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家長,是學校教育最無能、最失敗、最拙劣的一種懲戒方式!

2020-12-28 劍鳴濤聲

這兩天,全網被湖北武漢江夏一中那個14歲男孩墜樓身亡的消息刷了屏。

事情的經過是:2020年9月17日下午,E省W市江夏區一中初中部九年級14歲男生張某銳,在教室與另兩名同學玩撲克牌,班主任請三名學生家長到校配合管教。學生張某銳在五樓走廊被母親扇耳光後,乘人不備爬上女兒牆一躍而下,附近同學曾試圖阻攔,未來得及,最終不治身亡。

看到這則新聞,作為一名教師,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的心情十分沉重!為孩子,為家長,更為學校!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每個孩子都是一條鮮活的生命!每個孩子更是一個有尊嚴的個體!

尤其是今年春天,武漢遭遇了百年未遇的新冠肺炎疫情。如花綻放的生命躲過了那樣慘烈的疫情,卻沒能躲過生身母親的一記耳光!如此悲慘的結局,怎不叫人痛心?我估計,那位「虎媽」現在一定是痛不欲生,腸子早悔成青的了!

發生如此慘烈的惡性事件,愚以為,涉事學校和當事班主任絕對是罪魁禍首,難辭其咎!我估計,那位班主任如果當初知道叫家長後果會如此嚴重,說什麼他也不會這樣做的!

在筆者看來,學生在校違反了校紀班規,叫家長絕對是最無能、最失敗、最拙劣的一種懲戒方式!黔驢技窮,欲速不達,適得其反!

為什麼這樣說呢?

眾所周知,教育有三種表現形式: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學校教育——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社會教育——社會是一所沒有圍牆的大學!因為,孩子是家庭的,學生是學校的,人才是社會的!成功的教育,絕對是家庭、學校和社會緊密結合、密切配合、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有機統一體!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各種教育形式可以相互取代,可以相互推諉扯皮,把孩子像皮球一樣踢來踢去!恰恰相反,三種教育形式,各有各的職責和使命:家庭教育對孩子產生的負面影響,需要通過學校教育予以彌補和矯正;如果學校教育不成功,學生進入社會後,出了問題,那就只能讓法律法規去匡正過失,讓殘酷的現實、沉痛的教訓成為活生生的教材,讓社會生活成為課堂,去讓浪子回頭了。

可是,在這起墜樓事件中,涉事班主任卻把「叫家長」當做尚方寶劍,當做殺手鐧來使,錯誤的以為,叫家長是對孩子最有力的懲戒和教育。殊不知,這豈不是將學校教育等同於家庭教育了嗎!這是在走教育的回頭路啊!如果事事叫家長,如果學校教育等同於家庭教育,那麼要你學校,要你教師幹什麼?

再說,在當前這種社會背景和教育環境下,家長已經是最慘的受害者了!所有學業上的事情需要家長參與,督促學習,檢查落實,籤字回執,一旦做得不到位,還有可能遭到教師臭罵;所有育人上的難題,如果再一味的推給家長,那麼家長就極有可能出現精神崩潰,走向極端!因為,家長也是凡身肉胎不是神啊!家長也需要工作、休息和調節,一味折騰家長,讓家長情何以堪?

我不知道涉事家長是不是第一次被班主任叫到學校,但我相信,這位家長在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上絕對是傷透了心!如若不然,何至於此?

當前教育現狀的最大悲哀,或者說最可怕的事情,用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先生總結的兩句話來概括就是:一群不讀書的教師在拼命教書,一群不讀書的父母在拼命育兒 !在今天的作文評講課上,在講到「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這個問題時,我對學生講:我想在俞敏洪先生這兩句話後邊再加上一句:

一群不讀書的學生在拼命學習!

因為教師不讀書,不具備教育智慧,遇到棘手的問題,只好簡單粗暴——叫家長!

因為家長不讀書,不具備教育智慧,遇到棘手的問題,只好簡單粗暴——扇耳光!

因為學生不讀書,只會被教師強硬灌輸,被教師禁錮在題海裡,很悲慘的成了做題機,考試器,體會不到學習的絲毫樂趣,只覺得索然無味,百無聊賴,了無興趣,只好簡單粗暴——在教室裡打撲克!

但即使是在教室打撲克,也絕對不至於叫家長!託爾斯泰說過:「年輕人犯了錯,連上帝都會原諒的!」殺人也不過頭落地,多大一點兒事啊!

如果是在教師的課堂上出現了打撲克事件,應該檢討的首先是教師:你的課堂為什麼吸引不了學生?如果是在課間休息時間在教室裡打撲克,更不應該大驚小怪,畢竟,初中生還是個孩子,未成年,沒有必要無限上綱上線!

可是現在……

可能有讀者會說,你怎麼對學校、對教師有這麼大的成見呢?你自己不是就在學校,就是教師嗎?是啊,給你講一件小事——

近來參加「文創」志願者活動,我們承包的路段有所小學校,上下學的時候,學生和負責接送的家長人山人海,水洩不通。在等待學校開門、孩子放學的時間,有家長悠閒地吐著煙圈,然後將菸頭隨手一扔;而孩子們則把手裡的零食包裝袋乃至吃剩的零食等,扔得到處都是!

