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帝到科學,是歐洲中世紀稱霸世界的原因

2021-01-18 簫葉雜貨鋪

《人類簡史》的內容分享終於寫到了最後一篇。

一開始兩篇,主要介紹了史前人類的情況,簫葉認識了不少人類的「親戚」,也知道了人類真正崛起的原因,也為人類後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後面農業革命則介紹了農業的發展和對人類的影響,人類用「想像構建的秩序」管理著自己的生活。

最近一篇則是關於農業革命之後金錢和宗教的發展。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文末連結看看,這一篇來說說現代人類發展的基石——科學革命。

全知的神

這個世界充滿未知,這是現代人的共識,但科學革命之前卻並非如此!

15世紀前,這個世界被認為全知是的世界,就算個人不知道,也是神認為一些不重要的,所以沒告訴人類。

全知則無需探索,沒有探索則不會有新的發現。

那時候政府和富有的贊助者雖然也會將資金投入教育和作為獎金,但一般來說只是為了維持現有能力,而不是取得新的能力。帝國的前現代統治者會贊助牧師、哲學家和詩人,目的是請他們讓他的統治合法化,並維持社會秩序,而不是要他們發明新的藥物、武器,或刺激經濟增長。

富翁投資教育等也不是良心發現,而是認為自己攫取了大部分利益,將資金投入公共事業會顯得自己富有良心,而非貪婪成性,從而被神怪罪。

那時候的人認為生死全是神的安排,個人無法幹涉;

那時候的人羨慕飛鳥能翱翔天空,但只能欣賞;

那時候的人認為閃電代表神的憤怒,而不會考慮利用;

那時候,所有的一切都是已知的,無法改變的。

承認自己的無知,能讓人更有智慧

15世紀中期,歐洲人的世界地圖中間是沒有空白的,代表著全知。

但是從在15、16世紀,歐洲人的世界地圖開始出現大片空白,這可以說是歐洲人在心理以及思想上的一大突破,清楚表明歐洲人願意承認自己對於一大部分的世界還一無所知。

為何出現這種變化?因為哥倫布,因為亞美利哥。

1492年,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1499-1504年,義大利水手亞美利哥·威斯普奇(Amerigo Vespucci)多次航行前往美洲。而在1502年1504年間,歐洲有兩篇描述這些航程的文章發表,一般人相信就出於威斯普奇之手。這兩篇文章指出,哥倫布發現的小愛豆旁邊應該不是東亞,而是一整個大陸,而且不管是聖經、過去的地理學者還是當時的歐洲人,在先前都不知道這塊大陸的存在。

在這時候,不管是基督教聖經、過時的地理書籍還是古老的口傳知識,都無用武之地。

對於「全知」社會來說,未知代表著突破,也代表著財富!

科學革命並不是「知識的革命」,而是「無知的革命」,它解除了人類思維的禁錮。

發現美洲,對於科學革命是一大奠基時間。這不但讓歐洲人知道實際的觀察比過去的傳統更重要,而且像徵服美洲的欲望也讓歐洲人開始求賢若渴,他們開始收集所有相關的地理、氣候、職務、動物、語言、文化、歷史的龐大數據。

以現今的眼光去看,現代科學與先前的知識體系有三大不同之處:

願意承認自己的無知。以觀察和數學為中心。承認無知之後,現代科學還希望能獲得新知。方式則是通過收集各種觀察值,再用數學工具整理連結,形成全面的理論。 取得新能力。光是創造理論,對現代科學來說還不夠。它希望能夠運用這些理論來取得新的能力,特別是發展出新的科技。現代科學願意承認自己的無知,就讓它比所有先前的知識體系更具活力、更有彈性,也更有求知慾。

科學研究獲得的數學、力學、統計學、生物學、歷史學、文明、地理等成果給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回報,加深了人類對科學的信仰。

我們現在可以舉出無數個例子證明科學的重要性。

西班牙贊助哥倫布發現美洲,讓西班牙政府和貴族賺得盆滿缽滿,一躍成為世界霸主;

生物學的研究特別是微生物的發現,讓人類面對疾病時不再措手無策;

牛頓三大定律的發布,不僅解釋了自己被掉落的蘋果砸到的原因,也讓炮彈的運動變得可以控制,從而影響了武器製造以及戰爭;

統計學的發展讓蘇格蘭遺孀基金經過兩百多年,還是全球最大的退休金和保險公司之一,總價值高達1000億英鎊......

