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太監家廟,藻井流失美國,古樂艱難傳承,智化寺太傳奇?

2020-12-22 老心edu

第100篇原創

相關推送:

《大明風華》,大明,不止風華!

年初看《大明風華》時,

一個太監的所作所為,

讓人狠得牙痒痒。

後來偶然得知,

北京竟然還有一座他的家廟。

這個太監就是,

釀成「土木之變」大禍的王振

他曾經的家廟,

就是現在祿米倉胡同的智化寺

智化寺大隱隱於胡同

一個500多年前的太監的家廟,

在1961年卻成為第一批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要知道,全北京當時只有18處。

傳承500多年的智化寺 京音樂

還是首批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現在,智化寺是一座集造像、佛經、

壁畫、音樂等藝術為一體的

禪林淨土

好不好奇,意不意外。

今日探訪,分享與你,

要知詳情,請往下看~~

罪大惡極的王振

《大明風華》中,王振與明英宗朱祁鎮從小一起長大,與英宗建立了很深的感情。

但歷史上,王振原本是一個是河北蔚州一名書生,屢次落第後就在家鄉教書。但無法平復自己野心的他,決定要對自己「狠一點」,想到了一條「捷徑」——當太監

「動手術」,託門路,賣房產,孤注一擲的王振,如願入宮。

《大明風華》中的王振

明宣宗朱瞻基,發現了這個「人才」,讓他專門服侍皇太子,也就是以後的明英宗朱祁鎮。

他自己、甚至國家的命運,從此改變。

作為一個當過老師的太監,極其善於引導孩子的王振,很快就搞定了朱祁鎮,受寵至極。

《大明風華》中的明宣宗朱瞻基

朱祁鎮繼位後,王振也成了皇帝身邊的大太監。剛開始,張太皇太后和明朝著名的「三楊」還在輔政,王振還不敢興風作浪。

太后和老朝臣去世後,王振開始無所顧忌,作威作福,賣官鬻爵,無惡不作。

在朱祁鎮的極寵之下,王振變得越來越囂張,最終成為了明朝的心腹大患

甚至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開創的寬厚仁愛、繁榮昌盛的中興局面,從王振得寵開始,轉入到宦官專權時代。

此後,太監劉瑾、魏忠賢相繼步他後塵,對明代社會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

正統九年(1444年),飛揚跋扈的王振,仿唐宋「伽藍七堂」規制,在宮外建成了自己的家廟,英宗更是親自賜名——「報恩智化寺」。

現在的山門上,還有漢白玉橫匾「敕賜智化寺」,「敕賜」意為皇帝御賜的寺名,「智化」寓意以佛的智慧普度眾生。

但是,寺廟修好後,非但沒有「普度眾生」,反倒罪孽深重

正統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入犯明朝,英宗昏聵,竟然在王振煽動下,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決定御駕親徵

為了一己私利,王振想要把積累的大量金銀珠寶運回家鄉,在他指揮無能和驕傲輕敵的一通「騷操作」下,明軍在土木堡戰敗,5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

王振死於亂軍之中,英宗被俘,史稱「土木之變」。

後來,還有可氣的!

英宗回到北京復闢後,於天順元年(1457年),竟然還在智化寺內,為王振立「旌忠祠」,塑像祭祀。

可氣!可恨!

令人髮指!

「觀覽之下,不禁發指」

此後,智化寺數百年間香火不絕、法事不斷,善男信女出出進進熱鬧非凡。

直到清代乾隆七年(1742年),曾經參與《明史》的校閱的御史沈廷芳,路過祿米倉胡同,見到智化寺「逆振之像,儼居高座,玉帶錦衣,香火不絕。殿西簷下現有英宗諭祭之碑,褒其忠義」。

他熟知王振「瀆亂朝綱」、專權害國,「觀覽之下,不禁發指」。

出於對宦官專權的憎恨,他上奏皇帝,請求僕毀王振塑像、拉倒石碑,「以示懲創」,獲得批准。

大快人心!

香火鼎盛近300年的智化寺,從此破敗。「八國聯軍」的拆毀,讓整個寺院更加殘敗。

民國時期和日偽統治期間,寺內情況更加惡化,院內住著各種小生意人家,塵土垃圾、汙泥穢水,狼藉滿地。

保存完整的四進殿宇,

北京市內最大的明代木結構建築群。

新中國成立後, 1961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僅 180處。要知道,全北京當時只有18處位列其中,而智化寺被列入古建築類,榜上有名

1982年,北京智化寺文物保管所成立。

1986年,國家文物局撥款全面整修智化寺。

1992年,在智化寺原址上成立的北京文博交流館。

一個500多年前的太監的家廟,為何如此被高度認可?

