一看,這什麼玩意,都不讓小孩買漫畫了,所以「赤本」銷量直線下滑。
這時候「貸本」漫畫開始流行,「貸本」其實就是出租屋,本來出租的都是小說文學類,「赤本」進入出租屋後,小孩原來買1本的錢,現在可以借5本,划算很多,於是「貸本」時代開啟。
但實際上,漫畫本質上還是「赤本」,雖然火過一陣子,但到了60年代,日本經濟開始好轉,人們開始對內容和質量有所要求,所以到60年代,「貸本」時代基本告完結。
但是「貸本」時代的意義在於,讓漫畫這個行當可以持續下去,至少有200多位漫畫家在此期間,得到大量實戰的機會,為之後的雜誌時代儲備了人才。
3
三、漫畫雜誌爭霸時期(1947-1968)
戰後美國對日本行業制裁,出版業被強制開除了許多骨幹,這批人沒辦法,只好自己創業,不過這也間接導致正規軍進入漫畫行業。
當時做的最大,打得最兇的2家是:
前講談社編輯加藤謙一創立的「學童社」,代表刊物:《漫畫少年》,主要作品包括:山川惣冶的美國西部類漫畫《銀星》等;
前小學館職員秋田貞夫創立的「秋田書店」,代表刊物:《冒險王》,主要作品包括:福島鐵次的幻想類漫畫《沙漠魔王》等;
本來這2家水平差不多,而且都是繪物語漫畫為主,但是手冢的出現打破了平衡。
在「赤本」和「貸本」的火爆影響下,東京的大出版社也經常收到讀者來信,說我們要看手冢的漫畫,這下子這些出版社才反應過來,當年我們自己送走的是財神爺啊。
原來手冢剛畫完《新寶島》,和酒井七馬決裂後,其實去過一次東京,當時就想去更大的東京發展,結果跑到東京給懟得夠嗆,一是東京人本來就看不起關西人,二是手冢的風格當時太有革命性。
東京的漫畫家就吐槽說:「這是漫畫的歪門邪道啊!怎麼畫是個人的自由,不過我希望這種漫畫只有你一個人畫。」
等到東京的編輯們下崗再就業,這下輪到他們去關西求「前女友」複合了。好在手冢的妹妹正好去東京上大學,而且東京畢竟是大市場,所以手冢還是去了。
不過手冢選擇了一家小出版社,新生閣,因為新生閣的編輯鈴木省三是他上次到京時,唯一給他好臉色看的人。鈴木此時也創業了,雜誌名叫《少年少女漫畫與讀物》。順便一提,他後來成了集英社的重要董事。
手冢第一部在雜誌連載的漫畫叫《虎博士的神奇之旅》,小試牛刀之後,手冢就開始開掛了。
當時雜誌社都是約稿,所以作者可以給多本雜誌供稿,手冢的「四大名著」就出自多本雜誌。
1950年《漫畫少年》開始連載《森林大帝》;
1952年《少年》開始連載《鐵臂阿童木》;
1953年《少女俱樂部》開始連載《緞帶騎士》;
1954年《漫畫少年》開始連載《火鳥》;
《森林大帝》是分鏡漫畫的裡程碑,後來還在美國播出,直接影響了美國人拍了《獅子王》。
《鐵臂阿童木》可以說日本第一個超級英雄,不僅轟動全日本,中國70、80後也非常熟悉。阿童木也可以說日本第一個重量級IP,當時卡西歐剛進入中國,他們想到的策略是免費讓央視播放阿童木,但要捆綁卡西歐的廣告,一度讓中國孩子以為阿童木是卡西歐造的。
《緞帶騎士》則是少女漫畫的開山之作,有點西方花木蘭的意思。
《火鳥》的創作則貫穿手冢的一生,這部作品已經不是一部漫畫了,而是上升到了哲學的角度,探討生命的意義,萬物輪迴,是一部擁有宇宙般浩瀚深度的作品。
再說回《漫畫少年》和《冒險王》的鬥法,由於《森林大帝》這部重磅作品,一下子把《冒險王》打趴下了。後來《冒險王》又找了好幾個老法師來,但讀者已經被分鏡漫畫所吸引,繪物語的衰退已不可避免。
結果《冒險王》想了個損招,既然幹不過手冢,就讓手冢「左右互搏」吧。當時也沒有規定一個作者只能給一家供稿,《冒險王》一下子讓手冢開了4部連載,包括1953年的《太平洋X點》和《李蒙小子》,1954年《地球的惡魔》,甚至還讓手冢在《冒險王》姊妹雜誌《漫畫王》上連載《我的孫悟空》。
說起西遊記,不得不提手冢和萬籟鳴老先生的一段往事。手冢上中學時,看過中國動畫《鐵扇公主》,驚為天人,也正是這一刻,讓他立志成為一名動漫從業者。後來手冢還特地來中國與偶像萬籟鳴老師見面,那可惜的是,中國動畫水平後來直線下滑,至今也沒有創造出超越《大鬧天宮》的動畫。
