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鳥朝鳳》:一曲傳統文化輓歌的背後,折射出三層對人性的考究

2020-08-28 安炻

當一個傳統文化在我們眼前面臨消亡之時,我總會覺得它是蒼白而無力的,而直到看到吳天明導演的《百鳥朝鳳》之後,才了解,它並不是像自然生物那樣隨著生命凋亡,而是能沿著人性的微光得以綿延的事物



這部設定在1982年代的《百鳥朝鳳》,憑著一支嗩吶,一行質樸的鄉裡人,一曲輝煌的百鳥朝鳳講述了嗩吶作為非遺物質文化如何從輝煌走向落寞的過程。吳天明一直堅信著一點,好的傳統文化,既是這個國家的,也是這個世界的,而要被傳承下來,只有靠一代又一代的人

而傳承之人,必要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面對學藝之途的磨難,要學著堅韌;作為文化的傳承人,要保有初心;見證文化隕落之後,要有破釜沉舟的信念;而吳天明作為傳統電影為數不多的傳承人,經得住這三層對人性的考究,所以直到72歲高齡之時,在所有同代導演都轉型商業化電影的同時,依然堅持拍了這部傳統電影《百鳥朝鳳》,電影中的嗩吶班子——焦家班,像是他的人生縮影一般的存在,經歷了嗩吶藝術由輝煌走下落寞的過程之後,依然拼盡全力吹響了一曲百鳥朝鳳,而這一曲傳統文化輓歌的背後,同樣也折射出了對傳承之人嚴苛的人性的考究

第一層:傳承手藝,考究的是人性對學藝中磨礪的堅韌精神

提起吳天明,就很容易讓人想到張藝謀,1984年的張藝謀遇到他的貴人,當時還是西安電影製片廠廠長的吳天宇,很看中張藝謀那份對傳統電影文化的執拗勁,大筆一揮,給《紅高粱》投資了2w,成就了《紅高粱》電影鼎峰地位的同時,也成就了張藝謀作為傳統文化電影的奠基人。



而之後的若干年,傳統電影文化就像是一門吃力不討好的苦果子,由叫好不叫座變成了無人問津,作為拍攝這門手藝的奠基人和傳承者,張導逐漸偏離了講述文化和時代的傳統電影,轉而像商業化電影發展

而獨獨剩下吳天明老爺子,還在這條最原始的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的走著,72歲的他在《百鳥朝鳳》中,刻畫了一個同他一樣固執的老頭焦三爺,焦三爺有著一箱子寶貝嗩吶,在當時那個年代屬於地位極高的嗩吶班子,老頭每日練嗩吶出臺子一樣不落,而就是這樣一個老頭,在對自己極其嚴苛的同時,也對其徒弟有著不近人情的嚴格。



拜在他旗下的大弟子天鳴,人小力量薄,他便打發他去田裡耕種,去河邊拿蘆葦根吸水,頭一天就告訴他:「吸不上來別回來。」

可憐的孩子愣是在河邊吸了一宿,什麼也吸上來,回家後吃了閉門羹,又折回了河邊,繼續拿著蘆葦根吸水。

而當他終於拿蘆葦根吸上水後,滿心歡喜的去見焦三爺,焦三爺也沒一句好話,只是默默的換了根更長的蘆葦根,打發孩子繼續去河邊練氣,吸水。


而這一練,就是兩個月過去了,後來的二弟子藍玉興衝衝的問天鳴,吹嗩吶厲害麼?天鳴無奈的回答,根本沒碰到嗩吶。

藍玉驚訝了一會,直到第二天,他也被安排到了河邊拿蘆葦吸水。

兩個少年在河邊拿蘆葦吸水的鏡頭實在是印象深刻,在影片的前半篇幅中,有大半都是這個畫面。他們日復一日的練氣,無論颳風下雨,都不停歇,直到後來的他們,都能屏著一口氣,吹出完整的曲子。

