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20世紀歷史的開端(上)

2020-11-17 上遊新聞

歷史學家常常習慣於用時間作為坐標來劃分歷史的分期,這是歷史學的特性使然。正是在時間的流淌中,時代的特性在悄然發生著轉換。如果要在我們通常所說的近代和現代之間劃出一條時間標誌的話,理應是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當然現在的歷史學家更喜歡使用20世紀這樣的時間坐標。國外歷史學家也說,事實上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啟了20世紀的大門,使世界歷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塞拉耶佛事件中,費迪南大公被刺殺,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導火線。圖為費迪南大公被刺殺後的帶血制服

如果沒有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話,從19世紀到20世紀的轉換的確乏善可陳。當然這樣說並不表明時代在靜止,甚至是停滯。事實上,推動歷史前行和時代轉換的動力依然存在,如果沒有一戰的爆發,這樣緩慢的變動也許會將當時所造成的變化推遲很久。但歷史不容假設,也無須假設,恰恰就是在這一時刻,一戰這樣「總體性」的戰爭爆發了,催促和推動了時代的變革與轉型。一戰是一個偶然性的事件,因為任何參戰方都沒有想到要打成這樣一場戰爭,即使戰爭爆發後,各方都認為在聖誕節前可以結束戰鬥,然後回家樂享新年的快樂。但戰爭爆發後,它就會按照自己的邏輯發展,以致各方都無從控制,變成了愈演愈烈的一次大戰,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戰一度被稱為「偉大的戰爭」,而不叫作「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索姆河戰役(1916年)

有位歷史學家曾經這樣說道,歷史在很大程度上是歷史行為主體各種行動的歷史,而不僅僅是各種過程的歷史。正是由於各方力量在互動中所形成的歷史實踐改變了世界原先前行的步伐,迅速將世界帶入一個新時代。因此,一戰是新舊時代轉換更迭的標誌。以往我們更多地強調歷史進程的連續性,一戰恰恰可以被看作一種歷史的斷裂,一次全新的轉向,它是新與舊的一種分離,18—19世紀工業革命時代和20世紀嶄新的社會轉型、國家成長和國際格局形成的分野。

以前歷史學家常常聚焦於一戰為什麼爆發以及戰爭的過程,而今天的歷史學家則在新的視野下進行重新考察,他們不再僅僅關心戰爭的原因和過程本身,而更關注作為人類歷史上空前激烈的一戰,它對於每個個體意味著什麼,對於國家意味著什麼,對於社會意味著什麼,對於歐洲乃至整個世界又意味著什麼。歷史學家既把一戰看成一個由各個國家參加的歷史事件,也同時在宏觀和微觀兩種視野下進行考察。

當一戰剛剛爆發時,有位英國的政治家說道,從此,歐洲的燈光已經熄滅,不再會重新點燃。戰後,面對著如此慘重的損失,各個階層的人都不約而同地使用「崩潰」這樣的字眼來描述這一慘狀。歷史學家斯賓格勒不禁寫下《西方的沒落》這本書,認為西方已經衰落。如果在短時段來看,這樣的描寫和定性不無道理,但今天的歷史學家站在20世紀的維度上看到的是另一種景象,另一種歷史的分野。

與上述那位政治家的悲觀形成強烈對比的是,打響戰爭的每個國家都認為自己一定能夠取得勝利,戰爭很快就將結束,所以在戰爭之初,每個國家的人民都踴躍參戰。例如在英國,士兵最初都是作為志願者而參加戰爭。歷史學者也這樣寫道,男人們蜂擁至徵兵所,唯恐戰爭在他們參軍前就結束了,歡樂的閱兵遊行把他們送到前線。當時一位士兵寫下這樣一首詩給自己的友人:「當你回到家中,告訴我的父老鄉親,為了他們的明天,我們甘願奉獻自己的今日。」閱讀這樣的詩句,你會感受到這是多麼地無畏和豪邁!1914年,德國士兵乘坐鐵路貨車前往前線。戰爭初期,各方都認為這場衝突是短暫的

