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劇市場規模已超電視劇 未來關注爆款影視

2021-02-19 銀幕穿越者

近期,央視財經頻道進行了一系列採訪,也可以從中窺視目前影視圈的現狀。

今年多部春節檔電影都取得了不錯的票房成績,截至目前,《流浪地球》累計票房超40億元,《瘋狂的外星人》累計票房超20億元,《飛馳人生》累計票房超15億元。

但在這紅火的春節檔之前,影視行業卻在經歷一輪調整,影視題材導向、天價片酬治理、稅收秩序規範、打擊收視率造假、網臺統一播出標準等,各項政策密集出臺。

一系列相關政策對行業的整頓,整個影視產業鏈逐漸回歸理性。資本從瘋狂湧入到謹慎退出,影視行業「人傻錢多」的時代正在發生改變……

  

近期,央視財經頻道進行了一系列採訪,也可以從中窺視目前影視圈的現狀。

王利鋒是一名編劇兼製片人,在2006年進入影視行業。他告訴記者,隨著廣電總局「限薪令」的發布,以及一系列相關政策對行業的整頓,整個影視產業鏈逐漸回歸理性,製作成本的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   

編劇兼製片人王利鋒表示:「以前拍戲可能有一部戲,演員的成本大概會佔到60%,但現在不會,現在整體的美術費用大概會佔到20%左右。我們的演員費用相差不多,20%左右,有部分可能稍高,但是也不會高過30%。在後期製作特效上,我們大概佔比將近在10%-15%,剩下的就是主創團隊的勞務製片成本,包括場景使用、置景、道具、服裝。「  

2018年11月9日,廣電總局規定,每部電視劇網絡劇(含網絡電影)全部演員片酬不超過製作總成本的40%。

  

  

據了解,目前網劇的市場規模已經超過傳統電視劇,製作成本和演員陣容也逐漸與傳統電視劇縮小差距。在題材上,電影電視劇也呈現出了更多的可能性。那麼,影視行業出現了什麼新趨勢?什麼樣的影視作品備受青睞呢? 

  
央視財經記者在橫店遇到了一個古裝劇劇組,飾演御前侍衛的路宏今年28歲。他告訴記者,他在19歲第一次出演電視劇,當時接到的多是主角的兒子這類角色,沒有擔任主角的年齡條件。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影視作品是校園青春類型,給了年輕人更多的機會。   

記者在橫店影視城隨機採訪了一些遊客,他們青睞的影視題材各有不同,但在選擇時都開始比較看重劇情內容和主創團隊。  

橫店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今年,劇組的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年代戲和現代戲劇組比例提升,古裝戲劇組比例減少,兩者比例由3:7變成5:5。此外,網劇的爆發式增長也在橫店留下了痕跡。   

業界的三大視頻平臺也在不斷打造自製劇,主打系列頭部劇和IP改編劇。例如,騰訊視頻以熱門網絡文學改編的《扶搖》和懸疑探案類的《鬼吹燈之怒晴湘西》,愛奇藝自製的青春校園劇《獨家記憶》,優酷的《北京女子圖鑑》《上海女子圖鑑》和《白夜追兇2》。  

  

張曉萍做了多年影視劇製片人,親歷了資本從瘋狂湧入到謹慎退出的全過程。她坦言,儘管如今的投資環境非常謹慎,但前兩年資本瘋狂的時候,只要選擇熱門題材,如仙俠或諜戰,基本上都能賺錢,所以各路資本的投資意願非常強烈。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資本的快速退潮還影響了影視劇的製作方式和流程。

  

編劇兼製片人王利鋒說:「以前我們拍劇只要有大演員,劇本出大綱,分集大綱有就拍了,基本上就邊拍邊寫,那麼現在因為平臺回歸理性,那麼我們再更注重劇本,所以現在我們就反過來,你首先現在是首先有劇本,然後有一個好的團隊,再其次才是找一些合適的演員。」  

楊毅從事風險管理諮詢工作,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他們公司接到的關於影視劇投資的糾紛案件就呈上升態勢。

案件主要是兩大類,第一類是帶有欺詐性質的虛假標的,一些理財公司通過影視投資平臺,打著一些知名演員或製作人參與的名義,利用投資者的信息不對稱、無處核實的特點,發行影視投資類理財產品。  

這裡插播一句,近期徐崢和沈騰方就在打假「新電影眾籌」,徐崢影視文化工作室發布聲明,稱網上出現不法分子以「徐崢沈騰《奇幻戀人》眾籌」的信息進行非法斂財。此信息內容不實。

楊毅說,他們接觸較多的第二類糾紛案件是因為政策調整,演員過失毀約的,給影視劇製作帶來一系列連鎖影響,換演員、調檔期、重新拍攝、開播延期,除了在人力財力上花費眾多,一旦投資人失去耐心撤資,就會導致資金鍊斷裂。

