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第30講:怎麼能夠圓滿?先要知性從來無作故,證滅.於是你才能敢於擔當,叫回入娑婆、倒駕慈航,這時候才叫修道

2021-02-16 荷鄉

自然法師於二○一四年九月十六日宣講

第三十堂

所以剛剛講的那些譬喻,都是告訴你,法性就是如此。所以你不必像剛剛講的,釋迦牟尼佛旁邊有女人入定,你不必要他出定,你只要在他的定中所呈現的一切智慧莊嚴處,在他最末梢,你能夠清楚那個性用,也就是女子出定時。既然知道他的性用,你認他時,他就不再立作相,就是女子出定時。

所以罔明就是在一切感受最後處,叫地下罔明菩薩。所以罔明所指,就如同彈指,你只要所指,站在這個作用上所指時,就是那個釋迦旁邊的女子出定時。所以那個就是釋迦入世的根本的女德,那種入世潤身的女德。

那女德在那裡說出定,在一切法中大明處,你不必令其出定,只要講到風跟旛也是一樣。我們平常的念頭就是風,念性如風。我們那感覺就如旛,感覺要是沒有念頭,自己沒有什麼感覺的。所以感覺都隨念起,所以念性如風。既然念性如風,你何必滅念,你只要知道是覺。所以平常一般外道都是在念頭上滅,念頭上斷,只有佛門弟子是直下在念頭上擔當,照見他本來面目,這是大乘佛法。所以你也知道那感覺如風,你不必在一切念頭起處,感覺現前時,你還想要斷滅感覺、消滅念頭,你應該直下擔當。你知道根本感覺不動,念頭因為如風故,他性就是如此,所以他也未動。

假如念頭不能如風,不能夠隨緣能夠感受到種種念,那這個人叫死寂耶!這死寂還叫大覺嗎?既然叫大覺,那我就能夠擔當一切覺,才叫大覺。只是在一切覺中,你要知道是覺,就是大覺,你不能滅了一切覺,才說大覺;你不能滅念,你要知道念性如風。所以叫風動旛動,你可以拿到念性中來看。這是慢慢你就能夠在法性上去參,法性上去會。

所以那個講到「諸來法眾」,諸來法眾所一切眾攝的,你自然就會在這個心體的念念之間,在這個圓覺會上,這個覺體上面,看到一切諸來。你能夠看盡一切諸來的時候,就是供養罔明,也就是供養文殊。文殊所不能夠叫他出定的,罔明能叫他出定;罔明能叫女人出定的,就是助文殊的力量。所以當你能夠真正供養罔明處,就是直在一切諸來法眾清楚時,也是供養文殊時,也是供養世尊時。為什麼?你供養如是性故,就是供養如是世尊。你不必讓如是性出定,性常在,你要他定什麼?你要他出什麼定?你只要知道性中既然常在,所以念念之間你不入作相,就是出定時,就是出定時。為什麼叫出定時?定都不可得,叫出定時;法都不可得,何況說定可得!那才是真出定時。這個時候的出定,就不是眾生知見之中的真正有出有入,那個是心性之中的豁通。

我剛剛講到說,這就是你看,每次講經都是突然來一下、突然來一下,這要跟大眾法師說抱歉!那沒辦法,我的業力就是如是!講到這裡,突然想到那裡。

我說比丘身中也要如是懂得比丘尼法,你念念之間,要比丘身上,男眾立比丘身上,是念念之間在自己立這個形態;我雖然學的是比丘的法則、規律,我學了法則以後,那是心中的一個標竿。哪一個心念,念念在上面如是的守持、敬奉,那就是尼法。所以將來你開悟時入定處,才有《華嚴經》中講的,「比丘尼身入正定,比丘身中從定出」。讀過《華嚴經》嘛!然後他可以性空無作,根本沒有起滅,但是他可以隨世間的緣起,出盡一切莊嚴、一切作相。將來你就會知道這個性是如此啊!所以世尊旁邊現女子,不要懷疑,那是性德中說。你要不在性上參,你永遠搞不清楚佛門中,尤其是漢傳佛教裡,宗門所有一切的公案,你體會不出來。就像昨天講《楞嚴經》,一看你就以為阿難破夏,他去外面別請,你就是這種感覺,你永遠不能夠在這種感覺裡面,慢慢慢慢在性上思量。所以連凡所攝眾,你都要如是回頭。

所以也講到這個「諸來法眾」。既然講法眾,既然是如此,所攝的都是如此,在這一心中所攝,那當下也還要看到什麼?看到法眾就是攝來的,叫法眾,那當下他也能夠同生如是智。所以這裡面就有什麼?就有來回相,就有回相。前面是告訴你諸來法眾,是你站在這個圓覺會上,這一念心你可以攝一切諸來,但攝一切諸來時,他不是攝了以後就是這樣,心性是不可住的,所有的一切智慧,他當下不是有一法可以在那邊留礙的,當你能攝之時,也是這些念頭同生如是圓覺時。所以你看到心態就是如此,他就是如此,他沒有一法可以住,沒有一法停留,就是念念之間,就是在智光之中不斷的如是變化。

所以這個變化,最初你能感覺到這個覺體的變化時,你能入到那個變化的那個胎髒,那叫入佛母胎,那個叫摩耶;摩耶叫大術、大幻術,摩耶。所以那是一切覺心入世的大幻;那為什麼會?他能夠成起(承起)種種作用;幻者,變化義;成起(承起)種種變化。所以在這個變化上,我們才說聖人叫什麼?化現世間,他叫化佛,所以才叫做度化眾生,都用如是化字,全用如是化字。所以要同生如是智用,法也。