......

科學、資本與帝國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讓贊助的西班牙政府和富翁大賺一筆,不僅打開了美洲這個未知的世界,從而推動了「進步」思想的出現,也將原本以為不會變化的利益大餅變成了會變大的餅。

所謂的「進步」,是在承認我們的無知之後,認為只要投資進行研究,一切就能變得更好。

過去的帝國主義者都認為自己已經了解了整個世界,而科學革命後,歐洲認為自己對世界是不完全了解的,所以要去了解世界。

幾乎每一趟從歐洲出發的軍事遠徵隊都必定有科學家同行,科學家的目的不在打仗,而是科學研究。

1798年拿破崙進攻埃及帶了165位學者,後來他們建立了埃及學,並且在宗教、語言學、植物學方面有重大貢獻。

1831年,英國皇家海軍派出「小獵犬號」,前往繪製南美、馬爾維納斯群島和加拉巴哥群島的海岸圖。有了這些知識,海軍在開戰時就能掌握先機。小獵犬號的船長自己也是業餘科學家,他帶上了年僅22歲的劍橋畢業生,研究一路上可能碰到的地質結構,那個劍橋畢業生就是達爾文。後來達爾文收集各種實證資料,發展各種想法,最後形成了演化論。

科學家為帝國提供了各種實用知識、思想基礎和科技工具,要是沒有他們,歐洲人能否政府世界仍是未定之數。而帝國也為科學家提供各種信息和保護,自主進行各種奇特迷人的研究。

一直到現代,給予對未來的信任,我們發展出一套新的系統。

在這項新系統中,人類發展出「信用」這種金錢概念,代表著目前還不存在、只存在於想像中的貨品(未被發現的美洲)。

「信用」的概念,讓我們能夠預知未來、打造現在。而這背後一項基本假設,就是未來的資源肯定遠遠超過目前的資源;只要我們使用未來的收入來投資當下,就會帶來許多全新而美好的商機。

這個想法很快被應用到了經濟上,相信全球經濟這塊大餅可以不斷變大,最終產生了一場革命——工業革命。

在資本主義教條裡,最神聖的開宗明義第一條就是「生產的利潤,必須再投資於提高產量」。

一開始,資本主義只是關於經濟如何運作的理論。這種新的宗教對於現代科學的發展和帝國決策也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大家都知道,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而哥倫布的發現讓西班牙人徵服了美洲,除了開採各個金礦銀礦,還種起了蔗糖和菸草,讓西班牙的過往、銀行家和商人兼職是美夢成真。

後來崛起的荷蘭英國也是因為本國良好的信用強大起來的。

那時候西班牙已經非常強大,而荷蘭只是西班牙偏遠的一個小領地。荷蘭通過信貸,請了僱傭兵和西班牙打戰,最終荷蘭贏得了戰爭,從而獨立。並取代了西班牙和他們的盟友葡萄牙,成為全球的海上霸主,建立起全球性的荷蘭帝國,並成為歐洲最富有的國家。

後來英法爭奪霸權,英國能夠贏,也是因為信貸。

當時法國非常強大,但是因為密西西比泡沫,法國深陷債務危機,後來的路易十六還被送上了斷頭臺。

而英國則趁機而起,通過良好的信譽不斷借貸低息貸款,從而開疆擴土。

資本家通過贊助政府而獲得利益,政府也為資本家保駕護航。

比如1840年,英國就以「自由貿易」之名打開了中國的國門。

19世紀,法國和英國的投資者將大筆資金借給埃及的統治者,後來埃及的債務逐漸膨脹,歐洲這些債權人逐漸插手埃及的國內事務。

到了1881年,埃及民主主義者單方面宣布廢除一切外債,一年後,維多利亞女王就派了大軍前往尼羅河,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埃及還是英國的保護國。

1821年,希臘人起身反抗奧斯曼帝國,倫敦金融家看到的是大好商機,向反抗軍領袖提議,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發行債券,為希臘反抗軍籌資,如果最後反抗軍贏了,連本帶利償還。

