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百鳥朝鳳》,讓我看到了最浪漫自由的年代

2021-02-21 格瓦拉生活網深圳站

看了《百鳥朝鳳》,有些傻逼兮兮地在黑漆漆的影院裡流了些淚,眼淚不值什麼,但這是我在送別一位逝去藝術家時能做的全部。


感動或許不是來自電影本身,因為短暫的一個多小時裡,我好像回到了那個誕生了《城南舊事》、《鄉音》、《本命年》、《人到中年》、《小花》、《老井》的年代,看見吳天明、謝飛、吳貽弓、張曖忻、黃健中等第四代導演最為意氣風發的歲月,看見吳天明導演的背影和影片最後「嗩吶王」焦三爺的背影重疊在一起,越走越遠,消失在那片黃土地裡。那個中國電影大口呼吸新鮮空氣,最浪漫自由的年代真的就此逝去了嗎?

就中國電影來說,一直都按「代」來區分導演,並以導演來劃分歷史。這是傳承,師父帶學生,學生再為人師的過程。雖然這種傳承很多時候並不是導演本身有意識的去維護或者鞏固,但這種延續的過程,見證著中國電影的發展和成長。

吳天明是第四代導演的代表,他們接過從革命歲月中走過來的第三代導演們的旗幟,繼續在挖掘中國傳統文化和塑造真實、鮮活人物形象的道路上探索。隨後,學生輩的第五代橫空出世,他們敢於剖析傳統,用大膽的視角和表現手法呈現出不一樣的中國味道,為中國電影在國際上贏得了眾多榮譽。

再後來充滿叛逆與反思的第六代導演們,如橫衝直撞的頑童,打開一扇扇封閉的窗戶,並各自拾取歷史的碎片,折射出經濟與社會發展中鮮活百態的人間怪像,激起歷史深淵裡鱗次櫛比的迴響。隨著電影市場的火爆,新加入的年輕導演們似乎已經沒有機會像前輩們一樣,去創造屬於自己的印象時代了,取而代之的是無休止的商業狂潮。

我們見證著電影市場的逐年膨脹,卻很難看到背後逐漸萎縮的文化土壤。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悲哀,我們沒能看到如嗩吶等民間器樂以及皮影、變臉、剪紙、泥塑等傳統技藝最輝煌的歲月,卻要經歷與見證這些瑰寶的沒落,看著它們化作歷史的風塵,重新回到黃土地裡去。

伴隨著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這種「代」的傳承好像斷掉了,與國際市場的接軌帶動著國內相關行業的大換血和清洗整理。普通老百姓的視野更加開闊,對新鮮事物充滿著強烈的渴望。好萊塢大片強勢湧入,國產大片前僕後繼。當電影行業逐漸成為一臺能夠製造源源不斷金錢與名譽的機器後,我們迎來了瘋狂拼票房,造明星的全民狂歡時代,電影的娛樂功能被最大化,它像一劑催眠藥,讓所有人沉醉在一片歡歌笑語之中。


雖然時不時的有如《闖入者》、《山河故人》等為代表的影片出現在影院中,提醒我們電影的另外的功能,但好像都被我們選擇性的過濾掉,它們似乎與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格格不入,可電影這一藝術並不是因為它能帶來巨大財富和榮譽而得以存在,在於它能給我們自己留下無數珍貴的影像,用以緬懷、反思、成長,用於審視我們自身。

吳天明導演的《百鳥朝鳳》,是奏在當下急功近利、心浮氣躁的電影圈上空的悲鳴,如同一曲輓歌,為那些逐漸冷藏在歷史河流下的優秀電影而鳴。一個時代的逝去並非只是意味著傷感和無奈,遺忘和迴避才是最大的悲哀。像《百鳥朝鳳》這樣的電影註定票房慘澹,註定只屬於一小部分的盛宴,那些在各大電影平臺影評區裡飛舞的「今年目前最好的國產電影」、「關於電影的尊嚴與信念」、「電影人的責任感」等亮麗的稱頌,也無法挽回它在電影市場上的轉瞬即逝。

但是,就像影片裡焦老爺子的那句話:「嗩吶不是吹給別人聽的,而是吹給自己聽的」,我想這部電影本身,就是吳天明老師拍給自己的,在生命的最後,留下一曲讓世人珍重的絕唱,為他的電影生涯畫上了圓滿的句號,這是他的榮幸。

匠人以手藝為生,一輩子都為此而活,不管是民間藝術還是其他任何現當代藝術,只要你敢稱自己為匠人,那就要用心到骨子縫裡去。這部《百鳥朝鳳》雖然在票房的狂歡中黯淡無光,但它將被寫入中國電影史,放在一個逝去電影藝術家的旁邊,陪著他在未來的歲月裡熠熠生光。

本文來自格瓦拉社區,感謝作者為蝦米呀為我們帶來如此好文。

不只是購票,不全是電影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為蝦米呀社區頁面,勾搭、舌戰、打醬油,看你喜好咯~

