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英博物館,來一場日本漫畫總動員

2021-02-14 藝術新聞中文版

Manga マンガ @ British Museum 短片

2012年,大英博物館首次出版第一本通俗漫畫書《宗像教授的大英博物館冒險之旅》,這是漫畫家星野之宣的《東方奇譚秘聞》特別篇。主角宗像教授是一位身披黑色鬥篷、頭戴圓帽的民俗學教授。他擅長運用民族志與考古學的方法,由歷史文物出發,挖掘日本及世界失落的神話。故事講述了他應邀去大英博物館做一次有關民俗學與神話的講演,卻碰上了博物館正展出的史前巨大石柱群遺失的案件。與此同時,博物館的許多著名館藏也面臨被破壞的危險。最終,宗像教授憑藉其對歷史文物的了解與推理,協助博物館偵破案件並保全了這批珍稀文物。


Hoshino Yukinobu, Professor Munakata’s British Museum Adventure, 2011 © YUKINOBU HOSHINO/SHOGAKUKAN INC. 

這十集漫畫的靈感來源於星野之宣在2009年大英博物館為其辦個展時,對博物館進行的為期兩個月的深度訪問。回到日本後,他便以大英博物館為題材,創作了《宗像教授的大英博物館冒險之旅》。在科幻與偵探小說的框架下,以通俗有趣的方式介紹了博物館的重要館藏。時隔十年,大英博物館於今夏舉辦了一個專門研究日本漫畫的大型展覽,用大量原創手稿與藝術家採訪,並配以生動的展陳設計,著重展示了以日本「漫畫之神」手塚治虫為開端的戰後及當代漫畫作品。

「日本漫畫」大英博物館展覽現場,J.Fernandes.(c)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Tezuka Osamu, Metropolis, 1949 ©Tezuka Productions

漫畫的形成與發展深受日本傳統藝術中的視覺語言的影響,「漫畫」(マンガ)一詞的表面意為「圖片的騷亂」,自十八世紀晚期起便開始在日本流行,以江戶時代後期的浮世繪師葛飾北齋的「北齋漫畫」最為得名。然而日本自身的漫畫傳統則更為古老。在展覽開頭對手塚治虫的採訪錄像裡,這位漫畫大師說漫畫的起源或許可以追溯至八百年前以捲軸形式呈現的鳥獸人物戲畫。他認為裡面將青蛙、猴子、兔子及其它動物用相同尺寸並將其擬人化的表現方法開創了漫畫的先河。

「日本漫畫」大英博物館展覽現場,J.Fernandes.(c)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展覽圍繞「了解漫畫「、「說故事的能力」、「可見與不見的世界」、「漫畫與社會」、「線條的力量」與「漫畫:無界」這六個部分展開。第一個板塊通過閱讀順序、漫畫框格及符號的展示為觀眾科普了如何觀看漫畫,然後通過漫畫書編輯及出版商的角度剖析漫畫的生產過程。漫畫家兼評論家夏目房之介於1988年所作的《漫畫評論:用漫畫讀漫畫》部分原稿被展出,這些節選體現了漫畫框格(koma)在漫畫的結構與敘事上發揮的作用。

Toriyama Akira (b. 1955), Dragon Ball, 1984–95. © BIRD STUDIO/SHUEISHA.

漫畫家何野史代則在她去年出版的《千兆鎮:漫畫符號集》(Giga Town)對漫畫的視覺語言進行剖析。她告訴讀者漫畫的正確閱讀順序是從右到左,並指出言語泡泡(fukidashi)可以用來傳達語言與內心戲;擬聲語(gitaigo, giseigo)的用法是增強文本戲劇性並營造氛圍;漫符(manpu),如效果線的使用則是用來傳達動作與情緒。

「日本漫畫」大英博物館展覽現場,J.Fernandes.(c)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漫畫的出版與發行離不開各大出版社的包裝,展覽用簡短紀錄片的形式展現了日本幾大殿堂級出版社的工作環境與氛圍,包括出版過《火影忍者》、《海賊王》、《龍珠》、《灌籃高手》、《聖鬥士》與《櫻桃小丸子》等經典作品的元老級出版社集英社、發行過《哆啦A夢》、《名偵探柯南》、《寵物小精靈》、《妖怪手錶》的小學館、以出版少女漫畫聞名的白泉社,及出版了《進擊的巨人》、《寄生獸》的老牌出版社講談社。

Saito Takao (b. 1936), Golgo 13, 1968 onwards. © Takao Saito/SHOGAKUKAN INC.