  

「你要去考慮是不是一個很好的故事,這很關鍵的。你的演員再好,你的內容很空洞,你也沒有票房,大家也不認帳,還要看出品人,製片人,甚至發行人。為什麼發行人都要看,是因為他有沒有經驗,因為什麼事都要宣傳,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早已經過去了。 」

關於近期翟天臨以及吳秀波事件就是很好的例子,演員也成為了影視劇的重大風險因素之一,未來在合同階段可能很多片方都會制定相應的條款。

  

隨著《流浪地球》票房不斷走高,其出品發行方中國電影2月11日公告,預計來源於該影片的收益為一億左右。爆款作品的出現往往能為公司業績帶來巨大提升,A股影視板塊到底還蘊藏著哪些投資機會呢? 

  

A股影視板塊上市公司共31家,市值排名前五位的分別是萬達電影、中國電影、光線傳媒、華誼兄弟以及華策影視,其中的龍頭萬達電影主打影院經營,觀影收入佔比超六成。中國電影、光線傳媒和華誼兄弟主打電影製作和發行,華策影視則是電視劇製作龍頭。


從這五家上市公司發布的2018年度業績預告來看,除了中國電影和光線傳媒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其餘三家表現不佳。

  

萬達電影預計2018年歸母淨利潤比上年同期下降15.00%至9.00%,原因是2018年第四季度全國電影票房低於期初預測;

  

華誼兄弟預計2018年歸母淨利潤虧損超過9.8億元,這也是華誼兄弟上市以來首次淨虧損; 

  

王中軍也於近期宣布將回歸公司核心項目,王中軍表示,2019年華誼兄弟的發展會繼續聚焦在「電影 實景」,他的工作重心會放到公司主營優勢的重建。

  

為在電影端加強管理,他將全面回到公司的綠燈委員會,對所有的電影項目擁有「一票否決權」,此前他不在的日子,「綠燈委員會太粗放,才導致了目前的現狀」。

  

王中軍稱,華誼兄弟業務開展中存在兩大問題,一是項目選擇的精準度不達預期,開發項目能力發揮失常,導致2018儲備匱乏;二是已有項目的市場定位和市場風險研判不足,導致執行力度不到位。

華策影視預計2018年歸母淨利潤同比下降68.48%至52.71%,原因是政策密集出臺,下遊渠道方不再把流量作為唯一的購劇標準,短期內影視行業整體盈利能力受到了影響。

 

  

央視財經記者觀察2018年來影視股的漲跌幅情況,發現31隻個股中,僅中國電影一隻股票累計上漲約5.87%,其餘均累計下跌,29隻個股累計跌幅超過15%,11隻個股累計跌幅超過50%。

  

長城證券網際網路與傳媒首席分析師楊曉表示:「A股很多影視公司發布了業績預告,很多影視公司2018年基本上是業績虧損的,所以導致股價有一定下滑,但目前的話,其實市場已經在逐漸消化利空了。」

  

淨資產收益率方面,板塊市值排名前五位的公司中,光線傳媒最高,達到25%,華誼兄弟最低,僅為5.54%。縱觀2013到2017年的五年平均淨資產收益率,萬達電影最高,超過21%,其餘四家均保持在10%-15%。 

  

估值方面,板塊市盈率中位數在18倍左右,處於近五年低位。市值排名前五的公司,光線傳媒最低,市盈率不到10倍。

  

分析師表示,對於電影製作發行公司,由於其電影表現不確定性相對較高,其往往是主題性行情,因而最佳投資時間為重磅電影上映前。對於電視劇公司來說,重點關注公司當年即將發行的頭部電視劇的數量和價格,風險方面則是應收帳款的回收,由於部分渠道創收能力弱,存在著壞帳風險。

  

