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禮法社會的末路輓歌——《百鳥朝鳳》觀後感

2021-02-18 蓑翁論書

點擊上方「蓑翁論書」藍字,即可關注本公號。


好的影評,個人認為,應該是既能以觀眾的身份暢談自己對這部電影的觀影感受,又能跳出觀眾的定位,站在相對客觀中立的立場上,從各個層面分析電影的優劣得失。從這個角度來說,我今天寫成的這篇文字,就只能算是一篇觀後感,而非影評。作為一個有著文化保守主義傾向,又身在一家以「熱愛祖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之一的讀書會的人士,對《百鳥朝鳳》這部電影裡所反映的內容,自然無法做到完全客觀,而是會有很強的代入感。下面就讓我從一個觀眾的視角,談談對這部電影的觀影感受。

無論是畫面、場景,還是表演風格,吳天明導演的這部電影,都很難被當成一個當下的院線新片,而更接近於80年代初期,第四代導演與第五代導演交替年間的作品。它臺詞、表演和情節設置的形式感和舞臺感,它布景和畫面的樸實風格,以及它所展現的城鄉交際地帶和反映的傳統樂器新時代走勢的主題,在很多當下的觀眾和電影業內人士來說,都顯得非常不合時宜。或許正是因為這種不合時宜,才使得包括業內人士在內的不少人,對這部電影評價不高,甚至有人喊出「爛片」的口號。然而就我個人來說,這部電影的基調、主題和風格,都很切合我的審美偏好與文化傾向。它讓我想起的兩部電影,是萬瑪才旦的《喇叭褲飄蕩在一九八三》和鄭大聖導演的《阿桃》,雖然樸實,雖然可能笨拙,但卻真誠、平和,以一種溫婉而堅毅的力量讓人感動。


片中描繪的兩代嗩吶匠的命運,其實只是中國傳統的禮法社會,在現代化的衝擊面前逐步瓦解的一個縮影。嗩吶雖然表面上只是一件普通的傳統樂器,但圍繞它展開的一系列儀式、規則和程序,卻無一不是中國禮法社會秩序的體現。從至嚴與至情並存,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師徒關係,到紅白事吹嗩吶之前的拜師禮等程序,再到只為至德之人才能吹奏《百鳥朝鳳》的潛在規則,都是禮法社會的倫理與秩序要求絲絲相和。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規則制約下,焦師傅才將衣缽傳給了技藝雖然略遜,但品德和恆心卻更勝一籌的遊天鳴,而把沒有長性的藍玉趕出師門。就連影片中閃過的師母給焦師傅洗腳的那個特寫鏡頭,也是這一傳統禮法社會的應有之義之一。

近代以來,無論是西方列強入侵帶來的文明、技術與現代化,還是中國在被打挨打局面下產生的自立自強的內在需求,都決定了不可能不對這一傳統禮法社會進行根本性變革。然而正如《百鳥朝鳳》裡所展現的那樣:20世紀的三場革命——辛亥革命、共產革命和文化大革命,儘管對中國的面貌產生了摧枯拉朽式的變化,但傳統禮法社會的諸多秩序,仍然以頑強的生命力在中國大地上殘存,反映在影片開頭反映的上世紀80年代初,就是上一段裡提到的那幾大現象。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對傳統禮法社會完成致命一擊的,並不是這三場革命,卻恰恰是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的大規模經濟發展與建設,帶來的商業主義和消費主義浪潮。正如很多學者之前分析的那樣:中國的文化古蹟和古建築,毀於90年代之後因經濟建設而起的拆遷的,要比毀於文革的多出很多。

當一切都可以用金錢來計算,用金錢來購買,上述嗩吶匠體系裡的禮法秩序便土崩瓦解。在低微的吹奏費和生存的壓力下,焦師傅的弟子們紛紛外出打工,而任憑焦師傅如何勸阻,也不願意回來繼續吹嗩吶;吹嗩吶之前的拜師禮,也被以發紅包的形式代替,更有甚者,為了贏得吹奏《百鳥朝鳳》的機會,無德之人或者在傳統評價體系中品行一般的人,也試圖以重金換取這一待遇。伴隨著吹嗩吶所附帶的禮法秩序的瓦解,嗩吶在新一代年輕人當中已經不再具有吸引力,洋氣的西洋音樂和豐乳肥臀的時尚美女,更能贏得青年人的關注和喝彩。如果說嗩吶指向的是禮法秩序的話,那麼後者指向的就是現代生活和不斷的荷爾蒙消耗,誰更具有吸引力,可謂是不言自明。


