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改變了我們對設計的看法?匠人手工藝!

2020-12-27 騰訊網

2020/03/11

慧/語/文/化

藝術覺醒生命 讓美融入生活

文章轉載自:美術史知識大全

ID:museum13

就像今天,1950年代和60年代的設計世界充滿了許多大名鼎鼎的人物。隨便翻開那個年代的一本歷史書,你總能找到特寫這些人物的文章—— Buckminster Fuller、 Frank Lloyd Wright、Isamu Noguchi、 Donald Judd、Richard Serra。但是,不像今天,如果沒弄錯的話,在繪畫,雕塑和建築領域中工作的大腕兒們都有一個明顯的特點:他們幾乎都是男性。

今天,通過認識眾多在當時其作品既不被欣賞也不為人所知的,上世紀中葉的女性藝術家和設計師,許多藝術史書籍和展覽打算糾正個這個偏見。並不是因為那個時代的女性沒有創造獨特的藝術和設計——想想Louis Bourgeois 或者Ruth Asawa ——而是,正如紐約藝術設計博物館(MAD)的新展覽所主張的,大多數調查都只是忽略了這些人物。MAD特別指出,這是由於藝術家男女有別或者是由於「傳統」媒介的選擇。

《開路者:上世紀中葉與今天,在藝術、工藝和設計領域中的女性》一文調查了由不為媒體所知的設計師、藝術家和老師的超過100件作品。這個展覽跨越Toshiko Takaezu 的陶藝、Sheila Hicks的編制、Eva Zeisel 的盤藝、Lenore Tawney的纖維藝術等等。這讓我們想到當Josef Albers 周轉於繪畫和顏色的學習之中,她的妻子Anni Albers 正在紡織和平面設計中嶄露頭角—— Josef 只是剛剛開始獲得一丁點注意而已。

這次展覽由可客座策展人Jennifer Scanlan 和 Ezra Shales,以及MAD 副館長兼項目經理Barbara Paris Gifford 共同舉辦。「開路者」不僅僅反映了50多年前,上世紀中葉的女性打破阻礙,同時強調了當今職業女性,她們拾起前輩的衣缽,在21世紀裡,進一步邁向巔峰。為了向此次展覽致敬,我們將持續關注MAD 直到9月30日,以下綜合報導是關於改變了我們對設計的看法的14位女性藝術家。

1. Lenore Tawney: Lenore Tawney 生於1907年卒於 2007年,美國藝術家,主要擅長纖維藝術,還有繪畫、拼貼、集成藝術。她因能將編織之美轉化為當代媒介,比如纖維藝術、一直將禪宗哲學和靈魂問題相結合而為人所知。「在所有Tawney的作品中,過去遇見現在、東方的、西方的、世俗的、夢幻的;但是更多的時候夢幻處於主宰地位,」 Katharine Kuh 評論其藝術。

Lenore Tawney 在她的Coenties Slip 工作室中,紐約,1985年,由David Attie 拍攝, 由Lenore G. Tawney 基金會提供。

2. Mariska Karasz 是一個時裝設計師兼刺繡藝術家,於1960逝世,出生在匈牙利,定居於紐約的Mariska Karasz 因將匈牙利民俗與20世紀美國設計相結合創造出用色出彩的牆上掛飾和纖維藝術而聞名。當她還在《美居》雜誌擔任客座刺繡編輯時,人們將協助上世紀中葉的刺繡復興歸功於她。

超越存在,1958年,Mariska Karasz,羊毛,棉花,絲綢,DMC 棉線,Lurex 纖維,絲光棉線,59 x 611/2 英寸(149.9 x 156.2 釐米),藝術設計博物館;Rosamond Berg Bassett 和Solveig Cox 贈與,1992年,Eva Heyd 拍攝

3. Ruth Asawa 1926年生於加利福尼亞諾沃克,最近Ruth Asawa 榮獲「噴泉女士」的暱稱,因為她喜歡設計不同尋常的公共噴泉,特別是在舊金山。在她事業的早期,她在訪問墨西哥託盧卡的一個小村莊是學習了勾線雕塑,創作出的作品散發出兼具幾何秩序和自然抽象的風格。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她於1980年代協助成立舊金山藝術學院,其後於2010年更名為Ruth Asawa 舊金山藝術學院。

Ruth Asawa 手持雕塑形式中的形式,1952年, 2015 Imogen Cunningham Trust, Imogen Cunningham 拍攝。

4. Polly Apfelbaum 定居於紐約的Polly Apfelbaum 以其「墜落的繪畫」最為著名,這件作品由上百幅手染布塊組成,這種布塊通常用於地面而不是牆面,就像色彩繽紛的繪畫調色盤悲劇地掉落到地上,釋放出一個意外收穫地美妙的色彩世界。