當時大小雜誌都看中手冢的吸金能力,後來導致手冢一個月內同時要連載9-15部漫畫,這在現在簡直無法想像。當時為了自家漫畫能按時畫出來,手冢家裡的編輯最多時同時有9個,互相打架是經常的事,手冢經常會找各種藉口溜走,有的編輯甚至偷偷半夜把手冢接走,秘密給自己先畫。
但總這樣肯定不行,後來為了保證進度,手冢又開創了助手制度。
東京都豐島區椎名町五丁目2253號,是一座兩層的木造公寓,名叫常磐莊。手冢剛到東京時就租在這裡,其實就是個集體宿舍,又不少隔間,手冢當年房間只有四疊半,也就是7平米,條件可算非常艱苦。
當時有許多仰慕手冢的新人漫畫家,也陸續集中到了常磐莊,這就包括:寺田博雄、藤子不二雄2人組、石森章太郎、鈴木伸一、赤冢不二夫、水野英子等。
這些人後來太有名,故事也太多,就不放此篇了,列舉他們的作品吧:《哆啦A夢》、《假面騎士》、《阿松》、《Q太郎》等。
當時這些人都很受手冢照顧,當手冢被逼的忙不過來的時候,經常會想到讓他們來幫忙,為了保持畫風統一,手冢把所有角色的服裝、道具、風格都進行標號,所以哪怕手冢不在,助手們也知道這裡該畫什麼,這一做法也沿用至今,大大提升了漫畫製作能力。
《冒險王》和《漫畫少年》的競爭最後以《冒險王》的勝利而告終,而實際上勝利的原因是加藤清一回歸「講談社」。
本來《冒險王》看看周圍,都是弟弟級別的,誰知道好景不長,漫畫的香味終於引來了巨頭。我們開頭曾經講過的,講談社和小學館,此時已經是綜合性集團,和只有一本雜誌的小出版社相比,就如同大象和哈士奇的差距。
雖然《冒險王》將《漫畫少年》的作者群都拉攏過來,但是講談社和小學館的優勢在於渠道和集團化作戰,他們有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全年齡段覆蓋雜誌,而且他們設立各種新人獎,建立了作者梯隊,覆蓋區域從關東到關西全掌控。
秋田書店此時只能退居二線,於是漫畫進入了全新的正規軍時期。
4
四、正規軍入場時期(1959-1968)
1959年初,市場對漫畫產品的渴求,已達到熾熱階段。講談社和小學館都覺得,雜誌一個月出一本已經無法滿足用戶需求,於是雙方都在醞釀出一本周刊,小學館的新周刊叫《周刊少年Sunday》(簡稱Sunday),講談社的新周刊叫《周刊少年Magazine》(簡稱Magazine)。
本來計劃6月上線,結果雙方各自打聽,為了佔據競爭優勢,今天我比你早2周,明天我比你早1個月,後天我再比你早15天。結果這2本雜誌在1959年3月17日同時公布了創刊號,可見競爭慘烈。
我們再來看看漫畫內容,雙方同時推出5部作品。
《Sunday》是:手塚治虫的《驚奇博士》、寺田博雄的《運動健兒金太郎》、橫山隆一的《宇宙少年トンダー》、山田常夫的《ローンレンジャー》、高垣葵與藤子不二雄合作的《海王子》。
《Magazine》是:高野義輝的《機器人13號,出發!》、山田英二的《疾風十字星》、遠藤政治的《冒險船長》、伊東章夫的《看門狗阿吉》、忍一兵的《左近右近》。
看這幾個名字,哪怕你是資深漫迷,《Magazine》的幾部作品知道的也不多。首次交鋒,《Sunday》完勝沒懸念。
接著還沒完,1961年4月,《Sunday》放了個大招,橫山光輝的《伊賀之影丸》發布,後來的《火影忍者》、《甲賀忍法帖》都是借鑑這部作品。1962年,《Sunday》又放個大招,最早的無釐頭搞笑漫畫《阿松》發表,赤冢不二夫憑藉此作,成為日本「搞笑天皇」。1963年,又出現了《哆啦A夢》這樣的作品。
就這樣被《Sunday》壓制7年,終於到了1966年,《Magazine》開始反擊。此時的講談社發現了一個叫梶原一騎的男人,這傢伙吊兒郎當,張著一張黑社會大哥的臉,從小就以打架出名,後來還偽造學歷,畫功還超級爛。但這傢伙講故事的能力超級強。
於是講談社讓梶原一騎撰寫腳本、川崎伸作畫,推出了棒球漫畫《巨人之星》,讓《Magazine》終於牛氣了一把。那《巨人之星》牛在什麼地方呢?
