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黃庭堅的《幽蘭賦》每個字有兩個巴掌那麼大

2021-01-13 樂偶煙臺

原創小大小二樂偶煙臺

《後浪》那一天,子瑛館長說,博物館更新了,現展的是一批古代書畫。

我不大懂書畫,但愛看,欣賞那一簇豪鋒滑過留下的痕跡。

看多了,也能體察到作者當時的心境。比如,黃庭堅的《幽蘭賦》,顏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顏書見下圖:

(侄兒被殺,作者悲憤之情躍然紙上)

有人說,書法是中華文化圈獨有的文字藝術,其他的都是設計。

深以為然。

一筆一划之間,帶著生活,帶著情緒,目前看唯有漢字。

1.羞答答的翁同龢

愛看,卻只愛看民國以前的書法。

與作品的價值無關,更多的是對現代書法作品展的一次次失望。

中國美院院長許江曾說,部分藝術家變得媚俗媚官。

他這話說對了2/3,另一媚是媚財。

無數的書畫愛好者,將自己作品細化成「平尺」。這些平尺,又匯聚在各個城市的展廳。

為了多展,多掙場地費,現代書畫展往往布展極滿。基本不顧及觀眾在展廳內的瀏覽體驗。在一堆書法作品中,觀眾的視角很難聚焦。正盯著這一幅,餘光還有另三幅。

不知從何時起,退休官員的書法成了眾展的常客,而且數目不小。只要展會夠規模,他們的作品總出現在最顯眼的位置。

書畫展成了超市,有陳列排面,有促銷拍賣,唯獨缺少讓人欣賞的氛圍。

實際上,也沒太有多少欣賞價值。

在鋼筆還未普及的時代,毛筆是生活工具。眾書生一輩子握著一桿筆寫寫畫畫,筆端是生活。生活有喜怒哀樂,筆端就有。

最為不同是惜售。

清代以前,官員是恥於叫賣作品的。

翁同龢在日記裡,羞答答地記錄了一次交易:羅大春(福建總兵)送別敬,受之,贈以扇一、條四。

別敬,是禮金。翁同龢以一張扇面和四件條幅答謝,用的詞依然是「贈」。

哪像今天,流水線似的鋪紙就寫,不論好壞,寫了就賣。

2.指甲蓋大小的《蘭亭序》

煙臺不如北京,故宮裡就能看到神龍本的《蘭亭序》。

五年前,我在武英殿的石渠寶笈展上看過這麼一眼。

當時挺吃驚。小時候臨《蘭亭序》,每個字都有小半個巴掌大,我就以為王羲之寫的也是這麼大。現場一看,才知道它比我的小指甲蓋還小。

後來一想,多傻啊,要是那樣,寫一篇文章得費多少紙和墨。費紙和墨倒也罷了,問題是你伸展不開啊,沒有大房間大桌子,根本沒法寫。

實際上,《蘭亭序》也好,蘇黃米蔡的手札也好,字一般都很小,只比鋼筆字稍大那麼一點兒。

人家拿筆是寫字的,並不是要有意搞創作。但這一點,很多臨池多年的人都沒明白。

我並非反對現代人學書法,只是反感過分逐利。

為了讓下一代掌握這門技藝,我也數度投門。始終篤信一點:一手好書法,能為氣質加分。

生活中,也對書法極佳的人士高看一眼。

比如,給我打電話的子瑛館長。

初見,只是覺得她見識挺廣,對書畫、陶俑的理解頗為在行。後來看到她的書法作品,額外增了一份仰慕。一手漂亮書法,讓這位幹練女士多了一份儒雅氣質。

(館長的書法)

打聽得知,她學書法也才一年。

看來,學習這項技藝,並不需要太長時間的修煉。比瑜伽提升人的氣質耗時更短。

3.徽宗讓寫的《幽蘭賦》

半月前,我來過這家博物館。參見:訪膠東民間博物館:山溝裡有個鎮國神器

在這家民間博物館開了眼界。

裡面不僅有中意兩國領導人見證過的同款漢代繭形壺,還有馬家窯文化陶罐……如此近距離,見到20多件無價的文化瑰寶,足見煙臺民間收藏的豪放。

就在這個館內,原來展示風箏的櫥窗內,「五一」起,全部換成了清末名家的書畫,且多為館藏精品,共59件。

其中,兩位狀元、七位進士的書畫作品是首次展出。包括清代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及慈禧欽點狀元王壽彭,後來王狀元創建了山東大學。