更糟糕的是:孩子扔垃圾,家長聽之任之,老師視而不見;家長扔垃圾,覺得自然而然,無傷大雅!小孩子,正處在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關鍵時期,不從小事做起教育孩子懂規矩,知敬畏,這是學校的失職,教師的失職,家長的失職!無論何時,成長永遠比成人重要,成人永遠比成才重要,成才永遠比成績重要!

而我們現在的悲哀,恰恰是將這一規律翻了個個兒!

學校教育可以懲戒,但不包含叫家長!叫家長,是學校教育中最無能、最失敗、最拙劣的一種懲戒方式!不知您以為然否?

相關焦點

  • 「打罵」教育孩子,是家長最無能的教育方式,孩子犯錯後應這樣做
    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總會有不聽話的時候,每當孩子調皮搗蛋時,家長就會非常生氣,有些家長甚至會對孩子動手,而這些家長還十分贊成打罵教育,因為打罵教育對於他們來說是最省時且最有效的方式,哪個孩子被揍後不立馬變乖?
  • 越是無能的家長,越喜歡用打罵的教育方式來教育孩子
    事情是這樣的:孩子在班上和同學玩撲克時,被班主任發現了,於是就讓孩子叫了家長來學校。這本來不是什麼大事,但是這位男孩的母親來到學校後,直接打了男孩一巴掌,甚至還掐住了男孩的脖子,對其進行了非常粗暴地對待。
  • 學校、教師可實施教育懲戒!教育部頒布《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
    《規則》首次對教育懲戒的概念進行了定義,規定教育懲戒是「學校、教師基於教育目的,對違規違紀學生進行管理、訓導或者以規定方式予以矯治,促使學生引以為戒、認識和改正錯誤的教育行為」,明確教育懲戒不是懲罰,而是教育的一種方式,強調了教育懲戒的育人屬性,是學校、教師行使教育權、管理權、評價權的具體方式。
  •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老師家長間應達成懲戒教育共識
    記者注意到,此次頒布的《規則》,首次對教育懲戒的概念進行了定義,規定教育懲戒是「學校、教師基於教育目的,對違規違紀學生進行管理、訓導或者以規定方式予以矯治,促使學生引以為戒、認識和改正錯誤的教育行為」,明確教育懲戒不是懲罰,而是教育的一種方式,強調了教育懲戒的育人屬性,是學校、教師行使教育權、管理權、評價權的具體方式。
  • 家長打罵孩子是最失敗的教育方式,孩子這些部位真的不能打
    中國有句俗語叫:黃金條下出好漢,不打不成才。其實這句俗語是非常錯誤的一個觀念。一些家長因為舊習的原因,依然相信孩子就是要用打才能成才的。而另一部分家長不信這句話,但是日常中卻還是免不了要被孩子惹來想打他。打罵孩子是最失敗的教育方式。
  • 把握好教育懲戒的尺度與溫度
    2021-01-14 09:08:07 | 來源:人民法院報 | 作者:陳廣江    日前,教育部在前期廣泛調研、公開徵求意見基礎上,制定頒布《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
  • 對「熊孩子」有必要使用適當的「教育懲戒」
    沒有規則之前,懲戒學生是一種「逆風潑水」行為,弄不好就會「溼」自己一身。遇上溺愛型家長,教師懲戒他們的寶貝,他們一「告狀」,學校定要出面安撫,教師就成了「風箱裡的老鼠」。現在有規則撐腰了,可用好它亦非易事。最終的落腳點是教育好學生從廣大學生家長的角度出發,我們很容易了解教育懲戒權的實際意義。
  • 教育部明確禁止中小學教師7類不當教育行為 教育懲戒定義是什麼?
    《規則》第一次以部門規章的形式對教育懲戒做出規定,系統規定了教育懲戒的屬性、適用範圍以及實施的規則、程序、措施、要求等,旨在把教育懲戒納入法治軌道,更好地推動學校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 教育懲戒有「法」可依
    長沙市開福區檢察院員額檢察官孫帷韜告訴記者,《規則》第二條明確規定,教育懲戒是指「學校、教師基於教育目的,對違規違紀學生進行管理、訓導或者以規定方式予以矯治,促使學生引以為戒、認識和改正錯誤的教育行為」,這一規定首先明確了教育懲戒的屬性,其是在教育過程中發生的,學校、教師行使教育權的一種具體方式,而不是單獨賦予學校、教師一種權力。
  • 教育路上,最不該缺席的是家長,最不該嬌慣的是孩子!(再忙也要讀一讀)
    父母高質量的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教育是三位一體的,學校 、家庭和社會缺一不可,但比重各不相同。100%的教育=30%學校教育+20%社會教育+50%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始終在孩子成長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最棒的教師是父母,最好的學校是家庭。經常有這樣的父母,年輕時顧不上孩子,年長了又離不開孩子,可親子關係的裂痕已經存在,無法修補。我們總想給孩子最好的,卻不知道,孩子最需要的只是父母的陪伴!父母是孩子的整個世界,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孩子的整個世界都是灰暗的!