來源:新浪財經APP

相關焦點

  • 爆款基金首日募集規模超千億 牛市衝鋒號已吹響?
    作者| 郭一鳴 編輯:趙佳怡 昨日(2月18日),某基金髮行的第二隻公募產品再度刷新當前的爆款紀錄。據市場消息,該基金在開售15分鐘後申購金額就突破60億首募上限,開售一小時募集規模已超200億元,最終首日募集規模超過千億。千億是一個什麼水平?首先它創造了基金募集規模的歷史新高;其次,今年1月份新成立了86隻公募基金,其發行規模總量達到1665.63億元,已經是比較高的了,而2月份這一隻基金就達到了千億,強勢以及火爆可想而知。
  • 爆款網劇幕後功臣成資本新寵
    另一方面, 2015年全國實際播出8000多集電視劇,從數量上來看,網劇已經和電視劇不相上下……網劇火爆的同時,也快速捧紅了盛一倫、張天愛等此前名不見經傳的演員,超越了不少傳統影視明星;另一方面,隨著網劇的受眾越來越年輕化,更懂年輕人心理、更懂他們喜歡什麼的製作團隊也是資本爭搶的焦點,資本瞄上了爆款網劇的幕後功臣——製作者、製作團隊、製作機構,侶皓吉吉、柴雞蛋、蔣萊、鋒芒文化、無限航路影視等網絡爆款的製作者和製作機構都成為資本瘋搶的對象
  • 網劇備案超電視劇 內容來源多樣化
    9個月中共有803部重點網劇獲得規劃備案號,其中2019年3月和9月分別有106部、109部重點網劇獲得規劃備案號。同一時期,全國電視劇拍攝製作備案公示的劇目共有647部,即便算上2019年1月份的82部,2019年重點網劇備案數量也已超過電視劇備案數量。除2019年2月外,每月重點網劇備案數量均超過當月電視劇備案數量。
  • 樂視視頻發布自製劇白皮書:網劇新一輪下架引震蕩,270億市場將走向何方?
    從2014年的自製元年到2015年的產量井噴,再到2016的穩步增勢,網劇在如今跌跌撞撞的步履中日趨成熟。面對多方制約的邊邊框框,網劇的生長似乎不能再如此「野蠻」。一邊是爆款IP背後火熱的受眾孵化、資本追逐,一邊是政策監管的收緊、日趨嚴格的審查制度,面對一路高歌的網劇,各家視頻網站似乎都看見了自製劇行業輝煌經濟下那層一觸即破的泡沫。
  • 【國信傳媒】華策影視深度報告:進擊中的全網劇龍頭
    我們認為電視劇市場具有很強的市場集中度提升趨勢,一方面是頭部劇與一般劇集價格拉大,頭部內容製作參與門檻提高,馬太效應逐步凸顯;另一方面,電視劇行業市場容納量逐步縮減,「作坊式」低產出製作機構、發行能力較弱的機構逐步被擠出市場,市場規模向優勢公司集中。因此我們認為華策影視作為「工業化」劇集生產先鋒、頭部劇領先者、發行能力強者,在行業格局變化中具備顯著優勢。
  • 那些紅成「爆款」的網劇
    樂視2015年投入的自製劇不少:《張震講故事》《朝內81號》《調皮王妃》,然而只有年初的《拐個皇帝回現代》,算得上「爆款」。李易峰迫於文物保護的規定,在網劇《盜墓筆記》裡「把牛頭上交給國家」的時候,至少有260萬個網友,把20元/月的會員費上交給了愛奇藝。
  • 2018中國電視劇行業市場前景研究報告
    電視劇產業將在製作數量、播出平臺、廣告收入等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積累經驗,日益成熟,在產業運作上不斷增強其自身實力。  一、電視劇行業相關政策   隨著我國電視劇行業的不斷發展,國家廣電總局極為重視電視劇產業的良性發展,建立健全了電視劇製作許可證制度,規範市場流通。
  • 數讀2018網劇丨從這十大維度裡,我們看到了網劇市場的變化與趨勢
    2018網劇影響力如何排名?有哪些爆款「方法論」?網劇市場和整個視頻網站市場又表現出了哪些特點和未來趨勢?
  • 五元文化獲B輪融資,如何由「爆款網劇製造工廠」升級為泛娛樂「章魚公司」?
    2017年影視行業風頭最勁的公司中一定有五元文化的一席之地,其製作並參與出品的爆款網劇《白夜追兇》以集均超過1.7億、總播放量超過54億、和在豆瓣年度國產劇最高分9.0的成績圓滿收官,並成為中國首部被Netflix收購全球播出的網劇,被行業稱為「網劇拐點」,其「純網生」基因也成為被各大資本關注的核心。
  • 成龍、趙薇等名導紛紛監製網劇,解讀網劇未來發展和崛起
    然而,能夠把這樣一群圈內資深戲骨吸引到一起的並不是實力雄厚的院線電影,也不是要求嚴格的上星電視劇,而是只在流媒體網絡平臺播出的網劇。而在今年4月份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的最新通知裡,允許取得「國產電視劇發行許可證」參與電視劇主流獎項「飛天獎」的評比,這意味著《慶餘年》、《長安十二時辰》、《延禧攻略》、《劍王朝》等一批優質網劇拿到了「飛天獎」的入場券。至此,電影、電視、流媒體,三分天下的格局正在逐漸形成。
  • 成龍、趙薇等名導紛紛監製網劇,解讀網劇未來發展和崛起
