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對經濟影響有多大?
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長期向好趨勢沒有改變儘管遭遇波折,受訪專家和企業界人士對中國經濟的長期趨勢仍然看好。「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狂風驟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採訪中,這句重要論斷被反覆提及。
-
疫情下的經濟民生:當「黑天鵝」飛起 我們看見了什麼?
大意是:疫情對中國經濟會產生顯而易見的影響,但現在就想評估疫情的經濟後果還「為時過早」。前景存在高度不確定性,需要我們「非常仔細地監測形勢」。三種情境下,2020年中國經濟的增速都比他們原先預估的6%要低。也就是說,疫情對經濟增長的拖累,最樂觀的情況下是0.3個百分點,最悲觀的是1個百分點。不管是樂觀還是悲觀,上述的預測都建立在一個假設之上:疫情蔓延沒有進一步加劇,也沒有擴散到中國和世界的其他地方,形成新的爆發點,並且最終能夠得到有效控制。
-
《楊瀾訪談錄》聚焦後疫情時代的中國經濟
2020年版《楊瀾訪談錄——後疫情時代的中國經濟》依然聚焦社會熱點,遍訪重量級嘉賓,楊瀾作為該節目的領物繼續帶領團隊「記錄時代的精神印跡」。節目直面新冠疫情衝擊下的中國經濟,漫談中國經濟的當下與長遠,從專業的視角解讀危機與機遇,同時從大眾的角度出發,關注民生經濟問題,為焦慮的你給出一份精準的解讀。
-
同樣遭受疫情影響,為何中國經濟一枝獨秀?
譚浩俊 中國網時事評論員今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和影響,以及有些國家不積極抗疫,反而大打貿易戰,導致世界經濟雪上加霜,國際機構對世界經濟的預測也普遍十分悲觀,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將出現較大下滑。
-
《楊瀾訪談錄》聚焦後疫情時代的中國經濟
2020年版《楊瀾訪談錄——後疫情時代的中國經濟》依然聚焦社會熱點,遍訪重量級嘉賓,楊瀾作為該節目的領軍人物繼續帶領團隊「記錄時代的精神印跡」。節目直面新冠疫情衝擊下的中國經濟,漫談中國經濟的當下與長遠,從專業的視角解讀危機與機遇,同時從大眾的角度出發,關注民生經濟問題,為焦慮的你給出一份精準的解讀。
-
展望2021 世界對中國經濟有信心
除了關注武漢夜經濟的復甦外,多家外媒持續關注中國經濟的復甦和發展,對中國經濟的未來充滿期待。 美媒:外商投資勢必繼續流入中國彭博社18日報導稱,中國商務部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新增外商投資有望再創新高。
-
疫情下中國經濟增長,德媒有話說
對此,德國《每日鏡報》網站發表題目為《為何中國經濟只在一年時間內就重回增長路線》的文章,對疫情下中國經濟的增長發表了看法。中國經濟能迅速復甦得益於疫情的有效控制文章稱,新冠疫情暴發了很長時間,全球很多國家還在與新冠病毒作痛苦鬥爭的時候,中國早就已經控制住了疫情。
-
專家:疫情不會對中國2020年整體經濟有太大影響
來源:新京報五問疫情影響:中國經濟將如何應對專家表示,疫情不會對中國2020年整體經濟有太大影響近期,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引發關注。疫情對中國經濟會帶來多大的影響?中國社科院全球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張斌、中銀國際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都表示,疫情不會對2020年整體的中國經濟有太大影響。在徐高看來,應對疫情衝擊,宏觀經濟政策關鍵是要穩定信心。貨幣政策要保持寬鬆的態勢,有必要降準降息。財政政策可以結構性地發力,同時財政赤字率沒有必要拘泥於3%的紅線。
-
發改委主任回應經濟運行熱點:中國經濟向好趨勢沒有改變
「從中國經濟基本面來看,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何立峰表示,這次疫情突如其來,對中國經濟的衝擊雖然重大,但是短期的、暫時的。 如何看待當前經濟形勢? 何立峰在部長通道上表示,關於中國經濟的形勢,要從三個方面把握。 一要看中國經濟發展的基礎是否牢固。
-
多國人士點讚!2021年,中國經濟還是世界「火車頭」!
