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自然法師於二○一四年十月十四日宣講
第六十一堂
大眾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阿彌陀佛!
請放掌。
再看經文。昨天講到「虛空本不動」,今天從「幻從諸覺生」開始。一切的緣起作相都是從覺心之所現前,因為覺心必定能覺故,這句話是最主要的。覺心一定能覺,所以在種種覺中,似乎就有種種緣起,就有緣起。但是一切的緣起,都是覺心因為能覺故,之所現前,之所現前,所以絕無心外緣能為心所緣。這是在覺體上面你會看到,他所有的一切緣起作態時,很容易你就會墮在之前的、前面的,所有一切幻化的作用上面。但是哪個幻化作用不是你大覺根本必定能覺的,性中的本來他能夠照矚的性德,他能夠照、能矚的性德,就是那個目矚,一個目再一個屬,照矚的性德。
所以連這個中間的所有一切修行人,在這個期間的所有一切的行為、善行,那都是因為大覺之中照矚而現的。只是最初一念想要歸家時,所有的一切行為可能叫做修行,可能叫做回頭、可能叫做回到自性家山,但是這一切行為之中其實都是從大覺心體之所現量的。過去不認覺體故,那就叫做眾生的流轉。今天認得覺體故,那就叫回頭向道,就叫回頭向道。
所以一切法中,雖然主要的因緣不同,但是他的根本在覺體上,是一切從來不異,所以聖凡都根本不異。所以在這個上面,似乎就感覺到有種種的這個,在行者的過程之中,當然有很多的行門,不斷的要在心底中去參究、要去了解、要透徹。
所以像昨天有法師問到「二十四因緣」。二十四因緣,因為我昨天看到這個名相以後,好像沒有看過,所以就回去惡補了一下。但是回去惡補以後,發現他是南傳的一個什麼經中所寫的二十四緣。在北傳中,雖然有些名相是相同的,在北傳之中沒有如是說。但是今天既然要講到「幻從諸覺生」,那也可以在這二十四因緣時候,略跟大眾法師共同研究一下。
這個覺體之中的所有一切,既然他能夠隨緣,所以在這個隨緣上面的所有一切變化、作態。既然是要從凡入聖,所以行者一定要在最初流轉的這個地方,念念之間回頭要擔當自己本來的面目,從這個開始說一切修行。不管你是大乘人、小乘人,最初發的菩提心、最初發的出離心,都要是在這個地方,才能夠方可以立名叫「菩提心」,或叫「出離心」的,那也叫「了脫生死」,那也叫做「找到自己根本本來面目」。
所以在這個覺心上面,你再說這二十四緣時,從行者的回家開始去思惟這二十四因緣時,念念都要在這個覺心上面去體會。我記得昨天講過,這個「修」字,是叫「理正」,所以有一些法是在心裏面,因為你的方向確立故,明確已故,你在心底從此以後,你會轉正你所有的一切思惟。當然這些思惟會帶動種種的行動、行為,但是有一些行動,你會發現你不是刻意在行動上面修,叫做修行的,你是因為思惟已經慢慢慢慢入到深密故,入到種種內心之中的微細故,所以你的行為自然而然能夠成就了種種行儀。所以在行儀之中,你可以量一個行者,他現在心性到底在哪裡,但是你不能夠捉著行儀,就說是修行,那絶對是不是的。
你看有的時候行儀,你會仔細分別的出來,有的那個行儀是真正心性如此,他的行儀就是如是,法就如是。那這個人的心態跟他的所有的行為舉止之中,他表現的是一片祥和。不管,我說的一片祥和不是說他根本祥和,就在某一個角度上,某一個行持上面,你感覺到他在行持某一法中,他是祥和的;心裏面不是那種妄取,不是那種潛在意識裡的我慢,這種自以為有所得的那種傲慢,不是的。那這個人也就可以肯定,這個人在修如是法中,他已經是在心跟行是如一的。
那也有的人他能夠抓著行為,就好像現在世間人行善,他只是抓著行為以為是善,但念念之間他不是在心性上面去稱量的。你不要小看啊,這一念之中,你只要有一念心無明,那個無明叫做你不知道在心性上稱量,那縱然你一生修行如是行為,將來不見得在你心中能得到如是善果。他搞不好還有異類因緣,他會起成異類因緣。所以為什麼會起成我慢?為什麼會起成貢高?你明明修的是善行,為什麼起成這種異類相?會有這個異類相。那是因為你根本不達本故,因為不達本故,所以在一切分別法上,他就會起成種種差別、差異。因為眾生本來就具足如是種種煩惱故,所以你在修某種行為時,他可能刺激的是你潛在意識,過去生中的種種內心之中的,最堅固的煩惱相、那種造作相。