對於半個古建愛好者的我,

今天轉了一圈,也是大呼震撼。

除了紅牆,整個寺廟外觀最有特色的就是各大殿莊重典雅、用料獨特的黑硫璃瓦頂,象徵著神聖、莊嚴,當然還有權勢。

要知道,黑瓦在古代僅次於黃、綠兩色瓦,只有官窯可以燒制。

寺內中軸線上依次分布的山門、智化殿、萬佛閣(又稱如來殿、大悲殿等主題建築,都是典型的明代廡殿頂和歇山頂風格建築。

要知道,廡殿頂是我國古代建築屋頂的最高等級,一般只用於宮殿和重要廟宇建築,智化寺的萬佛閣屋頂就是這個形制

如來殿內,四面牆壁上還飾滿了佛龕,龕內置小漆金佛造像,相傳有9000餘尊,因此又得名萬佛閣

更為震撼,又令人痛心的是,智化寺內絕美的藻井

在智化殿的西配殿,藏殿,內存一具北京僅有的明代八角形轉輪藏,雕刻極為精湛,8面每面都設有9排5列用於收藏經書的抽屜,每個抽屜上都浮雕有佛像

頂部坐有一尊佛,上面壇城藻井彩繪精美華麗,還有眾多極為講究的佛教裝飾元素。

智化寺另外兩處藻井(見下圖右側),設於智化殿和萬佛閣內,「雲龍蟠繞,結構恢奇,頗類大內規制,非梵剎所應有」。

但遺憾的是,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兩個殿的藻井和天花都不幸流失海外,現都收藏於美國的博物館裡……

什麼時候,落後就要挨打啊!

「智化寺京音樂」,

「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

新中國成立後,經音樂家鑑定,智化寺京音樂,「最晚也和北宋的『鼓吹教坊』有關」。

至今,寺內傳承500多年的古樂,仍然保留著唐宋遺風,曲調空靈神秘,古樸典雅,被譽為「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智化寺還是北京寺廟京音樂的發源地,其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是,單純的佛教音樂,更與宮廷音樂、民間音樂有著緊密的聯繫。

特別是,智化寺京音樂是我國現有古樂中惟一按代傳承的樂種,自明正統十一年(公元1446年)從宮庭傳入智化寺,現傳至第27代傳人,從未間斷。

據介紹,每天上午10點和下午3點都有現場演奏。

今天走錯了路,錯過了演奏時間,很是遺憾。

在寺內還聽說,現在的幾位傳承人年紀漸長,身體狀況欠佳,古樂傳承需要口傳心授,既要有音樂知識,又需要大量時間研習。

未來是否還有人繼續,將古剎遺音傳承下去,現在還是個未知數……

從山門看,智化寺極為衰敗,

寺周邊也是再普通不過、

有些髒亂的胡同。

今日寺內遊覽,天氣燥熱,

幾次坐在丁香和梨樹下休息時,

耳邊伴著時有時無的古樂,

看著眼前的古建和不遠處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

心情很是複雜:

罪大惡極的宦官,

朝代興衰更迭的歷史,

美輪美奐和流失海外的建築,

傳承有序又歷盡滄桑的古樂。

一句話,

吾輩當自強!

其他推送,你可能也想看:

女人,「三十而已」,如何「不惑」,我說了算!

蓮與禪:最美的在身邊,不在遠方!

山一程,水一程,納蘭性德,後海只如初見!

王勃是「初唐四傑」之首,但他爺爺王通更牛?

小時候看好的兒童影視劇,現在怎麼就沒有呢??

《清平樂》「背誦並默寫」天團, 揭開「歷史名場面」!

還是忍不住吐槽下,北京的「停課不停學」……

為何我們眼含淚水,因為平凡人們給我們最多感動!

如何在「苦逼」的生活中,假裝「詩意」地活著?

9類30套童書推薦,什麼書讓孩子願意讀5遍?

如果只去東四胡同博物館,那你就虧大了!

帝都遛娃2.0版,8對CP再也不愁沒地兒去!