但當戰爭超出人們的想像,當戰爭帶給人們的是血腥和慘烈的犧牲時,人們開始思考為什麼要進行這場戰爭,他們甚至發起了反戰運動。在英國格拉斯哥附近的索恩萊班克(Thornlebank)小鎮,有一個紀念在一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犧牲的當地居民的紀念碑。銘刻在紀念碑上的一戰的犧牲人數居然比二戰要多一倍以上。一位英國歷史學家給出這樣的解釋:全英國各個地方在一戰中犧牲的人數都比二戰要多。在愛丁堡城堡裡就有烈士紀念堂,其陳放的一戰和二戰犧牲者的名冊也證明了這一點。

今天的歷史學家和其他學者都開始關注普通士兵的情況。多年前和一位法國歷史學家聊天,他就在研究一戰中士兵對戰爭的反應;一位專門從事一戰歷史寫作的法國作家也從個體士兵出發來思考戰爭,並關注當時在戰爭中抵製作戰的士兵,要為他們恢復名譽。

戰爭改變了人們的價值觀念、情感態度以及兵力組織方式,人們最初是作為志願者走上了前線,而到了後來變成了強行徵兵,徵兵制由此出現。法國歷史學家也在爭論,這些士兵參加一戰是出於自願,還是強迫。但無論如何,有一點可以肯定,戰爭中人性的光輝和生命的美麗開始被歷史學家所重視。在生死面前,每個士兵都有權利做出自己的思考、反應和表達。法國第八十七團在凡爾登附近,1916年

戰爭不僅體現在具體的有形的犧牲和損失上,戰爭所帶來的死亡、破壞和恐懼也嚴重影響了每個國家民眾的心態和情緒。19世紀的時候,大部分英國人對未來充滿自信。他們相信進步理念,相信未來一定會比現在更好。在19世紀的維多利亞時代,英國人完全有資格和自信擁有如此觀念。「日不落帝國」的建立,全世界的財富在向英國流淌,英國人雄踞在世界之上。但1914—1918年的戰爭不僅使日不落帝國走向衰落,同時也徹底擊碎了英國人的自信。30年代,國家的領袖們通過回憶與懷念1914年之前那種確定性,通過不惜一切代價來維持和平,試圖撫慰一戰所帶來的衝擊和傷害。由此也就可以理解在二戰期間英國的「綏靖政策」以及法國的投降。喬治五世國王(左前)和一群官員在視察英國軍火工廠,1917年

這一情形同樣也發生在整個歐洲。從1500年開始,歐洲因其日益增強的軍事實力,以及科學和工業革命帶來的巨大發展,在全球化的開始階段成為世界的中心,整個世界體系就是以他們為中心而建立,這樣一種地位使得歐洲人充滿著無比優越的驕傲與自信。但讓人無法想像的是,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使歐洲陷於「崩潰」。歷史學家寫道,歐洲戰場空前的傷亡人數,尤其是受過良好教育的精英群體的戰亡,對知識階層的心態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導致其中很多人失望。這場戰爭似乎也嘲弄了啟蒙思想所提倡的進步觀念:誰還能再相信西方文明是優人一等的?歐洲所標榜的科學技術是毫無疑問的好東西?在德國老兵艾裡西·雷馬克所寫的《西線無戰事》這部描述一戰的小說中,他轉述了一個士兵的疑問:當一個千年文明不能抵禦這血腥風暴的時候,它的文化一定發生了某種問題。

本文摘自《中國國家歷史·拾陸》(東方出版社出版)

