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篇原創
相關推送:
《大明風華》,大明,不止風華!
年初看《大明風華》時,
一個太監的所作所為,
讓人狠得牙痒痒。
後來偶然得知,
北京竟然還有一座他的家廟。
這個太監就是,
釀成「土木之變」大禍的王振。
他曾經的家廟,
就是現在祿米倉胡同的智化寺。
智化寺大隱隱於胡同
一個500多年前的太監的家廟,
在1961年卻成為第一批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要知道,全北京當時只有18處。
傳承500多年的智化寺 京音樂,
還是首批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現在,智化寺是一座集造像、佛經、
壁畫、音樂等藝術為一體的
禪林淨土。
好不好奇,意不意外。
今日探訪,分享與你,
要知詳情,請往下看~~
罪大惡極的王振
《大明風華》中,王振與明英宗朱祁鎮從小一起長大,與英宗建立了很深的感情。
但歷史上,王振原本是一個是河北蔚州一名書生,屢次落第後就在家鄉教書。但無法平復自己野心的他,決定要對自己「狠一點」,想到了一條「捷徑」——當太監。
「動手術」,託門路,賣房產,孤注一擲的王振,如願入宮。
《大明風華》中的王振
明宣宗朱瞻基,發現了這個「人才」,讓他專門服侍皇太子,也就是以後的明英宗朱祁鎮。
他自己、甚至國家的命運,從此改變。
作為一個當過老師的太監,極其善於引導孩子的王振,很快就搞定了朱祁鎮,受寵至極。
《大明風華》中的明宣宗朱瞻基
朱祁鎮繼位後,王振也成了皇帝身邊的大太監。剛開始,張太皇太后和明朝著名的「三楊」還在輔政,王振還不敢興風作浪。
太后和老朝臣去世後,王振開始無所顧忌,作威作福,賣官鬻爵,無惡不作。
在朱祁鎮的極寵之下,王振變得越來越囂張,最終成為了明朝的心腹大患。
甚至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開創的寬厚仁愛、繁榮昌盛的中興局面,從王振得寵開始,轉入到宦官專權時代。
此後,太監劉瑾、魏忠賢相繼步他後塵,對明代社會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
正統九年(1444年),飛揚跋扈的王振,仿唐宋「伽藍七堂」規制,在宮外建成了自己的家廟,英宗更是親自賜名——「報恩智化寺」。
現在的山門上,還有漢白玉橫匾「敕賜智化寺」,「敕賜」意為皇帝御賜的寺名,「智化」寓意以佛的智慧普度眾生。
但是,寺廟修好後,非但沒有「普度眾生」,反倒罪孽深重。
正統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入犯明朝,英宗昏聵,竟然在王振煽動下,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決定御駕親徵。
為了一己私利,王振想要把積累的大量金銀珠寶運回家鄉,在他指揮無能和驕傲輕敵的一通「騷操作」下,明軍在土木堡戰敗,5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
王振死於亂軍之中,英宗被俘,史稱「土木之變」。
後來,還有可氣的!
英宗回到北京復闢後,於天順元年(1457年),竟然還在智化寺內,為王振立「旌忠祠」,塑像祭祀。
可氣!可恨!
令人髮指!
「觀覽之下,不禁發指」
此後,智化寺數百年間香火不絕、法事不斷,善男信女出出進進熱鬧非凡。
直到清代乾隆七年(1742年),曾經參與《明史》的校閱的御史沈廷芳,路過祿米倉胡同,見到智化寺「逆振之像,儼居高座,玉帶錦衣,香火不絕。殿西簷下現有英宗諭祭之碑,褒其忠義」。
他熟知王振「瀆亂朝綱」、專權害國,「觀覽之下,不禁發指」。
出於對宦官專權的憎恨,他上奏皇帝,請求僕毀王振塑像、拉倒石碑,「以示懲創」,獲得批准。
大快人心!
香火鼎盛近300年的智化寺,從此破敗。「八國聯軍」的拆毀,讓整個寺院更加殘敗。
民國時期和日偽統治期間,寺內情況更加惡化,院內住著各種小生意人家,塵土垃圾、汙泥穢水,狼藉滿地。
保存完整的四進殿宇,
北京市內最大的明代木結構建築群。
新中國成立後, 1961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僅 180處。要知道,全北京當時只有18處位列其中,而智化寺被列入古建築類,榜上有名。
1982年,北京智化寺文物保管所成立。
1986年,國家文物局撥款全面整修智化寺。
1992年,在智化寺原址上成立的北京文博交流館。
一個500多年前的太監的家廟,為何如此被高度認可?