既然是如此,所以他會在現前之中,念念之間要告訴自己,他所有的方向一定要明確。小乘人是要根本找到本來面目了脫生死;大乘人是直下要照見自己根本心中的所有的一切道理,那要圓具一切自心自性之中的道理,叫還自性家山。所以這裡面雖然是大、小二乘最初發心或許會有差別,因為發心的大小有差別,可是他們同樣的歸去,他的目的是絶對要相同,尤其念念之間要在自性之中在本來面目上去擔當的。所以在這個上面,你再講因緣、所緣緣,因為他有二十四緣,不能夠全部講完,但舉幾個能夠告訴…能跟法師們研究,在覺心上面看如何去理正這些緣起,這些緣起。
覺心上面他當然有因緣、所緣緣、增上緣、無間緣、等無間緣,這類是有二十四種名字。但是如何在覺心上面去看到這一些因緣?看到這一些緣起相?因為你在大覺心體中去參,雖然現在還是在凡夫位中,但是念念之間思惟大覺心體時,你會發現現在在每一個起心動念上面,哪個不是大覺心體他必定能夠成為一切法之所因,必定能成為…必定能夠成一切法之所緣的本來的因緣;因為覺心一定能現覺,覺在能現覺處,他是一切法的「因緣」,因緣體。
所以那個「因」字是本來意思,所以上次講那個因字,上面從一個囗(ㄨㄟˊ)、一個大,囗(ㄨㄟˊ)一定要大,他那個中間是囗(ㄨㄟˊ)的,囗(ㄨㄟˊ)就像城之四門,四個牆,他堅固為你守持。你以什麼為大?其實最初都是以你根本自性,從覺必定能入覺為大。從那個大中能夠現種種感覺,所以能夠現出種種差別,所以以那個為大,囗(ㄨㄟˊ)的根本的面目為大,所以那是根本心性之中的因緣。他因為他是從覺能夠入覺故,所以他從覺能夠起成諸覺。所以緣一定還有一個相,叫做起相,所以叫緣起,緣起;他一定能夠起成諸覺。
就在這個緣起上面,他能夠起成諸覺上面,所以你會發現就有一切現前種種因素,能夠為其所緣,能夠為其所緣。所以找到種種境界,找到現在的所有一切,眾生的所有一切面對的種種觸角,他都能夠為其所緣。覺心之中能夠所觸…六根所觸當下,都能夠為其所緣。那這個為其所緣就到了「所緣緣」,已經到了所緣緣。
本來一切法中都是你從大覺心體之中本來的因緣法,因緣相中能夠呈現故,就在這個因緣之中,所以他能夠觸及所有一切萬物,都能夠在這個上面再說於緣。所以從因入因,就成了種種差別因緣。但是根本的因緣是在哪裡?根本的因緣是在你的大覺心體上的。所以行者也就可以在這個上面仔細思惟,本來覺體的因緣是什麼?是那個根本圍(囗)著那個一大的心中的清明,所以他一定能夠隨緣成就種種覺照,那是最初因緣。可是我卻隨著種種感受,隨著種種大覺隨緣所現處的一切覺中,我卻隨著第二個覺中再立種種因,再起種種緣,你會發現這裡面的一連串的,從因緣到因緣,從因緣之中攀緣所緣緣,一直這樣下去,一直往上。不斷的在這個上面,一直在這個上面增強他的勢力,就是「增上緣」。他就能夠在這個上面能夠起成增上緣,他能夠緣起那個增上。你永遠就在心思就在這個上面,你感覺到心意識的種種增上,意識中的增上,那就是「增上緣」。
所以你看到這個增上緣時,你也知道是從哪個因緣之中、覺體之中什麼樣的形態之中,變化而來的增上緣。然後在這個增上緣中,眾生因為從覺他一定能夠入覺故,法性就是如此。那我抓著後面那個入的種種覺中,從如是種種覺中抓的這個所觸的種種因緣,從此以後在這個上面打散在諸趣,這個中間永無歇息,永無歇止,永遠一直向外去攀緣,叫「無間緣」。你會發現那個勢力,那個覺心中的造作,就是無間。那無間就是根本沒有歇止,沒有歇止的一直在下面不斷的就這樣子成就。這裡面你會發現連到最後,都妄念都是這些根本這個妄念之中的緣氣所起。所以你明白緣氣時,你就根本不會鎖在這個緣氣枝末的,種種感受的種種差別相狀裡。你會在不同的感受的差別相狀之中,你會體會心底之中他是什麼樣的緣氣變化的。
所以你就在上面無間的時候,那當然下面是「等無間緣」。就在這個無間緣中不斷的這樣子,從無間斷的開始向外流露、流出種種覺感,於是乎他就等,「等」就是類,等列(11:50)一切無間,能夠隨緣等列一切無間。在喜就知喜、在怒就知怒,然後我等列一切無間。喜怒哀樂所有一切的種種緣起相,種種六根六塵現前處,那都是根本你能夠等類分別所有一切這些心中能夠入一切緣的,這個等無間緣之中所陳列的。
在這個上面,事實上覺心起處,你隨舉一項,其實都是什麼?都是一切法俱成處。因為覺心現前處,雖然我們現在妄想分別六根四大,但是事實上六根四大就在這等無間緣時,事實上他是等同俱生現前。但是眾生智慧劣故,所以他在這個當體,他根本不能夠察覺,所以隨他現在的因緣攀緣故。所以有的時間,他在眼中他只能見眼,在耳中只能見耳。事實上這些緣中,「等無間緣」他是俱生相的,俱生。