那總括一切含靈,一切含靈,只有所攝一切含靈,才能夠叫做「眾」,才能夠真正知道「眾」。眾,就是一切含靈總攝。這含靈總攝,「含靈」二字,大家這樣以後的思惟就要更微細了。含靈不是只是有靈識的,只是如是叫含靈。有靈識當然叫含靈,但是能夠合如是智慧,也叫含靈。所以含靈有兩種相,站再兩種角度上說,一個是委曲的含靈等著你度,只要有靈性的話,你都能讓他靈性之中能夠…,既然叫含靈嘛,眾生叫含靈那個靈性嘛,所以我給他什麼,從靈性照攝,他應該會攝到他的靈性中。這就表示這個行者對覺心的作用,已然切確明白。世間眾生哪個不是大覺含靈之相,含靈就是靈明。所以我怎麼樣度他呢?我就在他的靈識之前立種種莊嚴,立種種聖人像;這個靈識若看到聖人像,這個靈識之中就是聖人的感覺,他就受度嘛!這意思就是如此,所以叫「靈前佛事」,上次已經跟大家講過了。

所以你要知道這個含靈義,那含靈就有兩種意思,一個是你知道他根本眾生覺性必明故,叫含靈;所以現在能夠攝入此會來,從此以後能夠同生如是智,同用如是智故,如是含如是靈,同攝含靈。所以你要講到同攝時、講到含靈時、講到眾生時,你不要忘記眾生還有一個相,就是你要感覺到,任何念頭他能夠起成如是作用,你不要只觀想;所以有的時候觀想,你只要差那一點點,差之毫厘失之千裡。你觀想說:那我現在用這個心攝一切眾生,入到我心中來,悲心已發,不起大用!你要觀想:我用這個心攝一切念頭、一切眾生,入我這個心來,那我要看到每個念頭都具如是作用。將來能發大智,能開智慧,那也是含靈!這觀想要不同,觀想要圓滿,你不能只觀想一半,我只是攝盡一切眾生,攝盡一切眾念,雖然有悲心,但是還是不知道怎麼樣作用。能攝當下,就是要知道,那些含靈當下就能夠起成如是靈明、如是覺照。你要在度眾生的念頭中,都有這種發心,你將來再看自己念頭之中,就會有這種心中念念之間這樣的觀想,這樣子自己為自己照察自心。那完全不同的下手處,所以你要最初發心時,就要明白,就要明白。

所以下面這一句,「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所以在這個上面,剛剛講的「此會諸來法眾」都清楚了,這個才是叫「說於如來」。「如來」這個相中我先大約講,如來有八相。這段文字前面可能要細說了,將來就不必再更細說了,就會比較快了。我也知道這樣講《圓覺經》,這樣子講下去的話,可能將來我們七十歲還再講!大家拄著拐棍進來聽,那我更慘,還要推輪椅什麼的!不能這樣講!所以這個前面要講得詳細一點,下面就不必、就略過,就略過了。

所以「如來」,如來有八相;什麼叫如來八相?我略用八相講如來。如來八相就是—下生、託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轉法輪、入涅槃。大家都知道吧?這個八相。但你不要在世間相中看,覺心就是如此!

大覺心體一定能夠隨緣「下生」,這是你的覺。隨緣下生處,就是託胎時,我們先不要說他是「處處託胎」,「在任何感覺之中,投入任何感覺的氣氛裡」,先不要說這個。先說他能下生時,他就託在一個能覺一切覺的那個胎氣裡,在這個能覺一切覺胎氣裡,才各個分別一切覺,才能夠各個分別一切覺。各個分別一切覺,在各個分別長養中,在這個胎氣的長養中,你才能夠知道各個分別一切覺,所以那才「託胎」。

因為他能夠各個分別一切覺,所以在各個分別的種種的,再從胎氣的氣氛裡面才能出生,你才能看到「出生」。所以這個託胎之中,還要看到這兩個胎,託胎,他才能出生。所以隨緣能夠出生一切,出生一切莊嚴,在哪個法中不是你根本大覺心體的莊嚴出生?但是正在感受中出生時,知道照現一切感覺時,他可曾墮在感覺中?沒有啊!

所以這一念心中能照現時,從來也沒墮過,那叫「出家」。如是出家,你不要在相上看,他就是背離紅塵出家了,他是能擔當感覺,但從來不是他,這一念心中的清淨就是出家;只是在相上要接引眾生回家找到這一念清淨,才立了一個行為,叫剃頭染衣—出家相。那出家的根本目的,就是將來你能證得面對一切紅塵感受時,那個本來靈明不動的清淨。

鏡子正在照色時,就在性到色中間這個點上,你還不要越到色中去,你也不能停留在鏡性上,就在這個點上擔當時,色是大明處。但你可曾是任何一點色中的染汙?不是。你這一點的智慧叫什麼?出家。他不但不隨一切染汙,叫出家;他還能在心中明白一切家家之法,出家,那個出家。覺性就是這八相,他出家。

然後在這個上面叫做「降魔」,因為在任何感受時,都是惑濁最重處。任何感受當下,就是你這一念心看到的當下,都是那些幻惑起成時。阿難在此看到叫做面然,阿難到此面對的就叫婬室。你天天看到他,出家的這一念清淨,天天就是看到種種顏色,在你前面不斷的婬躬撫摩。你不覺得那個心就是這麼危險嗎!所以叫「險難國」。但是你的心雖然到紅塵中是這麼危險,但你從來你也不離啊,你覺心就是敢這樣面對啊,所以他叫「降魔」。所以這個時候在一切感受清清楚楚時,一切世間幻惑都能夠明白時,雖然都能明白,他不但能明白,還能降魔。降魔就是一切感受,一切最迷惑處,你知道都是大覺心中起。

