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1》:王小帥半自傳體的童年影像

2021-01-11 宿夜花

文:宿夜花

《我11》是王小帥半自傳式的童年影像,它延續了導演一貫的創作特點:表現時代洪流下普遍的小人物命運,注重描摹個體的生命體驗、探索個人的生存意義與自我價值追尋。既有用長鏡頭記錄平民式生活的冷峻紀實性,又兼有表現青春、成長感悟的美妙與明麗。

01.個人敘事空間的構建

通常情況下,一個風格突出的作者式導演的作品會形成一種極具辨識性的個人話語表達,在導演構建的個人敘事空間中,無論是從內容方向:主題、人物、情節,直至影像美學特徵,形成了高度的一致性。這種導演個人話語體系在華語電影中頗為常見。例如,李安的「家庭三部曲」構建了一個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下的傳統「家」的解構重塑;賈樟柯的「故鄉三部曲」則是時代變遷下的普通人精神困惑。

《我11》放到王小帥的話語體系下是導演半自傳體的「三線建設三部曲」的第二部,它與前作《青紅》形成一種呼應(第三部為《闖入者》)。《青紅》的背景是80年代初,而《我11》則是略微提前的幾年,正是王小帥以及同輩導演十歲出頭的年齡。而選擇酷似賈樟柯的小演員飾演主角,更體現出了致敬一個時代的創作追求。

影片與導演前作《青紅》的互動性基本上是全方位的,相仿的「三線建設」故事背景、西南山區霧靄瀰漫的潮溼氣息、歷史意志下的個人困境與兩代人磨合理解的主題。更為巧妙地是影片風格上的繼承性。開篇的窗戶、門框等線條形成的機械化制式化的畫面分割,固定視點的景深構圖,高音喇叭廣播體操、整齊劃一的白襯衫等聲音視覺符號,與《青紅》異曲同工的影片話語構建,自然地昭示主流話語權力對身體和意志的規訓。

在這種典型的個人敘事話語內,看似散文化的情節便有了更強的凝聚力,時代劇式的故事、典型的人物、個體生命的成長母題便帶有了導演的作者式印記。影片通過開篇獨白簡明扼要地揭示主題、又通過「白襯衫」的線索、11歲男孩王憨的視角,連接起一連串的記憶畫面。「白襯衫」也從最初的物質渴望逐漸成為他深入了解世界的「工具」。

「我們在生命的過程中總是看著別人,假設自己是生在別處,以此來構想不同於自己的生活。可是有一天,你發現一切都太晚了,你就是你,你生在某個家庭、某個時代,你生命的烙印不會因為你的遐想而改變,那時,你所能做的就是接受它並尊重它。」

02.印象派靜物畫

影片《我11》的英文名「11 Flowers」即是靜物畫「十一朵鮮花」,不同於賈樟柯的《三峽好人》對劉小東靜物畫《溫床》的隱性呼應,王小帥直接將鮮花作為最主要的顯性意象,並將其作為父親家庭教育的載體以及父親人格的象徵。進而通過父親這一落寞的知識分子形象,反映一代人的生存境遇與情感訴求。同時,導演借父親角色對莫奈「印象派」的認同不僅是人物性格的寫照,更是導演對影片風格的一種暗喻。

印象主義作為繪畫流派,注重繪畫的審美功能,通過個人的微妙感受、獨特的思維方式與情感體驗對光線與色彩的推敲以再現個體的瞬間視覺印象。因此,印象派也逐漸派生至文學、電影等多個不同形式的藝術領域。

這與以王小帥為代表的第六代導演的理念「用影像講述個人的生命印記與經驗」是一致的。因此,影片的戲劇性與封閉性被最大程度的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人生記憶中碎片式的瞬間映像:霧嵐瀰漫陰雨連綿的西南山區、錯落有序的舊房子、清幽靜謐的竹林、富有童趣的捉迷藏玩彈弓畫面,在記憶的濾鏡下、灰白畫面、靜態構圖簡單洗鍊的呈現下,顯得格外詩意並帶有懷舊氣息。