將來我們要是斷掉這些妄想分別的時候,你才能夠知道,在意根之中他能通六根的,六根同時具足。為什麼意根之中能通六根?因為一個覺體現前就是六根,只是隨你的妄想差別之中,你只但取、但住著在哪一個根中在說種種差別。所以本來他就是「俱生緣」,他同時就能夠俱生,能夠現起。因為有俱生故,所以才會現出「互生緣」。這句話怎麼講?為什麼有俱生故,才能夠生出互生緣?剛剛講說,俱生因為你不見,雖然生,但是在你現前的捉持上你不見,所以將來你在眼中,或是在色塵當下,你突然會發現他有的時候會什麼?會刺激生成,或者是他會動惱在意塵之中。你感覺到眼睛所見就觸惱在意塵,好像在互生,意根之中的意塵,他好像他就能夠動牽你的眼識,改變你的眼睛的目光的境界,類似就有這種互生的緣起。但是為什麼他在某一個根中,他能夠當下就感覺到彼此互生,彼此刺激相生;這是因為本來他就有俱生,他同時都在,只是你不見。所以在不見之中,在妄想心中,又會變成第二種緣氣上面,他就會緣起一種你以為是互生,相生相剋如是的相,類似的那種差別,那這叫做「互生緣」,這叫做「互生緣」。
這裡面只能講到這六個,因為他有二十四緣。太…講完了大概就今天早上下課了。這裡面就是只因為法師問說:是不是在參圓覺心中,是否不需要修這二十四緣?因為你參圓覺,你才能夠明白這二十四緣。因為你在大圓覺,圓覺體上不是有個名字叫做圓覺,是圓覺之中你是真正能夠入到一切微細境界,一切心行中的所有一切微細跡象叫圓覺。
所以你當然能夠感受得到,所有一切覺心之中本來是覺,為什麼他能夠起成差別?覺心之中他現一切覺都是覺,那他現一切覺之中他的種種的變化差別是什麼?當你能夠知道他的變化差別,他從覺心之中流布時,所呈現的一切的這裡面的幻化的作相,你都明白時,你就不可能墮在末稍。你是不但不墮在末稍,你甚至於敢於擔當於末,因為你擔當於末時,你直接證的就是本,你就是達本。因為你敢擔當於末,你證的就是達本,表示你在於本、於末已然自在;你根本不是在本中說末,也不是在末中說本,叫已然自在。
因為有如是自在的人他才能夠真正什麼?真正能夠拔濟一切末世眾生,他才能夠拔濟一切末世眾生。不但能夠拔濟自心底處的末世眾生,他也能夠拔濟世間所有一切現前的末世眾生。因為哪一個眾生不是墮在你現在意識的末世,識塵的末世之中;末世就是最後的交替,他永遠墮在最後的交替裡面。
我們都是捉持在最後的交替,叫做末,世代的「世」,就是交替相。你一直不斷的在識心、識情上面,情感的情,識情上面不斷的變化交替,(意識的識,不是那個事情,不是做事的事,意識的識。)識情上面不斷的在捉持那個變化,你就在這個變化之中,你根本不知道他的緣起相啊。
你為什麼會不知道他的緣起相?因為你根本不認一個本。當然你認一個本時,你就會能夠明白中間的緣起,中間的變化。所以這個才是真正在圓覺心上參,他才是真正能夠體會緣起。
但是這個緣起不是有一個作態,你那個緣起怎麼修?你能天天這樣觀緣起嗎?不必要!是觀圓覺你就知道緣起,你觀緣起不見得能夠知道緣起。你不認本,你根本不知道緣起。假如你觀的緣起,你可能被緣起還是所障礙,還被他迷惑,以為真有如是緣起。既然叫緣起,緣起他就是幻化的,所以既然是緣起都是幻化的,所以緣起上面你不能夠再逐相作觀的。你不是這樣子一個一個單修作觀的,你沒辦法在這上面單修作觀。你只能在根本本來面目上,你才能夠體…才能夠什麼?才能夠一個一個突破的,才能一個一個明朗的。
所以有的人他在…他要是不達本時,不知道是根本照見本來面目自性,不知道什麼叫自性時;在大乘就叫菩提心;不知道這個根本佛性當下,有的人修出一切善法,不管他是觀緣起,或是觀這個不淨觀,或是觀無常觀,最後因為…因為最初之前他發心他不是根本,不是根本這個因地,他不是在根本心上發的;這個將來,雖然有好行,雖然去修不淨觀、修無常觀、修什麼觀,可是將來居然什麼?他會起成煩惱,不好樂修行,甚至於不好樂生命;他根本反而形成一個行者將來的障礙。
因為他不是在最初的時候,最初行者下手時,他不是在道理上已然明白;他在前面的這種最初的啟蒙上面,他就不是如法的受持領納。所以他在行門之中有的時候就會走成歧途,就會走成歧途。那看無常觀,觀久了,他就認為不用活用了嘛,都是無常,有什麼好活的!看到不淨觀,那世間,那他會覺得全都噁心,根本不想要在世間!看到人,他可以看到人都是白骨;他突然望下都是白骨坐在那邊,他還要活幹麻?對不對?那所以說他有的時候他就會起成這種幻覺,看這種幻覺。