    然而,能夠把這樣一群圈內資深戲骨吸引到一起的並不是實力雄厚的院線電影,也不是要求嚴格的上星電視劇,而是只在流媒體網絡平臺播出的網劇。影后級演員的試水,為一度不被認可、影響力有限的網劇,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關注,也引發了人們對影視劇播放平臺多元化的思考。
  • 網劇「檔期」復盤:暑假佔掉30%流量已成歷史,爆款推動的主題季才是未來
    事實上,出現這樣的「爭辯」,在於近兩年來網劇精品化發展使之漸成規模,優質作品掀起的聲浪絲毫不亞於電視劇和電影。但對比之下,電影行業的春節檔、暑期檔、國慶檔熱鬧不已,甚至早期的電視劇排播,也會打出暑期檔、春節檔的口號,網劇卻因此顯得「聲勢零落」。我們不禁思考,進入網際網路影視時代,觀劇時間碎片化後,網絡劇會有明確檔期嗎?骨朵通過對2017全年網劇播放數據進行分析,確實有一些意外的新發現。
  • 簡析:電視劇網劇行業發展趨勢
    《三生十世枕上書》受到廣大女性的歡迎,在全年網絡播放總量上排到第一;《慶餘年》由於小說改編,擁有了大量書粉作為打底,在2020年中黑馬出世,全網熱度第一;除了這些,我們的電視劇也將目光投向了女性視角,反應出在現代都市中生活的職場女性問題。 回首過去,展望未來。2020年的電視劇市場又將給電視劇行業的發展帶來什麼啟示呢?
  • 2017年有14部爆款網劇,背後的出品方們活得可還好?
    新穎優質細分題材層出不窮,而這背後操盤手,五元文化、留白影視、小糖人、新聖堂等相繼崛起,在觀眾C端收割一片好評的同時,也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 本文從2017年爆款網劇出發,梳理除視頻平臺之外的出品公司資本運作路徑,作為從業者的一個參考。 14部爆款,誰分了一杯羹? 雖然今年網劇整體劇集數量相對去年稍有下降,但爆款頻出,呈井噴之勢。
  • 首次參評「白玉蘭」,網劇成頭部爆款輸出主流
    從衛視大劇到平臺自製網劇,國劇的製作水平幾乎是在對標大電影品質。今天的國劇足以吸納市場主流受眾,並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創作者們用精品劇集慢慢將臺劇、港劇、日劇、韓劇受眾轉移到國劇市場中來。電影節將舉辦影院展映、露天放映和線上展映,以及金爵論壇、國際影視市場、「一帶一路」電影周、電影項目創投等活動;電視節將舉辦白玉蘭獎評選、白玉蘭獎國際電視節目展播、白玉蘭電視論壇、國際影視市場、網際網路影視峰會等活動。而且,本屆電影節不實行線下票務銷售,每場上座率不超過30%。
  • 大風颳過的《桃花債》要拍網劇了,這或許是下一個網劇爆款
    從2015年起,《琅琊榜》、《花千骨》等影視劇的走紅,讓初涉 IP 改編影視劇的製作方嘗盡了甜頭,更多的影視公司擠入了市場企圖分一杯羹。IP 概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捲整個影視行業。 這年頭不談 IP 都不好意思自稱大製作。
  • 五大電視劇公司實力大比拼:華策影視最賺錢 慈文傳媒增長迅猛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大資料庫作為電視劇領域龍頭企業,2017年度是華策影視實施SIP戰略、聚焦爆品以來,各大業務板塊落地生花、碩果頻出的一年:《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等頭部全網劇喜獲收視口碑雙豐收的同時帶動了華流出海;《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柒個我》等純網劇成功探索「以劇帶星」模式,帶動了公司藝人經紀業務的發展;以爆款為依託,廣告籤約額快速增長,整合營銷業務形成規模效應
  • 25家電視劇、18家網劇製作公司2018成績單
    市場平淡與動蕩並存,其背後仍在活躍的內容製作公司的成績也是喜憂參半,有人攬盡流量,有人中規中矩,有人放慢了步子,也有人「量多不精」,今天犀牛君就從電視劇、網劇這兩塊入手,詳細說一下44家劇作公司的2018成績單。
  • 11部網劇點擊超百億,電視臺怕是要喊騰訊、愛奇藝們大哥了吧
    儘管流量的真實性還有爭議,但是11部的數量比起去年的6部將近翻了一倍,而這其中甚至有僅在單平臺播出播放量便達到百億的網劇,其熱度可見一斑。 「從今年開始,網劇再也不是low的代名詞了。」談及對今年市場的第一感受,電視劇製片人黃晨對壹娛觀察說道。過去一年裡,隨著《人民的名義》《我的前半生》《那年花開月正圓》等劇集在網臺受到熱捧,網劇與電視劇的界限越來越模糊。
  • 貓爪出手:暑期檔影視爆款雙雄並立格局已至
    貓爪出手:暑期檔影視爆款雙雄並立格局已至 2019-09-10 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