03.典型的父親形象:時代的致敬與輓歌

除卻導演特色的一脈相承與回憶視角下的詩意與抒情,影片對時代還原的關鍵還在於典型的人物塑造。

父親王伯駒(王景春飾)是一個典型的又極為真實的知識分子形象。與過往文藝作品中的理想型知識分子形象不同的是,他沒有過分的理想主義,也沒有過分執拗並困頓於自我世界中的那份不食人間煙火的清高孤傲,他謹小慎微、明哲保身,懂得世俗世界的生存法則與人情世故。對於他而言,繪畫是一種忠於內心靈魂的自我表達、是一種不受制於人的自由。

如果說《青紅》中的父親尚且是專制且蠻橫的、帶有傳統父權思維家長對子女的強迫意志,那麼《我11》中的父親則是另一種典型,世俗生活中的窩囊與隱忍卻用思想上的豁達與包容去啟蒙孩子的天性。「光線最強的地方的下面反而會是最暗的」,他對複雜人性的理解、看似尋常卻又超脫的人生哲學,總是以一種漫不經心的輕妙口吻教育給兒子。

而閆妮飾演的母親則是另一種意義上的隱忍與堅強,物質上的困頓、柴米油鹽醬醋茶中的生存哲學,使他有一種「喜不形於色」的嚴厲,她對生活的韌勁意志、對兒女的愛意都隱藏在對日常瑣事的精打細算中。「慈父嚴母」的形象在閆妮、王景春的演繹下熠熠生輝。

從《警察日記》中的平民英雄郝萬忠到《地久天長》裡的機械廠工人劉耀軍,王景春的表演,既沒有對「高大全」形象的刻意追求,也沒有對人物的美化與矯飾,帶有著平民式溫情與普通人的生存智慧與處世哲學,就像我們生活中的人那樣,真實立體、鮮活可愛。從柏林電影節銀熊獎到中國電影金雞獎的影帝,他塑造的人物,雖無光鮮華麗的外表卻光彩四射,那種質樸動人的溫情和通達包容的生存智慧,在他不經意的微笑之中,有著感染人心的力量。

三線建設者的情感與命運是王小帥「三線三部曲」的核心主題,一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就像是對逝去的理想與青春的自我撫慰,影片也是對一個時代的致敬與輓歌。《青紅》中青紅的父親為了自己的「上海情結」強迫了青紅的意志、以犧牲青紅的青春活力為代價;而《我11》中總有無奈與失落,他們並沒有將其轉嫁到兒女身上,轉而用一種豁達的態度,父輩與子輩間也實現了更深的寬容與和解。

「我們整個的過去三線廠的建設,其實為現在整個的變化也起到作用,他們貢獻了很多的青春、生命,甚至是子孫都在那兒建設。這些人常年背井離鄉,常年離開家鄉,我在裡面生活就感覺到他們的那種心情,既在建設,同時又很渴望回到自己的老家。」(《我11》王小帥揭秘拍攝幕後 向"三線建設"致敬)

04.孩童視角與精神成長

「那就是我青春期的開始,似乎一夜間童年就這麼過去了。未知、新奇甚至是充滿荷爾蒙信息的成人世界,就這樣展現在眼前,所以我非常想把那個歲月的深刻記憶,拍成故事。」(王小帥談《我11》:我的青春期從11歲開始)

相較於《青紅》的冷峻凝重,《我11》將情感的重心更多地匯聚在個體的生命體驗,孩童視角的純粹與單純柔化了青春的殘酷與成長的沉重。特定時代的詩意青春與對美好事物的憧憬與幻想,使人聯想起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青春的躁動與暴力啟蒙的英雄情結,又會使人想到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不同於姜文的魔幻癲狂、浪漫寫意、恣意澎湃,亦不同於楊德昌的極度克制、冷靜與理性,王小帥的成長寓言並無太多濃墨重彩的儀式化書寫,只是將生命的迷惘與歡欣、成長的感傷與喜悅置於最日常化、生活化的細節之內。