吳天明老爺子對傳統電影的傳承,一直有著執拗的固執,在現實中的只有他一人經得起這番磨礪,而在電影中,他滿心歡喜的給焦三爺安排了兩個乖徒兒,用心良苦的考究他們對學藝中應對困難磨礪的堅韌精神,並為之畫上艱難又美好的過程

對此,很多人會指責他對苦難過於執著,而吳天明則不那麼想,他說:「我就是要這樣拍,這不是拍給觀眾看的,這是拍給未來看的。」

72歲他同樣堅信著,只要未來有經起學藝磨礪卻依然堅韌的人在,傳統電影就不會倒倉。

第二層:傳承衣缽,考究的是人性對藝術初心的質樸捍衛

作為老一輩的藝術家和導演吳天明2014年的拍攝的遺作,他對電影和傳統文化的初心一直沒變而一個傳統文化要設立繼承人,傳承衣缽,其對選中的人的品性考究更是重中之重。從老爺子第一部傳統文化作品《變臉》開始,就早早的掂量過了傳承人的分量,天賦異稟或會來事都只是錦上添花的存在,其中無可替代的,經得起考究的,卻只是一顆向著藝術的質樸無華的初心,最初《變臉》中女扮男裝的「狗娃」,便是憑著一顆赤誠的心,在一艘破舊的小船上跟著變臉王吃苦耐勞,最終打動變臉王,摒棄了重男輕女的思想,使得變臉這一民間藝術得以傳承。

而到了《百鳥朝鳳》,吳天明老爺子對刻畫人性的手法更加駕輕就熟,其鏡頭下的人物形象也更加脈絡清晰,《百鳥朝鳳》中的兩個主角,是兩個年紀相仿卻性格迥異的少年,就像是二元對立般的存在,天賦異稟的藍玉,和愚笨不堪的天鳴,都在年幼時拜當時名聲鶴唳的嗩吶傳承人——焦師傅為師。兩人在同一個屋簷下,同一個師傅下共同學習,藍玉一點就通,一首曲子學一遍就會,焦師傅出活時都帶著他;而天鳴則像一塊頑石,任憑怎麼敲打,都比藍玉慢幾拍,幾個月後,他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藍玉跟著師傅出活,而他則在幫師娘幹活,田間吸水練功。


天鳴倍感失落,但樸實的天鳴卻依舊勤奮好學,堅持著田間吸水練功、幹農活之餘日復一日的練著嗩吶。而一次在林間的採風,焦師傅問兩個徒弟聽出了幾種鳥聲時,天鳴一口氣答出了「黃鶯、水鶴、鴛鴦、燕子....」數十種,不由的讓焦師傅對他刮目相看。因為嗩吶取聲,講究的是曲調的演化,而這份演化與自然有千絲萬縷的關聯,而在藍玉和天鳴之間,天資聰穎的藍玉沒有悟到,而懷著最為質樸之心的天鳴,聽出了自然的聲音,並感悟到了其聲和形之間的融合


而不久之後,戲院火災,戲班子從火場逃生之後,臉蛋被燻的黑乎乎的兩個少年跑出火場,藍玉的懷裡空空如也,而天鳴的懷裡則緊緊的握著嗩吶。焦師傅看到後,勃然大怒,打了藍玉一巴掌,並憤然的強調:「接過嗩吶時發的誓不記得麼,嗩吶離口不離手!」這一次,記住這句話的,依然是那個略帶愚笨的天鳴。


這段經歷,對於少年來說是發自內心的本能舉動,吳天明導演的用一個長鏡頭描繪了少年懷抱嗩吶衝出火海的樣子,那一刻鏡頭下,少年在火光中所歷練的、被考究的——正是人性對藝術初心的質樸捍衛,這份質樸捍衛已經超越天賦異稟、超越推陳出新,在傳統藝術面前凌駕於一切之上