傳統與現代的力量懸殊對比,或許在片頭,這樣一部反映中國傳統樂器命運的電影,還是依靠美國好萊塢的大牌導演馬丁·斯科塞斯來進行吆喝推廣中,也可見一斑。

所謂的夫為妻綱、師為徒綱,當然有其落後和消極的一面,然而任何國家的現代性,都必須建立在對自身歷史文化的批判性繼承和一定程度的路徑依賴基礎之上。不管是五四時期提出的「全盤西化」,文革時期的「破四舊」和「打倒孔家店」,還是改革開放之後的飛速奔向現代化,所體現出的,都是一個長期在世界範圍內佔據文明中心地位的國家,遭遇近代以來的落後挨打局面後,迫切希望重新富強和復興的心理。但我們需要明白的是,將傳統一刀斬斷,並不能帶來健康、良性的現代化,反而面臨的窘境是文化、信仰和價值觀念的虛無。

或許是一種希望,或許是一種理想主義的堅守,吳天明導演讓遊天鳴對嗩吶的堅守堅持到了影片結束,《百鳥朝鳳》也沒有在高資本的誘惑之下被濫用,而是獻給了擁有至死不渝的匠人精神的焦師傅。嗩吶,乃至整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命運是什麼?公共部門的介入與保護,當然是一條重要的可行之路。正如片中所言,有了文化部門把嗩吶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下簡稱「非遺」),遊天鳴可以安心地吹奏嗩吶,而也能維持一份相對可以的生活。而在我們南京同樣也是如此,崑曲被聯合國列入非遺之後,最近十多年的生存與發展狀況可謂是越來越好。記得託尼·朱特在《戰後歐洲史》一書中所述,在歐洲,甚至是西歐,很多小鎮上也能有配置完備的交響樂團、歌劇團和話劇團,這些文化機構當然主要是靠政府投入和扶持。


但政府投入絕對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事實上,嗩吶在實現了跟傳統禮法秩序的剝離之後,一定程度也賦予了嗩吶在音樂上的純粹性與自由性,使得它可以不依託於婚喪嫁聚而存在。無論是蘇陽把嗩吶等樂器跟搖滾三大件——電吉他、電貝司和架子鼓嫁接形成的新方言民謠,還是沼澤將古琴跟後搖嫁接後形成的帶有中國文化韻味的後搖音樂,都是中國當代優秀的音樂人,在融合中國傳統樂器跟現代音樂中所做的有益嘗試。我們有理由相信: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在平穩有序的發展之後,中國的文化復興與良性現代化的雙重目標,是有希望共同實現的。