對於半個古建愛好者的我,
今天轉了一圈,也是大呼震撼。
除了紅牆,整個寺廟外觀最有特色的就是各大殿莊重典雅、用料獨特的黑硫璃瓦頂,象徵著神聖、莊嚴,當然還有權勢。
要知道,黑瓦在古代僅次於黃、綠兩色瓦,只有官窯可以燒制。
寺內中軸線上依次分布的山門、智化殿、萬佛閣(又稱如來殿)、大悲殿等主題建築,都是典型的明代廡殿頂和歇山頂風格建築。
要知道,廡殿頂是我國古代建築屋頂的最高等級,一般只用於宮殿和重要廟宇建築,智化寺的萬佛閣屋頂就是這個形制。
如來殿內,四面牆壁上還飾滿了佛龕,龕內置小漆金佛造像,相傳有9000餘尊,因此又得名萬佛閣。
更為震撼,又令人痛心的是,智化寺內絕美的藻井。
在智化殿的西配殿,藏殿,內存一具北京僅有的明代八角形轉輪藏,雕刻極為精湛,8面每面都設有9排5列用於收藏經書的抽屜,每個抽屜上都浮雕有佛像。
頂部坐有一尊佛,上面壇城藻井彩繪精美華麗,還有眾多極為講究的佛教裝飾元素。
智化寺另外兩處藻井(見下圖右側),設於智化殿和萬佛閣內,「雲龍蟠繞,結構恢奇,頗類大內規制,非梵剎所應有」。
但遺憾的是,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兩個殿的藻井和天花都不幸流失海外,現都收藏於美國的博物館裡……
什麼時候,落後就要挨打啊!
「智化寺京音樂」,
「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
新中國成立後,經音樂家鑑定,智化寺京音樂,「最晚也和北宋的『鼓吹教坊』有關」。
至今,寺內傳承500多年的古樂,仍然保留著唐宋遺風,曲調空靈神秘,古樸典雅,被譽為「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智化寺還是北京寺廟京音樂的發源地,其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是,單純的佛教音樂,更與宮廷音樂、民間音樂有著緊密的聯繫。
特別是,智化寺京音樂是我國現有古樂中惟一按代傳承的樂種,自明正統十一年(公元1446年)從宮庭傳入智化寺,現傳至第27代傳人,從未間斷。
據介紹,每天上午10點和下午3點都有現場演奏。
今天走錯了路,錯過了演奏時間,很是遺憾。
在寺內還聽說,現在的幾位傳承人年紀漸長,身體狀況欠佳,古樂傳承需要口傳心授,既要有音樂知識,又需要大量時間研習。
未來是否還有人繼續,將古剎遺音傳承下去,現在還是個未知數……
從山門看,智化寺極為衰敗,
寺周邊也是再普通不過、
有些髒亂的胡同。
今日寺內遊覽,天氣燥熱,
幾次坐在丁香和梨樹下休息時,
耳邊伴著時有時無的古樂,
看著眼前的古建和不遠處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
心情很是複雜:
罪大惡極的宦官,
朝代興衰更迭的歷史,
美輪美奐和流失海外的建築,
傳承有序又歷盡滄桑的古樂。
一句話,
吾輩當自強!
其他推送,你可能也想看:
女人,「三十而已」,如何「不惑」,我說了算!
蓮與禪:最美的在身邊,不在遠方!
山一程,水一程,納蘭性德,後海只如初見!
王勃是「初唐四傑」之首,但他爺爺王通更牛?
小時候看好的兒童影視劇,現在怎麼就沒有呢??
《清平樂》「背誦並默寫」天團, 揭開「歷史名場面」!
還是忍不住吐槽下,北京的「停課不停學」……
為何我們眼含淚水,因為平凡人們給我們最多感動!
如何在「苦逼」的生活中,假裝「詩意」地活著?
9類30套童書推薦,什麼書讓孩子願意讀5遍?
如果只去東四胡同博物館,那你就虧大了!
帝都遛娃2.0版,8對CP再也不愁沒地兒去!
詩(詞)人文史地系列,點這兒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