但是奧斯曼帝國非常兇猛,眼看反抗軍就要失敗了。如果反抗軍失敗,持有反抗軍債券的人就等於輸光了。而當時債券持有人的利益就是國家的利益,英國組織了一直國際艦隊,在1827年的納瓦裡諾戰役一舉擊潰奧斯曼帝國的主要艦隊。

希臘獨立了,自由了,但是接下來的幾十年間,希臘經濟都被英國的債務壓得喘不過氣。

所以馬克思和其他社會評論家才會開玩笑說:

西方政府幾乎就像是資本家的工會。

歐洲崛起

從1850年起,歐洲之所以能夠稱霸世界,很大程度靠的就是軍事、工業和科學領域的合作,以及如果巫術般神妙的科技。

1500年到1850年,雖然這段時期歐洲面對亞洲在科技、政治、軍事、經濟上並不具有什麼明顯的優勢,但卻是在厚植累計獨特的潛力,知道1850年左右才終於爆發。

中國等東方國家缺少的是西方的價值觀、故事、司法系統和社會政治結構。這些東西就是這幾個世紀西方形成的。

現代科學和資本主義就是歐洲早期培養的潛力。一開始科學和資本主義的思考方式還沒有什麼明顯優點,但歐洲人已經習慣順著這兩個思路來思考。後來便是潛力不斷變成了實力,並從世界攫取利益。

政府和資本不斷贊助對未知的探索,從而推動了科學的進步,科學也反哺了資本和政府。

總結

當然,資本、帝國和科學也不全是好的方面。

資本家貪婪的本性造就了悲慘的奴隸貿易,帝國主義殖民世界讓無數生靈失去生命,核平能力也讓世界一直不得安寧,但凡事總要兩面看對吧。

《人類簡史》這本書分享就到這啦,簫葉也能鬆一口氣,終於完了!!!