2016.5.13晚作於徐州銅山

相關焦點

  • 電影《百鳥朝鳳》觀後感
    吹的不是嗩吶,而是……——電影《百鳥朝鳳》觀後感     很少看電影,我看過的電影屈指可數。尤其是近兩年總共不到十部。一是因為我不喜歡去人多的地方,二是中國電影值得看的經典作品確實少。  《百鳥朝鳳》堅守的是吳導特有的讓每一個中國人敬重的中國特色和中國風骨的作品特色,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在西方文化嚴重衝擊的現實背景下,在非主流文化的鼓譟下,依然葆有可貴的文化自覺和文化定力。
  • 《百鳥朝鳳》——中國文藝片的輓歌
    《百鳥朝鳳》這部電影作為吳天明導演羽化後的遺作,16年上映卻因票房過低被影院撤檔,又有諸多爭議,時隔四年後再次細細品讀仍然會被震撼。不是指責當前年輕人輕傳統之意,只是《百鳥朝鳳》這部電影觀者寥寥無幾的現狀已經證實我們所面對的問題:中國本體文藝片何去何從?而傳統文化又如何繼承?「我們的文化越來越偏離,何時我們的文化能夠重新回到正軌上,中國電影就真正有望了。」首映禮上謝飛的話仍然在我心頭重重的落了又成經久不衰的漣漪。可事實期望大相逕庭,只有製片人下跪才能引起熱搜對於真正寶貴作品的片刻關注,這樣的結局難免可悲。
  • 伍靈兒《百鳥朝鳳》首發 民族元素混搭流行音樂
    封面  2016年6月6日,侗族女歌手伍靈兒首張單曲《百鳥朝鳳》全球首發。她來自美麗的廣西省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伍靈兒是目前中國少數民族侗族唯一的獨唱歌手,未出道就獲得多項美譽。  侗音天籟融合流行街拍,為愛而歌  伍靈兒的首張單曲《百鳥朝鳳》由新銳音樂製作人丁如依擔任音樂總監並包攬了詞曲編配的工作,丁如依表示,《百鳥朝鳳》的創作初衷源自於電影提及的靈感,也來自於對生活的感悟。更坦言,民族音樂的回聲黯然是現代樂壇不可忽視的遺憾,原生態音樂也被都市生活的快節奏衝擊到失落不堪。但是,《百鳥朝鳳》不是輓歌,並不是表達傷感,而是釋然和包容。
  • 《百鳥朝鳳》:一曲傳統文化輓歌的背後,折射出三層對人性的考究
    當一個傳統文化在我們眼前面臨消亡之時,我總會覺得它是蒼白而無力的,而直到看到吳天明導演的《百鳥朝鳳》之後,才了解,它並不是像自然生物那樣隨著生命凋亡,而是能沿著人性的微光得以綿延的事物。一曲輝煌的百鳥朝鳳講述了嗩吶作為非遺物質文化如何從輝煌走向落寞的過程。
  • 《百鳥朝鳳》排雷
    ,我在文章裡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販賣苦情、悲情、濫情都是沒有意義的,我們不能迴避真正的問題---電影本身究竟好不好?要改弦更張的話難度很大,看到我的說法,形同我質疑了他們的情懷,他們對傳統的尊重,以及他們真誠的眼淚,難免勃然大怒。所以,這裡讓我心平氣和地聊一聊我的看法。我不需要誰一定接受,只是說情懷太多,腦子都不夠洗了,一個聲音的世界太過單調,不妨聽聽其他的動靜。為什麼說《百鳥朝鳳》非常一般?這是因為它本身沒有什麼故事。農村小朋友耗盡心力,歷經艱難困苦,終於得到嗩吶真傳。
  • 傳統音樂文化傳承中的蒼然、無奈與希望 《百鳥朝鳳》觀後感
    影片故事所描寫的黃土高坡上的那個無雙鎮,吹嗩吶除了是一種人們閒暇的娛樂,更重要的是,它還代表著對亡人的一種人生評價——道德平庸者只吹兩臺,中等的吹四臺,上等者吹八臺,德高望重者才有資格為之吹奏《百鳥朝鳳》,這其中蘊含著道德的考量。
  • 求是觀影會丨《24小時:末路重生》贈票
    《24小時:末路重生》贈票|求是觀影會活動時間:2018年1月28日下午14:50開始放映(請提前5分鐘以上到達向工作人員取票,過期不再保留入場資格
  • 影·頭條┇《百鳥朝鳳》口碑之作,全面逆襲——不得不看《百鳥朝鳳》的10個理由
    理由1大師絕唱,今夕請珍惜 作為中國第四代導演的領軍人物,吳導的電影曾經書寫了一個時代:1983年,《人生》觀影人數超過兩億;他的《老井》成為中國第一部獲得A類國際電影節大獎的作品;他導演的《變臉》獲得了近50個國際電影節的大獎……他為中國影壇培養了張藝謀、陳凱歌、黃建新、田壯壯
  • 《百鳥朝鳳》一部充滿爭議的電影|雙重絕唱之輓歌
    電影《百鳥朝鳳》是導演吳天明的遺作。說起吳天明,可能很多人都覺得陌生。他是,親手挖掘並培養了張藝謀、陳凱歌、黃建新等第五代導演的,第四代導演。跟師娘閒聊的時候,他知道了出活分四臺、八臺,還有百鳥朝鳳。學習正式開始,第一節課就是,用蘆葦杆把河裡的水吸上來。雖然天鳴頂著烈日,吸的筋疲力竭,但還是沒成功。到了晚上,他垂頭喪氣的回到了焦師傅家。師傅故意罵了他,還只給他半碗飯吃。
  • 電影《百鳥朝鳳》,一曲生命的讚歌,書寫精神的美妙樂章