梶原寫的故事首先就天馬行空,加上川崎不懂棒球,所以也不管是否符合實際,最後畫出來效果卻超級好,後來許多運動漫畫像《網球王子》、《足球小將》、《黑子的籃球》裡各種脫離物理定律的絕招都來自《巨人之星》的啟發。
本來棒球在日本也算大眾運動,但這部《巨人之星》直接將棒球推向高峰,也讓許多少年投身到棒球運動中。
接下來的1968年,隨著《Sunday》陸續收復失地,《Magazine》又放了個大招。這次是強強聯合,講談社找了梶原和他們一直看中的漫畫家千葉徹彌合作,推出了拳擊漫畫《明日之丈》。
《明日之丈》講的是一個拳擊手不斷挑戰世界,挑戰自己的故事,對於讀者來說,不光是看漫畫,更是被漫畫主人公的精神所打動,所激勵。
正如主人公矢吹丈的臺詞:「我有我自己的理想,我會以生命的熱誠去換取我的理想,我不會像其他人一樣渾渾噩噩地過一輩子。我的青春就是在鮮紅的血裡面盡情地燃燒,讓自己的生命最後化為雪白的灰燼!」
故事的結尾,矢吹丈與世界最強拳王戰鬥至最後一刻後,已無法再站立。他癱坐在凳子上,渾身是傷,臉上掛著一絲淡淡的笑,用最後一口氣,把拳套交給了女主角葉子,安詳而永遠地閉上了雙眼。正如他說的,將生命燃燒至灰一樣的白。這個結局迄今仍是日本漫畫史上最經典最感人的結局,沒有之一!
而當《明日之丈》完結後,全日本的讀者居然穿著喪父,帶著黑紗,跑到講談社公司門口,給一個漫畫人物舉辦了一場葬禮,當時也是轟動一時的新聞。
就在講談社和小學館打得熱鬧的時候,遠處卻開來了一艘海盜船。
5
五、三國鼎立時期(1968-至今)
開頭我們講過,小學館當年分了一個小部門出去,就是「集英社」,一直混到1968年,集英社才正式推出了自己的雜誌《周刊少年Jump》(簡稱Jump)。
作為集團私生子,《Jump》創刊的時候甚至都找不到印刷廠願意幫他們印,後來好不容易託關係才印了10萬冊。
雖然憋著一股氣要超越小學館,但對於年輕的《Jump》來說,作者不論名氣和數量都不如講談社和小學館,那麼該如何彎道超車呢?