相關焦點

  • 《百鳥朝鳳》:一曲百鳥,代代相傳
    1現實主義的題材選擇吳天明導演將目光投向了農村,用樸實無華的語言風格和溫潤淳樸的人物形象,向觀眾展示了八十年代中國農村的真實景象,也帶領觀眾走進了以焦三爺為代表的老一輩藝術家們的生活。影片中充滿了濃烈的鄉土中國元素,如:罈子酒、嗩吶等。影片前半段的敘事氛圍相對輕鬆,而後半段比較沉重,特別是在西洋樂器出現後,遊家班面臨解散、焦三爺去世。
  • 《百鳥朝鳳》:一曲傳統文化輓歌的背後,折射出三層對人性的考究
    當一個傳統文化在我們眼前面臨消亡之時,我總會覺得它是蒼白而無力的,而直到看到吳天明導演的《百鳥朝鳳》之後,才了解,它並不是像自然生物那樣隨著生命凋亡,而是能沿著人性的微光得以綿延的事物。一曲輝煌的百鳥朝鳳講述了嗩吶作為非遺物質文化如何從輝煌走向落寞的過程。
  • 電影《百鳥朝鳳》,一曲生命的讚歌,書寫精神的美妙樂章
    在《百鳥朝鳳》這部影片中,導演運用了許多精巧的特寫鏡頭,在天鳴努力吸瓢中的水時,父親猙獰的表情,恨不得讓天鳴一口把所有的水都吸完。就是這些一個個的特寫鏡頭讓演員和我們觀眾進行了近距離的交流,讓觀眾走進電影中,也非常可觀形象的展現出了一個普遍的問題,就是家長對孩子殷殷的期望。
  • 「電影教父」遺作《百鳥朝鳳》:一曲鄉土文化的失落悲歌
    林中聽鳥鳴的一幕如同世外桃源。整部影片最具道德意味的符號就是《百鳥朝鳳》這支大哀的曲子。肖江虹小說的開頭給出了「百鳥朝鳳」這一詞目的釋義,「朝:朝見;鳳:鳳凰,古代傳說中的鳥王。舊時喻指君主聖明而天下依附,後也比喻德高望重者眾望所歸。」
  • 百鳥朝鳳 非遺人的眼淚與堅守
    ----師傅是怕我被我爹打死。----不是的,我收你做徒弟、選你做接班人,是因為你的眼淚。你看到你父親摔破頭,摸著他的頭留下的眼淚。 這是《百鳥朝鳳》電影中的一段對白。它發生在天鳴經過千辛萬苦的努力,獲得焦家班嗩吶接班人時,師傅一邊喝著酒,一邊娓娓道來的告白。是的,電影中的兩個小學徒,天鳴和藍玉,按照吹嗩吶的技藝,接班人肯定是藍玉。
  • 百鳥朝鳳是喜樂還是悲鳴
    《百鳥朝鳳》,一代只傳一人。見此,焦三爺帶病上場演奏了一曲《百鳥朝鳳》,他咳出的血從嗩吶管中流出,不停地滴在地上,其實滴落的不只是血,還有對焦家班消失、遊家班難以為繼現狀無法改變的無奈和悲涼。然而焦三爺下葬那天,四臺都找不到人來吹,只有遊天鳴獨自為師傅吹響了那首迴腸盪氣的《百鳥朝鳳》。這一曲送別的不僅是焦三爺,還有那個被商業力量吞噬,日漸式微的傳統嗩吶文化。
  • 導演跪求排片的電影:一曲百鳥朝鳳,傳統藝術的生存空間在哪裡
    上個世紀的80年代,吹嗩吶的嗩吶匠還是一個十分受人尊敬的行業,在八百裡秦川,到處能看到嗩吶匠的身影。遊天鳴的父親從小就很喜歡嗩吶,而現在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兒子遊天鳴身上。這天,他帶著兒子和禮物來到焦三爺的家,焦家班的焦三爺是無雙鎮最厲害的嗩吶匠,父親帶著遊天鳴向焦三爺拜師學吹嗩吶。
  • 《百鳥朝鳳》又一部好電影,卻寥寥無幾
    《百鳥朝鳳》在北京電影學院的首映上,謝飛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的文化越來越偏離,何時我們的文化能夠重新回到正軌上,中國電影就真正有望了」這話讓我高潮。對待中國電影,我們一直希望他能夠勃起,能夠真正的站起來,可不斷放映的中國電影,一次又一次的打傷我們的臉,哪怕時不時的溫柔一下,也阻止不了「鼻青臉腫」。電影中心被導演聚焦於「傳承」。
  • 曲高和寡之《百鳥朝鳳》| 傳統
    (注意,下文有《百鳥朝鳳》的劇透,不願被劇透的朋友可以看完再回到文章。)師父坐在院子裡,頭也沒臺地說「回來了,屋裡備著晚餐呢」,好似確信這個孩子會回來似的,天鳴回到房間,卻發現桌上擺著一隻嗩吶,三爺走進來說「這是我師父留給我的,你明天也跟著去吧,記住,嗩吶離嘴不離手。」
  • 【影評】《百鳥朝鳳》這部排片不到2%的電影,為什麼值得你去看?!
    影片中,焦三爺在肺癌晚期還吹奏了一曲《百鳥朝鳳》,完成了自己帶血的絕唱。 而在現實中,吳天明在完成影片最終剪輯僅一個月後,因心梗離世。導演吳天明作為中國第四代導演的領軍人物和一手發掘培養第五代導演的伯樂,吳天明無疑配得上一曲《百鳥朝鳳》。1983年,吳天明成為西安電影製片廠廠長,是當時全國最年輕的電影廠廠長。
