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錢幣見證歐亞王朝更迭

2020-12-23 中國社會科學網

  圖1 薩珊王朝的俾路斯銀幣(正背面)

  圖2 嚈噠王朝仿俾路斯式的銀幣(正背面)

  圖3 嚈噠帝國底圖

  圖4 薩珊東部靠近貴霜西部的呼羅珊地區鑄造的第納爾金幣(正背面)

  圖5 佛像與菩薩像背後的火焰紋

  ■上海 姚旭東

  薩珊王朝(226—651)又譯薩桑王朝,位於今伊朗一帶。薩珊王朝系古代波斯最後一個王朝,因其創建者阿爾達希爾的祖父薩珊而得名,是波斯在公元3世紀至7世紀的統治王朝,亦是波斯自阿契美尼德帝國之後的首次統一,即波斯第二帝國。公元226年,薩珊王朝滅帕提亞王朝後建立了中央集權的新波斯帝國,長期與貴霜、拜佔庭帝國、嚈噠人作戰,疆域常有變化,但一直控制著伊朗高原屬於今天伊朗的部分、今屬伊拉克的兩河流域以及今土庫曼斯坦南部、阿富汗、巴基斯坦西部的大片地區。薩珊王朝崛起時,瓦解了當時已趨末路的貴霜帝國,後又長期與嚈噠及拜佔廷爭霸。

  波斯薩珊是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絲綢之路」上與中國交往最為頻繁的「絲路古國」。薩珊王朝曾十多次派遣使者前來長安,長期留居在中國內地的波斯人多達數千人。在許多史籍中,波斯人往往被描繪成帶有傳奇色彩的異域人物,波斯商人以能識別珠寶出名,常致巨富。唐代留居長安的波斯人,仕官者任四品至七品的薩寶府官,也有任武官等顯職。圖1所示是一枚薩珊王朝的俾路斯銀幣。正面為當時國君的側面像。背面是薩珊王朝的國教瑣羅亞斯德教的圖案:正中為祭壇聖火,兩邊各有一名持仗的麻葛(祭司)佇立。這是上古時期中亞最古老的宗教,早在晉代就已傳入我國,史稱祆教、火祆教等,蓋因其教義主崇拜火為根本特徵,據傳是由於伊朗中亞一帶盛產石油天然氣,古人不解其用,只知點火即著,因此認為是造物賜予的神火,進而發展出了教義崇拜。瑣羅亞斯德教相信:至高神阿胡拉·馬茲達創造了七大善物,分別是天空、大地、水、植物、動物、人和火。至今,7這個數字在具有波斯文化底蘊的族群裡面仍然具有吉祥的意義。

  據出土文物證明,瑣羅亞斯德教至少在公元前1100年就已在兩河流域和今伊朗地區流行,在公元前550年—前330年,成為波斯帝國的國教,並在薩珊王朝臻於全盛,傳播到中亞廣大地區。而上古波斯早已有密特拉(太陽神)信仰,崇拜聖火也就是光明之神當屬自然天成。時至今日,在穆斯林佔人口95%的伊朗本土,仍有少數的拜火教徒恪守祖先的宗教,在伊斯蘭世界維繫古老的波斯文明。因為他們不和外界通婚,保留了古波斯語,因而成為比其他伊朗人「更純正的波斯人」。

  而嚈噠是古代生活在歐亞大陸的遊牧民族。公元425年,嚈噠西出阿爾泰山,進攻薩珊王朝駐中亞的總督,此地本來是月氏人地區。公元560年,嚈噠徹底徵服中亞、印度,月氏人地區隨之改名為「粟特」,又名「溫那沙」。公元560年之後,嚈噠人在原來薩珊中亞省(原貴霜帝國),比照貴霜帝國,建立國家。嚈噠王朝在公元4世紀中葉至6世紀中葉曾經獨霸中亞和北印度,因處於聯結中國、印度、南俄商道之中心,商業極為繁榮,但沒有一個民族的來龍去脈比嚈噠人更令人費解。由於嚈噠本身沒有留下歷史記載,所以中外史籍對之有多種不同的譯稱和異譯。古希臘和亞美尼亞學者稱之為嚈帶夷粟陀。中國古代稱「滑國」。近代西方學者更多使用「白匈奴」一詞,以區別俗稱「紅匈奴」的寄多羅匈奴人。