「日本漫畫」大英博物館展覽現場,J.Fernandes.(c)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從江戶晚期至明治時期的雕版印刷浮世繪到當今數碼時代被廣泛使用的電子書,「說故事的能力」版塊從技術史與文化根源的角度探討了漫畫的發展和變遷。一個大型鐵臂阿童木塑像被擺放在展廳顯眼處,體現了漫畫業所帶起的一系列文化產業效應。手塚治虫的阿童木被選為了2020年東京奧運會與帕運會的官方形象大使,同時擔任大使的還有在本次展覽中出現的《妖怪手錶》裡的地縛貓、《美少女戰士》裡的月野兔、《龍珠》的悟空、《海賊王》裡的路飛、《火影忍者》裡的漩渦鳴人、光之美少女的和蠟筆小新。

Noda Satoru, Golden Kamuy, 2014 onwards ©Satoru Noda / SHUEISHA


漫畫早已成為在日本本土與國際範圍內盛行,並試圖去邊界化的視覺語言,日漫中去國界化(無國籍,mukokuseki)的文化理念在九十年代的全球化浪潮中興起。出現在日本動漫裡的大部分場景和人物看上去並不「日本」,這種「無國籍」理念所指涉的不僅是對多種文化元素的混合,也是對可辨別的種族與文化特徵的抹除。正是這種去國界化的文化理念,使日本動漫得以流行於全世界。包裹在日式視覺語言外衣下,並拒絕文化單一性的動漫,使得日本能夠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有效的文化輸出。日本為即將到來的東京奧運會根據各參賽國家的國旗設計了量身定製的漫畫形象,結果廣受好評。我們也可以把它們所發揮的文化效應放在日本特有「無國籍」文化理念框架下來解釋。

Takahashi Yoichi, Captain Tsubasa, 1981 - 88  ©Yoichi Takahashi/SHUEISHA


「日本漫畫」大英博物館展覽現場,J.Fernandes.(c)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數碼時代的到來使漫畫的閱讀媒介發生了革新,漫畫可以在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上被下載閱讀。但電子設備的普及也對經營傳統紙質漫畫書的書店造成了毀滅性的衝擊。神保町的Comic Takaoka(コミック高岡)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老牌漫畫書店。這家經營了超過兩百年的書店卻因出版業的衰退和電子書的興起而於今年三月被迫關閉。大英博物館將Comic Takaoka的模擬空間放在第二板塊的結尾,邀請讀者入內參觀與致敬。

「日本漫畫」大英博物館展覽現場,J.Fernandes.(c)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可見與不見的世界」集中展示了體育、冒險、科幻、愛欲、奇幻、宗教等漫畫類別。少女漫畫(shôjo manga)的受眾人群是十八歲以下的少女,多為關於友誼、戀愛或搞怪的題材。華麗、精美的畫風配以女主角閃閃發亮的大眼睛與花團錦簇的漫畫邊框構成了此類漫畫的基本特色。大英博物館展出了手塚治虫開創性的少女漫畫《緞帶騎士》,故事講述了銀國的公主藍寶石本是一個女孩,卻因為天使小奇的淘氣而被錯給了一顆男孩的心。由於銀國規定女性不能承繼王位,藍寶石從小就女扮男裝以王子的身份出現。這部漫畫從多個維度探討了性別身份問題。女性漫畫(josei manga)則專為19至40歲的女性讀者所作。它的畫風更為樸素、現實,故事線更加複雜,著重探討真實的情感與人際關係問題。譬如萩尾望都的作品《柳之木》(The Willow Tree,柳の木),用簡約的框格與極少的對話講述了一個母親的幽魂看著兒子隨著季節更替在柳樹下慢慢長大的感人故事。

Higashimura Akiko (b.1975), Princess Jellyfish (Kuragehime), 2008-2017 © Akiko Higashimura / Kodansha Ltd.