所以在法中,尤其是漢傳大乘法中,有時候講話太快了,口齒不清!漢傳的大乘佛法裡面,講到就是直下擔當,擔當的後面,所以後面能起種種力勢,攘臂瞋目,就表示他從來不改紅塵的一點勢力。過去紅塵的攘臂瞋目,什麼大黑天,像藏教講的黑天那種魔女相,不必變。就如同《地藏經》講鬼王,不必變,就是鬼王,他還是鬼王;但是過去叫有毒,現在叫無毒。你認得那個鬼王,才是財首,他不要變鬼王,叫財首,不必變。為什麼?因為過去你在心中入到世間時,你心中有一股氣氛,他念念敗壞你的覺心,敗壞你的清淨。那個都是大鬼王,那個都是有毒,真的都是大鬼王。

將來你向道時,那你所有的一切惡念也需要敗壞,也需要敗壞!誰來敗壞?你也是從向善之時那個惡念,過去惡的習氣,你會發現心底也有一股力量,為你敗壞如是惡念,那個敗壞還是鬼王,還是大鬼王。所以他能夠攝盡一切大鬼王,他一定要是壞。所以法門之中,還要擔當一切成壞二相。你根本不知道壞,還不知道怎麼成呢!怎麼建立呢!你能明白那個壞相,你不要怕那個鬼王。有的人說讀《地藏經》鬼王會到家裡,來一堆鬼。你還怕他?那你怕他,永遠就躲不掉他了!因為你怕嘛,這不是佛法,這是心理學。你今天能夠把眼睛閉起來,明天張開眼睛就是他,那永遠躲不掉。

你要能夠善用一切法,所以佛門之中他根本不改一切相,不改一法。當你認得他時,他就為你所用,那叫「成道」。能夠為你所用,從此以後,就在一切作用之中,能夠攝受一切眾生,轉法輪。你心中就是這樣子成道的,他本來就為你一切所用;你心中,他本來一切法中,都是為你在大覺心體在用的。你不管講到所有一切邪惡、一切險惡、一切災難、險難,不都是你的覺體所現嗎?沒有覺體,他沒有合成能在,能存在。

那存在何處呢?所以他都是如是,所以能夠轉成種種法輪。在你轉成種種法輪,在有作相之中,就是還歸無作時;作相正鮮明處,也就是正還歸無作時。因為覺體的最末梢,就是作相圓滿處,叫大覺圓滿處,所以最末梢就叫作相圓滿。

那作相圓滿在哪裡?人間。所以為什麼佛都在人間成?因為「人間」,不但在覺體上不失,在感情上濃厚;你不知道感情,也不是覺;你不敢擔當感情,也不是覺。所以都在人間來成佛。可是你超過了一點感情的重量,那就是修羅,那就是修羅了;你越過人間的門檻,就是「修羅」了。

你就會感覺,感情的重量會變的熾盛,會變成心中的怒火,心中的瞋心;因為你一直追著感覺嘛。所以上次我講的中國字寫得多好!你就被感覺所奴隸了嘛,奴隸就叫怒火,一個奴一個心嘛。你念念在上面追,你只認這個感受,你不認別的,就是拿這個感受為你的最正真嘛,叫目以為真,就是瞋嘛—修羅,你念念在那邊,不斷的在這邊搜集、執著、執取,就是「修羅」。修羅就是開始不斷執著,瞋心,一再的執取相,就是修羅相,那個怒火相。所以講到四趣修羅都以各道為真嘛,念念在真。天趣修羅這個跟天打仗,他就不守天中的清淨,跟天打仗就是背天行道,天是清淨,他就墮染汙,他就背天而行,就是修羅相。

然後修羅既然這樣子不斷的這樣執著、執取,蓄久成「畜」,就變成愚痴。在愚痴之中,念頭裡面就念念之間就想要他的捉取,但捉取已經不知道捉取什麼了!只剩下一個食字,畜生只是覓食。覓食覓到食都已經感覺到難以餬口,因為這感受越來越龐大;越來越龐大時,他就不能滿足了,「餓鬼」。就這樣子下去了!那一直就墮在那邊,從此以後能夠從心中自己壞散自心,從心中自己敗壞自心,就「地獄」,難以自拔!就如此啊。

但是你要是不出去人間,你很難成佛;你不到人間,成不了佛,就覺心不圓滿故,他就不能圓滿故。所以你要講到如來,他一定是這樣入涅槃處。太陽從東方升起時,就是準備念念一步一步向西方休息處。沒有東升的太陽,太陽你說東升,東方太陽,東方在哪裡?東無定方,他念念向西就是東方。念念向西就是寂靜處,西方的寂靜處,西也沒有定方。當你真正寂靜時,你才能夠從寂靜之中顯出大照。所以太陽都是從什麼?黑夜清明中起,寂靜顯出大照的。所以你要是不能夠入如是心中業力消歇時,你也看不到東方的大照啊!

所以娑婆眾生一定要發願往生西方,就是心中業力消歇處,方便說「淨業三福」,方便說「一切作相歇息處」。你在這個一切作相歇息處,你才能夠運用將來所有一切四方的威德。你連歇都不知道歇,還在有作之中。為什麼西方就有作?因為世間的有作相,都是從東西二方開始的。太陽升時,日出為作,日落而息。東西這一條脈,就叫做經,取經。我所謂的經,叫做取經這一條路,就是作相,就是作相。你要如何在有作之中入於無為?就叫做西方極樂。當你能夠入於無為時,你才能夠擔當一切方的作用。所以法中先為眾生先講西方,連《藥師琉璃光如來經》都告訴你,八大菩薩先接引西方,就告訴你不管修什麼法,你先要懂得先入無為。你修北方如來的法,也要先入西方入無為。法就是如此,法性就是如此!法相也就是如此!