看完如果覺得略有收穫的話,給個讚唄~

前面文章連結附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點看看。

《人類簡史》之現代人類起源揭秘—人類是一種也沒什麼特別的動物

《人類簡史》之人類在超過200萬種生物中脫穎而出的真正原因

讀書識世界:人類創造上帝的前提,是小麥「馴服」了人類

宗教發展簡史—人類的生活在一個想像的世界

相關焦點

  • 吳國盛 | 經院哲學:中世紀的科學形態
    經院哲學起於安瑟爾謨(Anselmus,1033-1109),託馬斯·阿奎那集其大成,奠定了中世紀後半期基督教神學、哲學的基礎。經院哲學出現的背景是亞里斯多德思想的全面復興。隨著大翻譯運動的蓬勃開展,希臘科學和哲學經典以及阿拉伯學者的注釋被譯成拉丁文,使歐洲人大開眼界。面對博大精深的異教學術,基督教思想家感到一種新的壓力,重新結合理性與信仰、協調希臘學術與基督教義的任務擺在他們面前。
  • 在中世紀時代
    說到歐洲歷史上的「獵巫」,人們怎麼看?那是黑暗的中世紀,因為每個人都迷信,所以當發生意外或災難時,他們認為是女巫在做奇怪的事。當社區中有人被指控巫術時,被告人如何處理?被憤怒的人私刑還是通過某些審判程序定罪?
  • 中世紀有一種比新冠更恐怖的瘟疫,奪走了歐洲二千四百多萬人生命
    一、黑死病的出現中世紀後期堪稱歐洲最黑暗的年代,14世紀至15世紀中後葉,歐洲地力衰竭,氣候變冷,暴雨頻頻,饑荒蔓延,更讓人絕望的是被稱作「上帝的懲罰」的黑死病降臨歐洲,並災難性的大規模傳播。成了整改歐洲的噩夢。1347年,由寄生在老鼠身上的跳蚤攜帶鼠疫桿菌經地中海各港口傳到西西里島。1348年,傳到了義大利、西班牙、法國和英格蘭。
  • 中世紀歐洲真的如傳說中那樣黑暗封閉嗎? | 循跡曉講
    我們更加要追問一個問題:歐洲的中世紀社會,真的像我們想像的那樣黑暗、閉塞、落後嗎?一窮二白的農民、粗魯的武士、只知道念上帝的教士、髒亂的城市、荒涼的鄉野,是大多數中國人對公元500年到公元1500年的歐洲社會的固有印象。
  • 教會學校:中世紀歐洲「免費」的基礎教育,是如何實現的
    中世紀歐洲哥白尼和伽利略等天文學家和科學家的遭遇,讓我們把教會看成了中世紀歐洲反智的總指揮部,教會仿佛成了宣揚愚昧的後臺,然而揭開歷史的面紗,我們卻會驚訝的發現,中世紀歐洲的教會學校是在衰落的希羅文明,和文藝復興期間維護歐洲文明火種的根基,是歐洲一切近現代教育的發源地,教會做為阻礙理性知識傳播的主要推手,又是基礎教育醞釀的溫床。
  • 為何中世紀是歐洲的黑暗年代?
    一,中世紀從公元5世紀持續到公元15世紀,中世紀始於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公元476年),最終融入文藝復興和探索時代(地理大發現)中。 西方歷史學家將歐洲分為三個時代: 古典時代:古希臘和羅馬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交相輝映。)
  • 《女教皇》與中世紀早期社會
    其二,古希臘的知識體系是基於理性的,其所帶來的各方面的高效率也是基督教的知識體系無法企及的,這使得基督教在技術上不得不與其發生融合,精神世界的宗教與世俗世界的技術發生了理所當然的融合;相反,當時撒克遜文化所代表的並不是一種成體系的科學,而是一種基於多神論和巫術的異教,這種異端正是一神論基督教的敵人。
  • 早在16世紀,科學作為新興的事物,其影響已經開始在歐洲顯露頭角
    從整體上來看,在現代科學真正出現之前的這300年中,我們已經可以、也應當運用新的視角、從更高的層面上來進行歷史解讀。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很多現代科學的根源,依然是人們普遍接受的中世紀基督教文化。舉個例子來講,在現代天文學出現之前,中世紀的歐洲人已經認為,宇宙並不是雜亂無序的,其中各個星體沿各自的軌道運轉,而我們人類不過是其中的滄海一粟,命運早已由上帝定下,上帝是宇宙秩序的最高主宰。
  • 歐洲中世紀的騎士精神
    在後來中世紀的歐洲文學裡,騎士總是正義的象徵,代表著善良與邪惡鬥爭而終取得了勝利,所謂的騎士文學風靡一時。就算到了塞萬提斯的筆下,堂吉訶德仍然有著單純執著的可愛之處。少年時的法國啟蒙運動領導者伏爾泰,因當時某貴族對他的一句人格諷刺,而與貴族決鬥,被關進了巴士底監獄。俄著名詩人馬雅可夫斯基(名字錯了,是誰有點忘記)因決鬥時被人偷襲而喪了命。可見騎士精神對後世的影響。
  • 歐洲中世紀時期的基督教育