而經歷過這兩次的事,焦師傅也在心裡掂量出了要傳承這份衣缽的分量,只有在火災中以生命捍衛嗩吶的天鳴,才擔得起這份責任,他在院子裡拿出了一支記載著數代人輝煌歷史的嗩吶,遞給了天鳴。


那個默默無聞的少年,接過嗩吶的同時激動的落淚,而繼承衣缽後的他,也同樣應證了焦師傅的原話:「只有把嗩吶吹到骨頭縫裡的人,他才能拼命的把活保住傳下去。」

第三層:傳承使命,考究的是人性對藝術信仰的破釜沉舟

「他們不屑於拍我那樣的電影,就像我不屑於拍他們的電影一樣。」這是吳天明老師訪談時對別人說的話,而縱觀其一生,這又像是他對自己說的話。老爺子窮其一生都在對傳統電影致敬,而《百鳥朝鳳》中的焦師傅,也同他一樣,傾其一生都在為傳統藝術謳歌。

在現實中,傳統電影是如何一步步被影院遺棄,被商業革新,被觀眾忽略的;在《百鳥朝鳳》中,嗩吶藝術就是如何一步步的被鄉親們遺棄,被西方音樂衝擊,被徒弟摒棄的。

鏡頭前大大小小的人物之間的心路歷程,無不在折射著當時人性對於傳統文化的作用,而其中冷暖,只有對傳承固執己見的吳天明才能鐫刻的毫不費力:

  • 天鳴的父親:人性本貪,天鳴的父親最初讓兒子去學嗩吶,是因為當時吹嗩吶是最具地位的存在,道光年間的嗩吶,是名利和藝術的象徵,讓兒子學嗩吶,他的臉上有光,而當嗩吶逐漸落寞,父親便一改當時的態度,對兒子的事業也嗤之以鼻。
  • 天鳴的師兄師弟:人性本無欲,師兄師弟們,在最初嗩吶輝煌的時候,跟著焦師傅走南闖北,見證了無數滿堂喝彩的場景,而西方音樂的到來,讓嗩吶再無用處,鄉親們不再流行以嗩吶祭祀,為了混口飯吃,師兄師弟們都開始另尋出路,有一次,天鳴接到一活,卻發現師兄師弟都已經不見蹤影,人都聚不齊的嗩吶班子,晚景蕭疏。
  • 天鳴所在轄區的局長:人性本冷漠,姓傅的正局長忽然的到訪,一度讓天鳴和焦師傅看到了嗩吶文化的希望,而局長的意思則很明確,「非遺文化,需要錄個光碟」,一點都沒有想要把文化傳承下去的想法,局長只是一個符號,而他象徵的是千千萬萬冷漠的人,對於逝去的文化,他們的腦子裡,無疑是一盒光碟能夠解決的。



而在這重重阻撓下,嗩吶藝術奄奄一息,就差最後蓋上最後一塊黃沙。焦家班最後一次的演出,儼然成了嗩吶最後的哀歌,那一天,天鳴身子抱恙,焦三爺毅然接過天鳴的位子,他拿著那隻「八百裡秦川找不出第二支」的嗩吶,吹響了盪氣迴腸的《百鳥朝鳳》,高亢婉轉的音色從嗩吶的管壁碰撞而出,響徹雲霄,焦三爺的身子已經接不上嗩吶的氣了,他在屏息吹響最後一口音後,吐出了一口鮮血。


而吳天明導演想借焦三爺宣之於口的,一直都是老一輩人對傳統藝術的使命感,這使命就是不能讓傳統文化在這裡斷了根,這其中考究的便是人性對藝術信仰的破釜沉舟,這一份對人性的考究——藏在了他最後一口的嗩吶聲中、藏在了他一箱寶貝嗩吶裡、也藏在了他精挑細選才選出的接班人中。臨終前,焦三爺在床前囑咐天鳴:「無雙鎮不能沒有嗩吶」。

