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芝:我們是最後的浪漫主義者

2021-02-15 文藝報1949

葉芝的第二本詩集《女伯爵凱薩琳及各種傳說和抒情詩》(1892)繼續且更集中地以愛爾蘭為題材,以象徵的手法表現詩人的民族感情,愛爾蘭被「想像成與人類一同受難」的「玫瑰」。他幻想通過創造一種建立在凱爾特文化傳統之上的英語文學來達到統一兩半——天主教和新教徒的——愛爾蘭的目的。他相信,如果現代詩人把他的故事置於自己的鄉土背景中,他的詩就會像古代的詩一樣更細密地滲入人們的思想之中。早在1888年葉芝就曾說過,比較偉大的詩人視一切都與民族生活相關聯,並通過民族生活與宇宙和神聖生活相關聯:詩人只能用戴著「他的民族手套」的手伸向宇宙。他還認為,沒有民族就沒有較偉大的詩,猶如沒有象徵就沒有宗教。 在他眼裡,愛爾蘭是一個貯存著比英格蘭歷史更為悠久的歷史的「大記憶」,一個充滿了詩的象徵的倉庫。

世紀之交的愛爾蘭雖民族情緒高漲,但社會形勢複雜。在目睹了政客的背信棄義、黨派的勾心鬥角、不同宗教信仰的民眾的互相仇恨和愚昧無知等現象後,葉芝意識到自己所崇尚的以18世紀愛爾蘭社會為代表的新教貴族政治理想與現實的發展是背道而馳的。而茉德·岡等共和黨人所熱衷的暴力行動也令他反感。因此他不久便對政治產生了幻滅感,而又回到了他的藝術王國:

凡事都能誘使我拋開這詩藝:

從前是一張女人的臉,或更次——

傻瓜治理的故土貌似的需要。

《凡事都能誘使我》

1891年,葉芝與倫敦的一些年輕詩人組成了「詩人俱樂部」,並加入了當地一些愛爾蘭作家和學者組織的「愛爾蘭文學會」,開始從事整理和宣傳愛爾蘭文學的活動。但他自己的筆一刻也沒有停歇,除以上提到的詩集外,還接連出版了寫愛爾蘭題材的散文作品《凱爾特的曙光》(1893)、《隱秘的玫瑰》(1894)和戲劇作品《心願之鄉》等。

葉芝始終對戲劇有著濃厚興趣。18歲時,他就為初戀的情人蘿拉·阿姆斯特朗寫過一部詩劇《費雯與時光》。詩劇《女伯爵凱薩琳》(1892)則是他特意為茉德·岡寫的。1896年結識格雷戈裡夫人和約翰·辛格後,葉芝開始與他們共同籌建愛爾蘭民族劇院。這標誌著愛爾蘭文學復興運動的開端。葉芝本想借戲劇的形式教育群眾,在現代人中間恢復一種高尚的民族精神,但他以愛爾蘭神話為題材的風格崇高的象徵主義詩劇不像格雷戈裡夫人和辛格的現實主義劇作那樣受歡迎。而且,小市民的庸俗反應常常令他失望和憤怒。

1899年,詩集《葦間風》問世,獲當年最佳詩集「學院」獎,確立了葉芝作為第一流愛爾蘭詩人的地位。有論者認為這部詩集標誌著現代主義詩歌的開端,猶如100年前華茲華斯和柯勒律治合著的《抒情歌謠集》標誌著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開端。其實葉芝深受浪漫主義詩人布萊克、雪萊等的影響,是主張「向後看」的:

我們是最後的浪漫主義者——曾選用

傳統的聖潔和美好、詩人名之為 

人民之書中所寫的一切內容、 

最能祝福人類心靈或升級 

詩作的一切作為主題正宗,

但如今都變了,那高大駿馬無人騎,

雖說荷馬曾坐在那鞍上馳驅 

在漸暗洪水上天鵝浮遊之處。

《庫勒和巴裡利,1931》

在這首詩裡,葉芝把格雷戈裡夫人之子(也包括他自己)看作是貴族文化傳統的「末代繼承人」,她(他)們所居住的庫勒莊園和巴裡利塔堡成了古老文明的象徵。在另一首詩《紀念羅伯特·格雷戈裡少校》裡,格雷戈裡夫人的兒子羅伯特則被視為文藝復興式「完人」的一個現代樣板。在葉芝眼裡,貴族是人類文化精華的保存者和傳承者。與此相對的是保存和傳播口頭的民間文化的乞丐、浪人、農夫、修道者,甚至瘋人們。葉芝有許多詩作就是以這些人物為角色,或者乾脆是他們所說所唱的轉述。這些構成了葉芝智慧來源的兩個極端。然而,在現代風雲的衝擊之下,這一切都在漸漸消亡。巴裡利塔堡前的古橋在內戰期間被毀;庫勒莊園也在格雷戈裡夫人逝世後被迫出賣,後來被夷平;羅伯特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陣亡。社會和人們的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劇變,葉芝不禁哀嘆:

浪漫愛爾蘭已死且已逝,

與歐李爾瑞同在墓穴裡。

《一九一三年九月》

但是,1916年復活節抗英起義震驚了對政治和現實失望的詩人。葉芝想不到從他平素看不起的城市平民中產生了他理想中古愛爾蘭的庫胡林式的悲劇英雄,他看到了一種崇高精神的爆發:

一切都變了,徹底變了:

一個可怕的美誕生了。

《一九一六年復活節》

感奮之餘,他及時做出了一位詩人所能做的最好的反應:「我們的事/是低喚一個又一個名姓,/像母親呼喚她的孩子,/當昏沉的睡意終於降臨/在野跑的肢體之上時。」他還在《十六個死者》《玫瑰樹》以及晚期的《歐拉希利族長》等詩篇中以他特有的語調謳歌了死難的起義者。

此後,他似乎又恢復了對現象世界冷眼旁觀的態度,不輟地在變化中尋求永恆。然而他對社會現實的敏感不但沒有減弱,反而更加深刻了。中晚期的組詩《內戰期間的沉思》和長詩《一九一九年》反映了他在內戰的背景前對人類文明和心理的沉思。他更關心的是人類文明的創造,因而譴責任何形式的破壞。

總之,是「在上帝創造天使前/她早已開始有歷史」的「這盲目苦難的土地」愛爾蘭造就了葉芝和他的詩。在他去世前一年所作的《布爾本山下》一詩中,他總結了他畢生的信念,並告誡後來的同志:

愛爾蘭詩人,把藝業學好,

要歌唱一切優美的創造;

……

要歌唱田間勞作的農民,

要歌唱四野奔波的鄉紳,

要歌唱僧侶的虔誠清高, 

要歌唱酒徒的放蕩歡笑;