王憨在對覺紅那種如夢似幻的朦朧愛慕中,體味到了最美好的青春悸動;在母親洗衣服發現的「第一次」之時,實現了生理上的成長。青年人通過械鬥宣洩荷爾蒙,使他既興奮又畏懼,浴室中灼熱的蒸汽、雨天溼漉漉的空氣,無不昭示著男性內心潛在的力量渴望、英雄夢想與暴力情結;成年人的權力傾軋與謝覺強的叛逆死亡,完成了對複雜人性的認知,也實現了真正意義的成長。

影片中採取了一個精心設計的隱喻性構圖來呈現王憨的成長,在河中的王憨彎下腰向後看,主觀視角的倒置畫面,暗喻著王憨在成長的反叛、自我的顛覆中重塑自己的認知觀,從成人意志單向定義的「好壞」標準與世俗社會灌輸的價值尺度,轉向以關懷個體生命與人性、忠於自我內心的精神成長。

正如影片開篇的獨白,比起反思、批判、窺探,影片更多地是一種對生命本身的肯定與尊重,它不可避免地沾上一種既定的烙印,但詩性的生命體驗、美好的愛情啟蒙、青春的多彩活力、意志的隱忍堅強,始終都是人生中最純粹的美好。

本文版權歸 宿夜花 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

相關焦點

  • 《我11》主創齊聚發布會 王小帥閆妮大做廣播操
    王小帥閆妮做廣播體操2012年3月26日下午,王小帥導演歷時三年完成的新片《我11》在金逸國際電影城北京朝陽大悅城店舉辦了新聞發布會,導演攜演員閆妮、喬任梁及三位小童星一起亮相分享了電影拍攝過程中的點點滴滴。
  • 《我11》涉及「文革」回憶,獨家專訪導演王小帥:「我已經很勇敢了」
    網絡中的上佳口碑成為了《我11》最好的推力,截至21日凌晨,《我11》上映4天,票房收入255萬元。據程青松預估,如果《我11》在國內能達到500萬元票房,王小帥自己的投資就可以持平收回。以自己的回憶為基礎,王小帥安排了這樣的劇情:偏遠山區的「三線」工廠裡,11歲男孩王憨過著看上去挺不錯的童年生活,母嚴父慈,夥伴兩三被選為學校領操後,他求得一件嶄新白襯衣。正因為這襯衣的珍貴,他和夥伴們鬧掰,又無意間與一個流血不止的「逃犯」相遇糾纏。那個用王憨襯衣包紮傷口的「壞人」殺人犯,在被執行槍決之前,按承諾還給了11歲男孩一件嶄新的白襯衣,帶給少年新的迷惘。
  • 現實闖入者 王小帥
    《青紅》是烙在導演王小帥童年和少年初期印記講述整整一代人(孩童時即被流放他鄉)的奇特經歷2 0 1 2執導影片我1111 flowers沒有直接擊打到一個11歲的孩子但通過這雙眼睛看到的是一個充滿傷痕的成人世界對美好生活的欲望對正義的嚮往,對親情的渴望都被籠罩壓抑的氣氛中迷霧重重,充斥著神秘與恐懼
  • 王小帥導演的作品,高圓圓盡顯青春魅力
    他就是獨立影人的傑出代表——王小帥,而他的半自傳體作品《青紅》則集中彰顯了他「殘酷青春」的藝術主張。《青紅》的故事敘述方式是傳統的直線型。影片第一個鏡頭中出現的是山區教學樓的一角,幽暗的過道上撐有幾把油布雨傘,透過窗欞可以隱約看見飄揚的紅旗,操場上的喇叭裡正放著廣播體操的旋律……如同新聞報導的開篇一樣,電影在最開始就交代了故事發生的地點、年代,以及主人公的學生身份。
  • [大家]王小帥的電影必須三部一起看
    【《我11》】王小帥2012年的自傳性質電影。看起來《青紅》沒有讓他過癮,7年前沒有放在《青紅》裡的素材以及某些留下遺憾的場景被一次性以換了性別視角的方式置入在這部片子裡。這部電影是如此帶有自傳性質,以至於當其中男主角第一次看到逃犯的場景也和王小帥本人的經歷幾乎分毫不差。
  • 深挖| 享譽柏林電影節的王小帥是個怎麼樣的導演?