那所以講到緣起也是,不是在圓覺上就不需修,是圓覺上你才能夠理正,才能夠真正理正。所以法師也問:「是不是還是當下就明白、明了此諸緣起?」這不叫做當下,當下一個行者當然也要分漸次了。最初開始那個當下,就是你心中的決定心已然明白,所以你在任何起心動念處,你都會一個一個看得出他的變化、幻化相,他的幻化就是緣起相。他是從緣起之中怎麼樣現的,從最初的「因緣」是什麼;然後他又會什麼因緣故,他又再立種種因緣,那就是「所緣緣」;然後在這個所緣緣上面,不斷的從因緣再入種種緣,如是增上;然後從如是增上中,他一直念念之間就在這個上面永無間歇,那個無間歇,也是個緣,他就是不斷的幫你起成種種的感受啊。你慢慢會發現,你會慢慢慢慢知道這中間的所有一切心行的變化,這心行的變化。
所以你不能叫「當下」,當下不是說二十四緣你一下子就能夠明白,這行者真的發了心以後,雖然講決定心,這個時候才能夠再說方便,再說漸次。這個時候你會發現,既然決定心已然具足了,方向已然確定了,這個時候的心境他就有漸次了。所以他剛開始是一個一個慢慢慢慢體會的,體會到一切緣起大明時,他正在大明處也是他突破一切緣起時。他完完全全都能夠明白緣起時,他的一念圓覺現前處,每一個念頭起處,那才能叫「當下」,當下明白一切。那個就是心中已然領悟了,才能叫當下,那個當下明白一切。
但是雖然講到這個漸次,法師說的當下,那也可以在觸境上稍微用,但是那個當下不是豁然明白,不是那個整體心中真正的豁然開朗。那個是在只要是決定心發出來後,你會發現你的心就是…就會在這個上面,察覺一切覺心之中的種種隨緣的變化,那就能夠知道緣起;那就是…那才是修行的開始,那才是真正修行的開始。
有的時候,你不要以為很多東西都是理念而已,跟你的行為,好像沒有什麼行為。你將來永遠要相信心行是如一。所以懷疑只是理念,應該要但說行為,那這樣子就算跟你說了行為,你將來還是什麼?還是妄想分別。你還是在行為之中不能夠什麼?不能夠還契於理,不能夠契合於理。
今天講理你就看到行為,將來看講行為你就看到理,叫如實訓練,要是這樣子訓練的。所以講理時,你不必再跟我說行為,因為你就在理中,你就要看到你所有的一切行為的命脈、脈絡,那個理就是脈絡相。將來講到行為就不必再跟你說講理,因為你就在行為之中你要看到他貫穿的是什麼?他提領的是什麼?所以行者要在心中念念之間為自己這樣子如實提攜。所以自己心中要是有這樣念頭時,說:這是道理啊,那行為如何?你要先告訴自己,我應該在道理中看到行為,應該在道理中看到行為。先告訴自己把這聲音壓一壓,自己然後發心要去看到行為。
你能夠這樣子不斷的反薰,不斷的自己這樣子不斷的訓練,將來你只要聽到世間的道理,你都有行為。聽到、看到世間的道理,這句話怎麼說?你看到大山,大山傳給你的就是道理,大山他不會帶動你任何行為,但這樣講還是有障礙;大山在傳給你道理時就是行為,你當下你的心行就如同大山的種種一切的豁達,你馬上就能夠放下那些沉悶的煩惱。有的人正在感情上、或是失戀、或是很痛苦、愁苦,突然走進大山;那可能一般的山是沒有辦法;看到那個真正是大山,那種壯濶,他會被大山的景色,那種境界,他突然感覺到震懾。他會一時放下那種在感情上糾纏的煩惱,甚至於他會覺得慚愧,我從來沒有看到器世間這麼樣偉大的相貌,我怎麼還活在自己那種狹小的心意識裡面,不斷的糾纏而已!還能起成慚愧。那他當下能夠體會的是什麼?是入理;可是馬上心行轉變的是什麼?是行儀;絕對都是如此。
所以假如我們不是在這個上面去體會的話,將來走進世間,見山見水,你會發現:欸(ㄟˋ),他還離我們很遠。因為過去在種種文字上,在種種修行的這種機會裡面,我們都是在這邊分別的。假如這樣子分別的話,將來你走到任何地方去,你會發現大山,他在你眼前,可是他不見得能夠拔濟你;就算他會給你一時的感觸,覺得不一樣的感觸,可是你還看不到你心中的轉變。這是為什麼?因為過去生中在修行的這個作用裡面,常常將理不如行故,或將行不如理故,不是如是心裏面如是真正的思惟故。所以將來在這個上面,一定要自己要發心,在理上就要看到行,在行上就要看到理,行上就要看到理。
在一切文字上面你就要知道,既然是講大覺,覺心就是如此,看到大覺時,看到任何文字;既然是覺心,他當然覺起的時候,不單是理,就是行;因為理行二法,理事二法沒有離開過覺。除非你把這個理事二法講成是二法,你把他剖成二法,就表示你根本已經背離於覺。所以有的時候更需要什麼?就是要教授行者,不管是在家、出家,你要先什麼?先不斷的在理上要好樂精進,在文字中要好好求學;然後在行為上面,你要發生種種行儀。