少年漫畫(shônen manga)有更加廣泛的受眾群,題材多為友誼、團體、協作、體育和競賽。最經典兩部是連載在著名漫畫雜誌《少年跳躍》的《足球小將》與《龍珠》。劇畫漫畫(gekiga manga)主要針對成年讀者群,往往有更為複雜的故事情節與陰深的畫風。齊藤隆夫是這個類型的大師,他的代表作《骷髏13》的故事圍繞一名擁有超一流狙擊能力的殺手Golgo 13展開。漫畫於1968年起在小學館《Big Comic》雜誌連載至今,已發行大約190冊單行本。BL漫畫(shônen-ai)是一種特別的漫畫類型,它講述的是男孩之間的戀情,但創作者與受眾群體均為女性。竹宮惠子是這個類別的佼佼者,她的重要作品《風與木之詩》開創了這一類別的先河,這個故事圍繞幾名南法的「美麗的男孩子」(bishônen)展開。這個部分通過展示多樣的漫畫類別,打破了人們以往對漫畫低齡化的刻板認知。



the cover of Flower magazine ©SHOGAKUKAN INC.

「日本漫畫」大英博物館展覽現場,J.Fernandes.(c)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第四個部分強調了漫畫在社會生產與消費中所扮演的角色。粉絲創作是這個部分的重點,展覽著重介紹了Comic Market(簡稱Comiket)與Cosplay文化。Comiket是日本乃至全球最大型的同人誌即賣會,業餘漫畫愛好者將他們再創作的同人誌拿到那裡售賣;Comiket也為具備才能的粉絲或「同人組織」提供了打響知名度的平臺。

Tagame Gengoro, My Brother’s Husband, 2014-2017 © Gengoroh Tagame 2014

「線條的力量」強調漫畫是線條的藝術,並探究漫畫作為重要平面藝術媒介的前世今生。除了大友克洋、竹宮惠子等重要當代漫畫家作品,值得關注的是一幅從早稻田大學戲劇博物館借展的長達17米的新富座歌舞伎劇院帷幕。這張保存完好的巨幅畫幕是浮世繪師河鍋曉齋1880年的作品,上面形態各異的妖怪充滿戲劇性的張力。他們似乎要從巨大的帷幕中走下來、進入觀眾的空間,並打破現實與幻境之間的結界。由於布料材質脆弱,這將是這幅帷幕最後一次在日本以外進行展出。

「日本漫畫」大英博物館展覽現場,J.Fernandes.(c)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Kawanabe Kyōsai (1831-1889),  Shintomiza Kabuki Theatre Curtain, 1880 ©Tsubouchi Memorial Theatre Museum, Waseda University

貌似靜止的漫畫並沒有因數碼與交互媒體的出現而消失,反而在跨媒介的相互影響中不斷得到新的生命力。「漫畫:無界」便探討了漫畫特有的表現模式與視覺語言對動畫、遊戲創作的啟發,更為觀眾介紹了風靡全球的吉卜力工作室由類似漫畫的手稿發展動畫的過程。而《寶可夢》、《妖怪手錶》等作品則是由遊戲的最初形式,被改編成了能在報亭、書店售賣的漫畫,體現了動畫、電子遊戲與漫畫之間互相流動、影響及轉變的特質。本場展覽將漫畫這一媒介視作平面藝術進行討論,強調漫畫的獨特張力,這些都是東西方文化、過去與現在的不同文化元素的匯流結果。(撰文/郭笑菲)

