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人都被《希區柯克懸念故事集》騙了!

2021-02-21 電影套盒

初中時,買過一本《希區柯克懸念故事集》。很長時間裡,在我心裡,希區柯克都只是個寫懸疑小說的。直到後來看了不少電影,驚呼:希區柯克原來還會拍電影!

當那些懸疑故事漸漸從記憶裡淡去,我便認為他的電影比小說好看。怎麼也沒有懷疑過《希區柯克懸念故事集》竟和希區柯克一點關係都沒有。畢竟,白紙黑字不會騙人吧!

 

然而,我們還真的被書給騙了,這裡面沒有一篇小說出自希區柯克之手!


冠以《希區柯克懸念故事集》等書名的書籍,是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出現的。出版社不一,但大多數書封面上都標著「(英)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著」或者「(美)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著」(1956年後,希區柯克擁有英國與美國雙國籍)。除了這些書籍,各類期刊雜誌上「希區柯克著」的小說更是屢見不鮮。

據歐美希區柯克研究者記載,希區柯克平生創作過的唯一一篇小說名叫《蒙蒂·沃利謀殺案》(The Murder of Monty Woolley),刊載於1943年的《Look》雜誌上。

那麼,國內出版商的偷梁換柱式命名是怎麼來的呢?

 

首先,是來自希區柯克執導的電影,以及《希區柯克劇場》(Alfred Hitchcock Presents)和《希區柯克時間》(The Alfred Hitchcock Hour)等電視劇集。


希區柯克執導的很多影片都改編自小說,如《牙買加旅店》(Jamaica Inn,1939)、《蝴蝶夢》(Rebecca,1940)、《後窗》(Rear Window,1954)、《群鳥》(The Birds,1963)。這些電影的原著小說都品質不俗。

《希區柯克劇場》從1955年開播,製作了7季,播放至1962年,每集半小時,總共有268集,其中只有17集是希區柯克親自執導的,但希區柯克本人會在每集的首尾出現。

《希區柯克時間》每集1小時,從1962年播放至1965年,共有3季93集。

這些劇集好看,原因在於製作團隊在各種雜誌上網羅精彩的短篇小說,再由他人或原作者改編成劇本。其中有些小說作家與希區柯克有長期合作,如亨利·斯萊薩(Henry Slesar)總共為40多集劇集承擔了原著或劇本改編的工作。

另外,在1985年至1989年之間,還有4季76集的《新希區柯克劇場》被製作出來,但與希區柯克本人無關。

第二個來源是美國偵探小說雜誌《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偵探小說雜誌》(Alfred Hitchcock's Mystery Magazine,在業界被簡稱為AHMM。

1956年,H.S.D.出版公司與理察·E.戴克獲得希區柯克的授權,使用他的名字來冠名雜誌。當時每期雜誌上都有一篇署名為希區柯克的導讀,但實際上是其他作家代寫。

首期AHMM於1956年12月出版,雖然出版方幾經易手,但一直延續至今,如今的雜誌主編已是第4任。這本雜誌刊登的偵探小說中,有不少被《希區柯克劇場》等節目選中,拍攝成電視劇集。

第三個來源便是希區柯克冠名的各種短篇小說集了。希區柯克早在四十年代就與書商合作,以他的名義出版各種「希區柯克編選」的小說集,通常書的前面會有署名為希區柯克的導讀文章,但實際上這些書的編輯工作都由他人完成,導讀也是由人代筆。

據考證,這類書中最早的一本是1941年在英國出版的《了不起的偵探口袋書》(The Pocket Book of Great Detectives),書中有希區柯克署名的導讀。

這類小說集有很好的銷路,從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這類集子出版不斷。《希區柯克偵探小說雜誌》編輯部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版了27種雜誌精選集。