    歐洲中世紀時期是指公元5世紀(公元476年)至公元15世紀中期(公元1453年)中間將近一千年的時間。這段時間內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各個封建領主軍閥之間混戰不休,戰爭頻繁。再加上天主教對於人們思想的禁錮,導致科技和生產力發生停滯,使得歐洲的文明史發展極為緩慢。在世界史上,這個時間段被描述為充滿了無知、迷信的「黑暗時期」。事實上,在中世紀時期,歐洲的教育體系依舊在發展,只是因為時代的局限性和歷史背景,有著其獨特的特點。
  • 數千萬人死亡,教會自身難保,黑死病改變了中世紀歐洲的歷史走向
    七個世紀前的歐洲,一場大瘟疫肆虐在人類誕生直至不斷繁衍生息的歷史長河中,疾病和死亡無疑是每個人一生中都要遭遇的經歷,而在世界歷史發展的過程當中,早期社會由於社會生產力的局限,使得人們對於疾病的認識始終處於一個非常有限的地步。
  • 貴族生活那麼「香」,中世紀歐洲貴婦,為何甘願選擇做修女?
    直到中世紀結束,歐洲社會出現了大量貴婦入院修行的現象。歐洲中世紀貴族婦女出世修行是宗教氛圍和世俗利益交織的結果,是由特定的歐洲中世紀文化環境所導致。貴婦們放棄奢華的生活,戴上修女面紗,對當時的人們而言,是合理平常的事情。
  • 中世紀歐洲之騎士
    中世紀的歐洲存在著一種叫「騎士」的職業軍人,他們是否如浪漫色彩的文學與藝術所描述(如《仙后》),有高大上的行為準則,擁有一顆正直與善良之心,為上帝和真愛拋頭顱灑熱血,行走於江湖,打妖怪救美女守護聖杯的俠義勇士呢?
  • 中世紀歐洲鄉村發展的停滯與饑荒:不是天災,而是人禍
    與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深懂「深耕細作」原理的古代中國相比,古代歐洲的農業在世界歷史上似乎一直以來都默默無聞,進入中世紀之後,歐洲的中世紀農業才開始緩慢發展,公元14世紀至17世紀,歐洲的鄉村農業發展一度出現停滯和倒退,直到英國在17世紀中葉開展「農業革命」之後,歐洲的農業水平才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 中世紀城市與歐洲文明成型
    【論點摘編】城市發展和社會的城市化是歐洲文明突出的特徵和優勢,城市文明是歐洲文明所凝結的最重要表現形態之一。從11世紀到16世紀,歐洲進入了世界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城市共同體自治時代。在這幾個世紀裡,歐洲文明逐漸成熟,文明的諸多特徵也基本形成,因此中世紀城市必然與歐洲文明的成型有著深刻的、有機的密切聯繫。中世紀城市培育和發展了新的政治文明因素,如共同體觀念和自治意識、自由和平等觀念等,孕育了市民階級這一新的社會力量,並預構了近代國家的政治形式。
  • 中世紀的歐洲修道院——修女也「瘋狂」
    作為基督教的組織機構,中世紀的歐洲修道院並不單單只是培訓神父的「神學院」。其在當時同樣也承擔著一定的社會服務職責,就好比行醫救人、慈善救濟、亦或者照顧老人什麼的。但是在中世紀的歐洲,除了傳統的修道院以外,還有一種專門讓女修道院長管理的女修道院。
  • 黑死病,歐洲中世紀的大瘟疫背後,和苦命的小黑貓有什麼關係
    英國和德國在2010年合拍過一部電影《黑死病》,故事以1348年開始在歐洲蔓延的黑死病為背景,探討了歐洲中世紀的大瘟疫之下,關於信仰的問題。01黑死病爆發之前,歐洲都發生了什麼?首先,羅馬教皇國建立,基督文化佔據一切,燒死異教徒和女巫。
  • 「上帝之紅,君權之黃」——凝聚中世紀時代色彩的玻璃花窗
    引言古老的歐洲大陸文明,誕生出了很多的文化瑰寶,在羅馬帝國消亡之後,歐洲進入到了一個黑暗的中世紀時代。在這個時代中,曾經古羅馬,古希臘文化中,那些古典的藝術技藝瀕臨失傳,人們的文化生活似乎倒退到了洪荒時代。但是在這中世紀之間,也留下了很多工藝成就方面的遺產,其中,中世紀藝術的最高成就就是那哥德式的建築風格。
  • 「明晚19:30直播」黎明前的黑暗:淺談歐洲中世紀
    談到歐洲中世紀,你會想到什麼?大多數人往往會把「黑暗」這段歷史的註解。畢竟,從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起,歐洲進入了長達近千年的「混亂期」,各個封建國家之間戰亂頻仍,「黑死病」肆虐整個大陸,相比曾經輝煌的希臘與羅馬的古典時代,以及後來文藝復興之後思想解放、人文和科學繁榮的時代,這段歷史無疑是黑暗的。
  • 冷兵器在火藥面前不堪一擊,為何中世紀歐洲封建主還"專注"長槍
    然而,別人能夠想到的事情,作為歐洲的封建主卻為什麼不使用火藥武器?這裡面有著怎樣的原因呢。一、中世紀的歐洲,封建主腦海中的封建思想落後而愚昧(1)中世紀的歐洲,階層的變化極為罕見,鬥爭需求並不強烈公元前476年,西羅馬帝國宣告滅亡,此後的歐洲開始進入了中世紀時期。所謂的中世紀在馬克思看來就是一個封建社會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