Polly Apfelbaum,手織樣本裝置,2014年,紡織品:人造絲絨上的標記,繡花線上的陶瓷球,由藝術家本人和Clifton Benevento 提供,Andres Ramirez 拍攝。

5. Anne Wilson: Anne Wilson 是一個定居在芝加哥的藝術家,她的創作有雕塑,繪畫,表演以及視頻動畫。她經常運用日常材料例如尼龍,頭髮,電線,蕾絲和細線去探索時間、失去和隱私這樣的主題。正如她在她的網站上所說的:「我的作品在一個觀念空間中進化,在這個空間中社會和政治思想偶遇手工和工業的物質進程,在這個空間中組織領域與其協助產生的物體不斷被集群所顛覆,這是這些物體自身的無政府力量。」

結局:行走在彎曲的休斯頓,2010年,Anne Wilson,表演和雕塑,Simon Gentry拍攝。

6. Vivianna Torun Vivianna Torun 經常被稱作瑞典最著名的銀匠之一,是一位具有敲擊遇見時尚風格的珠寶大師。在她的一生中,她在巴黎的沙龍中與像加索和馬蒂斯這樣的藝術家交際,並且創造了一支與她齊名的手錶。對於所謂的「Vivianna」設計,這位已故藝術家表明:「我不想被時間牽絆,所以我讓這支手錶可以打開、使它閃閃發亮並且去掉所有看上去像手錶的一切,所以當你看著這支手錶的時候,你就看到你自己和秒針,它們提醒你生活就是現在、現在、現在、現在。」

Vivianna Torun, 銀色項鍊和耳環鑲嵌來自古埃及的翠藍色陶瓷珠子,1954年,由Georg Jensen提供,拍攝不詳。

7. Dorothy Liebes 美國紡織設計師 Dorothy Liebes, 生於1897年卒於1972年,她最初是一個和建築師和室內設計師共事的織布工。她用色大膽的紡織品經常編入一些令人驚訝的媒介:羽毛、金屬、電報紙條、皮革、竹子。Frank Lloyd Wright 受任於她,而且她還為一些大公司做諮詢比如杜邦和陶氏,協助開發大型機械以模仿紡織機的效果。

杜邦館劇院幕簾的原型,紐約世界展覽會,1964,Dorothy Liebes, 杜邦奧綸和Fairtex 金屬絲,991/2 x 463/4 英寸(252.7 x 118.7 釐米),藝術設計博物館;通過美國手工藝品委員會,Dorothy Liebes 設計贈予,1973年,Eva Heyd 拍攝。

8. Olga de Amaral Olga de Amaral 曾經是一個哥倫比亞的紡織藝術家,她創作了大量掛毯蕾絲帶有金色和銀色的葉子,金屬塗料和石膏,這主要受到前西班牙藝術的啟發。「很大一部分Olga 的作品運用到了金色,」 Edward-Lucie-Smith 寫道:「但是實際上在前哥倫比亞時代中,是找不到與她的作品相對應的東西的。然而,人們感覺這樣的東西在邏輯上就應該存在——那是因為她填補了一個空缺。」

懸掛品#57,加州,Olga de Amaral,手仿羊毛,87 x 43 英寸 (221 x 109.2 釐米),藝術與設計博物館;Dreyfus基金贈與,經美國手工藝品委員會,1989年,Eva Heyd 拍攝。

9. Toshiko Takaezu 一位美籍日裔陶藝家,Toshiko Takaezu 以她的大大小小的石器、陶瓷製品、通道型片段狀的抽象表現主義,以及來源於日本經典陶瓷的傳統圖案而知名。2011年在她去世之前,這位藝術家集中精力創作了一些用來觀賞但不一定能使用的陶藝,她經常為她的作品做一些不能打開的蓋子,比如令人難忘的「封閉的形式」。

Toshiko Takaezu,加州,1960年,John Paul Miller 拍攝,由美國手工藝委員會提供。

10. Eva Zeisel 出生於匈牙利的工業設計師 Eva Zeisel 在1930年代後期前往紐約之前,她的事業已經在德國和俄羅斯開始頗有聲望,她還任教於紐約的普瑞特藝術學院,並使她在現代藝術博物館的第一個以女性身份舉辦的展覽成為頭條。她的作品經常模仿人體曲線,但是她的每件作品都為實用而製作,並融入了許多匈牙利的民間風格。