可以說,因為希區柯克有著極高的聲譽,所以愛讀懸疑故事的讀者認準了「希區柯克」這塊牌子。但這只是一種營銷方式,雜誌並不會將小說家的作品都安在希區柯克頭上。那些小說集上都清晰地列明了每篇小說的作者。

國內出版的這些打著希區柯克名號的小說集來源大概就是以上三種渠道。翻譯者與出版方隱去原作者的名諱,讓廣大讀者誤以為那些小說是希區柯克的作品,最主要的用意是規避購買原作版權的費用。

而且,光從譯本很難反推得知原作信息,而且「編譯者」往往對作品內容進行改動。譬如《希區柯克懸念故事集》中有一篇《扒手》,是美國小說家比爾·普洛奇尼發表於1970年8月AHMM中的短篇《普勒酒店內的三隻手》(A Dip in the Poole),但人物姓名與地點名稱均有改動。

同一套書中的《第八個受害者》系則為傑克·裡奇的名作《#8》;《懲罰》是普洛奇尼的作品《不完美的犯罪》(The Imperfect Crime),它們的原文均發表在AHMM上。

這些編譯出的小說更成為另外一些故事集抄襲的對象,於是以希區柯克冠名的各類懸疑小說層出不窮,蔚為壯觀。

然而,還是有極少數書籍透露出作者並非希區柯克,比如《希區柯克喜歡的懸念小說》。譯林出版社的《兇案畫像錄:希區柯克精選懸疑小說集》,則在封面上註明了「希區柯克編選」。

然而,這一大批《希區柯克懸念故事集》類小說確實誤導了許許多多讀者,而他們中的一大部分,都未曾看過希區柯克執導的電影。如果希區柯克先生得知自己在中國竟有一批讀者粉絲,不知會作何感想?