  • 中小學家長請注意,以後這些手段將成為教師合法懲戒權!
    這一套教書方式,雖然刻板,更無科學有效可言,但是流傳幾百年。無數文豪、高官、歷史名人,都是在這一套教育方式中,成長成才。距離咱們最近的大家所熟知的名人,例如:魯迅、郭沫若等,都有少年時被戒尺懲戒的經歷。
  • 打罵是最無能的教育,孩子犯錯,聰明家長用6句話搞定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犯些錯誤,而很多父母不管事情的緣由,就對孩子打罵一頓,教育一番。然而父母這樣的處理方式,不僅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而且往往事情還得不到解決。那麼孩子犯錯,父母到底該如何處理呢?不要批評,只要六句話就搞定。
  • 「打一頓就好了」是最扯淡的教育方式
    哭聲、叫罵聲、摔東西的聲音震的我們睡不著覺。其實很想上去找那對家長商量一下,但是真的不敢,就放棄了。說真的,這種教育方式真扯淡。孩子不寫作業,打一頓;孩子玩遊戲,打一頓;孩子回來晚了,打一頓。一頓一頓又一頓,孩子沒長進,家長勁兒大了不少。真是服了,今天就說說教育問題吧。
  • 教育部門出手了,老師懲戒學生合法
    曾幾何時,老師被譽為是播撒教育種子的園丁,和傳播知識的工程師等。但是在當前家校關係日益激化的環境下,負責任的老師可能正在被「扼殺」!京譽君前不久,在教育圈聽聞了這樣一件事。一位老師因為孩子不聽課,用格尺打了他。孩子回家之後告訴家長,家長大火,衝到學校鬧事。
  • 開學季,教師懲戒權再引熱議
    走訪懲戒已存在,多為罰抄、罰站和全國各省市一樣,教師懲戒權在株洲家校圈中,一直是個熱議話題。城區多家學校校長在接受採訪中說,懲戒在校園裡確實存在,最常見的是罰抄、罰站。孩子向家長告狀,家長往往就來學校找麻煩,教師就要被學校批評和處罰。實際上,教師如果面對調皮的學生,採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反而更不利於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各方觀點家長袁毅華:適度懲戒有利於學生成長說實話,我小時候比較調皮,經常被老師懲戒。
  • 教育懲戒權 教師敢管還要善管
    去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已提出制定實施細則,賦予教師懲戒權。新學期將至,教育懲戒權再度成為熱點話題。《廣東省學校安全條例》在全國率先以立法形式賦予教師教育懲戒權,並用專章規定具體內容,於9月1日起施行。
  • 老師遭家長控訴:動不動就叫家長,管不了學生就別吃這碗飯!
    最近就有網友公開在社交帳號上發文痛斥老師「叫家長」的行為,語言犀利毫不客氣。孩子在學校犯了錯,一般老師會批評教育,如果孩子知錯就改,態度誠懇,那後面基本就沒有什麼麻煩事了。可惜這樣的孩子只是少數,大多數孩子並沒有這麼讓人省心,批評教育對一些調皮搗蛋的孩子來說,簡直就是隔靴搔癢,大多是當面低頭過後我行我素,完全不把老師的批評看在眼裡,該怎樣還是怎樣。三番五次如此,老師又不能對學生進行更進一步的懲戒,那就是引火燒身,只好藉助於家長的力量來教育孩子。
  • 為維護師道尊嚴,教育廳明確地發聲:為教育懲戒中的教師撐起了腰
    前些時候,廣東省教育廳制訂的《廣東省學校安全條例》開始實施,明確了教師擁有懲戒權。《條例》中還明確規定了教師懲戒權的界限——可適當管束、懲戒,但不得辱罵、體罰、侮辱人格尊嚴。教育必須要有懲戒,因為它是教育的必要手段之一,但是在現實的語境之下,使用教育懲戒權的教師卻是越來越少。許多教師,儘管知道教育需要懲戒,但是到了教育學生的時候,他們還是選擇了當和事佬,而且這種情況有愈演愈烈之勢。為什麼許多老師選擇無視教育懲戒這個手段呢?現實的原因就是,你有了脾氣,往往就會控制不住自己的衝動。
  • 電影《老師·好》 | 那個管你最狠的老師,其實愛你最深!
    說起于謙,首先想到的是「抽菸,喝酒,燙頭」。但電影電影《老師·好》裡他變成了一個作風嚴肅的老師,苗宛秋。《老師·好》的導演張欒說:「拍攝《老師·好》的初衷,就是見到了如今很多失敗的師生關係情景,所以想談談記憶中的老師形象。」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一種現象:今天99%的老師是不敢懲罰學生的。
  • 家長亂撒脾氣對孩子沒有好處,怎樣的批評方式是最合適的
    這真的讓我們太多家長反思,自己批評孩子的方式到底對不對?自己的教育方式有沒有問題?如何批評孩子才是最合適的? 不置可否的是,家長批評孩子是分時機,分動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