彈力椅架,加州,1948年-1949年,Eva Zeisel, 設計師,美國Hudson 裝置,手工製作,鍍鉻鋼管,281/2 x 26 x 261/2 英寸(72.4 x 66 x 67.3 釐米),由Jean Richards 提供。

11. Anni Albers Anni Albers 是一個紡織設計師,製圖師和印花製作師,她專注於包浩斯的傳統,她的作品是基於色彩關係和抽象概念。和列在此文的其他女性一樣,Albers 不害怕將不同尋常的材質——紙張和玻璃紙——融入她的編製作品中,創造一種與眾不同的審美,探索藝術的能力,在生活中提供「穩定和秩序」。

Tikal,1958年,Anni Albers,棉花,30 X 23(76.2 x 58.4 釐米),藝術設計博物館;Johnson Wax 公司贈予,經美國手工藝委員會,1979年,Eva Heyd 拍攝。

12. Karen Karnes 生於紐約的Karen Karnes 以她的石器陶瓷最為著名,這些作品受到她在義大利和北卡羅裡納州的黑山學院學習的影響。她的大地色黏土作品運用了比較老派的製作方法比如木鹽燒制。關於她的作品,她提到:」當我開始工作的時候,我想到,恩,我是一個陶藝製作者。我想做陶罐。我就去做陶罐。然後,當我從製作陶罐變成製作雕塑時,這並不是我所計劃的。這是自然而然發生的。而且我從來沒想過我會像現在這樣有名。」

Karen Karnes,1958年,圖片由美國手工藝委員會提供。

13. Vuokko Eskolin Nurmesniemi Vuokko Eskolin Nurmesniemi 是一個芬蘭紡織設計師,她因為設想讓簡單的紅白條紋材質變成 Jakapoika 的襯衫,並成為Marimekko 的第一件男裝而出名。她的作品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永久展出。

無題(圓形的裙子),加州。1964年,Vuokko Eskolin Nurmesniemi,網印棉織物,46 x 46英寸。(116.8 x 116.8 釐米),藝術設計博物館;美國手工藝協會贈與,1990年,Eva Heyd拍攝。

14. Mary Kretsinger 生於堪薩斯的Mary Kretsinger,於2001年去世,以她實驗性的金屬作品和上釉工藝而知名。用她自己的話來說:「我使用稀有金屬,釉彩以及稀有的石頭來穿鑿獨一無二的珠寶。我不大規模製作。我喜歡用雕塑的方式製作珠寶,而且我希望我會慢慢製作專門的雕塑,銀飾,金飾和瓷釉。她還特別地創作了可替換的耳墜,可以與許多不同的耳環相配。

金屬素描,1969年,Mary Kretsinger,銀、黃銅、蛋白石;鍛造、鑄造、裝配, 25/8 x 21/4 x 3/4 英寸。(6.7 x 5.7 x 1.9 釐米),藝術設計博物館;Johnson Wax 公司贈與,經美國手工藝委員會,1977年,John Bigelow Taylor 拍攝。

小程序,大驚喜

— END —

請留下你指尖的溫度

讓太陽擁抱你

記得這是一個有溫度的公眾號

文章不錯,點個在看吧!