  嚈噠錢幣風格接近薩珊王朝,圖2所示即為一枚嚈噠王朝仿俾路斯式的銀幣。正面的王像頭戴盔帽,冠飾華麗,十分威武。背面也是祆教聖火壇及祭司圖案。此幣或屬傳世品,因其正面的人像已被磨損得平滑光禿、相貌難辨,且還有一個戳記砸上,證明其一直用到近代。這枚幣比圖1的薩珊幣要小些。嚈噠的鑄幣沒有自身特色,多以仿製其他貨幣為主。對於它的鑑別和解讀仍未定論,有時常與西突厥幣、笈多羅幣相混淆,因此也造成鑑別和解讀的困難。形式部分仿造薩珊幣,部分仿造貴霜幣。而嚈噠的歷史也比薩珊王朝要模糊得多,通常就知道它是和薩珊同時期絲路上的一個王國,並經常與薩珊王朝交戰,甚至連薩珊也一度臣服於它。公元567年嚈噠國被突厥、薩珊聯合攻滅,享國僅有百餘年。嚈噠人勇猛善戰,期間曾徵服康居、安息、疏勒、于闐等國。疆域東起蔥嶺、和闐,西達裏海,東北抵天山北麓,南到阿富汗中部及印度西北部(圖3)。至於嚈噠王朝是否也崇奉祆教,根據南北朝時的《梁書·西域傳》記載:其國事天神、火神,每日則出戶祀神而後食。這樣的零星記載能否作為他們信奉祆教的依據,還很難定論。

  其實從現存的錢幣實物來看,不僅是嚈噠會仿製他國風格的貨幣,事實上連薩珊王朝也有借鑑仿製別國風格貨幣的情況。公元350—400年,薩珊王朝佔領貴霜帝國的西部地區,鑑於貴霜傳統的金幣在絲路地區貿易中的巨大影響,因此發行了兼具貴霜和薩珊特色的貴霜—薩珊金幣,薩珊君主採用貴霜式傳統站像。圖4所示就是薩珊東部靠近貴霜西部的呼羅珊地區鑄造的第納爾金幣。該幣直徑34.63毫米,重8.29克,約公元325—350年期間發行。正面為貴霜式的盛裝國君霍爾米茲德一世站像,其兩個小腿之間是佛教的卍字吉祥符標誌;背面是印度的溼婆神手持三叉戟和神牛南迪的形象。可見由於貿易以及戰爭的作用,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的交流融通,促使貨幣也在相互影響與借鑑,所以在實物上就有了體現。

  而祆教傳入我國可是不爭的事實,南北朝時的很多皇帝和貴族都是虔誠的信徒。拜火的信仰甚至都傳染給了佛教,最終連佛教也借鑑吸收了光明火焰的信仰元素,來裝飾佛菩薩身後的光圈,稱作火焰紋。這種裝飾風格一直沿用到今天,寺廟裡的佛像與菩薩像背後都有這樣的火焰紋,以示佛菩薩的偉大和崇高(圖5)。

  這幾枚金銀幣都屬於絲路貨幣,在一二千年前的絲綢之路上,無數的中外客商來來往往、穿梭貿易,東西方的貨物商品經過許多次的轉手交易,然後再到達對方的盡頭,價格都不知漲了多少倍。買賣的支付結算都是使用上述的貨幣,所以每個商人都要攜帶大量的金銀幣,由於年代久遠、戰亂頻繁,在當時絲路沿線就盜匪猖獗、危險重重,到今天古絲路附近都會有不少的錢幣被挖出來。雖然幾千年來的絲綢之路上有無數次的王朝更替與人口遷徙,其中究竟涉及到多少種錢幣至今沒有人能說得清,但這豐富的經歷賦予了絲路錢幣深刻的文化內涵和重要的歷史價值。以至於在學術界,有一種觀點傾向於將「絲綢之路」稱為「錢幣之路」。貿易的核心是商品交換,有了商品交換,自然就有錢幣流通。因此,「錢幣絲綢之路」的提法是成立的,內涵也是明確的。

  其實絲綢之路的東端一直是在變遷之中,南北朝時東端是在北魏的京都平城,即今天的大同市。以後又遷到了洛陽;在漢唐時期是在長安;最晚到遼代,也應是在遼國境內。之後絲路沒落,至宋代商賈皆走海路為主,從南宋開始海上貿易愈加發達,陸上絲路基本消失,直到元朝才稍有恢復。從西漢開闢的絲綢之路作為溝通東西方文明的通道,為中國帶來了大量的商品財富與金銀貨幣。須知中國古代銀礦由於品質低劣幾乎沒法開採,主要依靠銅礦,所以只能鑄造銅錢,因此我國古時的貨幣是採用銅本位的。