相關焦點

  • 《希區柯克故事集》講述善惡終有盡頭的故事
    希區柯克故事集講述了一個又一個小故事。有懸疑,超越自然等這些題材組成,每一集都有導演本人在開始講述一段話,一直到故事講完之後又有他進行總結,全篇十分的短小精悍,卻十分有新意。他的整體劇情沒有沒有人們印象中的那麼可怕,只是將懸念藏於其中,他的一些反轉很值得現在的編劇進行學習。
  • 電影圖解:《姐姐》希區柯克懸念故事集
    我發現美國人說話,不是高昂下巴,就是擠壓下巴。大概是代表了兩種性格吧?這個愛瑪一說話就非得擠出個雙下巴才行。希區柯克也這樣,他的雙下巴都快成三個了麗茲趕走了內爾後的眼神,還真讓人心疼呢!一個混帳的父親,毀了兩個親生女兒的人生!相比來說,愛瑪還是會生活得幸福的,因為她什麼都不用操心,自然有人幫她處理好……她甚至都不明白自己做了這些的後果!而麗茲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 希區柯克是個小說家?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市面上出現了不少《希區柯克懸念故事集》等書名的書籍,出版社不一,但大多數書封面上都標著「(英)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著」或者「(美)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著」(1956年後,希區柯克同時擁有英國與美國國籍,所以才有國籍上的不同標註法)。
  • 電影圖解:《最後的咖啡》希區柯克懸念故事集
    雖然主題老套,但演員還是不錯的,男主帥,女配美,女主麼,善良賢惠……由於希區柯克在家隔離,我們就不請他了,直接開始講故事:希區柯克是不是不喜歡小孩啊?好多老夫老妻都沒有孩子的這是很多普通婚變夫妻的程序,所以,我們總是發現,小三總是那麼善解人意溫柔體貼,而原配在他(她)的襯託下就顯得「潑婦」了些,而這,也正是每一個小三都想要的吧?!
  • 《驚魂記》——懸念電影大師希區柯克的代表作品,細思極恐。
    驚悚懸疑電影作為獨立一個電影類型,與恐怖電影和魔幻電影有著本質的區別:恐怖片主要是以令人恐懼視覺畫面和強刺激的聲音營造恐怖效果,主要還是對人感官上的直接刺激而產生現影興趣,而驚悚類影片則是更多的以寫實手法設置精神上的懸疑讓人產生心理上的震撼與心跳加速的感覺。
  • 格蕾絲·凱利居然騙了希區柯克!
    打那以後,他就離開了華納兄弟公司,轉而與派拉蒙籤約,很快春風得意,不光由此在經濟上獲得極大好處,連體重都減了150多磅,從歷史最高峰的340磅降到189磅,獲得雅號「最苗條的懸念大師」。難怪他後來對特呂弗說:「我感覺創造力回來了,電池又充滿了電。」
  • 寫作分享|如何把懸念一玩到底?希區柯克是這樣幹的
    今天,研習君來聊一聊懸疑故事下的一個關鍵詞——懸念。研習君在之前的文《寫作乾貨:你們想要的「懸疑大法」來了》中提到過,懸疑小說有四大支柱:懸疑、懸念、衝突和驚奇,其中關於懸念有這麼一段話——在懸疑小說中,你應該努力製造威脅和危險,讓讀者在緊張的時候都在問「為什麼?」「然後呢?」產生「擔心並好奇」的心理。
  • 【試讀】《希區柯克電影製作大師班》你希望講一個怎樣的故事?
    正如希區柯克在《群鳥》和《豔賊》中的助理導演吉姆•布朗(Jim Brown)所說,希區柯克常說展示一件事情並不是為了純粹的展示,而是為了震撼觀眾或者創造反應和爭論。他的真正意思是「不在於故事,而是你對故事做了些什麼事情,是你處理的方式。我發現很多人看電影只看故事的內容,似乎從來沒發覺你所感受的是導演放進電影裡讓觀眾所體驗到的各種情緒,尤其對我而言,就是注入驚悚和懸念。」
  • 《愛德華大夫》:揭秘希區柯克電影價值體現及製造懸念的底層邏輯
    (1)總體懸念:浪漫愛情故事背後縈繞著重大陰謀,為影片增加厚重感總體懸念是指某種懸念自影片開始就已經展開,並自始至終貫穿全片,直到結尾才解開真相,讓人恍然大悟。實際上,總體懸念是圍繞故事所講述的主題設置的,同時也是故事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在《愛德華大夫》中,導演給觀眾設置的總體懸念是「愛德華大夫究竟是誰殺死的」,而影片的主題則是「J.B與彼得森醫生的愛情故事」,主角們想要如願以償地走到一起就必須先解決愛德華大夫的死因問題。
  • 圖解│希區柯克懸念故事集——《復仇》,向世界懸念大師致敬