多國人士表示,中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中國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同時也為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的全球經濟帶來更多信心。多國人士表示,今年中國經濟的出色表現得益於中國政府科學的戰略部署和決策。烏克蘭漢學家協會理事 科瓦利:我們看到中國經濟已經實現了正增長,中國政府採取了非常正確的經濟發展戰略,中國還集中精力推進科技創新,在量子、太空等領域不斷取得成果。其他國家也都會從中國的發展中受益,中國正再度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最大動力。
-
美國想用疫苗訛詐世界;但是這次有中國:他們絕不能成功
可以說,發達國家利用自己雄厚的經濟實力,試圖壟斷全球疫苗供應,想從第三世界國家身上,將疫情造成的經濟損失撈回來。但是對於第三世界而言,這毫無疑問是滅頂之災,他們同樣遭受了相當大的疫情損失,還要面臨被發達國家敲詐的局面,如果是以前,那將是一場更大的人道主義悲劇,不過這次萬幸的是,在全面研製進度最快的幾款疫苗中,有4款來自中國,這是西方國家無法壟斷的資源,也成為了第三世界國家最大的希望。
-
疫情下進博會如期而至,看看外企們為了「中國機遇」有多拼
「進博會是國際經貿交流與合作一個非常好的平臺,尤其是在今年這樣的特殊時期,更顯得有特殊的意義,讓我們深切感受到中國經濟穩定恢復的態勢,也同時展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為各國各類企業帶來的廣闊市場機遇。」高通公司中國區董事長孟樸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本屆進博會上,高通重點了展示其5G方面的前沿技術。
-
因疫情被困日本無住處無收入,中國女孩感受到了來自異國的溫暖
她原本只是個「倒黴」的留學生,是因疫情被困在日本無法歸國的許許多多華人中,再普通不過的一員。可現在她是幸運的,因為有一群善良的日本人為她披荊斬棘,讓她感受到了來自異國他鄉的溫暖。原本預計畢業就回國當日語老師的金醬,由於疫情被困在日本,陷入到無住所無收入的窘境,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原來,金醬一早就做好了歸國的準備,因此將此前租住的房屋都辦理了退居手續。可疫情的突然爆發,打亂了她全部計劃不說,連籤證都只能暫時變更為短期滯在籤證。
-
中國經濟增長給世界注入信心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國際人士積極評價中國防疫工作與經濟發展成績,他們表示,近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傳遞出中國經濟發展清晰而鮮明的信號,也為世界經濟復甦注入信心。國際組織官員和多國專家表示,中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出色表現令世界矚目,中國經濟增長將對全球經濟回暖起到積極且持久的作用,這次會議傳遞出有關中國經濟治理的重要信息。
-
吳曉波:疫情後中國經濟3大挑戰和5大特點!
中國創業企業中的97%是在18個月內「死」的,但依然有很多人衝進創業大軍中來。中國人創業有兩個特點:第一是人多,第二是心很浮躁。中國過去40多年裡,曾經有3個人從窮小子在30歲的時候就發展成為中國首富,分別是陳天橋、丁磊和黃光裕。而現在呢,很多公司還沒創業就拿到風險投資,創業兩到三個月就開始比誰先上市,兩三年的時候就要發展成為「獨角獸」企業。
-
《楊瀾訪談錄》對話朱民:第二波疫情爆發概率上升,世界經濟兩年內...
他將在節目中,針對疫情對世界經濟、全球金融市場的衝擊以及世界經濟格局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與中國的應對之策,展開分析和解讀。 在疫情持續時間方面,朱民認為由於很多國家並沒有把疫情控制到理想狀態,致使第二波疫情發生的概率在上升,這會對經濟造成很多的不確定性,他估計全球經濟到2021年,也就是明年年底的時候,整體GDP能達到2019年水平,也就是說兩年世界經濟幾乎不會有增長。
-
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賀鏗: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下去上來都很快,中國...
本屆峰會匯聚20餘位政界精英、商業領袖以及經濟學界翹楚,圍繞「中國經濟的韌性」、「變革期的中國與世界」、「創新帶動產業升級」、「後疫情時代的消費重振」等議題,深入探討國內外經濟形勢、政策導向。 峰會共分為上午、下午兩場。上午的會議探討宏觀經濟形勢,分析「雙循環」下的新經濟格局,展望變革期的中國與世界。
-
疫情過後,2020年中國經濟將會往哪兒走?
近段時間,冠狀病毒疫情鬧得很兇猛,其傳播速度和感染範圍都很強,目前國內還沒有明確的特效藥能夠快速治癒此病。所以,大家現在一定要儘可能地呆在家中,勤洗手,多通風,在出去時還要戴上口罩。而在防控疫情的同時,很多人都在擔心,疫情過後中國的經濟會往哪兒走呢?
-
疫情,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的強盛和實力!
我們和政府相互配合相互取暖。國家撥著巨資,志願者們捐著款,救治著患者。我們是最團結的國家,時刻響應政府號召。原來我的姥姥講著小米加步槍打退日本侵略者的事感覺不可思議,而在這個疫情時期我真正感受到中國的團結力量。政府用十天建了火神山雷神山兩座醫院,又請了終南山來坐鎮,這三座大山壓的病魔走投無路最終灰溜溜的逃離。
-
張文宏:世界疫情沒結束,中國就始終會有輸入性的散發病例
中國不是獨立於世界之外的國家,我們向全世界開放得特別廣。無論是輸入還是輸出貨物,還有各種經濟來往,中國都是世界經濟活動的中心之一。在這種情況下,徹底杜絕輸入性疫情,實際上是不可能的。有些輸入性病例,並不是(由)人員進入帶來的,而是跟著貨物物流進來。隨著物流越來越多,這種可能性會越來越大。中國現在對外的口岸,無論是陸地口岸還是空港,都會面臨這種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