要歌唱快樂的侯伯命婦,

……

把你們的心思拋嚮往昔,

我們在未來歲月裡可能

仍是不可徵服的愛爾人。

相關焦點

  • 最後的浪漫主義者「詩巫」葉芝
    最後的浪漫主義者「詩巫」葉芝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葉芝是19-20世紀現代主義詩壇上與T·S·艾略特各領風騷的愛爾蘭詩人,其創作理論和實踐對現當代的影響無疑是深遠的。」在此之前,王爾德就讀過葉芝的《奧辛的漫遊》,並給了這本書「無條件的激賞」。當有趣的靈魂遇到有才的失敗者,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呢?王爾德一番話,直接讓葉芝提出要「重塑自我」。王爾德在餐桌上告訴葉芝:「我們愛爾蘭人過於詩化因而成不了詩人,我們是一個悲壯的失敗民族,但我們是繼希臘人之後最善言辭的人。」
  • 葉芝 冷眼一瞥,生與死,騎者,且前行!
    一切都變了自從最初當時,就在這霞光湖岸聽鐘鳴之翼徹響過頭頂,投足腳步比現在來得輕。——W.B.葉芝《闊園野天鵝》1939年1月18日,W.B.葉芝驟然病逝於法國凱普馬丁,他於一年前移居此地。隨著詩人積極參加社會運動,發表演說,他的詩也在這些經歷下改變,曾經的哀傷和朦朧變得堅定而明亮,詩中的世界雖然依舊充滿象徵,但轉向了社會生活,更多地關注現世,關注人民和社會。這是葉芝詩歌變化的第一次,卻不是最後一次。1914年,葉芝應邀去北美講學,同年出版詩集《闊園的野天鵝》。1922年出任愛爾蘭自由邦參議員,接受都柏林兩所著名大學授予的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 葉芝:不愛我的,我依然愛
    《當你老了》是葉芝送給這位愛爾蘭自治運動的主要領導人毛特·岡的愛情詩,被艾略特稱之為「匠人之作」,被世人稱為「感動了一個多世紀的愛情絕唱」。它感動了許多人,當然也包括了我。但對毛特·岡來說,它只是葉芝在自言自語,柔聲傾訴。事隔多年,當葉芝離開這個人世,他給自己的墓志銘是,「冷眼/看生,看死/騎士,打此而過。」頗有壯士悲歌之意。
  • 葉芝 | 在他的兩個永恆之間(王家新 譯)
    我們依然勞作於岸邊石室冢墓,灰石葬標立於山頂,當白晝沉入露水,疲累於人間帝國,我們躬身向你,靜謐星辰與光焰之門的主宰。①葉芝在該詩中運用了愛爾蘭「黑豬谷大戰」的傳說,隱約表達了他對愛爾蘭歷史和現實政治的看法。
  • 葉芝 | 一生沒有失敗的作品,除了愛情
    在不同時期,葉芝曾多次向茅德·岡求婚,卻一再遭到了拒絕。這種無望之愛成就了一篇篇交織著愛與恨的、思想深邃而風格高尚的詩,茅德·岡也曾說,「我拒絕了你,將你還給世界,世人會因為我沒有嫁給你而感謝我。」於是,我們擁有了這個「20世界最偉大的英語詩人」。葉芝無與倫比的想像力與驚人的浪漫氣質使得無數畫家、作家成為了他的仰慕者,充滿靈感的詩句點燃了他們的創作。
  • 《當你老了》原作者葉芝|感動了全世界,卻無法感動你
    從以上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出,葉芝和他的女神其實並不是同一類人。葉芝是性格偏於陰柔的男兒身,而茅德·岡卻是性格偏於剛烈的巾幗英雄。這種性格上的分歧是茅德·岡一直拒絕葉芝的愛的根本原因。02葉芝和茅德·岡相識於1898年,那一年葉芝23歲,茅德·岡22歲。葉芝剛剛在詩壇展露頭角,茅德·岡喜歡葉芝的詩歌,從而慕名來結識。
  • 第二節 1920年代晚年葉芝的社會活動與寫作經歷
    葉芝在詩裡寫下對老年生命的輓歌,「一個老年人只是個廢物,一件破外衣掛在一根拐杖上。」要對抗衰老,葉芝認為仍然得從藝術中尋找力量,「將我收進,那件永恆不朽的工藝精品」,葉芝還幻想自己「遠渡重洋,來到拜佔廷這座神聖的城堡」,去這座聖城探究靈魂這項「富麗堂皇足以彪柄千秋的事業」。拜佔廷是葉芝理想中的國度,其中寄寓著葉芝的激情與夢想,葉芝希望借藝術來救贖苦痛。
  • 詩人葉芝,一位神秘主義浪漫主義風格的引領者
    葉芝,韓語翻譯為「葉慈」。葉芝是愛爾蘭詩人,同是也是一位散文家、劇作家、神秘主義者。同時葉芝也是「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的領導者,深受愛爾蘭人民的愛戴,對他的所作所為都非常支持葉芝是艾比劇院的創始者之一,一生追求浪漫主義,唯美主義,神秘主義的唯美風格。
  • 葉芝《當你老了》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嗎?
    原來這是一首出自愛爾蘭詩人葉芝『威廉·巴特勒·葉芝』的作品,於1893年發表於《玫瑰》這本書中,寫的是關於葉芝與愛爾蘭女演員兼民族主義者莫德·貢納的愛情關係,非常出名的一首詩歌。在關於葉芝的傳記之中有記載這樣一句話,『這是瓦爾基裡模式下的絕妙美女』,說明這是多麼美麗的女子呀!
  • 給孩子講講詩人的浪漫吧:葉芝,這一世深情,絕不負你