 日本漫畫 Manga マンガ

 大英博物館  23/05/2019 - 26/08/2019

*如無特殊標註,本文圖片

由British Museum提供


相關焦點

  • 大英博物館「MANGA マンガ」日本漫畫主題展:與策展人對談
    2019年大英博物館「MANGA マンガ」展覽大獲好評,證明日本漫畫的魅力無遠弗屆。在蘇富比 「MANGA」展售會 (今天) 及網上拍賣即將開幕之際,我們重溫與大英博物館展覽策展人的訪談,探討漫畫對文化與設計的影響。你最喜歡的日本漫畫又是哪一部呢?
  • 日本漫畫進入博物館,是二次元文化還是歷史迭代?
    日本漫畫不是一種流派,而是一種媒介,其寬闊度可以演繹超現實的科幻小說、嗜血的歷史史詩,還有溫柔的愛情故事和肥皂劇、體育運動等。如今,日本漫畫早已走出了日本,成為了一種二次元文化。大英博物館正在舉行的「Manga マンガ」或可佐證。而不僅大英博物館,上海的美術館近期也有多場日本漫畫展。
  • 2019年大英博物館特展攻略
    今年四月,大英博物館與奧斯陸蒙克博物館攜手獻上英國45年來最大規模的蒙克版畫展。在展覽中,你可以欣賞到蒙克創新的技法,以及他對色彩和黑暗題材的大膽運用,並探究這些作品是如何與當時人們日漸轉變的心態和觀點產生共鳴,從而使蒙克成為最早的真正的現代藝術家之一。詳情及訂票,請登陸大英博物館中文官方網站http://britishmuseum.org.cn/exhibition.aspx?
  • 大英博物館:從《鳥獸戲畫》到《漫符圖譜》見出的日本漫畫史
    漫畫是一種以圖像和文字為敘事手段的獨特視覺藝術和文化現象。日本漫畫家從日常生活、現實世界和浩瀚歷史中汲取靈感。其題材和表現形式多樣,深受全球讀者青睞。但你知道日本漫畫的歷史嗎?這種用線條和圖像敘事的藝術形式可能比你想像的還要歷史悠久。2019年5月23日,由花旗銀行贊助的特展《Manga マンガ》將在大英博物館正式開幕。
  • 周末看片# 你所不知道的大英博物館
    沒錯,不要懷疑你的打開方式不對這部紀錄片的主持人正是當紅日本男星堺雅人由他來告訴你《你所不知道的大英博物館》………………《你所不知道的大英博物館》是由日本很多人也許並不知道,建館於1753年的大英博物館,至今擁有藏品約800萬件。其中99%都不為人知地存在收藏庫中,展示於眾的只有1%。這部紀錄片介紹的就是大英博物館收藏但還未公開的珍貴文物,視角奇特,在細節上做了很多文章。第1集 | 古代埃及
  • 央視力薦的《大英兒童漫畫百科》,專為孩子打造的知識博物館
    全套一共50本,剛買來一套送給大寶。大寶就孜孜不倦地讀完了。雖然之前大寶也看了不少漫畫書,慢慢有了自己的一些品味,現在對漫畫都很挑剔,但對這套書卻一直「不離不棄」。買過的親也都讚不絕口,說內容很豐富,娃從來沒有這麼自覺地看過書,而且看得相當專注。
  • 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要來魔都了!帶娃一口氣看完200萬年全球文明史~
    ,這個風靡全球的世界性巡展繼日本、臺灣、澳大利亞、阿聯……「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終於要來魔都了上海博物館約不約!免費「大英展」緣起於2010年大英博物館與英國BBC廣播公司的合作項目,該項目希望借100件館藏文物講述世界歷史,後大英博物館與企鵝出版公司出版了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中文版《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一書。
  • 大英博物館裡的敦煌文物,太珍貴了!
    據統計,敦煌遺書在中國國內僅存2萬件,而英國大英博物館館卻有1.37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有6000件,俄羅斯聖彼得堡亞洲民族研究所有1.2萬件,英國印度事物部圖書館約2000件;此外,日本、美國、瑞典、奧地利、韓國也有敦煌文物收藏。
  • 大英博物館,大火紀念碑,厄爾布魯士
    大家好,我是譚卉桐,今天給大家說說《大英博物館》《大火紀念碑》《厄爾布魯士山》大英博物館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歷史可追溯到二三百年前的喬治二世國王的醫生漢斯·斯隆爵士。這位醫生鍥而不捨地收集世界各地的書畫、錢幣、服裝、動物、花卉等,希望在他去世之後,這些東西都保存在一起,供人們前來大開眼界,大英博物館就這樣誕生了。1795年大英博物館正式開館,這時漢斯·斯隆爵士已逝世6年了。初時,博物館一周只開放3天,且每小時只許進10人,因此誰也沒有充裕的時間仔細觀看展品,參觀者只得匆匆穿過各展覽室。
  • 博物館奇妙夜3:大英博物館裡的華麗夜遊