    柏林,是王小帥的福地。《十七歲的單車》毫無疑問是王小帥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我還清楚地記得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時的感受。當崔林飾演的小貴扛著被砸壞的自行車行走在車水馬龍的北京街頭,他內心的悲涼如水流淌,那一幕,像一粒子彈擊中了我。就像宋東野唱的:「你的城市沒有一扇門為我打開啊 我終究還要回到路上。
  • 王小帥:我很珍惜「獨立電影」這個稱呼
    但這一切我認為我們好就好在並沒有因為獨立而顯得失衡。第六代獨立電影包含普世價值關懷。【編者按】「王小帥、張元是從個體入手,表現個體解脫了集體的自由感,而不是刻意表達底層。賈樟柯對社會階層和社會結構更敏感。從某種程度來說,如果一定要分「左右」的話,王小帥是『右』的,賈樟柯是『左』的。」8月3日,著名影評人王小魯、導演王小帥、演員王宏偉做客騰訊書院,回顧中國當代電影的敘事軌跡。
  • 王小帥贊《八月》:中國電影要有耐心等這樣的好作品
    日前,導演張大磊攜主演張晨現身上海,與第六代導演代表人物王小帥暢談《八月》中展現的時代記憶。在王小帥眼裡,這是一部「有溫度、不矯情、清新自然」的電影,黑白色調的成片抓住了那個年代的特點,還原了1990年代。實際上,這是一部張大磊半自傳體的電影,以片中主角小雷「闖入者」的身份視角,來展現那個年代父輩的世界。
  • 導演王小帥,鏡頭裡的每一個痛苦都那麼具體
    1966年的夏天,正值文革爆發,王小帥出生兩個多月後,便隨父母響應「支援三線」的號召,從上海去往貴陽。在貴陽的成長經歷給王小帥留下了揮之不去的記憶,電影《青紅》的出現正是以影像的方式展現了童年的貴州情結,在貴州的生活與電影《我11》中的劇情也高度吻合。上海戲劇學院畢業的父親在當地的京劇團做導演,在舞臺上排「樣板戲」,王小帥就在臺下看著。
  • 王小帥哭了,我卻看到了中國電影的燦爛未來
    縣城是成年人的選擇,而孩子們的童年記憶不會遷徙。 夏天在流逝,小鎮在流逝,童年在流逝。>王小帥電影作品混剪看到這些,王小帥的感動在於:自己還真我想我們也應該這樣,在中國電影發展如此蓬勃的時候,不要忘了我們的每一幀畫面記錄的就是我們的歷史。
  • 《我11》5.18上映 觀影臺前幕後大盤點
    盤點三:《我11》明日首映 獲賈樟柯、何平、姚晨,高圓圓,景崗山,程青松等好友助陣  《我11》即將首映,王小帥的好友們也紛紛送上祝福。姚晨、高圓圓、程青松等圈內好友皆以錄製VCR的形式為王小帥《我11》助陣加油。
  • 金雞百花豫見導演王小帥
    照片中,一群人舉杯暢飲,吃著地攤擼著串,但還是擋不住導演發光的光環,看來王小帥導演也是十分接地氣的隨性的一個人。導演王小帥生於1966年怎麼算今年也是應該54歲了,但是...這個確定網上的信息是可靠的嗎?簡直就是一帥氣的小夥吧!照片上的人和年齡完全對不上號。你們覺得呢?
  • 王小帥:真正的悲劇是治癒系的
    4月7日下午,王小帥導演電影《青紅》全新4K修復版於北京國際電影節首次與觀眾見面,映後王小帥導演來到現場與策展人沙丹進行了深度對談。本次訪談主要從三個方面展開,先從《青紅》及「故鄉三部曲」說起,導演王小帥分別談到了自己將《青紅》作為「三部曲」的第一部,使用女性題材,及選擇首先修復《青紅》的原因。
  • 第六代導演王小帥:電影《十七歲的單車》給了我做獨立電影的勇氣