即使為了這份傳承,天鳴已經食不果腹,步履維艱,但這個文化的傳承人,依然應下了這一使命。

因為他知道,傳統文化的這條苦旅,唯有在人性的微光下才能得以延綿不息。

相關焦點

  • 一曲《百鳥朝鳳》,讓我看到了最浪漫自由的年代
    吳天明是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他們接過從革命歲月中走過來的第三代導演們的旗幟,繼續在挖掘中國傳統文化和塑造真實、鮮活人物形象的道路上探索。隨後,學生輩的第五代橫空出世,他們敢於剖析傳統,用大膽的視角和表現手法呈現出不一樣的中國味道,為中國電影在國際上贏得了眾多榮譽。再後來充滿叛逆與反思的第六代導演們,如橫衝直撞的頑童,打開一扇扇封閉的窗戶,並各自拾取歷史的碎片,折射出經濟與社會發展中鮮活百態的人間怪像,激起歷史深淵裡鱗次櫛比的迴響。
  • 「電影教父」遺作《百鳥朝鳳》:一曲鄉土文化的失落悲歌
    更致命的是,《百鳥朝鳳》的檔期與好萊塢商業大片《美國隊長3》狹路相逢,兩者無論在排片還是票房上都是令人心驚的雲泥之別。如果說這部講述嗩吶所代表的傳統鄉土文化不敵現代化、城鎮化浪潮的影片與代表好萊塢電影工業高水準的漫威大片同時上映是一個鮮明的隱喻,方勵的下跪和吶喊就是一個飽含悲情的腳註。賈樟柯在參加路演時說,只要看《百鳥朝鳳》五分鐘就會被打動。
  • 電影《百鳥朝鳳》,一曲生命的讚歌,書寫精神的美妙樂章
    《百鳥朝鳳》這部影片是導演吳天明的代表作之一他有著深厚的文學造詣和對電影藝術經驗的深厚積累,以及對民族那種強烈的責任感,成就了吳天明導演樸而凝重地獨特風格。他把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堅守現的淋漓盡致,展現出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同時也表現出當時中國文化在面對西洋文化時進行的鬥爭。
  • 《百鳥朝鳳》:一曲百鳥,代代相傳
    電影《百鳥朝鳳》改編自作家肖江虹的同名中篇小說,是吳天明導演最後的絕唱。影片講述了老一輩嗩吶藝術家焦三爺與其徒弟兩代人對於傳統藝術文化的傳承,映射了傳統文化在現代文化的衝擊下,不斷沒落的窘境。本文將結合電影中的意象表達,從現實主義角度出發,分析該片對於民俗傳承的思考。
  • 《百鳥朝鳳》:民俗文化與匠心精神
    有關中國民俗文化的題材,《百鳥朝鳳》並不是吳天明導演的第一部作品。早在1996年,吳天明就拍攝了有關川劇變臉題材的電影《變臉》。《百鳥朝鳳》樸實純粹的藝術效果,是吳天明導演在人生的最後時刻為中國民俗文化,民俗樂器唱的哀歌,也是導演對人性,對文化,對時代的關注和思考。
  • 嗩吶一響黃金萬兩,從《百鳥朝鳳》淺談中華傳統文化的堅守
    2006年5月20日,嗩吶藝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嗩吶代表作《一枝花》、《百鳥朝鳳》、《抬花轎》,其中《百鳥朝鳳》同名電影正是對嗩吶文化的宣揚。老村長的葬禮上,焦三爺與遊天明二人,懷著對村長抗日時期勇敢的敬佩,以及對嗩吶班子的念想,用盡全力吹奏了人生當中的最後一曲「百鳥朝鳳」。
  • 曲高和寡之《百鳥朝鳳》| 傳統
