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分享:原始/繼受/基於法律行為/非基於法律行為取得

2021-01-18 中華會計網校

  所有權的取得(根據不同的標準分為兩類)

  1、判斷原始取得的關鍵——是否是基於法律規定直接取得所有權。

  原始取得:時效取得、善意取得、添附、先佔、發現隱藏物、埋藏物、拾得遺失物、漂流物、失散的飼養動物、公用徵收、徵用、沒收財產、罰款、罰金;

  繼受取得:買賣、互易、贈與、遺贈、繼承;

  2、判斷法律行為取得關鍵——法律行為還是事實行為(是否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基於法律行為取得:買賣、互易、贈與、遺贈;

  非基於法律行為取得:時效取得、善意取得、添附、繼承、發現隱藏物、埋藏物、拾得遺失物、漂流物、失散的飼養動物、公用徵收、徵用、沒收財產、罰款、罰金。

  如果怎麼都了解不了,建議下笨功夫,記住上面的具體分類。

相關焦點

  • 公務員考試法律常識:物權變動概述-廣東公務員考試網-廣東人事考試網
    ②「非基於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則全面涵蓋所有不通過法律行為發生的物權移轉、內容變更、設立、消滅。 (2)二者並非一一對應關係。 ①大多數情況下,非基於法律行為而取得物權的,屬於原始取得。 ②但有例外。例如,通過法定繼承取得物權,屬於非基於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但屬於繼受取得,而非原始取得。
  • 公務員考試法律常識:佔有的取得與消滅
    公務員考試法律常識:佔有的取得與消滅由廣東公務員考試網行測欄目由提供,更多關於2016廣東省考行測,廣東公務員行測輔導,省考行測輔導,廣東公務員行測的內容,請關注廣東公務員考試頻道/廣東公務員考試網!
  • 房屋所有權的繼受取得有哪些形式,如何取得房屋所有權?
    那麼房屋所有權的繼受取得有哪些形式,如何取得房屋所有權? 網友諮詢: 房屋所有權的繼受取得有哪些形式,如何取得房屋所有權? 北京銀隅律師事務所王洪軍律師解答: 所有權的繼受取得又稱為所有權的傳來取得,是指基於一定法律事實,依賴於他人意思表示而取得物權
  • 《民法典》善意取得中的「轉讓」行為
    在理論上主要體現為不同甚至相悖的學術主張,有學者以《物權法》第15條為依據,認為我國立法上已經承認了物權變動中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相區分的事實,反對學者則認為該條僅承認買賣(轉讓)合同可以產生債權效力,但物權變動是否需要物權合意未予明確。基於上述,我們基本得以確定善意取得中「轉讓」行為性質及其效力問題的核心在於:基於法律行為發生的物權變動中是否存在獨立抽象存在的物權行為。
  • 法律理論繼受、法律科學化與法學著作的翻譯——---評《當代德國法學名著》譯叢
    例如我國《民法通則》第134條未區分絕對權的請求權――如排除妨礙、返還原物、消除影響等和相對權的請求權――如損害賠償請求權,而統一規定為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實則造成理論體系上的混亂,影響了請求權體系的科學化。而理論繼受也不應當是部分繼受,而應是完整的繼受。如承認物權和債權的區分卻不承認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的區分也使得理論體系上缺乏可信的說服力,並進而影響善意取得和不當得利制度的建構。
  • 今天通過一個拆遷安置房買賣案子說說物權的取得方式
    原始取得,是取得權利時不根據原所有權人的意思或原來客體物上根本就不存在所有權,在特定法律事實發生時,只依法律規定即可取得所有權。原始取得的前提是客體物之上不存在所有權;這也就意味著所有權的取得不需要與任何人相關,而僅依取得人滿足法律規定的條件的行為即可。所以一般而言,基於事實行為而取得的物權,即屬於物權的原始取得。
  • 土地代理人知識點:物權的取得
    物權的變動,就物權自身而言,指物權的發生、變更和消滅;就權利主體而言,是指物權的取得、喪失和變更。物權的變動,是物權的法律效力的發生。發生物權變動法律效力的法律要件,是物權上的法律要件。物權法上的法律要件包括物權的法律行為和法律行為以外的法律要件。
  • 房屋所有權的原始取得有哪些情形,原始取得的情形是什麼?
    房屋所有人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可以排除他人的幹涉,對其所有的房屋進行佔有、使用、收益、處分。那麼房屋所有權的原始取得有哪些情形,原始取得的情形是什麼? 網友諮詢: 房屋所有權的原始取得有哪些情形,原始取得的情形是什麼?
  • 父母口頭承諾把房屋給我,怎樣能有法律效力?看完後明白了!