(欽點狀元王壽彭小楷)

為突出膠東風華,此次選擇展示的名家籍貫半數在膠東,包括榮城、福山、萊陽、萊州、牟平等人士。

作品分書、畫兩大類,均為名家精品。

書法的另一看點,是「格」。

清末號稱兼巢老人的沈衛,在79歲高齡時應請題寫的楹聯格式現在就不多見,展上就有。

對我來說,此行另一件偶得,是北宋文學家黃庭堅的《幽蘭賦》碑拓。

(《幽蘭賦》碑拓局部)

碑拓高2.08米,寬0.6米,每個字有我兩個手掌那麼大。是我見過的古代書法中,字體最大的一件。

《蘭亭序》之小,《幽蘭賦》之大,沒想到這座藏在深山中的民間博物館,給我的衝擊與在武英殿如此的相似。

比《蘭亭序》更吸引我的是,《幽蘭賦》是那個發明瘦金體的徽宗趙佶讓他寫的,因此作品首跋題為:吏部員外郎臣黃庭堅奉敕敬書於績熙殿中。

一生數度沉浮的員外郎,受皇帝敕詔而書,其誠惶誠恐的心情及凝聚的力量可想而知,因此拓中書法用筆縱橫奇倔,騰提迭宕,逸趣橫生。全篇健壯縱恣、氣勢雄渾。

稍有遺憾,《幽蘭賦》共12碑,館藏碑拓僅四件,另八件遺失。

不過,這恰好給觀展者提供查究的機會。

有心查找全文,還是能找得到的。

4.為了致敬!

兩次推介膠東民間藝術博物館,與錢無關,這兩篇都不是軟文。

是實在想向「有誠意」的人致敬!