相關焦點

  • 傳承突破:設計介入傳統手工藝美學的意義,以成都銀花絲工藝為例
    【內容提要】工藝離不開設計,設計是工藝的靈魂,有設計感的工藝品體現了當代人的審美觀念。當代設計在傳統手工藝上的應用,有可能使傳統手工藝發生質的改變。本文以成都銀花絲工藝為例,通過對成都銀花絲工藝技藝傳承及文化變遷的研究,探討當代設計介入傳統手工藝的意義,從而尋求有利於推動傳統手工藝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有效之道。
  • 北京畫室傳統手工藝設計:傳承中華之美
    北京畫室全體系教學,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了北京畫室傳統手工藝設計乾貨,讓我們一起傳承中華文化瑰寶,感受中華之美。主題:中國傳統手工藝——一本剪紙集(2019年央美設計設計基礎單科第一,馮欣然的作品)手工藝與裝飾藝術是大眾日常生活和審美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是科學技術和意識形態的必要組成部分。他與科學技術保持聯繫,但卻獨立於技術文明之外。它不是人類物質需求的結果,而是審美需求的結果,並不伴隨著現代科學的進步而隨之發生改變。
  • BBC推出最全面的手工藝獎,這12位入圍者你會為誰瘋狂打Call?!
    話說前幾日,V&A博物館展出《女性時間》手工藝獎的12位入圍決賽者作品。《女性時間》手工藝獎12位入圍決賽者作品《女性時間》手工藝獎涵蓋7個工藝品類:陶瓷、金屬、玻璃、紡織品、珠寶、家具、木材等,是最全面的手工藝獎。
  • 了不起的匠人點讚了不起的卡薩帝電視
    深知用戶品位追求的卡薩帝電視,為了讓用戶深入了解其匠心設計,6月24日卡薩帝思享薈在重慶召開,為用戶呈現高端智能客廳的真實樣貌。「花絲鑲嵌」大師杜建毅老先生雲作客藝術客廳直播間,講述對於千年文化底蘊與智慧科技結合的看法,了不起的匠人與匠心設計的卡薩帝電視碰撞出藝術火花。
  • 兩位中國藝術家 一腳跨去LV設計了包包
    優衣庫與KAWS,橫跨藝術與設計,成為了全民買得起的潮流經典。從主題藝術到設計展,從大師合作到新銳鼓勵,藝術跨界早已成為許多品牌對藝術設計傾力支持的獨特標籤。跨界,讓我們在殿堂陳列之外,窺見藝術之於生活的另一番模樣。
  • 《了不起的匠人2019》回歸 優酷攜手知了青年打造手藝新番
    致力於傳統手工藝挖掘和絕美呈現的《了不起的匠人》,被譽為「亞洲首部治癒系匠心微紀錄片」,以「師匠」為焦慮的年輕人展現一種烏託邦式「慢生活」的可能性。比如用畫作講述人生故事的香港演員徐錦江,和以國畫為筋骨進行創意塗鴉的年輕先鋒藝術家陳英傑,各自通過對經典的沿襲與創新,與當下年輕人群的文化生活緊密相連。
  • 「中國傳統手工藝玻璃燈工作品展」首演活動
    首演活動藝術家及項目負責人等合影(青雲國際文化藝術園區) 讓中國傳統手工藝---玻璃燈工走進大眾的視野,以現場表演的形式拉開本項目系列活動的帷幕。【關於楊捷】畢業於北京服裝學院,後赴加拿大謝瑞丹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進修玻璃藝術。2013年任職於Alberta省紅鹿大學玻璃藝術專業,擔任熱玻璃吹制及燈工講師。
  • 手工藝作品綜藝節目:《巧手神探》,集體驗互動解密於一身的節目
    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尤其是在民間,真的是從不缺少高手,只不過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孤陋寡聞而已,眼裡只有那些名牌大牌,對這些民間的手工藝作品不知道罷了。古人誠不可欺也,他們的創造力和智慧比我們現在的人強多了,尤其是在封建社會,科學生產力不發達的年代,我們的祖先憑藉著靈巧的雙手,創造出一件件驚艷后人的藝術品,真的讓人嘆為觀止。《巧手神探》作為一檔以手工藝文化為主題的綜藝節目,真的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感官和體驗。
  • 央視《探索·發現》欄目在洞頭拍攝大型紀錄片《匠人匠心》
    為弘揚我國燦爛的民族傳統文化,保護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8月18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社教節目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大型紀錄片《匠人匠心   《匠人匠心》洞頭拍攝現場   此次拍攝內容為洞頭省級非遺項目貝雕技藝,片名《他處的丹青》,將採訪市級非遺傳承人鄭大志、王衛東等貝雕技藝傳承人,拍攝加工貝殼
  • 匠人匠心——染事 傳承千年的手藝