詩(詞)人文史地系列,點這兒看

相關焦點

  • 智化寺三寶之——明代轉輪藏
    藏殿是智化寺二進院的西配殿,因殿中僅置轉輪藏一具,故名「藏殿」。藏殿殿堂貌似普通,殿內起保存著珍貴的木製轉輪藏。轉輪藏與智化寺京音樂及藻井一起,被視為絕世藝術珍品。北京現存三副轉輪藏,雍和宮和頤和園的轉輪藏都是清代所制,而智化寺的轉輪藏是明代所制,已經有560餘年的歷史,顯得尤為珍貴。轉輪藏是收藏佛經能旋轉的櫥櫃,佛教取法輪常轉,自強不息之意。智化寺的轉輪藏全高4米多,外觀呈八面稜柱體,分為底座、藏經櫃和櫃頂三部分。轉輪藏上的神像、法器和各種花鳥,雕刻技法純熟,英武莊嚴、栩栩如生。
  • 「談經古樂」校園生花 發揚傳承傳統文化
    【記者 湛璐霜】談經古樂是流傳於平地鎮迤沙拉村的一種古老的民族民間音樂,這種音樂興起於明朝洪武年間,至今600餘年的歷史,該類音樂在平地鎮小學進入課堂,學生們學習積極性很高。而為了讓談經古樂得到有序和有效地傳承,大河中學組建了談經古樂民族樂團,最近這支樂團還在攀枝花學院大禮堂登臺演出,贏得了陣陣掌聲,孩子們通過談經古樂,正在為夢想插上一雙翅膀。一首金蛇狂舞樂曲響徹攀枝花學院大禮堂,臺上的表演者們用樂器二胡、京胡、三弦等民間樂器演奏,聲音古樸輕靈、悠揚婉轉。
  • 明朝為什麼有那麼多厲害的太監?是皇帝太昏庸,還是太無能?
    如果我們不用歧視的目光看太監,回到明朝的政治體系中去研究,就會發現,明朝的太監沒有理由不厲害。明朝太監之所以厲害,它是有制度保障的,宦官集團被作為一派政治勢力,協助皇帝,用於平衡文官集團。 歷史上,還沒有哪一朝的宦官,被作為政治勢力集團,得到制度層面的保障。
  • 明朝有十萬太監,為什麼都說明朝的太監很厲害!
    那麼在隋唐之前就沒有「太監」嗎?其實也是有的,只不過之前都通稱為宦官,或者帶有貶義的「閹人」。這種「閹人」特殊群體在中國之外也存在,最早在公元前21世紀的蘇美爾人記載上就有發現。好了在這裡不繼續發散思維了!我們講回明朝的大「太監」們!明朝的太監們有多厲害呢?
  • 納西古樂傳承人和永輝小記_縣區動態_麗江頻道_雲南網
    年輕的納西古樂傳承人和永輝在麗江古城三聯韜奮書店分享音樂歷程。(趙坤玉 攝)12月8日晚,麗江三聯韜奮書店音樂沙龍邀請25歲的納西古樂傳承人和永輝做客書店。記者和聽眾朋友一起,聆聽了古老而不失鮮活的納西古樂及這位年輕傳承人的故事。和永輝從12歲開始接觸納西古樂,10如一日的熱愛讓人感動。在現場,和永輝或手持橫笛,或撥動蘇古篤的琴弦,氣定神閒,身上流露出納西族喜書嗜樂的民族氣質。
  • 明朝第一太監,極品太監魏忠賢
    一個特殊的朝代,一位特別的皇帝,一段荒唐的姻緣,造就了明朝第一大太監魏忠賢。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濫殺忠臣,結黨營私,他是如何爬上權利的巔峰,一個太監如何靠女人上位,他最後又有怎樣的結局?魏忠賢就是個混混,魏忠賢二十一歲才進宮當太監,在那之前魏忠賢成了家,還有個小女兒。他這個混混,一開始就吃上寶局了,什麼叫寶局?
  • 藻井,穹頂最神秘的誘惑
    古建築天棚中心向上突出的部分,叫做藻井。藻井常見於漢族宮殿、壇廟建築中室內頂棚,是中國傳統建築中天花板上的一種裝飾。藻井一般呈傘蓋形,由細密的鬥拱承託,藻井上一般都繪有彩畫、浮雕。第一圈十分精美;第二圈砌到鬥拱;第三圈做出寬約1米的平棋,分出方格;第四圈、第五圈均做鬥拱,與第二圈鬥拱相同;第六圈為藻井的頂部,做出二龍戲珠,龍為盤龍。數個藻井直徑大約10米,全部貼金,為金色藻井,非常豪華。
  • 明朝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是如何崛起的?誰的權力更大?
    明朝司禮監是十二監之首,下設四司八局,合稱「二十四衙門」。司禮監的崛起,源自於明朝特有的票擬和批紅制度,所謂秉筆太監主要負責代替皇帝行使批紅,而掌印太監則負責「批紅」後的審核蓋印。從權力來講,掌印太監的權利要大於秉筆太監。
  • 炒木須飯與明朝太監
    最後遇到前門外櫻桃斜街,宗顯堂飯莊一位老掌柜,這個飯莊,歷史最久,在明朝就很出名,這位老掌柜,已八十多歲,他對我說了一大套極有價值的話,不但是極有趣味的一件事情,且是明、清兩朝,北京很有價值的一段掌故。
  • 同樣是太監,為何唐朝的敢廢帝,明朝的卻不敢
    一說起太監,大家或許第一時間會想到明朝,畢竟明朝有很多出名的太監,比如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等等。可真要比起來,明朝太監的權利,還比不上唐朝的太監。就拿同樣是太監,唐朝的敢廢帝,明朝的卻不敢這一點來說,明朝太監就明顯弱了。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差距呢?