    《百鳥朝鳳》這部影片是導演吳天明的代表作之一他有著深厚的文學造詣和對電影藝術經驗的深厚積累,以及對民族那種強烈的責任感,成就了吳天明導演樸而凝重地獨特風格。他把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堅守現的淋漓盡致,展現出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同時也表現出當時中國文化在面對西洋文化時進行的鬥爭。
  • 《24小時:末路重生》觀影感
    18期簡介:【《24小時:末路重生》是美國的一部驚險動作片,由布萊恩.史莫茲執導,伊桑.霍克、許晴等人主演。《倫敦陷落》觀影感《幕後玩家》觀影感《無問西東》觀影感
  • 一曲《百鳥朝鳳》,讓我看到了最浪漫自由的年代
    看了《百鳥朝鳳》,有些傻逼兮兮地在黑漆漆的影院裡流了些淚,眼淚不值什麼,但這是我在送別一位逝去藝術家時能做的全部。
  • 【佳片推薦】《百鳥朝鳳》十大非看不可的理由
    作為中國第四代導演的領軍人物,吳天明的電影曾經書寫了一個時代:1983年,他的《人生》觀影人數超過兩億;他的《老井》成為中國第一部獲得A類國際電影節大獎的作品;他導演的《變臉》獲得了近50個國際電影節的大獎……作為幕後推手,他為中國影壇培養了張藝謀、陳凱歌、黃建新、周曉文、田壯壯、何平、顧長衛、蘆葦等一批蜚聲國內外的電影人,被譽為第五代導演的「教父」。
  • 百鳥朝鳳中缺失的味道
    「不,師傅,我給你吹『百鳥朝鳳』」 「使不得,使不得……」李英宇看完了百鳥朝鳳,還不錯,可是總覺得缺少點什麼。 本是沒打算去看的,一來實在小眾,不夠了解;二來查了下周邊的影院,排片實在是少的可憐,除了午夜場還是午夜場,看完之後也沒個好去處。
  • 《雌雄大盜》觀後感
    《雌雄大盜》觀後感(一):壞人概念模糊化的鼻祖  小兩口賦予了「壞人」以新形象,不是滿臉刀疤或操起傢伙就發洩過剩的荷爾蒙,壞人也可以文弱一點,時尚一點,據說從他倆之後,壞人開始有了多重性格,我還看得不是很多,回頭多看兩部再來碼字  《雌雄大盜》觀後感(二):《 邦尼和克萊德》和《計程車司機》很像
  • 影評:百鳥朝鳳
    記得跟閨蜜一起去看電影那天,看完《百鳥朝鳳》從電影院出來,眼前赫然是影院門口《美國隊長》醒目的海報,閨蜜當時脫口而出:「看完這個片子,再看這海報覺得好蠢。」我的眼淚當時譁一下就出來了。        感受還有很多很多……說說跟我一起觀影的閨蜜。當時是陪閨蜜看的,出發前她問我要不要準備3D眼鏡(她之前去看電影的時候買過)。我說不用,這電影很自然,用不著3D眼鏡。她當時第一反應只是:「那就省事多了」。但觀影中她卻不停地拿紙巾,我感受到她在流淚,要知道她一向理性,這麼激動還是第一次。
  • 『銘記吳天明』不得不看《百鳥朝鳳》的十個理由
    作為中國第四代導演的領軍人物,吳天明的電影曾經書寫了一個時代:1983年,他的《人生》觀影人數超過兩億;他的《老井》成為中國第一部獲得A類國際電影節大獎的作品;他導演的《變臉》獲得了近50個國際電影節的大獎……作為幕後推手,他為中國影壇培養了張藝謀、陳凱歌、黃建新、周曉文、田壯壯、何平、顧長衛、蘆葦等一批蜚聲國內外的電影人,被譽為第五代導演的「教父」。
  • 中國電影:百鳥朝鳳
    ,在無雙鎮,吹嗩吶這種傳之長遠的官方藝術,絕不止於娛樂,更具意味的是它在辦喪事時是對遠行故去者的一種人生評估,品德平凡者只吹兩臺,中等的吹四臺,上等者吹八臺,德高望重者才有資歷吹「百鳥朝鳳」。「百鳥朝鳳」這支高難度的曲子,也只要領軍的嗩吶高手能力勝任。全部無雙鎮,只要四方著名的焦家班班主焦三爺能吹「百鳥朝鳳」。焦三爺老了,急需造就接班人。挑誰?造就誰?怎麼造就?如何率先垂範?師傅遊天鳴初進焦家班時年童稚嫩,對焦三爺非常敬畏,儘管心有不甘被父親「遺棄」在焦家班學藝,但仍有為爭家門榮光全力博取師父贊成的自信心。
  • 雙重絕唱《百鳥朝鳳》——第4代導演領軍人吳天明遺作
    這部歷時三年才上映的《百鳥朝鳳》到底是怎樣一部影片?本片以「百鳥朝鳳」為名,典故源自宋·李昉等《太平御覽》,&34; 在古時喻指君主聖明而天下依附,後來用作比喻德高望重者眾望所歸。片中嗩吶匠的規矩,「百鳥朝鳳」只用於白事上,而且是白事中最高規格,逝者必須是德高望重之人,才能吹奏這首曲子。
  • 「電影教父」遺作《百鳥朝鳳》:一曲鄉土文化的失落悲歌
    時隔兩年,2016年5月6日,他生前最後一部作品《百鳥朝鳳》終於在院線上映。一周後,為該片奔走多時的知名製片人方勵在某直播平臺上用下跪、磕頭的極端方式,懇求全國院線經理為《百鳥朝鳳》增加排片,「給我們自己的文化一點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