所以講到這個法性、法相,我突然又想到了,昨天講到《六祖壇經》,有一個典故沒講到。六祖講說「本來無一物」,是六祖吧!神秀講說「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是神秀吧!可是講本來無一物的,留下全身舍利!身如菩提樹的,你根本找不到!這個為什麼不當公案參一參?你下次到南華寺禮六祖時,你心再觀:祖師不是說本來無一物嗎?那怎麼留下全身舍利哩?所以有的時候行者要在這個上面去體會,祖師的示現是什麼?以我們現在的粗心去觀,那祖師的意思就是什麼?你能以此相為六祖嗎?不能!六祖不是此相,六祖已滅,他不是此相;你能離此相,離開此相找到六祖嘛嗎?也不能嘛!所以你不能捉持任何相以為修行嘛,本來無一物;你不能夠沒有相,能夠入本來無一物啊,所以身如菩提樹!所以六祖穿戴袈裟,還不會壞哩!過去有人想要去偷六祖的首級,砍都砍不掉,那才叫做金剛。

要體會祖師現相,本來無一物的現一個全身舍利啊!身如菩提樹的就找不到了!你身如菩提樹,念念之間我們行者的行儀要向根本性中的性空,本來的擔當去投入,所以不必更留行跡。那本來無一物,既然本來無一物,所以他才能夠開啟大化,接引一切眾生嘛!所以同入此會諸來法眾,所以為現莊嚴,這是宗門公案。

有的時候你去六祖南華寺重新禮禮看,搞不好再禮一次六祖回來,心中的體會就會不一樣。所以將來你就會在一切相中,你不舍一切相,但是你也不會著於一切相,不會著於一切相。這才是宗門之中,念念告訴現代行者的下手處。所以你可以藉一切相修行,但是在這修行之中,你念念之間要看到什麼?就是看到你根本無住的覺體,因為哪一個相不是覺體中現的!你目的是要證到如是覺嘛,當你證到如是覺時,這一切相中的威德,他就回入如是覺,要涅槃嘛,也叫「入涅槃」。所以如來就有這如是八法,入涅槃。這是如來啊!

我這個不是戲論,我只是突然想到要跟大家稍微彼此互相刺激一下。我們雖然已經背離如來,但是性中的如來作用還在啊!但是我們已經背聖而出,那這八相還在,但是解釋不同,這屬戲論,那只是方便大家彼此刺激一下。我們也下生哪,是隨業感下生!你哪個不是業感下生?你以為你在哪裡?你都是隨業感下生的啊!我不要講說你過去下生,我講說你這一念,不要說你從出生時開始看,我就看你當前,我就告訴你當前這一念,你看的這八相。你每一念念出下生時,是不是隨業感的?你仔細思惟,都是隨種種氣氛嘛!那種氣氛是什麼?可能就是我過去執著,我就是這個個性,我就是這樣,這就是業感!你哪是這樣?你哪是這個個性?個性都不定的!孟母三遷,孟子都找不到他的個性!你有個性嗎?你換個環境看看,你就知道你的個性都不存在了。所以個性都是假的,你會發現你就是從這種業感之中下生的。

然後就託在種種煩惱的氣氛,那個業緣那個氣氛裡面的嘛,你難以舍離!那個氣氛就像胎藏一樣,把你包住了。然後就在這裡面每一個念頭開始出來了,煩惱就開始出生了;罵人的罵人,瞪人的瞪人,就出生了。後面的出家,那當然就不是像佛講的,他是出離家庭,你每一個念頭出來都是家,叫出家,你每個念頭出現的都是家法,出家在這裡說,出家。降魔,佛是降魔,你是降服於魔,你是投降於魔,降於魔,投降魔啦!然後你在這邊以為就是這樣,成道。我就是這樣,我個性就是這樣,怎麼樣?不服嗎?就成道。然後你就在這邊流轉,人家是轉法輪,我們是流轉。然後將來惡貫滿盈,入到地獄,入涅槃!你小心!念頭不都是這樣來的!所以你都是這樣念念之間是這樣的。

我雖然說這是戲論,也是告訴你,念念不可住啊!你沒發現業感就是這樣子,你還在抓著那個業感,還再說我就是這樣、我如何如何。你要觀想他的出生、下生,在哪裡下來的,你要是能夠明白這樣子不斷的回光,自己照覺自己的起心動念;不用別人教你,你不必幹什麼,你就能斷惡了,心中自然就能夠起成慚愧。起成慚愧的「愧」字寫得多好,心裏面有鬼,還是要藉重這個鬼,為你壞啊,才照見心鬼!這就是真正懂得那個八相。

所以你才能夠知道「如來」,如來就是那個八相,所以你法法之中都可以看到那個「如來」。但是這個如來落在哪個相中呢?他都不是嘛!所以那叫大覺應世,隨現在末法眾生,最末梢的眾生,隨他隨起一念都有如來的德相流演、流出!當然不是剛剛那種戲論的,我說你仔細思惟,都是這樣子一脈流出!所以始知一切如來,十方如來從來不舍一個眾生啊!這是性中你要稱量如來,所以「說於如來本起清淨」。

所以你能夠在這個如來本起清淨上面這樣子思惟,你當然就能夠體會文殊要問的,一切諸佛最初的因地發心。因為你現在起成的觀照,都是在這邊思惟你的根本因地,所以這就叫做「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所以「因地法行」,「因地」二字就是溯他的本,然後知道他的應對、善持,就是因地;「法行」就是成一切德,為一切施化,叫做法行,叫因地法行。就在這個上面,你能夠看到他的本末善持,你能夠在這邊住持的,所以念念之中都是如此。就像剛剛講的那個戲論的那種八相,你也能夠體會到你要是背他而說時,都是這個世間的妄想。

但是仔細思惟這背他而說這世間妄想,其實哪一個不是覺心,就是如是八相示現,都是這樣八相示現的。不能到八相示現,你根本到現在,你連感覺都沒有了!那你說:我都活在感覺中,我都沒入涅槃!誰說沒入涅槃?你仔細思惟你的感覺,隨他起處隨處滅。假如不是隨他起處隨處就滅的話,你就斷滅了耶!你就是木頭了!突然一個念頭息,你就卡在那邊息。念念滅、念念生,你才覺得生命盎然嘛!所以念念起處,就是念念滅啊,你現在用都是如此,現在這一念中,就已經不是上一念了。所以孔子才跟顏回講:「回也見新,交臂非故」。回也見新,就是看到這個新新變化;交臂就不是啊,你看到的就不是我了,過去的我了;這兩肩擦身而過,我就已經不是剛剛剎那的我了!