致敬藏家。他傾其力,四處收集藏品,帶回來,安放在煙臺。讓更多本地人,不需要出遠門就能看到真正的高價值的東西。

致敬博物館。這家博物館敞門迎客,不收取費用。

致敬正副館長。憑兩位女性的氣力,燃起一捧文化螢火,讓城市民間文化點點氤氳。

一個提示:進館參觀,最好請一下館長作陪。有人講解,總是有益的。

相關焦點

  • 春天記遊之幽蘭賦
    幽蘭賦徐翔升空谷幽蘭,天地之處子者也。性貞靜而處空谷,秉幽雅以棄繁華。根起天真,守僻幽而為其靜域;遠避塵穢,擁巖壑以居其幽心。地有魂兮哺之以地髓,天有魄兮育之以天精。處春煦而暗儀秋冷,慕菊清而隔季孿生;懷冰操而遙赴冬心,解雪梅而相為魄魂;稟松之高潔兮同蒼松之質,賦竹之清操兮共雪筠之神。悟僻壤而為其幽境,詠林風而浴其碧澄,感幽月而得其麗質,參地懷而蘊其冰心。沐雪吮冰純其質,掬輝挹雨養其精,是以其清瑩瑩,其雅殷殷,玉質冰清如濾,靜虛沁幽芳境。秀莖蘊韌,狂飆摧豈有折?冰骨砌玉,霜雪凌而丰神。噫!
  • 書法人物黃庭堅
    快閣名聞天下,始於宋代大詩人黃庭堅的名詩《登快閣》。黃庭堅任泰和知縣時,也常登閣遊憩,並於元豐五年(1082年)賦下膾炙人口的《登快閣》詩。此後,「閣名遂大著」。史載:「迨黃太史庭堅繼至,賦詩其上,而名聞天下。」
  • 黃庭堅的「四海一家皆弟兄」,為何上一句讓人不寒而慄?
    中華文化中的古詩詞,可謂是我國的藝術瑰寶,從中還誕生出了很多諺語、成語和俗語文化,很多人卻並不知道他的出處。比如成語「司空見慣」,其實是劉禹錫寫給李紳的《贈李司空妓》,其中有句話說「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
  • 黃庭堅7歲時寫下一首詩,短短28字,蘊含人生大智慧,令人深思
    黃庭堅7歲時寫下一首詩,短短28字,蘊含人生大智慧,令人深思根據《桐江詩話》記載,皇祐三年辛卯,黃庭堅的父親黃庶曾邀請了幾位詩友在家飲酒吟詩。其中一位說道:「久聞令郎少年聰慧,何不讓他也來吟一首?」於是7歲的黃庭堅便以牧童為題寫下了這首詩。
  • 黃庭堅最有哲理的詩,短短四句,說盡現實的殘酷,人生最後皆幻影
    現在的孩子小赫赫不知道,但是在古代,七歲的孩子真的是不敢低估。家住義烏縣城北的駱賓王,在他七歲時,就以一首現在無人不知的《詠鵝》驚詫了眾人,一句: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古代極早的開始傳統教育,使得很多人在很小的時候就能寫出絕美的詩篇,但是像黃庭堅少年時就可以用上帝視角,在道德的最高處俯視芸芸眾生,寫出如此深刻的詩句卻少之又少。少年成名的黃庭堅在後期的發展中得到老師蘇軾的真傳,其文風更像一枚針,瞬間就能刺穿人們心中最為軟弱、社會上最為真實的一面。
  • 《幽蘭操》的三個版本
    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貿貿,薺麥之茂。子如不傷,我不爾覯。 薺麥之茂,薺麥之有。 君子之傷,君子之守。 說到幽蘭之香、不採而佩等等意思,韓版和菲版沒有什麼變化,其中的「不採而佩,於蘭何傷」是主旨,一股高潔,泠然之氣。受到批評的是加進去的「眾香拱之」。網友認為讓百花稱臣的是華貴的牡丹,不是深谷幽蘭,所以一個「拱」字就讓《幽蘭操》異化成了《牡丹頌》。
  • 黃庭堅這首詩,講了兩個清明的故事,一個讓人掉淚,一個讓人哂笑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這就是宋代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的《清明》。黃庭堅的這首《清明》,遠遠沒有杜牧的《清明》有名氣,但他的寫作角度,卻與杜牧完全不同。黃庭堅見清明的兩種環境,兩種心情,做了清晰的對比。清明,本來是祭奠亡人的日子。
  • 黃庭堅年表
    黃庭堅(1045年6月12日—1105年9月30日),字魯直,小字繩權,號清風閣、山谷道人、山谷老人、涪翁、涪皤、黔安居士、八桂老人,世稱黃山谷、黃太史。洪州分寧(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祖籍浙江金華。北宋詩人黃庶之子,南宋中奉大夫黃相之父。
  • 黃庭堅的詩有哪些?黃庭堅的詩詞全集213首
    宋代詩人黃庭堅,黃庭堅(1045.8.9-1105.5.24),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遊學於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
  • 重慶掌故 | 黃庭堅在彭水生活了四年,以誠交友與多人結下了師友情誼