    物權取得的方式 物權的取得有原始取得與繼受取得之分。原始取得是指不以他人的權利及意思為依據,而是依據法律直接取得物權。 就原始取得而言,因合法建造取得物權一是種方式。有人也許認為,建造豬舍未經批准不「合法」,事實上,持有此種觀點的人是錯誤的理念。
  • 蔡琳:不確定法律概念的法律解釋—基於「甘露案」的分析
    而最高人民法院認定的情節嚴重「係指剽竊、抄襲行為具有非法使用他人研究成果數量多、在全部成果中所佔的地位重要、比例大,手段惡劣,或者社會影響大、對學校聲譽造成不良影響等情形。」從這兩段表述來看,中級人民法院認定「情節嚴重」是基於甘露本人的研究生身份和抄襲的次數,而最高人民法院則側重於抄襲的「量」與「行為的後果」。
  • 《民法典》關於所有權的取得的規定,從2021年1月1日施行
    所有權的取得,是指所有權因一定的法律事實的存在而與特定主體相結合的事實。一、所有權的取得方式所有權的取得方式,依是否以他人所有權為前提劃分為兩類:(一)原始取得是指非依他人既存的權利而是基於法律規定直接取得所有權。
  • 房屋所有權可以對抗永久居住權嗎,房屋所有權法律上有什麼規定?
    房屋的國家所有權、集體所有權和個人所有權同時並存,同等地受到憲法和法律的保護。  【法律依據】  根據《物權法》第三十九條,所有權人對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朱華科律師解析:  房屋所有權取得,分為原始取得和繼受取得兩種。
  • 所有權取得的特別規定
    【所有權取得的一般規定】所有權的取得方式按照是否以他人所有權為前提,分為原始取得和繼受取得。1、原始取得是指基於法律規定直接取得所有權。2.繼受取得是指基於法律行為而取得所有權。基於法律行為而取得所有權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依法律行為而取得例如:不動產所有權的取得可以是(1)雙方法律行為(如基於買賣合同、贈與合同、互易合同而為的變更「登記」)(2)單方法律行為(如受遺贈)另一種是依法律行為以外的事實而取得,如繼承、建造(如房屋的建造、圍海造田)、法院判決、強制執行以及公用徵收、沒收等行政行為,收取利息等。
  • 我國代幣票券法律制度的發展與完善——基於加密資產監管的視角
    [14]4. 2010年至今:「非代幣票券」的法律定義進一步明確化。為減少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在刺激消費、擴大生產的政策導向背景之下,人民銀行等部委提升了代幣票券範圍以外的支付工具監管的規範等級,使「非代幣票券」支付工具的監管進一步明確化、系統化。
  • 王澤鑑教授講座實錄丨民法典的制定、解釋適用與法律教育
    2.德國法學方法論的繼受:臺灣最高法院101(2012)年臺上字第1695號判決:「按適用法律為法院之職責根據「法官知法」之原則法院應就當事人主張之事實,依職權尋求適當之法律規範,作為判斷之依據·而民法第一條規定:「民事法律所未規定者·依習慣;無習慣者,依法理」,所謂法理,乃指為持法秩序之和平·事物所本然或應然之原理;法理之補充功能,在適用上包括制定法內之法律續造(如基於平等原則所作之類推適用
  • 淺析涉股權代持案件的權利歸屬認定和法律適用問題(上)
    [1]而在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某支行申請上海某投資有限公司執行人執行異議之訴一案中【案號:(2015)民申字第2381號】,最高人民法院基於不同權利性質的對抗關係,認為非股權交易的債務糾紛,名義股東債權人沒有基於信賴外觀作出具體行為,其並非信賴保護原則下的善意第三人,故其債權請求權不能優先於隱名股東權利受到保護。
  • 買賣不破租賃情形下 買受人概括繼受原出租人的權利義務
    廣利達公司取得案涉房屋所有權後,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撤銷案涉房屋的租賃合同,並判令聚賓樓交還房屋。裁判要點廣利達公司基於2018年10月15日作出的民事執行裁定取得案涉房屋所有權。但此前,案涉房屋已由蘇州商貿城與張某在2012年3月23日籤訂了《房屋租賃合同》,出租給張某經營。
  • 淺析涉股權代持案件的權利歸屬認定和法律適用問題(上)|巡迴觀旨
    [1]而在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某支行申請上海某投資有限公司執行人執行異議之訴一案中【案號:(2015)民申字第2381號】,最高人民法院基於不同權利性質的對抗關係,認為非股權交易的債務糾紛,名義股東債權人沒有基於信賴外觀作出具體行為,其並非信賴保護原則下的善意第三人,故其債權請求權不能優先於隱名股東權利受到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