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豆瓣@米睿 的長評
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關於它背後的故事,但了解的不多,並不知道製作人為了票房下跪,這是後來才知道的,有人說這是炒作,我反駁說不接受這種說辭,從內心不接受的理由是這確實是一部好電影,反映的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中國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衝突。
看這部影片的時候,我想起了很多旁外的事,想起村莊,想起劉燁的《那人那山那狗》,想起汪涵《有味》裡的那個年老的木匠,以及我的父親。
不可否認,很多曾經存在我們生命裡的東西在逐漸消逝。我們無法阻擋新生事物的出現,也無法抑制自己的獵奇心理去一探究竟。中學時代政治課上我們背下了「新事物終將取代舊事物」,因為這是時代的發展趨勢。但是這個時代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的運轉速度都要快,我們接受到的東西正以加倍的速度將我們淘汰出局,繼以將我們扔到另個一漩渦中,待我們摸爬滾打終於站穩了腳步,又會出現一輪變革將我們推倒。
(注意,下文有《百鳥朝鳳》的劇透,不願被劇透的朋友可以看完再回到文章。)
︾
︾
︾
天鳴從小就是個實誠的孩子,儘管父親恨鐵不成鋼地謾罵他,但是他會在父親摔倒的時候流下心疼的眼淚,焦三爺看在眼裡,認了這個孩子。
因為氣息不足,每天拿著竹管在野河裡吸水,第一天焦三爺說沒吸上來就不要回來,天色漸晚,天鳴回到家,三爺一句「吸上來了?」質問得他啞口無言站在飯桌前,直到有一天他終於吸上一口水,一路狂喜,口中重複念叨著一句「我吸上來了」,跑到三爺跟前,三爺不慌不忙地截取了一根更長的竹管遞給他,把他剛才得意洋洋的氣息澆滅得了無蹤跡。
藍玉雖然晚來幾個月,但是率先得到三爺賜予的群嗩吶,跟著隊伍上前線,這是天鳴受到的最大打擊,認為自己愚笨,不被師父青睞,委屈得收拾好東西離開了三爺家,回家的路上也是惴惴不安,上次回家休假,都被父親以為是被三爺掃地出門,丟了顏面,這次回去少不了又是一頓棍子上身,從此在父親眼裡嘴裡都不得好,當時這個孩子的心理處境該是多麼不安,世界雖然這麼大,但是他要麼留在師父家每天跟著師娘下地或者用竹管吸水,要麼就是回家看父親臉色聽他的冷嘲熱諷,他沒有足夠強大的力量讓自己離家出走。可是,還沒進家門,就聽到父親在跟鄰居吹噓,讓他無地自容,又悄悄地離開了,回到師父家。師父坐在院子裡,頭也沒臺地說「回來了,屋裡備著晚餐呢」,好似確信這個孩子會回來似的,天鳴回到房間,卻發現桌上擺著一隻嗩吶,三爺走進來說「這是我師父留給我的,你明天也跟著去吧,記住,嗩吶離嘴不離手。」
可是第一次跟班出活的時候,草棚著火,天鳴搶出了藍玉的嗩吶,卻把自己的丟在了火中,不明真相的三爺氣急敗壞地打了他一個耳光,他低著頭落淚沒有做聲,藍玉心裡不安,幫他做了解釋,星星之火,燎原之勢,已容不得他再次往火坑裡跳。
在後來的接班人選舉中,天鳴被選為《百鳥朝鳳》的傳人。
二十年後,三爺宣告無雙鎮「從此無雙鎮沒有焦家班,只有遊家班」,作為掌門人的遊天鳴從此自立門戶,本是件值得開心的事,卻無奈他生錯了時代,70年代,質樸的民風在時代的更迭之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西洋文化正悄悄地潛入我們的社會,在一場婚禮之中,兩種文化發生了正面的衝突。
工業時代逐漸取代了農業社會,人流的遷徙讓更多的年輕人走向了城市,改變了他們祖上幾輩人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嗩吶人不再以此自豪,紛紛轉行,只剩下天鳴始終記得對師父的誓言,不敢輕易放棄。可是孤掌難撐,面對現實,他也無能為力,連當初在焦三爺面前跪求收下他的父親都勸他找點正緊事做。
只有德高望重的死者才配享有這首曲子,火村村長過世時,遊家班的人幾乎全都以各種藉口逃離,焦三爺憑著信念挨個尋找,湊齊了最後一支曲子。
焦三爺躺在病床上對天鳴說「無雙鎮不能沒有嗩吶」,但是時代的變遷使天鳴難以繼承師命,雖然他時刻不忘師命「我跟師父發過誓的」,影片中反覆出現這句話,讓人心疼落淚。三爺臨終前說「我只需要四臺就可以了」,儘管天鳴有心湊齊一曲《百鳥朝鳳》,卻無奈連四臺也湊不齊,只剩他孤獨一人在三爺的墳前吹了一曲《百鳥朝鳳》。
故事的最後,文化局的人出現大概給了嗩吶一個新的希望,三爺躺在病床上要求天鳴「答應他們」,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保存與繼承。
每一個時代所賦予的情懷獨屬於一代人,從前的村莊被城市取代,從前的綠皮火車被高鐵取代,從前的信紙被手機取代,這個世界越來越小,變化越來越快,我們開始懷舊,在高速運轉的節奏裡懷念著久遠的慢生活,希望有那麼一天回到村莊過著簡單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