所以聖人心中的微細啊!那觀照的微細啊!你仔細思惟,你也是一樣,天天在入涅槃,天天在入滅啊!你哪一個念頭不是這樣子,隨他起處,隨他滅。所以可怕!不是也講到,可怕的是什麼?是眾生無明的相續嘛!你一直不斷在那邊相續!

但是相續是從哪裡來?相續就是覺體中來。覺,你忘記這個覺時,就是相續相;你知道是覺時,覺當然能夠應一切覺。但你背離覺時,覺卻被你打成相續的業感,所以那才叫做「虛妄」,那才叫做虛妄。所以你能夠明白如來的本起清淨,就是他最初起處那個八相,本起清淨就是那八相,他就是世間成就的一切作用,因地法行,這些作用中都清清楚楚。

「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就是跟一切菩薩,菩薩就是大覺有情。你知道這一切本起清淨,你當然能夠用一切心中的智慧,應對一切,這個叫菩薩。所以及說菩薩不是跟哪個菩薩說的,是及說你心中那個性德,那個菩薩德。你不知道道理時,你闇昧,就是凡夫。你最初只知道一些道理,念念之間想要回家,找到這一念道理時,那叫聲聞。將來你要是圓證這些道理,真正知道一切如來本起因地,憑本起這個清淨的因地,那就是智慧隨時流露處。你連在凡你都清楚;你連入聖,入最初的聲聞,什麼因緣故,叫做入聲聞道,你都清楚。所以你才能夠在方便,每一個念頭中,每一個眾生相中,都能夠接引他出家修道,然後證如是智。不是每一個念眾生而已,你每一個念頭都可以自己這樣接引。你每一個念頭都能夠自己這樣接引時,這一念智慧是誰?就是菩薩智,你已經入了菩薩智;性中明白處,就是菩薩智。

或許大家講說,那法師講得太玄?不玄!其實用到世間都是這樣用耶!所以雖然菩薩智慧眾生早已闇昧,可是在世間法中,你仔細思惟,他常在眾生心海中。為什麼?一個人向善時,一個人本來是惡人,想要向善時,那個心念之中向善的,昨天講那是心王。其實那一念心王就是他開始可以左右一切行為了,他可以攝受一切行為了。於是乎這一念向善的種子在他心底深處,所以他在每一個念頭起處,他就告訴自己:這個念頭是錯,這個念頭應該如何導正,那叫「出家」嘛。然後他就會看到這個念頭在修行上面,他會為自己每一個念頭的修行的過程,告訴他:你還墮在哪裡?你還應該在增進些什麼?你應該在念頭上還要再清淨些什麼?你應該再增上是什麼?這是聲聞。那這一些念頭裡面,一般凡夫怎麼知道的,你知道嗎?因為眾生心底,菩薩智慧從來不失故,只是你在這念心中,你看不到,因為那是隱相,那是隱沒相,那是深在你心中,深密在你心的,所以叫隱。那你看到都是現前行為,但你要是不看這一念善心,你只是看到行為!

所以有很多人向善不知道直覓於心,他卻看到行為,久而久之,就被世間惡法又牽流了!他在這個修行的過程之中,他覺得負擔很重!我為什麼要這樣子一直不斷的逼迫自己?這樣的刻苦自己呢?幹什麼?他就會起成妄想了,在行為過程之中他就流轉了。他為什麼會流轉?是因為沒看到如是心。那真正能向善的人,為什麼在一切行為之中,他都能夠為自己護持?都能夠為自己喝斥?是因為這一念菩薩心中已然明白,用到世間也是一樣的。在世間我們叫做向善的心已然決定了,那一念心嘛!所以那才是真正「及說菩薩」。你自己要在心中,念念之間要如是「及說菩薩」,你念念之間要把自己菩薩的性德能夠看得到。所以千萬不要好於在行執,在行持的過程,你只是著於行持的過程,那個叫二乘。不要離開二乘,但你要看到你心中為什麼是如是行持呢,那種心中的願力,那叫菩薩道。所以菩薩道眾生從來沒有離開聲聞嘛。

所以在漢傳佛教才三壇大戒,菩薩在誰身上?比丘身上、比丘尼身上,這也要一起講。比丘就是大眾,出家人身上。你說在家是不是有菩薩?那叫做近事,永遠都要知道,不是近視眼的近視,從事的事,那都是近事。所以在家菩薩雖然受了菩薩戒,發了菩薩願。為什麼在菩薩戒中說要依戒臘而坐?在家一定要坐在出家後面。那你不是說依戒臘嘛?菩薩戒中不分比丘幹什麼嘛?他是告訴你戒臘,應該尊重戒臘的。但是回過頭來再看德行呢?出家人為度眾生,離開自己世間的種種的享樂,為了大道,能夠身心投入,而更能受菩薩戒,這個德行大,先要稱如是德行,所以出家菩薩永遠要列在在家菩薩前面,都要在在家菩薩前面。只是在這個德性相中,列在在家菩薩前面時,我們在心底深處,我們還是要讚嘆一切在家菩薩最初發心,要受菩薩戒那個發心,那個戒臘。因為那個戒臘,因為他是在家人,現在不是聖人出,現在都是末法時,他是在家人雖然受了菩薩戒,因為他還沒有出家,還沒有發出決定心,所以他心中所體會的道理,一定不如出家人。但是在這個種子上,他連在家都想要去受菩薩戒的種子上,我們禮敬他的戒臘高,心裡禮敬戒臘高;但相上不必錯亂,相上還要以德行,以最初的發心那種願力為主,因為菩薩是講願力的,要以願力為主。所以出家菩薩一定要列在在家菩薩前面,但心中還要禮敬他受菩薩戒的戒臘長,因為他有發這個心,也表示他將來生中,他一定能夠念念起成覺照嘛。

