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部署,這是新發展階段把握髮展主動權的先手棋,是奪取經濟發展新勝利的關鍵招。
「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在我國發展的這一關鍵時刻,黨中央創造性地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構想,系統回答了未來一段時期我國經濟怎麼看、怎麼辦、怎麼幹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深刻領會和科學把握這一重大理論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任何思想都是一定時代的產物。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根據我國新的發展階段、環境、條件和優勢作出的戰略決策,是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務必深刻領會、堅決貫徹。
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堅持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大循環是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堅實基礎。大國經濟的一個突出優勢就是內部可循環。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把發展的立足點放在自身基礎上,是我們毫不動搖的一貫方針。構建新發展格局,就是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走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必須牢牢記住,防範化解各類風險隱患,積極應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衝擊挑戰,關鍵在於辦好自己的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遭遇過很多外部風險衝擊,最終都能化險為夷,靠的就是辦好自己的事、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在當前國際形勢充滿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的背景下,充分發揮我國市場優勢,不斷增強自主發展能力,努力暢通國內大循環,這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把握髮展主動權的根本保障。
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堅持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有這麼一種疑問: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是不是要關起門來封閉運行?回答是否定的!這絕不是要重新關門,而是為了更好處理開放和自主的關係,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發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國際市場是國內市場的延伸。推動形成宏大順暢的國內經濟循環,就能更好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既滿足國內需求,又提升我國產業技術發展水平,形成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在當前保護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全球市場萎縮的外部環境下,必須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通過繁榮國內經濟、暢通國內大循環,為我國經濟發展增添動力,為世界經濟繁榮貢獻力量。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以全國統一大市場基礎上的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環。黨中央作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安排,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是針對全國而言的,不是要求各地都搞省內、市內、縣內的自我小循環。各地區要找準自己在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位置和比較優勢,把構建新發展格局同實施區域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等重大決策部署有機銜接起來,全力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著力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需要強調指出的是,各地區在落實黨中央有關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部署過程中,要堅持系統觀念,從戰略全局出發精心謀劃,決不能搞「小而全」,更不能以「內循環」的名義搞地區封鎖。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各地區各部門要充分做好打持久戰的思想準備,久久為功在關鍵處落子,努力把黨中央的這一戰略構想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際行動,在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中贏得我國發展主動權。
來源:求是網
策劃:李民聖 侯亞景
製作:張芯蕊
審核:王兆斌
監製: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