    電影《博物館奇妙夜3》劇照文/ 李東然(發自倫敦)12月的倫敦,下午16點鐘一過,太陽就不見了蹤影,到大英博物館如常閉門謝客的17點半鐘,博物館的夜晚其實已悄然拉開了序幕。但為了一場名副其實的夜遊,直至近午夜,我們才拿著電影主人公博物館守夜人賴瑞·戴利(本·斯蒂勒飾演)須臾不離手的那種黑色長柄手電筒,躡手躡腳走進了早已被冬夜沉寂浸透的大英博物館。幽藍靜寂的月光中的大中庭,平日的恢弘之外又多了幻境般的迷離。
  • 大英博物館裡真的有幽靈嗎
    傍晚,當最後一批參觀者離開大英博物館的建築,外部大門封鎖後,博物館便恍然進入另一種狀態。 保安的夜班開始了,此時博物館中的大部分燈都已熄滅。
  • 大英博物館今重開:減少展品,正視殖民歷史
    今天,大英博物館重新開放,這是英國最晚開放的大型藝術機構。館長哈特維格·費舍爾表示,重開後的大英博物館試圖以更少的展品與觀眾來提供更好的觀展體驗,為了防疫而採取的單向路線將實現展品之間的互動。此外,作為對「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的呼應,博物館將在展陳中正視西方殖民與奴隸制的歷史,承認複雜的過去。大英博物館經歷了163天的閉館後,大英博物館於今日開放。這是博物館歷史上和平時期最長的閉館時間。除了兩位引導遊客的工作人員,大英博物館的大中庭如今幾乎空無一人。進入館內,你跟隨地板上的箭頭進入古埃及文物廳。
  • 大英博物館重開,減少了展品,以正視殖民歷史
    日前,大英博物館重新開放,這也是英國最晚開放的大型藝術機構。重開後的大英博物館將以減少展品,同時儘可能給予觀眾提供更好的觀展體驗。博物館還將在展陳中正視西方殖民與奴隸制的歷史,承認複雜的過去。 經歷了163天的閉館,這是大英博物館歷史上和平時期最長的閉館時間。
  • 大英博物館不得不看的十件宋瓷
    但很多人在談及大英博物館的中國陶瓷的時候,總會帶上大維德基金會的藏品,其實這種歸類是有問題的,大英博物館的中國陶瓷可不等於大維德基金會的中國陶瓷。△ 凡是大維德基金會的藏品都帶有「PDF」的標識正好莊主以前去英國的時候將大英博物館的所有高古瓷都拍了下來,這次小編就利用莊主給我們拍的圖片,選擇十件代表器物和大家在線欣賞大英博物館33號展廳的高級宋瓷。
  • 大英博物館中古玉器,巧奪天工!
    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又名不列顛博物館,位於英國倫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羅素廣場,成立於1753年,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
  • 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鈞瓷
    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大英博物館收藏了世界各地許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偉大科學家的手稿,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中國很多珍品也被收藏在這裡,其中就有鈞瓷。
  • 又是一年博物館日,著名的大英博物館……又開始盤點「鬼故事」了
    由於博物館收藏著許多古老的物品,所以在很多迷信的人看來,博物館歷來就是靈異事件的「多發地」。而作為網羅了全球各地800多萬「老物件」的大英博物館,更是故事多多。明天就是世界博物館日,小編帶大家一起看看英國媒體盤點的大英博物館歷年來「鬧過的鬼」!
  • 大英博物館裡為什麼收藏的不是英國文物?
    大英帝國曾經是無可爭議的海洋霸主,以世界第一強國的姿態主導國際事務長達一個世紀之久。其版圖覆蓋了地球上四分之一的土地,領土遍及七大洲、四大洋,有「英國的太陽永遠不會落下」的說法。一路上見證了大英帝國崛起、興盛直到衰落的,不是大英女王,也不是名人傳記,而是大英博物館數百年來的館藏。
  • 大英博物館購藏103件葛飾北齋插圖,為其轉折時期作品
    近期,倫敦大英博物館宣布購藏了103張日本藝術家葛飾北齋的插畫。這批作品是北齋為一本未能出版的書籍《萬物繪本大全》所做的插圖,後由法國私人藏家收藏了70多年,作品描繪範圍廣泛,從宗教,神話,歷史,文學人物描繪到動物,鳥類和花朵,以及其他自然現象和風景。
  • 大英博物館與你暢遊倫敦
    大英博物館 在這幅19世紀50年代早期的畫作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剛落成不久的博物館大樓以及來參觀的人們。當時大英博物館的收藏還未按類別分流至大英圖書館以及自然史博物館 (倫敦)。因此在這座當年的「新建築」內,參觀者們還可以找到浩如煙海的典籍和自然歷史類藏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