    王小帥的諸多電影作品中,我還是更喜歡年去年上映的《地久天長》。在華語影片中,能真正把家庭問題拍得精彩出色的電影不多,李安的「父親三部曲」當然算得上華語電影中最為優秀的家庭電影,沒有之一。《地久天長》,是近幾年來我所看到的最優秀的華語家庭電影。然而, 今天的影評文章我要談論的是王小帥的另一部電影,《十七歲的單車》。這部電影看過的人很少,在豆瓣上標記看過的人只有14.2萬,所以今天講這部電影,原因是有時候酒香也怕巷子深。
  • 坎城獲獎者王小帥的電影大全
    青年電影手冊2015年度華語十佳影片、年度導演(王小帥)、年度女演員(呂中)。故事梗概:電影《我十一》,電影延續了王小帥作品一貫的風格,再次涉獵殘酷青春題材。講述了1974-1976年之間發生的一段青春往事:一名11歲的小男孩用自己的眼睛親歷了一樁殺人事件,最後使那個因仇恨而殺人的男人被正法。
  • 王小帥處女作《冬春的日子》奠定日後電影風格,包括《地久天長》
    《冬春的日子》是王小帥導演的第一部影片,拍攝於1993年,與2019年公映、拍竣於2017年的《地久天長》之間相隔了24年。這幾乎是一個青春的長度。但是,在如此長的時間長度裡,我們依然發現,王小帥的拍攝電影方式,沒有發生什麼大的變化。其實回看一下《冬春的日子》,尋找今天的王小帥的拍攝風格,並非是一件沒有意義的事。
  • 人氣偶像喬任梁《我11》飾演叛逆青年
    在王小帥新作《我11》中,喬任梁一改往日時尚潮男形象,來了個180度的大變身,飾演一名70年代「街頭混混」,以極其叛逆犀利的形象示人,讓人大為期待。  喬任梁飾演「二流子」 片場頭破血流  「二流子」對於如今90後來說或許過於陌生,然而對於60、70、80年代生人來說,一提到「二流子」就會想起抽菸、酗酒、械鬥的不良青年。
  • 導演王小帥:這不是苦情戲,這是生活
    1989年,因為學分較高,王小帥在畢業前獲得了挑分配的權利,「當時福建電影製片廠有一個劇本叫《巴黎來的槍手》,說我過去就能拍,而他們當時的廠長又是我初中同學的父親。而且當時我受侯孝賢、楊德昌影響比較大,覺得福建離臺灣比較近,我就挑了福建廠。」在一檔電視訪談節目中,王小帥回憶起大學畢業時的經歷,「沒想到,我剛一進廠,原來的廠長就調走了,《巴黎來的槍手》也黃了。
  • 王小帥:威尼斯圓夢 作品始終在類型之外
    然而即使是這樣的成績,他依然有許多糾結和不安感,會對他的身邊人說:你說我要是不拍電影了能幹點什麼呢?現在畫兒畫的也不行了啊。  第五代導演王小帥、和婁燁是大學時代的同班同學。婁燁、王小帥、賈樟柯對藝術電影堅守至今,共同成為了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王小帥的製片人劉璇甚至認為,他們的意義遠不僅是「中國電影導演」這麼單純,正是他們的存在,中國電影才與世界電影更好的對話。
  • 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大師班迎來首位嘉賓王小帥!(附大師班...
    「我最恐懼的是,上飛機、進酒店,掃健康碼,我害怕自己的掃不出來。我都已經崩潰了,其他老年人可想而知。」不習慣手機支付的王小帥,甚至去買東西都曾感到害臊,「人家都在刷二維碼,一下就過去了,我就咬住牙,就算被別人嘲笑我也要拿現金出來,我就老做像螳臂當車一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