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菜是我的根,這是別人挖不走的,也能讓我走得更遠。」
1029.5 公裡,這是從廈門「宴遇」到上海「遇外灘」的行車裡程,也是吳嶸從分子料理回歸經典閩菜的蛻變之路。
在這條路上,他走了整整 8 年。
吳嶸
多數人知道吳嶸,源自他在 2011 年創辦的「宴遇」餐廳,豬豬包、水果樹、試管飲料、魔鬼辣子雞配芒果蛋黃等繽紛創意菜式,帶來每日滿座的驕人業績,也吸引著不少北上廣的廚師特意前往廈門考察。
魔鬼辣子雞配芒果蛋黃
但在全國關注的同時,也伴隨著熱議紛紛,網紅餐廳便是其中的一種說法。
「有人說『宴遇』是網紅餐廳,但在我看來,『網紅』並不一定是貶義詞。它只是階段性地代表了餐廳生意好,至於能紅多久,關鍵還要看企業有沒有適時進行調整。」
除了定期對宴遇菜品更新迭代,吳嶸也從未停止過對餐飲新業態的探索步伐 :2016 年他創立了用自己名字命名的閩南菜連鎖品牌「榮先森」,2019 年又在上海布局「遇外灘」,主打高端閩菜。
遇外灘餐廳
這間承載著無數期望的餐廳,紮根於高級餐廳密布的外灘,隔壁是新榮記,樓上是菁禧薈,二者皆是米其林星級餐廳,遇外灘的經營難度可想而知。
對此,吳嶸坦言,遇外灘顛覆了他此前所有嘗試過的品牌運作方式,也多少有些超乎能力範圍的意味。
「通過在餐飲地標與最強勁的對手競爭,我想看看自己和他們的差距到底有多少。我們要磨鍊的地方還有很多,但這就像挑戰武林高手一樣,贏了你就出頭了,沒贏大不了就重新來過。」
這樣的心態不禁令人好奇,這間不遠千裡來到上海的閩菜餐廳,究竟會以什麼樣的方式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
愛拼才會贏,以快制勝是經營法寶若想完整回答上述問題,還需回溯吳嶸創立遇外灘的初心。
雖然『宴遇』頗受關注,但也只是創意菜,始終無法代表閩菜。而閩菜出身的吳嶸一直在追尋落地歸根,加之米其林指南來到上海,為台州菜、寧波菜、潮州菜等小眾菜系的餐廳帶來榮耀,也愈加堅定了他的信心與渴望。
「老一輩沒有做的事情,我們這一輩既然有條件和能力,就應該去做。我不知道會不會成,我只知道今年不成明年就繼續幹,明年不成後年再繼續,做到它成為止,錢是要賺的,但這個餐廳對我的意義是擺在錢之前的。」
遇外灘開業,吳嶸將恩師童輝星請到餐廳見證這一榮耀時刻
理念雖好,但也離不開實際行動的支撐。
為了跑得比對手更快,吳嶸在隱藏菜單上苦練功力。若近期餐廳新到一批優質海膽,即便菜單上還沒來得及更新,服務人員也會以口頭推薦的方式向客人介紹相關菜式。
隱藏菜單中的優質食材
甚至廚房今天剛從舟山購買的新鮮海產,當晚下班後吳嶸就會和團隊成員直接在廚房現場製作和品嘗。如若認為出品不錯,就讓供應商明日馬上送貨,並加緊列印菜單,即刻售賣,售完即止。
「這才是高級餐廳該做的事情,而不是按部就班照著常規流程做菜單。特別是對於一周會來幾次的客人,不能讓他吃完一次就失去新鮮感,而是要不斷求變。這對廚師的要求很高,既要基本功紮實,也要靈活多變。」
遇外灘的廚房團隊
想要擁有源源不斷的創意,日常的靈感積累便顯得極為重要。在雜誌流行的時代,吳嶸就會把烹飪雜誌中的菜譜剪下,並歸類收藏。
如今在尋覓和品鑑美食的道路上,他更習慣將每道能夠帶來靈感的菜品拍照,再編輯備註上自己的想法,存儲到雲端。無論是朋友圈中看到的圖片,還是競爭對手推出的新菜,都無一例外。
即便是醬油水煮鯧魚中搭配的蘿蔔乾,若朋友喜愛,他也會考慮用作新菜的配菜
吳嶸還專門在資料庫上為一些知名餐廳建立單獨的文件夾,以便後續查找。甚至半夜突然來了靈感,他也會快速在手機上進行記錄,以免醒來遺忘。
「靈感要靠日積月累,我不相信所有的好菜都是廚師憑空想像的,它一定是有根基和來源的。我也會經常觀察客人剩了哪些菜,判斷是因為分量太多,還是做得不好,然後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樣的錯誤。」