    親愛精誠| 分享美好校園生活 |◆Share the wonderful campus life2016年10月27日,廣西藝術學院西校區有幸迎來了苗族蠟染技藝傳承人楊乃金老師的講座「匠人匠心2005年評為縣級苗族蠟技藝染繼承人2010年授予黔東南州工藝美術大師封號2016年獲雲上丹寨.大美非遺優秀獎2016年中國手工坊認證為蠟畫手工藝大師說到蠟染啊,也許有好多同學不清楚這是什麼工藝,那官微君來給大家科普一下蠟染的小知識吧。蠟染是我國古代少數民族傳統紡織的染手工藝。
  • 玉石雕刻,指尖上的傳承|中國匠人大會工藝美術大師特輯
    #中國匠人大會#第三屆中國匠人大會初心在方寸,咫尺在匠心。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具有工匠精神的國度,上下五千年,時間的流逝,朝代的更替,文明的興衰,歷史長河滔滔,匠人代代相傳,繼承與發揚,不變的是歷經磨礪的匠人精神和匠人人格!
  • 匠人與匠心丨東方手藝紀錄片推薦
    對於手工藝,似乎每個時代的人都有著難以釋懷的情結。千百年來,通過匠人的守護,這些蘊含著先賢智慧的手工技藝得以流傳於世,呈現在我們的面前。手藝人,不僅是技術的持有者,也是民族精神的傳承者。他們散落在我們身邊的各個角落,默默地堅守自己的事業。中國和日本是東方的兩個文化大國。
  • 榮獲了DFA 2019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的大獎及文化大獎的《民藝再生》
    「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健康商業模式,您可以用來鼓勵年老的傳統手工藝人為現代社會重新開發他們的產品,但仍保留那些精神和手工藝」「這本書本身是一個美麗的產品。通過翻閱這本書我們可以獲得良好的藝術經驗。02.
  • 如何評價日本人的匠人精神?
    為何日本如此崇尚 「匠人精神」,日本又是如何引導青年一代發揚和繼承匠人精神的呢?蔣豐,著名媒體人,時事評論家。早年,蔣豐先生赴日留學,在日本定居30餘年。他知識淵博,對中日文化研究頗深,被稱為「評價日本第一人」。同時,他在中央電視臺、鳳凰衛視等多家電視臺的時政節目裡做嘉賓,就中日關係、社會發展等問題發表評論和看法。
  • 中國玉雕博物館等「啟航」上海國稷手工藝博覽園
    元 白玉鏤雕雙兔佩 故宮博物院藏上海國稷手工藝產業博覽園開幕及中國玉雕博物館啟航儀式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當天與松江區人民政府就「中國玉雕博物館」和中國玉石雕刻「天工獎」落戶松江的相關事宜達成戰略共識。中國玉雕博物館選址在上海國稷手工藝產業博覽園內,規劃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
  • 和國內不同日本(人)很尊重本土手工藝,這是我們落後的根本原因
    我們做的龍頭也有自己的特點,例如顏色比較豐富,特別是漆的光滑度、總體設計風格,顏色和顏色之間的搭配。我們也玩很多花樣,包括漸變色、夜光色、螢光色,甚至是變色龍,不同角度有不同的顏色等,這是過往傳統的龍頭木雕很少運用到的手法,可以講是一種創新吧。我們現階段想做的龍頭是將每條村獨特的文化融入其中,希望可以打造出每一條村專屬的龍頭。」
  • 《匠人坊》:剖解故事的設計得失,探討「好小說」好在何處
    魯迅的《狂人日記》,沈從文的《丈夫》,莫言的《枯河》,餘華《愛情故事》……針對十位中國作家的短篇小說代表作,《匠人坊》引證典據,擷取其中字句或片段,從主題、結構、人物、語言、情節設定等處著手分析,剖析技巧是如何出現在小說裡的,寫作者的手法如何,顯示的成效如何,掇拾被忽略的寫作技藝之美。「匠人」意指「我是一個匠人,我懂得技巧」;「坊」則源自批評家蒂博代的「作坊式」批評方式的理論。
  • 刷爆B站,飆升9.9,傳統手工藝該如何「出圈」?
    但皮革不具備良好的防水性,遇水又容易裂開,所以在具有防水和保暖功能良好的機器加工靴陸續進入藏族市場後,這項手工藝因為社會需求的缺失,逐漸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對於這一部分手工藝的保護,可以通過視頻、資料、實物保存等方式,收錄在博物館。當然還有很多人會認為,相比於批量的機器生產,手工藝人的作品似乎更有人文溫度,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保護傳統手工藝的文化情懷。
  • 日本匠人的匠人精神
    他們身上所體現出的正是我們當下推崇的——匠人精神。 匠人精神不僅是日本社會走向繁榮的重要支撐,同時它也承載著一個民族的精神追求。 今天,且隨言吉君一起感受日本傳統手工藝文化的博大精深,領略日本匠人精神的核心思想。
  • 飛瓜創始人胡東參加中國匠人大會 守護匠心 為中國匠人直播助力
    據悉,本場文化創意盛會旨在搭建一個不同手藝門類交流融合的平臺,解決中國傳統手工藝傳承與發展中的難題。來自全國各地、各門類的優秀匠人匯聚於此,讓「匠人精神」成為新時代最閃亮的精神指南。飛瓜創始人-胡東大會上,中國匠人大學正式成立。中國匠人大學是由中國手藝發展研究中心發起,由國內一流文化學者、頂級匠人與不同行業先鋒共同創辦的開放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