有的人,因為眾生處處著故,所以《法華經》講「眾生處處著」。所以有的人站在理中,他就認為…他就廢事,理中就廢事。所以這個時候你跟人家講說:怎麼只有理哩?怎麼廢事哩?所以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啊。這個時候是刺激他的,你講這句話是絶對只是應機而說的;你不能說你只是你認為是這樣子,你認為真的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那你就都叫人家不讀書的;不是這樣子,你是因為應機說的。有的人,他一天到晚行萬裡路,他不讀書。你要告訴他:你不讀書你根本沒有道理,你怎麼行萬裡路?你心中根本不契道理,怎麼行萬裡路?你真正行萬裡路的人,你在看到書,你怎麼會不好樂?你真正懂道理的,你怎麼會看到書,你怎麼會不好樂呢?這是心性的圓融。
這不但是在心性上,這就在覺性上面的圓融。因為你知道在哪裡覺,他就會應成種種覺嘛,他就會應現出種種覺照來。除非你懷疑那個覺體,所以你在修行時,你根本不認那個覺體。所以絶對不會有說,經是道,道是路,路是ㄍㄧㄚˇ(行走意)吔。經是道,道是路,路是ㄍㄧㄚˇ吔。對不對?不一定是誦經啦,常常走就好;你ㄍㄧㄚˇ、ㄍㄧㄚˇ、ㄍㄧㄚˇ不出來的,要是ㄍㄧㄚˇ能夠通一切大道的話,ㄍㄧㄚˇ叫行,那大道;那現在世間十善應該早就成佛。你要是認為那個行,一直行萬裡路能夠明白一切道理的話,那些流浪漢應該都是博士級的。
這你會發現,那就有很多的聲音,他就是偏頗的,完全偏頗的。他在最初的僧伽教育上面,他就不是告訴你覺心中的作用。你只是讀經,只是讀書,沒有行為,那個時候就告訴你:但讀這個經廢事,沒有事,你怎麼能夠證明你讀懂哩?所以一定要在行為之中表達。這種都是在破,當機在破的;當你在破的時候,是在幫他建立。
永遠要知道,佛門之中,說破、立是要同時的。假如在破、立時,你不是同時,只是破,沒有立,這個人講破,是障礙眾生根。我在破你這個障礙時,我是要立你什麼?立你念念之間你能夠反省的。我是為了建立你的善心,所以才現在破你障礙的。所以破立要同時的,你只是破,後面沒有立,或是後面根本不知道要建立什麼,這都叫做違背佛意。
為什麼叫違背佛意?或許過去不懂,現在應該會比較了解,你根本違背大覺心體的本來面目。覺體就是應該這樣子如是現,你在破時,就是立時,因為覺體從來不斷滅。你在立某種相時,就是破除某種…過去某種障礙處,因為覺體他就是如是。所以這裡面就要講得非常清楚。
既然講說「幻從諸覺生」,所以那一切的緣起,哪個不是大覺心體隨緣的,所有一切變化這種作態?你只要知道是覺,在一切作相之中,作不是障礙;你只要是知道是覺,在一切業相之中,業不是障礙。覺心一定能夠入一切業,因為覺心能夠入一切業,覺才能夠叫做「現種種覺」。
《彌陀經》中講說,晨朝各以衣裓盛眾鮮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這「十萬億佛」是什麼?就是從覺入的種種覺,就是從無量光中出的種種十萬億種種覺。大覺心體—毘盧遮那在你的周身,通身上下,你可以立出毘盧遮那現的種種的根本清明的佛性,在眼叫見—見覺,在耳叫聞—聞覺,在種種根也有覺,在種種塵,塵也有立種種覺。過去你不認識這些覺時,每一個名目現前就叫做流浪眾生。將來你要是真正知道都是覺體時,過去的一切眾生名字,哪個不是十萬億諸佛!你就是站在這一個覺體之中,天天都是拿著根本的鮮華,「鮮華」就是根本庄嚴的開發;你在供養所有的一切通身諸佛。所以他一定能夠入種種覺啊。
他能入種種覺,你過去不通時,那叫做業。將來你通時,就算是用業的名字,這個業的名字也不是障礙。本來文字相中沒有種種障礙,但是眾生背離覺體故,從此以後文字相中起成種種差別。所以知道是業,是覺心知道是業,在黑,覺心照黑之時,你不知道黑的業嗎?當然知道啊!黑的勢力、黑的作用、黑的種種境界,我當然明白啊。但是你要墮在業上,那叫造業。你墮在業上,就表示你不認覺體了,你才會墮嘛,你認覺體是絶對不會墮旳。這個已經大家已經明白了。你真正認到鏡體,你根本不會有一分墮在鏡色;你只要有一分在鏡色,你就離開一分鏡體。這是必然的。
所以這個時候有的時候,行者就要不斷在心中自己慚愧、自己懺悔,看看每一個起心動念上面,我是不是還追逐最後的塵相的境界,叫最末眾生、末世眾生。你有沒有在這些末世眾生當前,你能不能體會有一個根本清明?在清明的大照,才能夠現前的你現在的一切感覺。你要是慢慢這樣子訓練,你在末世眾生相上,就是每一個起心動念相上,你馬上就感覺到清明的覺體,就在…;我講後面,其實這都多餘了。但是最初的感覺真正就是,你的感覺,在前面的感覺裡面,前塵當下,前面的塵相當下,你後面會感覺到有一個照心現前,就能覺的那個照心。現在不講「能覺」,怕大家常常攪遶在能所上;一個照心現前。久而久之,你只要感覺到有照心現前,那個所覺上面的那種感受就已經淡薄了。