  • 在敦煌不只有飛天九色鹿;朋友,藻井了解下
    提起敦煌,大家首先反應是靈動的九色鹿、仙氣飄飄的飛天、面色溫柔的最美菩薩、博大精深的歷史傳承。但除了這些,你或許也應該了解了解藻井。繁雜的花紋、獨特的秩序、強烈的視覺、神秘的哲學……關於敦煌,藻井是一門必修課。
  • 明朝皇帝為什麼喜歡使用太監
    朱元璋創立明朝後,有感於歷朝歷代相權和皇權之間的權力之爭,在胡惟庸案後,廢除了中書省,改設立六部,六部主官直接對皇帝負責,並且立下祖訓,後世子孫不得再設立丞相。胡惟庸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任丞相,胡惟庸被殺後,朱元璋徹底地廢除了丞相制。
  • 明朝的侍衛制度很完善,為什麼太監卻還如此熱衷於「練武」呢?
    在明朝,太監確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群體,我們在很多小說與電影作品中都能看到,明朝的大太監武功高強,十分厲害。明朝的侍衛制度很完善,太監為什麼如此熱衷於練武呢?皇宮作為皇家子弟的居住場所,安全問題非常重要,明朝雖然有御林軍和各種侍衛,但是內宮卻是不允許去的。所以內宮中的太監大都會選擇一些體格健壯的,如此一來,也能夠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根據歷史記載,明朝的時候還會專門針對太監進行軍事訓練,就好像是我們現在學校的軍訓一般,需要他們掌握一定的軍事技能。
  • 明朝的司禮監執筆太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哪個權利大?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太監權勢最受寵的王朝,也是太監權勢最大的王朝,隨著明太祖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組建內閣之後,內閣的權力越來越大,為了壓制和監督文武百官,洪武年間設立了太監衙門,到了洪武末期
  • 中國高級天花——藻井,震懾人心的穹頂之美,古代工匠太強了
    圓形藻井圓形很最經典,古代講究天圓地方,一幢建築,最高的是天花,它就像是一處小小天地裡的至高處,在這個地方修建出華麗的藻井,無疑也寄寓著古人對天體萬物的崇敬之情。圓形藻井的造型可以做到精美至極,極具觀賞價值。
  • 明朝最狠毒的太監是誰?不是魏忠賢!
    要說中國歷史上宦官亂政最嚴重的時期,首推明朝,而後是東漢。明朝的太監不僅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還有著很大的權力。比如說司禮監秉筆太監,就有代天子批紅的權力,天下各大奏章先到司禮監,秉筆太監先過目,他認為重要的事就向皇帝說一聲,不重要的事就擱一邊,那什麼是重要的事呢?
  • 明朝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哪個權力大?
    秉筆太監負責代替皇帝「批紅」,掌印太監職掌皇帝玉璽,當然掌印太監是老大了:「掌印秩尊視元輔,掌東廠權重,其次秉筆,其次隨堂,如眾輔焉。」當過秉筆太監的有明武宗時期的劉瑾,明熹宗時期的魏忠賢,掌印太監有明英宗時期的王振,明憲宗時期的汪直、懷恩,明世宗時期的陳矩等,明神宗時期的馮保。
  • 朱元璋嚴禁太監幹政,為何明朝宦官仍然大權在握?朱棣是始作俑者
    中國歷史上有幾個朝代宦官幹政相當嚴重,東漢、唐朝和明朝尤其如此,明朝宦官雖然權柄受到一定製約,不如東漢和唐朝那樣可以廢立皇帝,但仍然是左右朝局的重要力量,有明一朝權柄極重的太監不在少數,比如王振、汪直、劉瑾、馮保、魏忠賢等等莫不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太監。
  • 《明朝那些事》:明朝第一大太監王振揮刀自宮,就是因為這四個字
    《明朝那些事兒》:明宣宗朱瞻基帶來了盛世,也為明朝埋下了禍根由於朱瞻基不想被大臣憋出內傷,就把太監扶了上來既可以減輕自己的工作量,又可以讓太監製約著大臣。多好!可惜並不是每個皇帝都會勵精圖治。退一步講,倘若真的到了完全依靠太監的時候,國家豈不是風雨飄搖玩弄於別人手掌之中了?後果真是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