  而銀貨幣主要是通過外貿才能賺得到,用今天的觀念來理解:銅錢就如同當時的人民幣;銀幣銀子就是那時的外匯,而外匯是要靠日積月累才能的充裕的。由此可見我們的先人早就在積攢外匯了,而不是現代才有這樣的事情,這是中國人的本性使然。只不過陸上絲路運送的數量有限,以後的海路商道,船運的規模數量比之陸路要大得多,銀子自然來得更多,才會有銀本位的實施。而陸上絲綢之路其實就是中國賺取金銀貨幣或者說賺取外匯的發端,是絲路讓西方接觸到中國的絲綢、茶葉,而中國人開始賺來銀子,也接觸到了外來的貨品。這條商路存在發展了一千多年,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依然有著巨大的啟發意義和現實意義,值得更加深入地探索和研究。

相關焦點

  • 錢幣上的波斯薩珊與阿拔斯王朝
    薩珊王朝阿爾達希爾一世時期1第納爾金幣2009年發行的北京國際錢幣博覽會銀幣就出現了載有阿爾達希爾一世形象的錢幣圖案。224年,薩珊王朝的創始人阿爾達希爾一世(Ardashir I,224年-242年在位)戰勝安息王朝,建立了新的波斯帝國(又稱「波斯第二帝國」),他被波斯人尊稱為「眾王之王」。這枚金幣的正面即是薩珊王朝創始人的側面肖像,從創始人開始,薩珊王朝每一任國王都擁有自己的冠式,這也是薩珊王朝錢幣的辨識特徵之一。
  • 絲路古國用過哪些錢幣?玄奘都記在《大唐西域記》裡了
    近日,由歸元玄奘文化促進會、中國玄奘研究中心、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佛學論壇共同主辦,主題為「傳承玄奘精神,弘揚絲路文化」的首屆玄奘與絲路文化國際研討會及高峰論壇在西安、商洛舉行。研討會囊括現今玄奘與絲路研究領域的主流學術和文化專家,集結出版了《首屆玄奘與絲路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澎湃新聞·古代藝術」經授權刊發由貴州省博物館助理館員袁煒撰寫的《<大唐西域記>所見西域錢幣考》。作者通過考古資料、傳世文獻、出土文書和錢幣學來考證《大唐西域記》及《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所見西域錢幣。
  • 錢幣上的波旁王室 建歐洲最強王朝
    想要收藏好錢幣、幣章,僅僅靠喜歡、了解一枚錢幣是遠遠不夠的,而更需要的是了解與它有關的一段歷史,只有這樣才能使人更好得了理解其中更深層的含義
  • 歐亞絲綢之路的作用和意義有哪些?
    歐亞絲綢之路指的是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促進了歐亞非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 首先,絲路上的商隊從西方運來稀有動物、植物、皮貨、藥材、香料、珠寶首飾,再從中國運出絲綢、茶葉、瓷器等貨物,這些商品豐富了各國人們的日常生活。
  • 郭物丨最早的遊牧王國與草原絲路的開啟
    這一主題對我們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熟悉之處在於我們對絲路都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綠洲和沙漠區域的絲路,但是草原絲路開啟時間更早,幾乎沒有文獻記載,我們對其了解更少。近年來,隨著考古學的深入開展,草原絲路的相關研究成果豐碩,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更加細微、精彩和豐富的草原絲路景象。 接下來,由郭研究員主講。進入主題之前,郭研究員就「絲綢之路」一詞作了詳細介紹。
  • 「一帶一路」上的中國品質:重徵絲路,促進歐亞經濟文化交流
    在近日舉行的「寶沃一帶一路大使絲路行」活動啟動儀上,波赫駐華大使安東·裡爾表示。寶沃汽車集團總裁楊嵩(左三)、「一帶一路」大使論壇組委會執行主席李雲燕(右三)和各國駐華大使在啟動儀式上合影「寶沃一帶一路大使絲路行」活動由「一帶一路」大使論壇、波赫駐華大使館、寶沃汽車聯合舉辦。
  • 破譯會黨錢幣「隱語」
    這些藏品,均為中國錢幣學會會員、海南省海外留學歸國人員協會會長管月暉無償捐贈,是他在過去近20年間從世界各地苦尋收集的私人藏品。布展期間,他為每一套藏品寫下展陳文案,細述它們的年代背景、主要特徵、存世狀況和收藏價值,並將它們按照歷史發展順序進行陳列,引導觀眾從形態各異的錢幣中追溯朝代的興亡更迭,感受中華文化的傳承發展。