那我剛剛講,你要真正有那個菩薩心,你就會看到過程啊,看到行持啊。所以我還可以問:真的受了菩薩戒,你怎麼會不出家呢?那除非說他有很多因緣障礙沒有出,那你心中嚮往出家,所以念念之間都讚嘆出家法,這個人是真菩薩道人。所以我雖然有種種俗緣障斷我不能出家,但我心嚮往,我念念嚮往,絕對不會說一句:不必出家!就好像你在跟學校小孩,不要說學校小孩,就跟你自己的孩子,他到了讀書的年齡,你跟他說:你不要上學,在家讀,在家讀就會了。你會這樣子想要耽誤你自己的孩子嗎?不會吧!那你怎麼一天到晚耽誤天下所有的一切想要向道的人!這種話就不是法性中講的。

剛剛講「法性寺」,你知道世間有什麼相?都是應如是法性所現的。世間因為有學習這種的心赤誠,所以他自然而然在學習心態之中,他就會雲集種種學習的氣氛,他會聚集種種氣氛,然後在這邊彼此大家互相傳授教導,於是就有學生、老師這個相生,於是再築成一個環境,再搭設房屋,再變成學校,是這樣子來的啊!他不是先有房屋叫做學校的,是先有學習心才有學校的;出家人僧團也是如此!那你說不要到學校,世間的凡夫你到了學校,都不見得好好學了,你在家能好好學?!到了學校眼睛耳濡目染都是學習的氣氛,你都不見得好好發心深入了,你在家能好好學?!所以這個都是滅法性的言說,你不知道什麼世間什麼法,現如是相嗎?所以《法華經》才跟你講如是法,才有十如—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你怎麼還可以妄說不必出家!就好像你說不必上學,當世間的學校都沒有時,世間的學識也是斷滅時!所以反過來說,世間僧團若是斷滅時,世間就是佛法滅掉處。所以講如是話的,都是在斷滅佛法,敗壞佛教!因為他就是什麼覺,會起什麼樣的形狀;什麼覺,就會建設什麼樣的世間的莊嚴嘛!所以這才跟你講華藏世界海!先不要說你斷滅的是大眾心中的佛法,你的覺心一定先闇昧,你將生生世世證不得如是覺照,你在任何覺照之中起成闇昧,起成顛倒!為什麼?你過去在法中就是這樣子,妄說故,你不依法性說故,那是很可怕的!那是很可怕的!

所以真受菩薩戒的,他一定會好樂出家,讚嘆出家,甚至於發心出家;因為他要知道,就是這一念菩薩戒的戒體這種智慧,他會照耀他自己的行為,一步一步走上菩提道漸次。要是走不上菩提道漸次的話,那根本不叫菩薩;那菩薩作用不了,不叫菩薩,那叫闇鈍。菩薩就叫大覺,就叫有情,所以他能夠照見一切作用,叫做大覺有情。

所以「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所以這裡面為什麼要講到大乘,這裡面只講大乘,就是直取自性,直取自性,不墮任何的纖著05-00:25,任何的稍微的著,直取自性,就叫大乘。你還有一點點執著,二乘,就是二乘;你在法相之中還有一點點心中的偏墮,二乘;或者說墮空,或者是著有,就是二乘。但是在相中,可能在法相中,世間僧團之中,就在空有之中,為大家不斷的這樣破斥,再辨析,為大家能夠立種種空跟有,這二種不同的格局,是為了行者更能夠明白空有。所以末代的行者,不要老是在這個空有上,在過去的僧團那種心態上面,老是以為那個時候叫做分裂;那個時候不叫分裂,那個時候若是你看清楚時,那個時候就是覺心,為一切末法眾生先能夠為你釐清。這個釐清處,空,在空中一定要融有,一定要融有,所以他在空中,他絕對不墮在有中。在有中,你絕對不要絲毫偏墮在空中,你就敢擔當有,你何必一定要再說空呢?你敢擔當有處就是空嘛!覺心上你敢擔當有處就是空嘛。你不要站在擔當有這個角度上,你還再多一句說是空嘛,不必。擔當有的這個角度上,你再多一句說空,這表示你對覺心,你的方向就不是覺心,你是著有。你在擔當空中的時候,你再妄說一句說要滅種種有,那你就是墮空。空中就是看有時,你為什麼能夠這樣子直下擔當那個空?根本不必轉他的形相,不必轉他的音聲;因為你在空中就是照有。因為你在空中照有,我就可以證明你,你所謂的空是在大覺體上說空,那就不是妄想分別的空。所以你要有偏執,有先纖執,就纖微的執著,都是二乘。二乘還是客氣的,可能外道,可能就是外道了!本來二乘還是客氣,表示您還在僧團啦。但是小心,你不小心就是外道,不小心就墮在外道去了!所以這叫做「直取自性」。

為什麼要講說直取自性?我為什麼要解釋直取自性?就是告訴你不必在大小二乘之中,再妄作分別。你明白自性,你才知道什麼叫做「大」。所以大小二乘是讓你去圓會自性的,當你發現性,他不是墮在任何的偏執上的。你怎麼還有偏執呢?任何偏執不都還是覺嘛!既然是覺,你怎麼會墮在上面說種種覺呢?所以自然就起成慚愧,就會回頭。假如你不是在自性上面圓照的,你再跟人家說大小二乘,講說大乘裡面的道理多圓滿、小乘多圓滿,那裡面還是在著啄著這個相,捉持如是相,再不過起成爭辯,那都還叫做二乘,雖然說是大乘,那還是二乘所攝,那都還是二乘。