    黃庭堅在彭水生活四年時間,開堂講學,楊明叔、陳斌老、劉瑜、譚存之的兩個兒子譚大和譚二、王子飛兄弟等都拜他為師,楊明叔、陳斌老、劉瑜是他最得意的門生,同時也是他很好的朋友。楊皓,字明叔,四川丹稜縣人,楊明叔的父親與黃庭堅的叔父黃廉為同年進士,黃庭堅很早就出名,楊明叔從父親處得知黃庭堅後就很敬仰。
  • 把茶花養得一個巴掌那麼大,卻是一個字那麼簡單
    不過養護的過程中也要講究方法,今天我們就來聽聽茶花大神,把茶花養得開花成一個巴掌那麼大,卻是一個字那麼簡單的事,這個字就是茶花要 「陰」著養。光照不要太強烈植物生長與開花,需要比較多的陽光,尤其是開花的植物,只有光照充足了,才能進行光合作用,植株新陳代謝才比較旺盛,開花也比較多。
  • 出自《洛神賦》的古風三字名,驚羨一世,空靈又有仙氣!
    提取《洛神賦》中的詩詞取名,簡約大氣,優美十分,那麼,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尋找一下藏在《洛神賦》中讓人心動的三字名。取名小技巧技巧一:選擇直接描寫人的字詞起名《洛神賦》之中很多詞句把洛神之美描寫得惟妙惟肖,所以取名時用這其中的字詞取名,唯美又大氣,極具縹緲之感。
  • 北宋書法家黃庭堅的《花氣燻人帖》,只有28個字,放大後神採飛揚
    春日裡,無意間看到黃庭堅的這幅《花氣燻人帖》,雖然只有28個字,還是被驚豔到了。快來一起欣賞下吧!放大後看,更是覺得這書法寫得神採飛揚!平日參禪的功夫都到哪裡去了,而且心境已經過了中年,不應該啊!大概是詩人太過沉醉於春天的美景,無心作詩了吧!帖上有南宋皇宮內府「緝熙殿寶」的印,也有清代著名的大收藏家安儀周的收藏印,現在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已不是我們輕易就能看到,此貼的珍貴不言而喻。
  • 黃庭堅為了戒酒戒肉,寫下經典行書《發願文》,網友:真戒了嗎
    黃庭堅大家都熟悉,宋朝著名的書法家,尤其擅長行書。他的行書辨識度特別高,用筆大膽,結體開張,幾乎每個字都有一個特別伸張的筆畫,具有非常突出的個人特色。今天我們給大家介紹的這篇經典行書《發願文》,不光是字寫得好,書寫的原因也非常有意思,是黃庭堅為了戒酒戒肉才寫成的。
  • 我國唯一明代縣衙,門前對聯只有「兩字」,卻沒人能懂
    很多人第一眼看到這副楹聯,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而且讀起來還十分拗口。其實這副楹聯是在以辯證角度告誡為官者,無論是昨天、今天,還是明天,所做的事情都將成為歷史,歷史會記錄下所作者的所有善舉和劣行,告誡官員要珍惜在任的每一天,不要在自己的歷史上留下灰暗的一筆。
  • 黃庭堅:花氣薰人慾破禪
    黃庭堅:花氣薰人慾破禪 2020-05-07 10: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戒酒的黃庭堅遇酒宴,饞得不行寫下首趣詞,無一酒字卻句句不離酒
    沒有酒,蘇軾寫不出「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沒有酒,辛棄疾寫不出「醉裡挑燈看劍」;沒有酒,李清照 寫不出「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酒雖催詩文,但該戒還是要戒!文人們戒酒的理由其實和今人差不多,大多是為了身體。辛棄疾曾在《沁園春》中寫自己戒酒的趣事,他說自己喝酒太多:「甚長年抱渴,咽如焦釜;於今喜睡,氣似奔雷「,意思是自己喉嚨整天幹庠,而且喝得天天嗜睡,打呼聲如雷。
  • 書籍史視角下的黃庭堅
    同樣,蘇軾年輕時手抄《漢書》,可以理解為抄本時代閱讀慣性的強大遺存:左思《三都賦》之所以造成洛陽紙貴,不就是因為人們抄寫好書的閱讀習慣嗎?他為黃庭堅舅父李常寫過一篇《李氏山房藏書記》,說猶記當年老儒先生們「欲求《史記》《漢書》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書」,而「近歲市人轉相摹刻諸子百家之書,日傳萬紙,學者之於書,多且易致如此」。
  • 教學經驗的智慧總結——評《幽蘭隨筆》
    該書第一編解析的都是收入高三語文教材中的名篇,都是曾被許多人研讀、解析過的,但著者總有自己的獨特看法,總能表達自己的獨特見解。如《東坡突圍》解析蘇東坡的《前赤壁賦》,認為蘇東坡從人生的鼎盛時期一下陷入人生的最低谷,怎樣才能從頹廢沮喪的情緒中突圍出來?
  • 趙連壁.他私人收藏黃庭堅稀世真作《砥柱銘》
    對此手卷的價值,臺北故宮博物院指導委員傅申評價道:「其實只要是黃庭堅這樣與東坡齊名的詩人及書史上「宋四家」的地位,其片言隻字,皆屬可珍。更何況此卷如此之長,從南宋初到清末的題跋就有6米多,較之蔡、蘇、米諸家作品,實屬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