  • 紀錄片《從長安到羅馬》絲路商貿系列: 帶觀眾踏上一段絲路馬背上的奇幻之旅
    第一季中的第四系列「絲路商貿」以從長安到羅馬、從古至今的商貿往來與文化互鑑為主線,帶觀眾踏上一段絲路馬背上的奇幻之旅。有一條路,張騫走了24年,玄奘走了18年,班超走了30年,馬可·波羅走了20年。這是一條什麼樣的路?是什麼信念支撐著他們孜孜不倦地行走?這條路究竟擁有著怎樣的風光?又帶給世界什麼樣的意義?《從長安到羅馬》「絲路商貿」系列就以這樣一個充滿疑問的方式展開。
  • 北宋錢幣有哪些材質?怎樣辨別?
    據考古研究發現,宋代錢幣種類繁多,北宋的錢幣主要有以下四種:銅錢為主,另有白銀,鐵錢以及改變歷史的紙幣「交子」。宋代錢幣最大的特點就是年號和使用字體均很多,字體包含了篆書,隸屬,楷書,行書和草書,堪稱中國書法藝術的典範。在北宋時期,銅錢是除四川等地以外主要流通的貨幣。銅錢種類十分多,且具有7大特點:(1)年號錢基本固定下來。
  • 西夏王朝的錢幣,你知道多少?
    已知的西夏錢幣有夏義錢5種,漢義錢10種,共計15種,出土於今寧夏、甘肅、內蒙古等地區。 西夏錢製作工藝精美,文字清秀,錢幣輪廓規整,深受宋錢製作影響很深。 福聖寶錢
  • 絲路尋夢--吳剛畫展在香港開展
    人民網北京6月7日電 6月6日下午,由香港梁潔華藝術基金會主辦的《絲路尋夢---吳剛畫展》在香港精藝軒畫廊揭幕,中聯辦有關領導和香港文化藝術界、企業界、新聞記者等100餘人出席了開幕式。 在過去卅年裡,吳剛一直致力於繪畫絲綢之路。
  • 城讀 │絲路新史:確定世界中心的又一次嘗試
    本文是我的朋友、同事陳贇為公號「201圖書室(Socilibrary)」撰寫書評《絲路新史:確定中心的又一次嘗試》,城讀編輯徵得陳贇與
  • 王朝更迭,縱橫綠茵——MC賽季球員推薦(二)
    在FIFA ONLINE 4的版本更迭中,因為能力不夠或球員池數量較少,某些賽季卡更多像是玩家陣容中的調味和點綴。而如今,MC賽季的降臨無疑為玩家們打開了全新的大門:豐富的球員卡池、熱門球員大幅的能力提升,以及個別強力球員的全新加入······在這王朝更迭的序章,就讓小編幫你找到最適合的MC賽季球員,助你縱橫綠茵!
  • 中國駐哈大使張霄出席哈薩克斯坦國立歐亞大學「中國文化周」開幕式
    中新網努爾蘇丹12月24日電(記者 文龍傑)12月23日,由哈薩克斯坦古米廖夫國立歐亞大學舉辦的「中國文化周」開幕,中國駐哈大使張霄應邀以線上形式出席活動。未來,兩國還將繼續加強在公共衛生領域合作,共建「健康絲路」。張霄強調,疫情沒有阻擋中國前進的堅定步伐,中國經濟加快復甦。據國際金融機構預測,今年中國經濟增速有望超過2%,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事實證明,中國仍是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也仍是外資的優良「避風港」。
  • 錢幣告訴你!
    今天小易就從錢幣角度證明臺灣是屬於中國的! 明朝時期,福建沿海一帶的居民開始零星前往臺灣謀生,後來被荷蘭人和部分西班牙人佔領殖民,明末清初鄭成功打敗荷蘭人收復臺灣,結束了荷蘭38年的殖民,開始了明鄭氏王朝的統治,並鑄造永曆通寶。明鄭成功鑄永曆通寶
  • 比亞迪新年換新標隱含大動作 產品王朝更迭
    原標題:比亞迪新年換新標隱含大動作 產品王朝更迭   就在這2021年的第一天,國產品牌比亞迪發布了品牌的全新LOGO。
  • 20年——40屆,成都「錢幣交流會」砥礪前行
    成都歷屆錢幣交流會紀念卷如果說不以贏利為目的的交流會能夠連續20年每年成功舉辦兩屆,在四川成都,恐怕就只有成都市收藏家協會錢幣專業委員會具體承辦的「錢交會」了。第34屆秋委錢幣及古玩展覽交流會成都的「錢幣交流會」由四川省、成都市收藏家協會和金牛錢幣研究會共同主辦,成都市收藏家協會錢幣專業委員會具體承辦,一年兩次,不以贏利為目的。
  • 一根管子貫通絲路,上海音樂學院聚焦「絲路音樂文化」
    「絲綢之路上的複合簧管樂器」展覽現場11月28日至12月2日,第25屆國際傳統音樂學會(ICTM)專題研討會「絲綢之路上的複合簧管樂器」在上海音樂學院召開,「一根管子貫通絲路」成為主題。這也是繼2016年「絲綢之路上的抱彈魯特」之後,ICTM再次與上海音樂學院聯合主辦專題國際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