    1889年1月30日,詩人葉芝第一次遇見女演員莫德· 岡妮。葉芝對岡妮一見鍾情, 最初葉芝以為他愛慕的是一顆閃亮星星, 是他崇拜的太陽,更是他靈感的泉源,最終發現這也是他一生為情所苦的深淵。當時葉芝二十三歲,岡妮二十二歲。
  • 換一種方式理解葉芝詩歌,凝結一首詩依賴多少理性思考?
    通過考察葉芝對意象的安排,我們可以窺見葉芝的思想軌跡。02葉芝的意象在他看來通常是以布萊克的矛盾或對立的形式出現的。它們以赫拉克利特的方式來構建葉芝的作品,它們死於彼此的生命,生於彼此的死亡。但這種矛盾的本質在後來的作品中受到了強烈的質疑。我選擇了經常討論的《在學童中間》,因為這首詩公然由意象構成,也由意象分解。
  • 愛爾蘭文學代表,葉芝打動全世界的8首詩,讀完讓你心曠神怡!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偉大的愛爾蘭詩人葉芝的八首名詩,感受其詩歌的浪漫主義華麗風格。提起葉芝,你一定要了解這6件關於他的事。1、葉芝是1923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也是愛爾蘭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2、葉芝是家裡的長子,三個弟弟妹妹中僅存活下來一個弟弟。
  • 作為最後的浪漫主義者,華茲華斯如何歌頌基本的人性?
    偶爾,詩人也會極度消沉,想到也許有一天「孤寂、心痛、沮喪、貧窮」會接踵而至,想到「我們詩人年輕時以歡樂開始;/卻終不免陷入失意與瘋狂」。在憂愁中,詩人忽然看見池塘邊有一位「最老的老人」,身體佝僂,病痛纏身,如一塊巨石或一隻蹲伏著的海獸。
  • 李建唱的這首歌,其實是葉芝為她寫的詩,求婚3次被拒絕卻沒放棄
    談起葉芝,許多人都不太熟悉,但談起《當你老了》,許多人卻可以輕輕柔柔的哼出來幾句。這首由趙照原唱,李健等人翻唱的經典歌曲,正是由葉芝的詩改編而成。平凡深刻的語句,卻最直擊每一個人內心柔軟深處。葉芝在1865年出生在愛爾蘭,家族獨特的藝術氣息造就了這位註定的浪漫主義偉大詩人。
  • 愛爾蘭國家美術館-1:畫家葉芝和近代愛爾蘭藝術
    從東門進去正對的14-19號展廳都是愛爾蘭藝術家的作品,我們就從這部分開始欣賞。14號展廳被命名為葉芝展室,全部為傑克·巴特勒·葉芝(Jack Butler Yeats,1871-1957)的繪畫。這位畫家就是愛爾蘭詩人、1923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威廉·巴特勒·葉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的親弟弟。
  • 增補葉芝詩歌35首:我畢生悲哀的玫瑰,請到我近前來聽我唱古代的故事
    如果說最後一行不只暗示自責的話,那麼也可以說,其中亦包含勝利的強音,而當羅伯特·洛厄爾逝世時,我記得我們有些人曾不太當真地考慮過是否可用它做他的墓志銘:它似乎傳達了他詩歌聲音那混合驕傲與脆弱的本質。   它將比葉芝的墓志銘詩句更充滿懊悔: 對生,對死 投以一道冷眼。 騎手,過去吧。
  • 《今生是第一次》致浪漫主義者們
    但是愛也會衝突,我們看向的人不同,來自另一個人的愛就會被忽視。也許,世上本就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一個人被愛,就會有另一個人受傷;儘管如此,我們依然要在無數的選擇中度過人生。但選擇他人也好,選擇自己也好;選擇愛情也好,選擇工作也好。我們人類都是精明的動物,面臨選擇,利害關係明顯時總會選擇那個對自己有利的;而在不明顯時,往往選哪個都不會錯到哪裡去。人生只有一次,就按當下想做的去選擇吧。
  • 奧登:悼念葉芝
    悼念葉芝(死於1939年1月)查良錚 譯1他在嚴寒的冬天消失了:小溪已凍結,飛機場幾無人跡但對他說,那不僅是他自己結束,那也是他最後一個下午,呵,走動著護士和傳言的下午;他的軀體的各省都叛變了,他的頭腦的廣場逃散一空,寂靜侵入到近郊,他的感覺之流中斷:他成了他的愛讀者。
  • 詩人葉芝有多愛女神茅德,他為她做過一件震驚世俗的事
    但所謂愛情,就是如果你想要這個人更愛你,那麼就永遠不要去愛他,對於茅德·岡來說,她不喜歡葉芝也根本不需要理由,雖然葉芝長相風度翩翩,極具文採,為了她站在了民族激進主義的陣營,還因為他將自己的童真保持到31歲,最後在茅德始終無法接受他的情況下,向他的女兒伊索爾特求婚(被拒絕)。
  • 摩羯座,腳踏實地的浪漫主義者
    這個星座就是摩羯座,我稱他為「腳踏實地的浪漫主義者」。01摩羯座的大師們,不能不愛有很多優秀的創作者都來自摩羯座。她的努力和能力是我們有目共睹的,自然也得到了老闆的賞識和提拔。因此,最近的一次出國學習的機會,就落在了瑤姐身上。摩羯座是那種不太會投機取巧的類型,要做什麼都會非常努力地去爭取,他們付出的努力,在未來的某一天,一定會發光發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