  • 《百鳥朝鳳》:民俗文化與匠心精神
    這部片子,就是第四代導演吳天明的遺作——《百鳥朝鳳》。有關中國民俗文化的題材,《百鳥朝鳳》並不是吳天明導演的第一部作品。早在1996年,吳天明就拍攝了有關川劇變臉題材的電影《變臉》。《百鳥朝鳳》樸實純粹的藝術效果,是吳天明導演在人生的最後時刻為中國民俗文化,民俗樂器唱的哀歌,也是導演對人性,對文化,對時代的關注和思考。
  • 【百鳥朝鳳】沒有靈魂的人,才最可怕!
    《百鳥朝鳳》這個電影,從我進電影院坐下開始,一直哭到電影結束。 這部電影中的人物非常豐滿,讓我開了眼界。所謂豐滿是什麼呢,是他們有著堅毅的精神,有著執著的追求,有著無言的愛,有著柔軟的心。這麼豐滿的人物,我在現實生活中很少遇見了。所以他們每個人都讓我感動,他們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
  • 《百鳥朝鳳》:父親的心
  • 百鳥朝鳳中缺失的味道
    「不,師傅,我給你吹『百鳥朝鳳』」 「使不得,使不得……」李英宇看完了百鳥朝鳳,還不錯,可是總覺得缺少點什麼。 本是沒打算去看的,一來實在小眾,不夠了解;二來查了下周邊的影院,排片實在是少的可憐,除了午夜場還是午夜場,看完之後也沒個好去處。
  • 雙重絕唱《百鳥朝鳳》——第4代導演領軍人吳天明遺作
    「我愛電影,這輩子我只幹了這一件事。」這是吳天明導演的原話,刻在了他的墓碑上。說起吳天明可能很多人都會陌生,他作為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西南電影廠廠長,扶持第五代導演拍電影,為中國影壇培養了張藝謀、陳凱歌、黃建新、田壯壯、何平、周曉文等一批家喻戶曉的電影人,被譽為「第五代」導演的「教父」。
  • 影評:百鳥朝鳳
    不得不說,《百鳥朝鳳》真的是我近年來看過的感觸最深的一部電影,是我唯一一部花錢去電影院看而沒有為了省錢在家等著從網上看的電影。
  • 嗩吶一響黃金萬兩,從《百鳥朝鳳》淺談中華傳統文化的堅守
    而只有德高望重之人,才能有資格去演奏嗩吶曲中最悲涼最難最尊貴的百鳥朝鳳。無雙鎮上唯一會吹百鳥朝鳳的只有焦三爺,所以他在鎮上說話有著絕對性的分量。焦三爺有一幫徒弟,其中有個悟性極高,但是他並沒有選他繼承衣缽,而是傳給了悟性不高但執著的遊天明。因為時代的發展,鎮上的人辦酒席更喜歡請西洋樂隊。舞臺上扭動著身軀的年輕女孩,比嗩吶更能夠吸引觀眾。
  • 百鳥朝鳳:你在影院裡的眼淚為什麼而流?
    整部電影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便是師父「傳聲」給天鳴時說,吹嗩吶是一門匠活。「匠活」這個詞,可以讓人有不少聯想,比如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倡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不僅是一種口頭上的情懷(沒吐槽老羅和錘子手機),往實在了說就是人應該愛自己的職業,精益求精,擯棄浮躁,執著專一,把一件事情做到最好。
  • 《百鳥朝鳳》:中國藝術電影裡程碑,吳天明寫給電影的一首輓歌
    水莊的焦三爺憑著一曲《百鳥朝鳳》遠近聞名成為無雙鎮一時無倆的嗩吶王,他親手創立了一個嗩吶班子——焦家班。故事的開頭,土莊的小天鳴在父親的驅趕下極不情願地來到水莊,找嗩吶王焦三爺拜師學藝。焦三爺家有幾分薄田,與老伴過著樸素簡單的農家生活。
  • 《百鳥朝鳳》:中國藝術電影裡程碑,吳天明寫給電影的一首輓歌
    水莊的焦三爺憑著一曲《百鳥朝鳳》遠近聞名成為無雙鎮一時無倆的嗩吶王,他親手創立了一個嗩吶班子——焦家班。好像什麼都沒發生過一般讓他進屋吃飯,端著飯碗進到屋裡的天鳴一眼看到了桌上的嗩吶。並拿起嗩吶吹奏了一曲歡快的嗩吶曲,吹到激動處師傅醉倒在地,說了句「嗩吶是吹給自己聽的」後便沉沉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