本文原載《歷史教學》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第一次世界大戰:20世紀歷史的開端
    而這一變化在人類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它標誌著從此自由和民主實現了結合,實現了政治體制的一次全新的安排和跨越。 如果將抽象的福利國家具體化為工人們的工作環境的改變、民眾住房條件的改善、國家義務教育的實現、公共衛生體系的建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方面,人們就會理解福利國家意味著什麼,理解為什麼一戰後福利國家的出現標誌著20世紀重要的一次社會轉型。 社會福利國家的建立,對政治家和民眾提出了新的要求。
  • 歷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你知道嗎?
    歷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你知道嗎?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於1914年7月28日,對應我國歷史時間就是民國三年,當時袁世凱是民國總統。
  • 世界大戰中的著名戰役,第二個是機械化戰爭的開端!
    世界大戰中的著名戰役,第二個是機械化戰爭的開端!圖為凡爾登戰役,這場戰役以規模巨大 、傷亡慘重而載入史冊,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破壞性最大,時間最長的戰役,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圖為索姆河之戰,坦克在這場戰役中首次登場,揭示了機械化戰爭的開端。
  • 第一次世界大戰~
    紀錄片《第一次世界大戰》高清中字啟示錄:第一次世界大戰 Apocalypse la 1ère Guerre mondiale (2014) 導演: Isabelle Clarke / 丹尼爾考斯特爾 編劇: Isabelle Clarke / 丹尼爾考斯特爾 主演: 弗朗索瓦
  •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間諜小說的興起
    電影 《鍋匠,裁縫,士兵,間諜 》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 今天,我們一起來追溯「間諜小說」的歷史:英國最好的間諜小說作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確立了自己的地位;但是,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英國的偵探小說中就加入了戰爭焦慮的元素,由此催生了間諜小說這一文學類型。
  • 20世紀發生的第一次種族滅絕,非洲大陸的慘痛記憶
    提到種族滅絕,可能大多數人想到的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納粹分子對猶太人種族進行的大屠殺。但很少有人知道這並不是20世紀發生的第一次種族滅絕。 在20世紀初,在非洲大陸的西南部發生了第一次種族滅絕,這次的受害者是在當地生活的赫雷羅族和納馬族,而這次劊子手依然是德國人。
  •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秩序重新建立,戰敗國受何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一場邪惡的戰爭,一場必然會爆發的戰爭。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在帝國主義過渡時因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同時新舊殖民主義的矛盾逐漸激化;在以英法為代表的老牌帝國主義與以德國為代表的帝國主義國家經濟發展與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爆發了一場以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霸權為目的的一場帝國主義戰爭。
  • 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些你應該知道(上)~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以度過、日本、義大利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及其僕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戰爭範圍幾乎涵蓋了整個世界,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勝利告終,戰後建立了新的國際秩序。
  • 第一次世界大戰比第二次世界大戰更是人間煉獄
    說實在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性質上多少還有點不同,這也就決定了戰爭的慘烈程度不一樣。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之間的帶有侵略性質的非正義的戰爭,不同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法西斯勢力與反法西斯勢力之間的戰爭。
  • 第一次世界大戰:海上十大最牛戰艦