    本文來自豆瓣@米睿 的長評 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關於它背後的故事,但了解的不多,並不知道製作人為了票房下跪,這是後來才知道的,有人說這是炒作,我反駁說不接受這種說辭,從內心不接受的理由是這確實是一部好電影,反映的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中國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衝突。
  • 電影《百鳥朝鳳》宣揚匠人精神:用時代情懷保持對傳統民俗的敬畏
    曾經,這門技藝無比輝煌和風光,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西方文化潮流的衝擊,嗩吶面臨後繼無人甚至被人遺忘的窘境。有一部電影片名叫《百鳥朝鳳》,講述了傳承農村習俗的一代嗩吶匠人的興衰過程,讓人感嘆時代變遷下傳統民俗的凋敝速度之快。作為已故導演吳天明的力作,電影選取最具代表性的民間文化進行深入挖掘,也表現出資深電影人對中國傳統民間文化習俗應有的態度。重視和傳承傳統文化技藝,電影給了我們一個新的認識。
  • 電影《百鳥朝鳳》宣揚匠人精神:用時代情懷保持對傳統民俗的敬畏
    曾經,這門技藝無比輝煌和風光,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西方文化潮流的衝擊,嗩吶面臨後繼無人甚至被人遺忘的窘境。有一部電影片名叫《百鳥朝鳳》,講述了傳承農村習俗的一代嗩吶匠人的興衰過程,讓人感嘆時代變遷下傳統民俗的凋敝速度之快。
  • 《百鳥朝鳳》——中國文藝片的輓歌
    《百鳥朝鳳》這部電影作為吳天明導演羽化後的遺作,16年上映卻因票房過低被影院撤檔,又有諸多爭議,時隔四年後再次細細品讀仍然會被震撼。我們對於傳統文化的沒落,對新興事物與原有文化的碰撞,甚至是生存和道義相背時,該如何抉擇?導演用一個小村落的故事以小見大,用平凡而樸實的敘事方式講述的是沉重無比的話題,留下疑問讓我們做答。以劇終提及的嗩吶為代表的中國文化五千年的瑰寶延續至今,我們向來為所不缺少的源源不斷的文化財寶而驕傲,卻在各項科技能力越來越發達的當代被衝撞的七零八落。
  • 傳統音樂文化傳承中的蒼然、無奈與希望 《百鳥朝鳳》觀後感
    在大家的評論裡,我看到最多的字眼是——電影的製片人為了院線能夠更多地排期播映此片選擇了下跪懇求、電影《老井》的導演吳天明的最後絕唱、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堅守……作為一個在音樂學院教了十幾年中國傳統音樂的教師,我無法忽視《百鳥朝鳳》的存在,於是果斷買票進影院觀賞。
  • 二刷《百鳥朝鳳》:從三個角度解讀這部文化電影的與眾不同及思考
    在當時,一個出色的嗩吶匠備受眾人愛戴,就如焦家班出活,一隻小小的嗩吶都有人專門幫著拿。嗩吶匠到場,還要行接師禮。嗩吶匠坐在太師椅上,吹奏著,甚至為了讓焦師傅吹奏一曲百鳥朝鳳,有些人還下跪磕頭。在那個年代,這種手藝人不像我們傳統印象中手藝人那般落魄。他們其實也非常受人敬重。
  • 觀影禮法社會的末路輓歌——《百鳥朝鳳》觀後感
    作為一個有著文化保守主義傾向,又身在一家以「熱愛祖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之一的讀書會的人士,對《百鳥朝鳳》這部電影裡所反映的內容,自然無法做到完全客觀,而是會有很強的代入感。下面就讓我從一個觀眾的視角,談談對這部電影的觀影感受。無論是畫面、場景,還是表演風格,吳天明導演的這部電影,都很難被當成一個當下的院線新片,而更接近於80年代初期,第四代導演與第五代導演交替年間的作品。