所以大乘佛法,就是跟一切行者念念之間辨析自性的,你只要念念之間越來越通徹覺體時,越來越明白自性時,當然你的智慧之中就能夠含一切法。那個時候跟你講說大,跟你講說小,那不過就是一笑而已!你不會墮在上面起任何聲音,那種波瀾。當然我們是凡夫,有的時候破魔不是這樣子的哦,只是在修行上面,修行上面是如此,那大小之中,你不再跟大小去對。而且你知道他一定要權小,就算這大乘之中,你要什麼?盡收一切南傳法門,盡收一切藏教法門。所以大乘佛法也是從哪裡下手?從四念住,也從四聖諦下手。可是大乘佛法在四聖諦下手時,觀想不一樣耶。小乘佛法是知苦、斷集、證滅、修道;甚至於有人還認為是修道、證滅,就要把滅拿到後面去,其實錯了,這個不必改,你不必多餘,這你不知道心中的作用而已。

大乘看苦是心中的妄執,小乘是真執著有如是苦要脫。大乘看苦都是覺嘛,覺苦的覺,都不是苦嘛,你幹嘛還墮在妄執之中呢!所以那要斷苦。因為你要斷苦時,你才知道過去是什麼樣的感受,所以雲聚在這邊,有這個苦想、苦受,你能夠知道覺心時,才能夠看到他的集,照見那個集!就好像你知道鏡性時,你才知道那些鏡色是什麼因緣雲湧。你能看到因緣雲湧處,就是你已經看到性時,你才能知道集嘛。所以既然在苦中知道是妄,在集中都清清楚楚了,所以你當下證滅,滅就是大寂靜—涅槃,當下證滅,心中就不墮在任何有為之中證滅。在這個證滅之中,才能夠行持一切智慧,那就叫做證滅、修道,這就是大乘經典講的,從金剛地中於是再立五十三位大菩薩行,所以那個道是證滅以後,種種在大覺心體之中的圓滿。

你要怎麼能夠圓滿?先要知道性從來無作故,證滅。於是乎你才能夠敢於擔當,叫「回入娑婆、倒駕慈航」,這時候才叫「修道」,你知道嗎?那你不證滅,你敢修嗎?你敢回入娑婆嗎?所以我說證滅,不是你一定要證得,你心中知道覺體是滅時,你就能敢擔當;你心中明白這個覺體根本無作時,你馬上回頭就擔當,這個時候才叫修道。所以那個滅跟道字不能改,一定證滅、修道。祖制沒改,佛經沒改的,後人不要改,你搞不清楚,你都不要改,一定是證滅,才能修道的。

所以大菩薩在修三摩波提時,他看到能夠擔當眼前的一切變化處,他念念是入寂靜的,不舍奢摩他。你能擔當變化處,就是奢摩他,那一定不舍奢摩他的。而且他念念之間就在如是智慧止,常止於如是法,那就是奢摩他。將來講到《圓覺經》中,就會講到這一段。你在奢摩他中,你也不見得能擔當變化;你在擔當變化處,一定不離奢摩他。那不離奢摩他的意思就是什麼?證滅,止!所以這是過程,過程就是如此。