你久而久之這樣子如是誠懇,這樣子去參,有一天突然發現,你一樣起心動念,但你不是跟過去一樣,一直追逐前塵,你永遠就住在照心,照心就是明朗現前了。那才是叫最初啊照心現前,最初照心現前。你才發現有一個照心,原來就不是過去我一定要追逐塵相之中,感受上面的勢力耶!誰說一定會追逐在感受勢力?你才知道追逐感受的勢力都多麼虛妄!因為追逐感受勢力時,永遠也沒有離開過這個照啊。當然或許你可以把他思惟成能所,但是都有這個,最初你會體會到能所,但是能所他不是…不是全貌。但照心他是一定包含能所的,他一定是能包含能所的。
但剛開始行者當然是從能所,從所中知道一個能。所以才會像這個淨土經中講,他那念佛至誠懇切,明明知,了了見時,自己聽到那個聲音,突然他會有一天證得,原來有一個所念的我一個能念的我跟所念的佛,那是根塵剝離,那是明心現前,因為老是坐在這個明覺、明白心中,有一天;過去你是抓著前塵,後來你慢慢知道後面有一個明白的心,但是心永遠是一的,你不用懷疑;雖然剛開始你因為不熟故,以為是二,但是心永遠是一。只要你慢慢慢慢力量都在後面照心上,前塵的勢力消時,你就住在照心上;你是站在後面的照心上,看你的感覺。
所以古德開悟時,人家問他一切感覺如何?明明知,了了見!那明明知,了了見時,那不會影響你嗎?不會啊,隨他起隨他落。心就是這樣子,天天在用,你本來就具足如是的作用,具足如是的功德,你不認。因為你不認故,你卻攀緣抓在現在最末稍的眾生業感中,抓一個…抓著那個感受那個勢力,然後在這個勢力上說煩惱、說痛苦、說生死耶!所以佛經才會講說:實可憐憫!真正可憐憫。你就在這煩惱痛苦上,你都不知道原來你自己自家心頭、自性之中,那個覺心也從來不是如實(34:10)啊。你不認而已,你天天在作,你天天在用!
所以他要在這個上面,他當然知道那個業啊,他能夠照心現前,不知道業嗎?他也可以說一切幻化種種的業感,但他還是那個業嗎?不是嘛。但那個時候知道業,那個業就是平常講的,業性也本來是空,因為業性他也不住啊。
為什麼業性不住?這就是常常思惟的時候,在每一個文字上,每一句話裡面,行者要訓練自己思惟的角度,要調過來了,思惟的角度調過來,就是《普賢菩薩行法經》中講的打破心意識。業性為什麼不住?你站在覺體看,當然就不住嘛;你站在業上看,你當然會覺得住嘛。你離開覺體,會有那個業的感覺嗎?你永遠都要絶對相信,你要在心中發決定心、赤誠心,你要知道都是「萬法唯心」,沒有一法離開過大覺。所以你站在覺體看時,你也不會起懷疑,我為什麼到覺體看?為什麼不到業中去思惟哩?業中沒有覺體哪有業?那你為什麼抓著後面那種幻覺在思惟哩?就表示心裏面在潛意識還有疑惑,都是疑惑。因為那個疑惑不除故,你永遠難見你心中的本來面目。你永遠不能釐清楚你心中的本來道理。
因為你不能釐清楚,所以他就能夠起成種種幻想嫉妒,起成幻想嫉妒,就能夠呈現種種差別世界。所以這一切幻都是從諸覺生的,知道是從諸覺生,為什麼這一句這麼重要?你幻知道是從諸覺生,你還要滅幻嗎?就怕你不知道是覺,你懇祈修正,在上面不斷用盡你的勞力,在這邊修正哪,辛辛苦苦啊,劬勞,用盡劬勞!不過將來還落在什麼?落得滿腹辛酸,跟我一樣,對不對?滿腹辛酸啊!那將來你都知道徒勞而已,都是徒勞而已!都是用到你的生命,都是用了你的光陰,都是用你的精神,都用了你的誠心,你卻抓在末稍之中以為是畢竟,將來發現在末稍之中,根本沒有一法能夠利於你,他不但不利於你,就算已經很對你阿彌陀佛了,他沒害你。
有的人用錯就會害你。就好像剛剛講的參無常觀,參這個不淨觀,或白骨觀的,有的人真的自殺了。你說現在沒有,古時候記載有啊,過去有啊,不要生命就自殺了,那不是害他嗎?他將來生中再來的時候,你以為他會開悟嗎?有大智慧嗎?一生下來搞不好就算有緣再到人間,一生下來搞不好就愁眉苦臉。人家以為是,女的就以為是西施,西施我是不知道那個眉頭為什麼那樣鎖著,還會很漂亮?我一直搞不清楚,你知道嗎?反正我沒辦法思惟!所以這種人生有意思嗎?不然就是一開口就是悽悽慘慘戚戚,那還叫清照,那個悽悽慘慘戚戚。這個都是開玩笑,不是拿這些古人在開玩笑。只是你會發現古人他留下的文字裡面,你就會發現他的人生可能就是如是嘛?他的人生就這麼悽慘,這一生中你認為你願意將來換…,拿今生的不淨觀、今生的無常觀,換將來的悽悽慘慘戚戚嗎?對不對?縱然是個才女,你也不願意啊!