  • 導演跪求排片的電影:一曲百鳥朝鳳,傳統藝術的生存空間在哪裡
    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學會師傅的手藝「百鳥朝鳳」。據說嗩吶活有四臺和八臺之分,而八臺之上,最頂級的就是「百鳥朝鳳」。這首曲子一般在白事上吹奏,而且只能是德高望重的人,才配享用。焦三爺是整個無雙鎮唯一一個會吹百鳥朝鳳的人。為了父親的期望,遊天鳴也告誡自己必須要學會百鳥朝鳳。就這樣,他每天練習著用蘆葦吸水的技巧。這天,焦三爺又收了一個叫藍玉的小徒弟。
  • 除了《百鳥朝鳳》,還有哪些以陝西傳統藝術傳承為背景的電影?
    《百鳥朝鳳》以秦川小鎮的兩代嗩吶匠為主角,講述了這項傳統技藝的歷史變遷。《百鳥朝鳳》預告片除了《百鳥朝鳳》這樣講述陝西嗩吶藝人傳承的電影,其實還有幾部以陝西傳統藝術傳承為背景的電影,都拍的很不錯——孫子從美國來一部以華縣皮影戲的傳承保護為生活原型的電影
  • 百鳥朝鳳,文化傳承的現狀代表
    雖名為百鳥朝鳳,但片中其實並沒有出現過完整版的《百鳥朝鳳》現場演奏是比較有爭議的一點,但可以確定的是,《百鳥朝鳳》在片中的寓意並不僅僅只是一首曲子,更是嗩吶文化的象徵,在片中沒有完整的被演奏出來,也許也傳達了導演對傳統文化的態度,能夠真正繼承嗩吶文化並實際吹奏出來的人,越來越少,現在的文化傳承現狀,再聯繫片中未出現的完整現場演奏,不免令人略略心憂。
  • 百鳥朝鳳是喜樂還是悲鳴
    其實「百鳥朝鳳」講的是鳳凰死後,百鳥都來祭拜的故事,在樂曲中我們也能聽到布穀鳥、燕子、鷓鴣等鳥類的鳴叫。由於樂曲旋律歡快,樂曲名字喜慶,所以紅白事都有吹此曲的。而電影中的大悲之曲《百鳥朝鳳》是陝西風格的民間樂曲,有著黃土地的滋養和與生俱來的文化基因,是對逝者一生德行的最高評價。劇情簡介:電影講了一個關於樂曲百鳥朝鳳與嗩吶匠的故事。
  • 伍靈兒《百鳥朝鳳》首發 民族元素混搭流行音樂
    1992年出生的伍靈兒自幼以天籟之音聞名,畢業於西南交通大學聲樂系,在音樂、表演和選美斬獲眾多獎項,被譽為「最美侗族姑娘」,是三江侗族民樂、侗茶等傳統文化傳播大使,鄉親們更親切稱她為「三江女兒」。 2016年5月,伍靈兒籤約星和傳媒,開啟演藝生涯,用民族風情踏入流行樂壇,並在影視歌全方面發展。
  • 從詩歌結構到病態語境,艾略特《荒原》:西方現代社會的一曲輓歌
    01 詩歌結構:猶如一曲西方社會送殯的輓歌《荒原》全長432行,艾略特把浩繁的現代生活安放在遠古神話提供的框架裡,將長詩分為《死者葬儀》、《對弈》、《火誡》、《水裡的死亡》、《雷霆的話》五章,頗似貝多芬晚期創作的五樂章鋼琴奏鳴曲形式,最著名的如《悲愴奏鳴曲》,相對獨立又彼此呼應,低回哀怨,恰似一曲西方社會送殯的輓歌。
  • 百鳥朝鳳 非遺人的眼淚與堅守
    信仰是活著的意義 ---焦師傅,請您為我的父親吹一曲《百鳥朝鳳》,錢不是問題。---這不是錢的問題。 嗩吶,公元3世紀由波斯、阿拉伯一帶傳入中國。到了近現代,嗩吶成為中國各族人民使用頗廣的樂器之一。2006年5月20日,嗩吶藝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