大眾請合掌: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弟子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佛教之圓覺經原文及譯文
    當阿難尊者念誦時,第一句話就是"如是我聞",這是佛規定的,不是阿難尊者自己要這樣說的。當佛即將涅槃時,阿泥樓馱比丘要阿難尊者請示佛:"經典前面應安何語?"佛答:"一切經首置如是我聞"。雖然大乘經典也有"如是我聞",但是小乘部派依然不同意是佛說的。
  • 破經才能讀經,讀經達到法空時能知經什麼意思,你能做到百分之百生佛前
    註:本文恭摘自淨慧法師主講《法華經淺釋》。【提婆達多品】僅僅告訴我們團結、善待身邊的人麼?這只是一部份。如果你是有道的人,必然遭遇其它的一些魔道的人,或者是魔直接來魔你。你把他戰勝了,你也就有道所成,否則的話你沒道。什麼叫魔你?
  • 《圓覺經》第61講:放生功德為什麼如是大?你天天放生,所以你在任何的所有一切給人家生機當下,在任何念頭滅處,你看到都是生
    因為你參圓覺,你才能夠明白這二十四緣。因為你在大圓覺,圓覺體上不是有個名字叫做圓覺,是圓覺之中你是真正能夠入到一切微細境界,一切心行中的所有一切微細跡象叫圓覺。 所以你當然能夠感受得到,所有一切覺心之中本來是覺,為什麼他能夠起成差別?覺心之中他現一切覺都是覺,那他現一切覺之中他的種種的變化差別是什麼?
  • 自然法師講《圓覺經》~100講
    所以一定要達本,你才能夠入一切究竟法,才能夠真正心中發生好樂,那這一生中就沒有白來,真的就沒有白來。這一生中就算你不能夠開悟,我們不能夠開悟,但心裏面已經方向明確了,信心已然建立了,將來你一定還得生人,還在這邊圓滿菩提,一定還在這裡圓滿菩提。更何況我們又能夠現種種相,在家菩薩現一個依止的近事男、近事女相,出家人現了這個相,修行人的剃頭染衣相。
  • 《圓覺經》普覺菩薩,欲求圓覺應除四種病相
    修行都要看佛經。經文難懂,如果沒有善知識的引導,從哪裡開始?怎麼學呢?怎樣才能進行有次第的學修呢?善知識猶如一座橋梁,是我們和法之間的路,順著他的指引,就能真正體悟佛法,到達涅槃的彼岸。善知識能夠善巧地、深入淺出地、契理契機地引導我們。《宗鏡錄》說:「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善知識」,就是了知因果輪迴和般若空性的人。
  • 夢參老和尚 《楞嚴經》第六講(上)
    但是怎麼才能進入妙奢摩他、怎麼才能修成三摩地、怎麼才能修成禪那呢?他們前面一定有個進入的善巧方便的方法。  說到菩提,咱們剛才說三菩提,什麼叫三菩提?真性菩提、實智菩提、方便菩提,這叫三菩提。以三菩提證三德,具三身,法身、報身、化身,就究竟成就了三菩提。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恆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舍。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
  • 圓覺經07:放得下的人,他不必用功就是用功
    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來教授菩薩,就是說:以圓覺,「名為圓覺」,就是這四個字,有大陀羅尼,名字叫做圓覺,這一部叫做《圓覺經》。對不對?由這個圓滿的覺性,能夠流出清淨的真如,菩提涅槃,以及波羅蜜,又能教授一切的菩薩。那麼,凡夫要圓滿,不可能,我們覺悟、悟道,對得起我們的良心,對得起我們的因果。
  • 佛教:十二圓覺菩薩,圓滿之覺醒,宣說如來圓覺的妙理
    在佛教的歷史之中,諸多菩薩隨緣普度眾生,而在這其中,很多人在燒香拜佛的同時,卻對於佛教歷史不很熟悉,所以會有拜錯菩薩的時候,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佛教:十二圓覺菩薩,圓滿之覺醒,宣說如來圓覺的妙理。說道十二圓覺菩薩,便要先說道《圓覺經》。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淺釋(59)|第十二集 初心菩薩
    這就說世界有生滅,我們眾生的心也有生滅,我們沒有證得佛的境界之前都是有生滅。眾生的生滅多壽命就短,我們的壽命為什麼這麼短呢?我們的生滅現象太嚴重了。佛給我們講,一剎那有無量無邊的生滅,力士一秒鐘能四彈指,一彈指有六百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淨空法師說這還是方便說,並不是實說。實說有無量無邊的生滅,比這生滅現象還多。
  • 佛不是教你什麼都不做!關於「佛系」,你不知道的奉獻和擔當
    所以,為了避免一潭死水式的斷滅的空,佛陀又強調:「空不異色。」只有這樣,才能夠擔當起使命,服務社會。佛教強調「空即是色」,為的是超越小乘行者對虛無的執著,不要沉浸在斷滅空的境界裡,從而開展各種利益眾生的活動。世人執著於一切皆是實有,所以佛陀首先讓世人悟空。不悟空,就不能夠脫俗。但是如果因為悟空而陷到空裡面沉到空裡面,你就又走入了另一個極端,掉入空障的裡面。
  • 《圓覺經》: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慾故有輪迴
    >於是彌勒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若諸眾生永舍貪慾,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善男子!
  • 《原佛》義趣|紀念太虛大師誕辰130周年文選|誠信法師:太虛大師的法界圓覺思想
    在三宗中,大師認為法界圓覺宗是佛陀親證的境界,為法中之王。所以筆者,不揣冒昧,現將大師的法界圓覺宗的思想,略述如下,以餉讀者。一、悟入楞嚴心境《楞嚴經》對於太虛大師的自身修學有殊勝的因緣,他出家後的第二年(即1906年)春,在寧波天童寺就學習《楞嚴經》。
  • 佛教《圓覺經》中所講的四種修行之病,修行人最好知道
    01引言《圓覺經》為佛門了義經,非常殊勝,是宗門必看的經典。就好比黑夜裡在大海上航船,首先必須找到那個燈塔,燈塔就好比見地,找到了燈塔才能知道向哪裡前進。雖然前進過程中,會因為各種原因而暫時地偏離航線,但因為大方向明確了,最後還會回到正確的航線上。
  • 《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
    佛直示阿難,你所謂的自心,那不是你的心,那只是外界五塵所引起的妄想。它迷惑你的真性,這是妄心。它不但不是你自己,而且是你自己的敵人,它迷惑了你的真性。那個是賊,可是你把害自己的賊人,認作自色的愛子,於是使你失掉本有的常住真心,而冤枉地經受輪迴之苦。《楞嚴》這段開示十分切要。《楞嚴貫珠》說此經講。『見道」「修道」與「證道」。
  • 「云何有在娑婆,與不在娑婆之相」見性是心見,娑婆世界在法界中
    佛陀入滅和沒有入滅一樣,因為我們現在還是,佛,釋迦牟尼佛說的法,延伸至現在,佛陀的法身,還是住在我們現在中,沒有滅,也沒有生。所以,這不是在那個時候說哪裡,才去哪裡坐菩提樹、才在哪裡成佛,其實原來佛陀他就是在靈鷲山,靈鷲山是要代表什麼呢?
  • 讀完這篇:讓你知道娑婆世界和極樂世界……
    極樂世界乘願再來是對眾生的認知而言,到極樂世界以後,對於再來者而言是在破無明以提高自己的功行,而不是看到哪親人在娑婆世界受苦就下來度……如果是這樣,還叫超三界嗎?之所以來娑婆是因為宿世情未了,是為破無明而來,而不是度所謂自性的眾生相,菩薩以下的九法界眾生一定是提升功行而乘願再來,而十法界眾生不可說不可說,這就是悟道的深度決定了見道的深度;按照這個方向「參佛」就會不知不覺地墮入「心外求相、心外求法」;當下眾生心裏面的「佛」僅僅是自性的影像而已,不是究竟圓滿的佛之相。
  • 修密你真準備好了嗎?——再讀南懷瑾先生的《圓覺經略說》
    釋迦牟尼佛在《圓覺經》裡提到了「願我今者住佛圓覺」,能夠進入佛的清淨圓滿覺性之中。坦白說,作為一個生活在現代社會的個體,是很難開始不求平安不求任何來修行的。其實這無可厚非,關鍵是自己應當發大願為了眾生而修、為利益他人而修行,尤其是修密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