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薩珊王朝的俾路斯銀幣(正背面)
圖2 嚈噠王朝仿俾路斯式的銀幣(正背面)
圖3 嚈噠帝國底圖
圖4 薩珊東部靠近貴霜西部的呼羅珊地區鑄造的第納爾金幣(正背面)
圖5 佛像與菩薩像背後的火焰紋
■上海 姚旭東
薩珊王朝(226—651)又譯薩桑王朝,位於今伊朗一帶。薩珊王朝系古代波斯最後一個王朝,因其創建者阿爾達希爾的祖父薩珊而得名,是波斯在公元3世紀至7世紀的統治王朝,亦是波斯自阿契美尼德帝國之後的首次統一,即波斯第二帝國。公元226年,薩珊王朝滅帕提亞王朝後建立了中央集權的新波斯帝國,長期與貴霜、拜佔庭帝國、嚈噠人作戰,疆域常有變化,但一直控制著伊朗高原屬於今天伊朗的部分、今屬伊拉克的兩河流域以及今土庫曼斯坦南部、阿富汗、巴基斯坦西部的大片地區。薩珊王朝崛起時,瓦解了當時已趨末路的貴霜帝國,後又長期與嚈噠及拜佔廷爭霸。
波斯薩珊是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絲綢之路」上與中國交往最為頻繁的「絲路古國」。薩珊王朝曾十多次派遣使者前來長安,長期留居在中國內地的波斯人多達數千人。在許多史籍中,波斯人往往被描繪成帶有傳奇色彩的異域人物,波斯商人以能識別珠寶出名,常致巨富。唐代留居長安的波斯人,仕官者任四品至七品的薩寶府官,也有任武官等顯職。圖1所示是一枚薩珊王朝的俾路斯銀幣。正面為當時國君的側面像。背面是薩珊王朝的國教瑣羅亞斯德教的圖案:正中為祭壇聖火,兩邊各有一名持仗的麻葛(祭司)佇立。這是上古時期中亞最古老的宗教,早在晉代就已傳入我國,史稱祆教、火祆教等,蓋因其教義主崇拜火為根本特徵,據傳是由於伊朗中亞一帶盛產石油天然氣,古人不解其用,只知點火即著,因此認為是造物賜予的神火,進而發展出了教義崇拜。瑣羅亞斯德教相信:至高神阿胡拉·馬茲達創造了七大善物,分別是天空、大地、水、植物、動物、人和火。至今,7這個數字在具有波斯文化底蘊的族群裡面仍然具有吉祥的意義。
據出土文物證明,瑣羅亞斯德教至少在公元前1100年就已在兩河流域和今伊朗地區流行,在公元前550年—前330年,成為波斯帝國的國教,並在薩珊王朝臻於全盛,傳播到中亞廣大地區。而上古波斯早已有密特拉(太陽神)信仰,崇拜聖火也就是光明之神當屬自然天成。時至今日,在穆斯林佔人口95%的伊朗本土,仍有少數的拜火教徒恪守祖先的宗教,在伊斯蘭世界維繫古老的波斯文明。因為他們不和外界通婚,保留了古波斯語,因而成為比其他伊朗人「更純正的波斯人」。
而嚈噠是古代生活在歐亞大陸的遊牧民族。公元425年,嚈噠西出阿爾泰山,進攻薩珊王朝駐中亞的總督,此地本來是月氏人地區。公元560年,嚈噠徹底徵服中亞、印度,月氏人地區隨之改名為「粟特」,又名「溫那沙」。公元560年之後,嚈噠人在原來薩珊中亞省(原貴霜帝國),比照貴霜帝國,建立國家。嚈噠王朝在公元4世紀中葉至6世紀中葉曾經獨霸中亞和北印度,因處於聯結中國、印度、南俄商道之中心,商業極為繁榮,但沒有一個民族的來龍去脈比嚈噠人更令人費解。由於嚈噠本身沒有留下歷史記載,所以中外史籍對之有多種不同的譯稱和異譯。古希臘和亞美尼亞學者稱之為嚈帶夷粟陀。中國古代稱「滑國」。近代西方學者更多使用「白匈奴」一詞,以區別俗稱「紅匈奴」的寄多羅匈奴人。
嚈噠錢幣風格接近薩珊王朝,圖2所示即為一枚嚈噠王朝仿俾路斯式的銀幣。正面的王像頭戴盔帽,冠飾華麗,十分威武。背面也是祆教聖火壇及祭司圖案。此幣或屬傳世品,因其正面的人像已被磨損得平滑光禿、相貌難辨,且還有一個戳記砸上,證明其一直用到近代。這枚幣比圖1的薩珊幣要小些。嚈噠的鑄幣沒有自身特色,多以仿製其他貨幣為主。對於它的鑑別和解讀仍未定論,有時常與西突厥幣、笈多羅幣相混淆,因此也造成鑑別和解讀的困難。形式部分仿造薩珊幣,部分仿造貴霜幣。而嚈噠的歷史也比薩珊王朝要模糊得多,通常就知道它是和薩珊同時期絲路上的一個王國,並經常與薩珊王朝交戰,甚至連薩珊也一度臣服於它。公元567年嚈噠國被突厥、薩珊聯合攻滅,享國僅有百餘年。嚈噠人勇猛善戰,期間曾徵服康居、安息、疏勒、于闐等國。疆域東起蔥嶺、和闐,西達裏海,東北抵天山北麓,南到阿富汗中部及印度西北部(圖3)。至於嚈噠王朝是否也崇奉祆教,根據南北朝時的《梁書·西域傳》記載:其國事天神、火神,每日則出戶祀神而後食。這樣的零星記載能否作為他們信奉祆教的依據,還很難定論。