    第一次世界大戰,在這場戰爭兩個集團,為了贏得最後的勝利。在戰爭期間投入發明了很多的新武器,而軍艦作為當時最重要的海上力量,更是成為了一戰的主戰場。這搜軍艦在戰場上打贏了德國軍艦,為英國海上霸權提供了貢獻,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能夠退伍的戰艦之一。這艘軍艦是在伊莉莎白女王時代建造的戰艦之一,同時共做了六艘類似的戰艦。它擁有超過24臺鍋爐,是當時英國海軍中最快,最強的艦船之一。最高時速可以去到24節,軍艦上配備多門火炮和一個特殊的雙槍炮塔,對敵人的威脅非常巨大。它可以容納1,000名船員,並且在裝載魚雷後不久,在著名的日德蘭戰役中大獲全勝。
  • 海因裡希·奧古斯特·溫克勒丨20世紀初的西方
    (文末有驚喜呦~)在歷史編纂學中,人們常提到「漫長的19世紀」和「短暫的20世紀」,這已經成為共識。19世紀的「長」通常從法國1789 年的革命,有時也從美國1776年革命,至1914年或1917年;20世紀的「短」,從1914年或1917年一直到1989年至1991年的蘇聯解體。
  •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紀錄——世紀大審判
    二十八、大審判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戰爭,61個國家參戰,20億人捲入戰火,軍隊和平民傷亡超過1億,軍費消耗和經濟損失高達5萬億美元。戰爭結束後,挑起這場戰爭的法西斯戰犯被正義送上了歷史的審判臺。
  •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法國實力如何?一番對比,確實拼不過德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雖然打贏了,但是國內一片瘡痍;第二次世界大戰直接給打亡國了。而今天,德國還是那個德國,除了軍事差了點,依然是歐洲經濟的火車頭。 回望這段歷史,一戰的勝利成就了法國這個老牌帝國最後的榮光,實現了對德國的20年壓制。
  • 20 世紀 20 年代十大必讀書籍
    僅僅幾年後,20世紀20年代將是過去一百年。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那十年雖然在流行文化和時尚中表面上是值得慶祝的,但在很大程度上被誤解了。雖然大多數人可以想像Flappers 和黑幫,朗姆酒賽跑者和股票經紀人,許多人錯過的是,20 世紀20年代在許多方面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可識別的"現代"時期。
  • 乘坐長春306公交車 讓你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1914年6月:斐迪南王子被殺。1914年7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發起戰爭。1914年8月:德國向俄、法宣戰併入侵比利時。英國向奧匈帝國和德國宣戰。1914年9月:馬恩河戰役。1914年11月:土耳其加入同盟國。1915年5月:義大利加入協約國。
  •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絞肉機」凡爾登,20年後失敗者支持了希特勒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重要戰役凡爾登戰役, 如同一架巨大的「絞肉機」,絞進了法德雙方共約100餘萬人,使他們雙方幾乎在戰場上流盡了鮮血。 第一次世界大戰進行到第3個年頭時,德國把其戰略重點從東線轉到了西線,企圖一舉消滅法國的軍隊。
  • 東京奧運會延期:第一次!歷史上還有三次奧運會因戰爭取消
    東京奧運會成為奧運歷史上首次延期舉行的一屆。在這之前,嚴峻的全球新冠疫情形勢下,東京奧運會能否如期舉行一直備受關注。2020年東京奧運會延期舉行,是史上首次,不僅如此,事實上,1940年奧運會也曾計劃在東京舉辦,但是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而被迫取消。今天我們就給大家介紹,奧運會的歷史上,被迫取消的三屆奧運會——1916年柏林奧運會、1940年東京奧運會和1944年倫敦奧運會。
  • 在線觀看 | 《中國通史》100集和《世界歷史》100集紀錄片
    該片以展現歷代治亂興衰的歷史經驗、在統一多民族國家基礎所創造的燦爛文明為創作主線,以豐富的歷史資料為基礎,充分吸收當代考古學和歷史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從時代演進縱向貫通,用問題分析橫向展開,以嚴謹科學的態度、宏闊的視野回顧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道路,展示中華文明的燦爛與輝煌。全片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理論指導,站在二十一世紀今天的高度來把握、透視與思考我們民族所走過的歷程。
  • 第一次世界大戰間的插曲:大作家柯南道爾與他的軍事設想
    1914年9月22日6點許,英國皇家海軍「阿布基爾」號、「克雷西」號、「胡格」號三艘巡洋艦,以10節航速在荷蘭海岸線20英裡處緩緩航行,到6點半許,「阿布基爾」號上突然傳出一聲巨響,隨後水兵們開始檢查狀況,他們發現「阿布基爾」號水線下被炸開一個大洞。
  • 汪暉對談章永樂:20世紀的遺產在今天值得去回顧
    所謂「短20世紀」,曾作為書名出現在2015年汪暉的另一部著述,《短二十世紀:中國革命與政治的邏輯》中:之於20世紀,英國歷史學家霍布斯鮑姆在歐洲的視角內,將這個世紀界定為從1914年世界大戰爆發至1991年蘇聯解體為止、作為「極端的年代」的短20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