但我為什麼都說才女,不然都說女人?肯定女人!那種修無常觀,後來不好樂佛,表示你執受太深,將來報身就算報在人間,肯定女人。這上次已經講過,女身的受身因緣,大家都知道。所以這個女相、女形本來是虛妄的。今天在座的種種就是女眾師父們,你發的那一念心,就是將來的大丈夫相。你不要拿這個相以為自己是誰,可能過去的因緣中現的女人相,可是你永遠告訴自己:這男女相是虛妄的。你那一念心種才是丈夫。
現男人的都不見得是男人,男人修個無常觀都要變女人,對不對?那修一些什麼樣的東西,心裏面變成很古怪、很執著,那將來都是女業,都是女業。因為女者就屬陰,陰者就叫遮覆,遮覆就是一直不斷的附(覆?)著在上面,不斷的糾纏。所以一般的女人,他不是發心向道的女人,你會發現他的心思一定非常什麼?人家講說女人心細,心細是因為他念念之間他陰覆太深。心細或許在某一些上面是好,可是在大部份還是壞,因為太細故,他就很難有空隙,所以看到什麼事情他就受不了,他就受不了了。
那你不要以為男人心就廣大了,男人不是,在人間的男人,叫心粗,他不是豁達耶;人間的男人是心粗,大丈夫才是豁達。所以要學豁達是學大丈夫,大丈夫不分男女相的,不分男女相的。那將來生中一定是報現莊嚴的大丈夫,男身,報現男身,因為男身…你報現男身又是大丈夫時,你有很多的力持相可以顯現、可以顯露。所以男眾他有的時候是心粗,你以為他不在意,因為粗心嘛,根本沒有感覺,他根本不知道,所以你以為他不在意,是粗心。等到突然有一天他在意的時候,你會發現他比女人還細,比女人還痛苦。粗他就有對待,對待出來的就是比女人還要執著。
但這一切東西你都知道是從覺心生的;當你知道是覺心生時,這一切緣起變化,墮在惡業之中,是有如是什麼樣的業性轉變;墮在善業之中,他會有如是什麼樣的善業之中的業性轉變。但就在這些業性轉變時,行者看的是覺體,覺體隨緣的轉變。所以你站在覺體中,你看到轉變時,你不會被任何緣起轉變所束縛。那你不但不會被他束縛,你會更知道緣起。因為你知道覺就是如是故嘛,你給他什麼,他就能現什麼,才能叫覺嘛。你給他,他就不能現,能叫覺嗎?他不能現,不能叫覺。
所以你將來證到如是佛性時,佛性還不避性(避開的避),不避性惡,他不會避開性惡。闡提也沒有斷絶性善,但諸佛沒有避開性惡。但說諸佛沒有避開性惡,那怎麼不會造惡?因為諸佛已經在覺心上看惡。覺心上看惡,他根本不會流轉在惡;那他會不知道性中的所有一切作相嗎?明白啊。性中的種種作相,就是惡,就是惡。所以惡你不要講到多粗,後面講的那個意思,到了世間來講,那個惡有多粗、多剛強,那個微細的惡就是從覺入種種覺時,從覺起成最初作相時就是惡了。所以那個惡字叫亞心,亞洲的亞,亞心。他在大覺心體一體的大覺之中,他能夠隨緣立種種二(惡?)時,就是惡了,他不必避開這種惡。
所以他能夠隨緣,他知道在黑他能現黑,在白能現白;給他好,他就能現好,給他壞,他就能夠知道,他就能夠現成種種壞,他就能夠現成種種壞。眾生卻在現好、現壞之中受他流轉,於是故判成好壞、善惡。行者是在任何感覺之中,他會知道覺心,給他緣他就變善,給他緣變惡,所以他永住覺心看著這種變化。所以他可以為一切眾生,講盡你現在流轉因緣,他不會受盡啊,他怎會受那個惡業!那闡提沒有離開過性善,那闡提離開性善的話,闡提他就沒有機會回頭。他只是現在一直抓著什麼?抓著他永遠斷善根的那個因緣,永遠不認善根的因緣。
你永遠不認善根也是從哪裡現的?幻從諸覺生嘛。所以幻是從什麼地方起?諸覺,就是能夠從覺現一切覺時,就是如是幻。覺體他一定能夠現成諸覺,覺在現一切覺時,知道的人同體是覺,但仔細再看,中間就能夠起成種種幻化。覺心非種種相,他卻能夠隨緣現出種種相中的種種覺,那不都有幻化在裡面,都有變化在裡面嘛。
所以我說這個幻化,你不認他時,是過去流轉生死的根本;你認他時,他是佛母摩耶。你認他時,他念念之間所生的都是什麼?都是化佛現生處,他都是化佛現身處啊,就是這個幻化現身的嘛。過去在幻化之中你就墮在幻化裡,那是凡夫啊。將來你在幻化裡面,幻化所起的覺照哩?就叫化佛。幻化起的覺照,不然就叫化佛,不對嗎?就是化出種種覺。他能夠化出種種覺,所以叫做「諸覺」,「幻從諸覺生」。
好,再看下面這一句,「幻滅覺圓滿」。那幻既然從諸覺生,為什麼要講幻滅哩?所以永遠不要在這字相之中還墮在過去行者在判字、讀字的時候,那種作相。幻滅是因為知道是覺,雖然是諸覺,同體是覺,那個叫滅,那是叫做寂滅。那個心中的寂滅,就是前面經文講一句話就是不入斷滅的。他是寂滅,但是他不入斷滅;那叫做幻滅。你還看到是幻嗎?你看到是覺。你不知道在覺中可以方便立幻嗎?你當然清楚。因為為什麼你能夠立幻的名字?我知道是覺嘛,你才能立幻嘛。你不知道是覺,你立幻都隨幻流轉。所以這個叫做滅。