其實從現存的錢幣實物來看,不僅是嚈噠會仿製他國風格的貨幣,事實上連薩珊王朝也有借鑑仿製別國風格貨幣的情況。公元350—400年,薩珊王朝佔領貴霜帝國的西部地區,鑑於貴霜傳統的金幣在絲路地區貿易中的巨大影響,因此發行了兼具貴霜和薩珊特色的貴霜—薩珊金幣,薩珊君主採用貴霜式傳統站像。圖4所示就是薩珊東部靠近貴霜西部的呼羅珊地區鑄造的第納爾金幣。該幣直徑34.63毫米,重8.29克,約公元325—350年期間發行。正面為貴霜式的盛裝國君霍爾米茲德一世站像,其兩個小腿之間是佛教的卍字吉祥符標誌;背面是印度的溼婆神手持三叉戟和神牛南迪的形象。可見由於貿易以及戰爭的作用,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的交流融通,促使貨幣也在相互影響與借鑑,所以在實物上就有了體現。
而祆教傳入我國可是不爭的事實,南北朝時的很多皇帝和貴族都是虔誠的信徒。拜火的信仰甚至都傳染給了佛教,最終連佛教也借鑑吸收了光明火焰的信仰元素,來裝飾佛菩薩身後的光圈,稱作火焰紋。這種裝飾風格一直沿用到今天,寺廟裡的佛像與菩薩像背後都有這樣的火焰紋,以示佛菩薩的偉大和崇高(圖5)。
這幾枚金銀幣都屬於絲路貨幣,在一二千年前的絲綢之路上,無數的中外客商來來往往、穿梭貿易,東西方的貨物商品經過許多次的轉手交易,然後再到達對方的盡頭,價格都不知漲了多少倍。買賣的支付結算都是使用上述的貨幣,所以每個商人都要攜帶大量的金銀幣,由於年代久遠、戰亂頻繁,在當時絲路沿線就盜匪猖獗、危險重重,到今天古絲路附近都會有不少的錢幣被挖出來。雖然幾千年來的絲綢之路上有無數次的王朝更替與人口遷徙,其中究竟涉及到多少種錢幣至今沒有人能說得清,但這豐富的經歷賦予了絲路錢幣深刻的文化內涵和重要的歷史價值。以至於在學術界,有一種觀點傾向於將「絲綢之路」稱為「錢幣之路」。貿易的核心是商品交換,有了商品交換,自然就有錢幣流通。因此,「錢幣絲綢之路」的提法是成立的,內涵也是明確的。
其實絲綢之路的東端一直是在變遷之中,南北朝時東端是在北魏的京都平城,即今天的大同市。以後又遷到了洛陽;在漢唐時期是在長安;最晚到遼代,也應是在遼國境內。之後絲路沒落,至宋代商賈皆走海路為主,從南宋開始海上貿易愈加發達,陸上絲路基本消失,直到元朝才稍有恢復。從西漢開闢的絲綢之路作為溝通東西方文明的通道,為中國帶來了大量的商品財富與金銀貨幣。須知中國古代銀礦由於品質低劣幾乎沒法開採,主要依靠銅礦,所以只能鑄造銅錢,因此我國古時的貨幣是採用銅本位的。
而銀貨幣主要是通過外貿才能賺得到,用今天的觀念來理解:銅錢就如同當時的人民幣;銀幣銀子就是那時的外匯,而外匯是要靠日積月累才能的充裕的。由此可見我們的先人早就在積攢外匯了,而不是現代才有這樣的事情,這是中國人的本性使然。只不過陸上絲路運送的數量有限,以後的海路商道,船運的規模數量比之陸路要大得多,銀子自然來得更多,才會有銀本位的實施。而陸上絲綢之路其實就是中國賺取金銀貨幣或者說賺取外匯的發端,是絲路讓西方接觸到中國的絲綢、茶葉,而中國人開始賺來銀子,也接觸到了外來的貨品。這條商路存在發展了一千多年,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依然有著巨大的啟發意義和現實意義,值得更加深入地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