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定位:國家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國際化大都市
●目標任務:全國經濟中心、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國家商貿物流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區域金融中心
□楚天都市報記者 李月媛 通訊員 陳雅嵐
18日召開的武漢市委十三屆十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武漢市委關於制定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規劃建議》)。19日,中共武漢市委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解讀全會相關精神。
加快打造「五個中心」
武漢市的《規劃建議》提出緊緊圍繞國家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的總體定位,錨定打造五個中心、建設現代化大武漢的目標任務。五個中心即加快打造全國經濟中心、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國家商貿物流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區域金融中心。
打造「965」產業集群
《規劃建議》提出緊緊咬住建設國家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明確打造「一中心、三高地」:建設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產業創新高地、創新人才集聚高地、科技成果轉化高地。
在加快發展新產業方面,提出「965」產業集群發展思路。9大支柱產業包括:「光芯屏端網」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製造和服務、大健康和生物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智能建造、商貿物流、現代金融、綠色環保、文化旅遊;6大新興產業包括:網絡安全、航空航天、空天信息、人工智慧、數字創意、氫能;5個未來產業包括:電磁能、量子科技、超級計算、腦科學和類腦科學、深地深海深空。
主城做優、四副做強
《規劃建議》聚焦武漢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創新性提出加快構建「主城做優、四副做強、城鄉一體、融合發展」的空間發展布局。
主城做優:中心城區以兩江四岸為核心,推動三鎮聚合均衡發展。四副做強:加快建設光谷副城、車谷副城、臨空經濟區副城、長江新區副城,形成高質量發展重要引擎。城鄉一體、融合發展:加強主城與副城、副城與副城之間的協作聯繫,實現一體發展、協調發展。
強化武漢「一主引領」龍頭作用,提出「一城、一圈、一群、一帶」的總體部署。「一城」就是做大做強武漢自身。「一圈」就是發揮武漢輻射引領作用,帶動武漢城市圈升級發展。「一群、一帶」就是要強化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地位,加強與長沙、合肥、南昌等兄弟城市協同合作,合力推動長江中遊城市群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
武漢城市圈1小時通達
《規劃建議》提出打造12分鐘文體圈、15分鐘社區便民商業生活圈,10分鐘醫療急救圈;構建武漢城市圈1小時通勤、長江中遊城市群2小時通達、全國主要城市3小時覆蓋的綜合交通網;構建城市風道、綠道、水道,建設百裡長江生態廊道,打造防汛岸線、生活岸線、生態岸線、景觀岸線,建設溼地花城和世界濱水生態名城等,在推動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改善人民生活品質。
構建「超米字形」高鐵網
為打造交通強國建設示範城市,《規劃建議》提出了「12345」交通發展的基本構架。
加快建成「超米字形」高鐵網絡、長江中遊航運中心、國際航空門戶樞紐,建設聯貫長江經濟帶、聯接「一帶一路」、聯通世界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兩向通道即堅持「陸路向西、水路向東」戰略,構建向西拓展、向東延伸的中部國際直達陸海聯運大通道。
三層樞紐即建設三個層次的綜合交通樞紐。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重大樞紐,完善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樞紐,打造一批具有區域帶動力的重點樞紐。
四網支撐即構築航空、航運、鐵路、道路支撐的綜合立體交通網。
五個體系即健全便民利民市域交通運輸體系。構建高品質的基礎設施體系,構建高水平的公共運輸體系,構建高質量的慢行交通體系,構建高效率的城市配送體系,構建高層次的數字交通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