這個幻就是在覺體上不更言幻,不能夠再說他是言幻,因為他就是覺。所以滅者,你也要知道根本在滅中不是有作,有個作相令其作滅,將他作到滅,不是,是因為明白是覺故,他自然就寂滅,叫「幻滅」。所以不更再滅幻,你不能再有滅幻的動作。你再有滅幻的動作,就表示不是外道就是小法…就是小法,不能說是小乘,就是小法。
所以這個幻滅之中,既然是幻滅,那他一定有什麼?有這個生生滅滅嘛,種種生生滅滅的那種相。其實生是在哪裡言生?心生就是在性上說生,性一定能夠建立。所以中國人寫「性」寫得多好,心生嘛;他能夠成就一切法,叫心生嘛。性在你這個身上,你就會知道他一定能夠隨緣起成種種能夠徧成就一切嘛,徧立一切。所以在這個性上,你可以看到現在這一章講的是普賢,就在這個大行德體上,你看他的這個普賢的這種大行之性,他就是成立,能夠成立一切相,性生之處。
所以心生就是性,所以在性就看到生,就言生,看到生相。所以因為是你是見到性,所以才看到生。但過去看到生,你不認性,所以你在這個生中就有妄動。既然是生,那是不是就能成就?就處處成就。處處成就時,是不是每一個成就處就有作相,就有作相,作業的作。但是這個作相不是造作,不是造作,他是必定性中能夠擔當的作相。能夠擔當作相的時候,這個作相一定在哪裡講?一定在最究竟處講,在圓滿處才能講作。性是性生之時,已經看到性中,你不能拿那個最圓滿的末相說性,從頭就是性。但是言性生當下現的作呢,那就要在圓滿中看到那個作。當圓滿中看到這個作的時候,你才知道性的過程的圓滿。所以叫做性竟,作竟,作的竟,竟就是畢竟的竟。你到了作竟時,你就是什麼?你就感覺是滅。作到畢竟處,你就以為是滅了。
所以言這個「幻滅」,先不講幻滅,就講這生滅二字。眾生為什麼永遠會在這個感受上面有生、有滅呢?因為生,就是性生;滅,就是在性中所現的一切法、一切行持,畢竟了,就滅。但是因為他念念之間都是性生,所以你正在覺得滅時,也是性中生的這個滅感。生滅二法是同時的,所以性他能夠起成種種成就相,性也能夠在成就相時、畢竟處,他就能夠消滅,然後轉成第二念,轉成第二個行為。性就是如此,覺性就是如此,不是如此的話,覺性叫做闇昧。
所以在世間法中,有的人在生滅二字上面,生滅二字上面,有的人要是有福德時,他會在一切念頭滅處呢,他看到的是生,他是有福德的。因為性是…性既然是生滅都是性,都是性中所生的,你說作竟叫做滅,其實作竟就是性中的作竟,作的畢竟。所以有的人有福德時,他在一切世間感覺裡面,正在每一個滅處,每一個念頭滅處,他能夠看到下一念的生,所以他處處感覺到世間有希望,到處都有希望。
但有的人沒有修福德,過去障礙眾生的人,損害眾生的人,他會在每一念生起處,他看到將來要滅。這個人不必別人逼他,自己都不好樂生活了,他就會想辦法自殘自己了。這種人業力怎麼來的?像現在毒油事件,他們這些人將來還能夠活到哪裡哩?此一生之中只想這個暴利,將來生生世世要還多少這種被人毒害的那種可怕。他不但不(只49:00)要被別人毒害,他自己念頭之間就毒害他自己了,他念頭所起之處都有毒油啊!我講這個不是在評時事,這剛好有時事講給大家聽,就有這個事件就講給大家聽。
所以過去就有很多這種苦人,為什麼現在我們有時候走到那個…他還還到人間,雖然到人間,他不是來做人的喔;你要報在畜牲,畜牲是茫然的,雖然是受畜牲的苦,可是畜牲因為知見啊,已經闇鈍,牠還不知苦哩,只是相中受苦。他真正在心中受苦是回到人間中來,他是回到人間中來還債的。因為人間的感情最深,所以受到那個病苦,受到那個世間的壓迫。你看那個有的時候在看那個跟人家討飯的,那個全身潰爛,是真正是病的,不是被人家害的那種,全身潰爛,永遠不會好,在那邊乞討,不然就是…。他為什麼這一生要受這種病呢?過去生中殘害多少蒼生!
所以他的念念之間呢?他的人生,你講他的人生,可是他都是在什麼?受這些煩惱的闇滅,不是闇障而已,闇滅。滅什麼?滅他的念念之間的生相,滅他念念之間對生命的那種豁達、那種開朗相,就在滅他的生;他常受在滅。所以說世間人哪,這個一念不察,將來遺害不知道千劫萬劫,傷害自己啊!
只是這裡面就要講生滅是同時的,你常修福德的,給人家生機的人,你念念之間會在將來的念頭的滅處看到就是下一念生。所以放生功德為什麼如是大?你天天放生,所以你在任何的所有一切給人家生機當下,在任何念頭滅處,你看到都是生。但是你斷滅別人生機的人,或殘害別人生機的人,殘害別人身體的人,你將來會在生生世世在你念頭起處,你都自行作滅,作滅相、作痛苦相,那是非常可怕!這是業報就是如此,業報就是如此。
好,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