    說起希區柯克,大家應該不陌生,他的一生都在包裝懸疑,80歲生日的時候,朋友們為輪椅上的希區柯克慶生,這個時候他突然從輪椅上站了起來說:「這個時候我最想要的是一個包裝精美的恐怖。」他不僅是懸疑作家,還是電影導演,編劇和製片人,尤其擅長拍攝驚悚懸疑片,後續的一些優秀懸疑作品都有向希區柯克電影致敬的痕跡。而《希區柯克懸疑故事集》便是他自導的一系列懸疑故事集,每個小故事都或多或少包含了恐怖,懸疑,超自然等元素,每集開始都是由導演本人拉開序幕,等到故事完畢,又由導演本人閉幕總結。每個故事都很精彩,令人拍案叫絕。
  • 《房客》:讓希區柯克成為「希區柯克」
    時至今日,「希區柯克」這四個字,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名字,而是他特有風格的代名詞:「麥格芬」、懸念設置、金髮女郎、被誣陷的人、偷窺鏡頭等有一天,一位叫麥可鮑爾康的製片人問希區柯克,願不願意自己導演一部電影?於是希區柯克改編了桑蒂斯的一本小說,拍出了自己的處女作《歡樂園》。嚴格意義上來說,《歡樂園》並不是一部優秀的電影,故事十分離奇且幼稚。
  • 希區柯克最大的秘密
    在接連推出電影佳作的同時,他還提供冠名權製作了三季名為《希區柯克電視劇場》(Alfred Hitchcock Presents)的懸念劇集。這套劇集的製作幾乎和希區柯克本人沒有關係,他只是負責在片頭念上一段別人為他準備好的聽起來無比聳動的導語。當然他偶爾也會導一兩集,但每集花費的時間絕對不會超過三天。
  • 懸疑大師希區柯克經典電影盤點
    希區柯克在恐怖片和懸念片這兩個領域裡都是當之無愧的開拓者,對於電影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作為世界公認的恐怖大師,他創造了「驚悚文藝片」這一電影類型。他把驚悚、懸疑等元素融進純粹的恐怖之中,再通過剪輯、音畫配合等手段把恐怖片提升到了藝術電影的高度。
  • 希區柯克電影中的小花招
    簡單來說,麥格芬就是電影中的一個花招、噱頭,比如人人都要爭奪的寶藏,好人要保護而壞人要去搶的機密文件,或者是人人口中的大人物,這些物品、目標和人物,都是電影的關鍵契機,推動情節,更重要的一點,在電影的最後,人們會發現,這些東西和人其實是不存在的,或者說沒有什麼意義的。我們來看看希區柯克自己是怎麼解釋的。
  • 希區柯克:減肥很難,但我更怕孤單
    世界一變再變,媒介一換再換,電視臺和電影院都快被Netflix「趕盡殺絕」了,希區柯克驚悚片的魅力卻絲毫都沒減少。 跟著Voicer偵破10個關於他的秘密,一起重新認識這個聰明絕頂、無所不能的胖子。
  • 看「懸疑大師」希區柯克的電影藝術
    《精神病患者》又名《驚魂記》,是由希區柯克導演的恐怖驚悚電影,在IMDb排名第41位,以其動人心魄、吊人胃口的懸念手法著稱於世。它的創造者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世界頂級懸念大師、電影藝術大師,他代表了一種電影手法的精神,創造並完善了製造懸念的藝術。希區柯克不僅是藝術大師,還是娛樂片高手,他的經典之——《精神病患者》正是一部身非藝術與商業的電影。
  • 希區柯克逝世40周年:「恐怖大師」的純粹電影
    這就是為什麼說他深得講故事的精髓,若任何事物只是為了襯託其他事物,那麼美學本身就未必具有開創性,但希區柯克堅持一種美學敏感性,打亂了這種劇本性,這正是他作品的生命力所在。希區柯克的所有電影都展現了它們應有的模樣,不一定說最終的電影效果正是電影導演想要呈現的效果,這些為了推動敘事所做出的的決定,他所採用的都是最佳的敘事方法,他的作品裡沒有一個選擇讓人覺得是隨意或無意的。
  • 希區柯克的故事板
    希區柯克的故事板是他電影成功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關鍵和精髓,他是把故事板發揮到極致的導演之一。
  • 希區柯克與《驚魂記》
    這位世界公認的大師級導演在懸疑片和恐怖片這兩個領域裡都是當之無愧的開拓者。他幾乎一生都在致力於懸疑電影的創作,不但突破了好萊塢製片制度的束縛,而且創造並完善了製造懸念的藝術,已然成為了「懸疑」二字的代名詞。
  • 從「製造懸念」到「英式幽默」,解析希區柯克的《三十九級臺階》
    文:宿夜花在我們談論希區柯克的作品之時,通常情況下,會先入為主地討論「好萊塢時期」的希區柯克,其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作《後窗》、《驚魂記》、《迷魂記》正是在50年代的美國影壇創造的。而當系統地了解希區柯克的作品體系時便會發現,進入好萊塢之前的希區柯克,在英國影壇已經頗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