《Jump》的戰略分為近期和遠期:
近期的話要突出重圍,只能劍走偏鋒,所以初期《Jump》的作品可以說「很黃很暴力」。
創刊的時候,永井豪的《無恥學院》就引起巨大爭議,「掀裙子」、「露內褲」的鼻祖就是永井豪了,在之後的《Jump》的許多漫畫裡,包括《七龍珠》、《海賊王》等都有這些橋段,不過尺度方面還比不上永井豪。
另外一部暴力漫畫就是本宮宏志的《小鬼當大將》,你可以理解為最早的古惑仔漫畫,講的都是不良少年如何不良。
這2部漫畫內容都相當反叛,但當時的學生也開始叛逆,反權威、不循規蹈矩反而成為時尚,《Jump》因此一炮打響。
但是《Jump》高層也明白,遊走在灰色地帶不能長久,所以為了遠期的成功,作出了2點創新:
1、專屬契約制度:
這項制度簡單說就是,作者和《Jump》籤了獨家協議,除了稿費,作者還能得到籤約費和專屬費。
原來的漫畫作者為了賺錢,可以在多家雜誌上開連載,但不可避免出現「左右互搏」現象,有時候作品質量也不好保證,而一家雜誌讓新人作者火了以後,競爭雜誌卻只需要高價挖角就行了,這其實讓許多雜誌都頭痛不已,可他們又不敢得罪成名的作者。
而《Jump》反正也是從零開始,所以也不怕得罪人,由於新人在老牌雜誌也沒什麼機會,乾脆都投入到《Jump》,而《Jump》也這些新人一起成長。
由於不會三心二意,作者們可以花更多精力琢磨內容,反而提升了作品的質量,就這樣形成良心循環,為後來《Jump》的新人輩出打下基礎。
2、調查表至上主義:
前面說了,老牌雜誌都會給老作者更多版面和宣傳,新人很難出頭,而此時《Jump》又另闢蹊徑,如何來協調各個作者的資源呢?靠資歷和關係顯然不行。
《Jump》乾脆說,都讓讀者來決定。所以《Jump》每期都有讀者問卷調查,評選當期所有作品的排名,連載排名一直下降,那麼到十話就要被腰斬。即使已經成為長篇,還有末位淘汰。車田正美的《靜鬥士翔》、武井宏之的《通靈王》、小畑健的《棋魂》、和月伸宏的《武裝鍊金》這些質量很高的作品,居然都是被腰斬掉的。
反過來,有些作者本來想結束掉的漫畫,因為人氣高,始終結束不掉,包括《七龍珠》,本來在沙魯篇就完結了,結果硬是繼續畫到布歐,但質量已經不如之前。當然也有倔強的作者,比如井上雄彥就不打招呼,偷偷把人氣超高的《灌籃高手》完結掉了,讓讀者一片扼腕,從而也就有了本文開頭的那一幕。
到1973年《Jump》這艘海盜船已經有了100萬的銷量,和《Sunday》、《Magazine》之間的三足鼎立形成,且《Jump》隱隱有了領先之勢。
到78年,《Sunday》和《Magazine》都被壓得抬不起頭的時候,有一個女孩子站了出來。這個女孩本來投稿給《Jump》,可沒什麼回應,後來又投給《Magazine》,又石沉大海,女孩很傷心,覺得自己大概沒這個才能。過了2年,又心血來潮投給《Sunday》,結果中了最佳新人獎。
這個女孩後來憑藉一己之力,硬抗《Jump》眾多男作者,絲毫不落下風,甚至差點將《Jump》逼入懸崖。她就是高橋留美子,作品是《福星小子》和《亂馬1/2》。
但《Jump》這邊真的是走運,開掛的新人一個接一個,到80年代牛逼作品更是井噴,比如車田正美的《聖鬥士》、《風魔小次郎》,鳥山明的《阿拉蕾》、《七龍珠》,高橋陽一的《足球小將》,北條司的《貓眼三姐妹》、《城市獵人》,荒木飛呂彥的《JoJo》。
到85年,《Jump》達到了400萬的銷量,一舉奠定霸主地位,而《Sunday》則依靠高橋留美子以及另一位天才安達充維持局面,到90年代,青山剛昌帶著一位萬年小學生《柯南》獨霸一方。
另一邊《Magazine》雖然能拿的出手的不多,但也有藤澤亨的《GTO》、金成陽三郎的《金田一少年事件簿》,到90年代則主攻美食漫畫,比如寺澤大介的《將太的壽司》,以及在中國很有名的,小川悅司的《中華小廚師》(我們這裡叫《中華小當家》)。
但總體來說,至此漫畫的市場上三巨頭形態已經形成,而《Jump》在富堅義博的《全職獵人》、尾田榮一郎的《海賊王》加持下,領先地位仍在擴大。
但是,對於整個漫畫市場來說,更大的衝擊不在內部,而是紙質書面對電子書的衝擊,傳統媒體面對新媒體的衝擊。
至此,日本漫畫100年左右的歷史已經講完,限於篇幅,許多漫畫名作和漫畫家無法一一涉及,儘管有些遺憾,但正如井上雄彥說為什麼要完結《灌籃高手》時說的:
「青春就是因為有遺憾才完美啊。」
謹以此文紀念曾經在上課時偷看漫畫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