每天晚上,吳嶸都要逐一查看餐廳中的經營報表和大眾點評上的客人評價,還會讓廚師長每晚都去包房拜訪客人,或溝通菜品,或閒話家常,或合影拍照,宛如朋友到訪。
「有不少客人都會添加他的微信,之後也會直接找他訂位。現在這個時代正慢慢變成主廚時代,廚師不再是廚子,他代表了餐廳形象,客人會尊重和認可你,願意與你交流,廚師也更懂客人。」
回歸傳統閩菜,找尋自己的根想在高手如林的外灘立足,自然少不了拳頭菜式坐鎮。在籌備遇外灘餐廳時,吳嶸花費 8 個月的心血打磨菜單,佛跳牆、紅蟳蒸米糕、雞湯汆海蚌等經典閩菜成了他發力的原點。
作為一道招待過美國總理的國宴名菜,佛跳牆素以用料精細豐富、工序複雜繁瑣著稱,從漲發和煨制皆有講究,各種食材在壇中相互交融,整體風味卻和諧一體。
遇外灘在沿襲傳統做法的基礎上,減少了肉類用量,注入更多海味。先用老母雞、番鴨等熬製成肉香濃鬱的底湯,魚唇、花膠、蹄筋等富含膠原蛋白的食材添入其中,帶來豐腴柔順又不過於濃鬱的獨到口感。
遇外灘佛跳牆所用到的部分食材
飽滿挺立的海參、溏心質感的鮑魚、肉質肥厚的花菇、剔透小巧的鴿蛋等食材,分別處理,保持各自口感特色,形成互補遞進的效應,輔以適宜的酒水比例,加上荷葉封邊,鎖住酒香與鮮香。
「師父童輝星一直教導我:傳承不守舊,創新不忘本,要因時因地調整菜品。佛跳牆到上海後不能像以前那樣濃稠,酒香味也要適中,要讓客人吃完後覺得舒服不會膩,吃完一盅還能吃得下其他東西。」
點擊查看作品詳情
值得一提的是,出於環保的考慮,吳嶸特意捨棄了傳統佛跳牆中的魚翅。在裝盤容器上,他以廈門鼓浪嶼特色的八角樓為靈感,選用八角形的容器盛裝菜餚,其中的湯汁呈現著誘人的琥珀色。
對於另一道國宴上的名菜「雞湯汆海蚌」,吳嶸的處理也頗有講究。選用福州長樂漳港的海蚌入饌,以一隻半斤的分量為佳,方有鮮美肥厚的獨到口感。
雞湯汆海蚌
湯汁的調製亦格外精細。先以 5 斤以上的優質老母雞加瘦肉煲湯,再用雞茸、豬茸、牛肉茸進行掃湯處理,湯汁香氣濃鬱,湯色清亮通透,連湯中薑絲的形態都一清二楚。
至於早已熟稔於心的廈門紅蟳蒸米糕,他也同樣下足功夫。經歷反覆嘗試後選用貴州糯米及本港紅蟳入饌,不同於用電飯煲直接蒸熟米飯的家常做法,他選擇先將糯米泡發,再在鍋中幹炒至熟,繁瑣的操作只為塑造出顆粒分明、口感統一的飯粒。
廈門紅蟳蒸米糕
「在我看來,這些菜就是閩菜的根,它們都是有底蘊、能傳播的東西,也是大家一想就能想得到的福建菜。之前我做了太多創意菜,現在我要找回自己的根,踏踏實實地做好傳統閩菜。」
「創意是一條不歸路,越玩越陷越深,你會迷失自己,找不到自己的根。那不如就好好做一些有根的菜,這種根是別人挖不走的,是真正屬於你的菜,這樣也能讓你走得更遠。」
好在,市場最終給了吳嶸意料之外的驚喜反饋。疫情之後,遇外灘的營業額相比去年同期又增加了 30%,這間去年有時還坐不滿的餐廳,如今連散座都要排到第二輪。
編輯特寫:吳嶸的家鄉味道疫情期間,吳嶸沒能賦閒,反而愈加繁忙。整個集團近千名員工的吃住與健康、餐廳外賣的開啟與調試,加之接連不斷的會議,看似身在家中,但心早已飛到餐廳。
雖然如今的他更多承擔著管理工作,但依然忘卻不了廚房的煙火氣。「我很不喜歡呆在辦公室裡,在辦公室對著電腦想菜其實效率很低,我希望的是想完後能打開冰箱馬上就做。」
而在琳琅滿目的菜式中,沙茶麵始終是他百吃不膩的美味。「我每次出差回來一定要吃碗沙茶麵,我覺得這才是到家。飛機一落地,我就拉著行李箱,打車去自己喜歡的餐廳,吃完沙茶麵再回家。」
沙茶麵
細細想來,這地道的沙茶麵滋味,不正是吳嶸苦苦尋覓的「根」嗎?畢竟,胃是不會騙人的。
-end-
本文圖片來自受訪者及遇外灘餐廳。
點擊圖片,跳轉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