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昉 | 《簪花仕女圖》

2021-02-19 南無文摘

眉黛的式樣

宋玉所著的《招魂》言:宮女「蛾眉曼睩」;《列子·周穆公》的「施芳澤,正蛾眉」;《楚辭·大招》雲「蛾眉曼只」;《離騷》自喻曰:「眾女嫉餘之蛾眉兮」;《詩經》中則有「螓首蛾眉」。由此可見,「蛾眉」當是最早流行的眉妝。蛾,似蠶而細,蛾眉則是彎而長的細曲眉,這種眉是用墨黛勾勒出來的,也是中國古代女子最鍾愛的一種眉式。

漢魏時期,中國女子的眉式逐漸趨向濃闊,出現了「城中好廣眉,四方畫半額」的俗語,甚至「女幼不能畫眉,狼藉而闊耳」。

到了唐代,由於這是一個開放浪漫,博採眾長的盛世朝代,故此在眉妝這一細節上,各種變幻莫測、造型各異的眉形紛紛湧現,開闢了中國歷史上,乃至世界歷史上眉式造型最為豐富的輝煌時代。唐代婦女的畫眉樣式,比起漢魏更顯寬粗,形似蠶蛾觸鬚般的長眉已不多見。從形象資料來看,闊眉的描法多種多樣:垂拱年間,眉頭緊靠,僅留一道窄縫,眉身平坦,鈍頭尖尾;如意年間,眉頭分得較開,兩頭尖而中間闊,形如羽毛;萬歲登封年間,眉頭尖,眉尾分梢;長安年間,眉頭下勾,眉身平而尾向上揚且分梢;景雲年間,眉短而上翹,頭渾圓,身粗濃……凡此種種,詭形殊態,可謂變幻莫測。但萬變不離其宗,都是長、闊、濃的集錦之作。隋唐五代眉妝的繁盛,與強大的國力和統治者的重視是分不開的。唯其國力強盛,廣受尊重崇尚,才能表現出充分自信、自重、開放和容納各種外來文化的大家氣度,從而增添本身的魅力。由於統治者的重視,則為婦女妝飾資料提供了記錄、結集和傳世的機會。唐張泌《妝樓記》中載:「明皇幸蜀,令畫工作《十眉圖》,『橫雲』『卻月』皆其名。」明代楊慎的《丹鉛續錄》中還詳細敘述了這十眉的名稱:「一曰鴛鴦眉,又名八字眉;二曰小山眉,又名遠山眉;三曰五嶽眉;四曰三峰眉;五曰垂珠眉;六曰月稜眉,又名卻月眉;七曰分梢眉;八曰涵煙眉;九曰拂雲眉,又名橫煙眉;十曰倒暈眉。」事實上,遑論隋唐五代,僅玄宗在位之時,各領風騷的又何止十眉呢?

宋代以後,由於「程朱理學」的興起,其宣揚尊古、復禮、婦教,提倡「存天理而滅人慾」。婦女的地位一落千丈,妝容不再似前朝那樣大膽奔放,而是以淡雅清秀為美。儘管也出現有畫眉日作一樣的瑩娘,但畢竟屬於異類,在眉妝主流上則又重新興起纖細秀麗的復古長蛾眉,而且歷經元明,直到清代一直盛行不衰。

眉黛的種類

1.古人最早的畫眉材料—石黛

古人最早畫眉用的材料稱為「黛」。漢劉熙《釋名》曰:「黛,代也。滅眉而去之,以此畫代其處也。」這段話的意思是古人在畫眉前一般要剃去天然的眉毛,以黛畫之。《說文解字》中也說:「黛作黱,畫眉也。」

但黛到底是什麼呢?通俗文云:「染青石謂之點黛。」這樣看來,黛是一種礦石。當時女子畫眉,主要使用這種礦石,漢時謂之「青石」,也稱作「石黛」,這個名稱從六朝至唐最為盛行。可是,石怎麼能夠拿來畫、染或點呢?殊不知這種礦石在礦物學上屬於「石墨」一類。按「石墨」一名,宋、明間的典籍上已經有之,楊慎在其所著的《譚苑醍醐》上說:「山海經『女床之山,其陰多石涅。』考經援神契曰:『王者德至山陵而墨丹出。'(註:丹者別是彩名,亦猶青白黃皆雲丹也)『石涅』、『墨丹』即今之『石墨』也,一名『畫眉石』。上古書用漆書,中古用石墨,後世用煙墨。」據這一段看來,中國人很早就發現了「石墨」這種礦物質,但古人卻不叫石墨,而叫作「石涅」,指其能「涅」(染);又叫做「墨丹」,按古時凡粉質的顏料都叫做「丹」,不專指紅色的丹而言,故黑色的顏料也叫做「墨丹」。不論叫「石涅」也好,叫「墨丹」也好,總是山嶺的產物,換言之,即是礦物。因其質浮理膩,可施於眉,故後又有「畫眉石」的雅號。這是中國的天然墨,在沒有發明煙墨之前,男子用它來寫字,女子則用它來畫眉。石黛用時要放在專門的黛硯上磨碾成粉,然後加水調和,塗到眉毛上。後來有了加工後的黛塊,可以直接兌水使用。漢代的黛硯,在南北各地的墓葬裡常有發現。在江西南昌西漢墓就出土有青石黛硯。江蘇泰州新莊出土過東漢時代的黛硯,上面還粘有黛跡。廣西貴縣羅泊灣出土的漢代梳篦盒中,也發現了已粉化的黑色石黛。

從「青石」的命名,可以推斷黛的顏色是「青」的。然而古代的「青」與現代人所理解的「青」不同,它是一種元色,包括藍、蒼、綠、翠等深淺的濃度,故有時又直接稱這種顏色為「玄色」或「元色」。例如蒼天叫做「玄天」,海洋叫做「玄溟」。黛的色澤也是一樣的含混不明,有時言其「蒼翠」,有時徑直呼為「黛綠」、「黛黑」,也有時指黛為玄,因改稱「黛眉」或「玄眉」。如曹子建《七啟》中便有「玄眉弛兮鉛筆落」一句。

黛的色彩會隨其濃度的深淺而異樣。極深色的黛,與淺黑色實在差不了多少,這種色彩,仿佛今之所謂「墨綠」,實介乎黑與綠之間。我們又知道綠色本來含有青(藍)與黃兩種色素,如果青的色素很強,便成為近於黑的「玄」色;稍微輕一點,便成為蔚藍的「蒼」色;再輕一點,便成為仲冬的松柏和深春的樹林那種「翠」色。反之,如果讓黃的色素凌駕了青的色彩,那便顯出「碧綠」的色彩來了。所以黑、玄、蒼、青、翠、綠等色彩,其實只是色素深淺濃淡的變化,而黛眉之所以有「墨眉」、「玄眉」、「青黛眉」、「翠眉」、「綠眉」等等名稱,如宋人高承《事物紀原》卷三中「秦始皇宮中,悉紅妝翠眉,此妝之始也」;《中華古今注》中的「梁天監中,武帝召宮人作白妝青黛眉」;萬楚《五日觀妓》中的「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白居易《上陽白髮人》「青黛點眉眉細長,天寶末年時世妝」等等,其實也只是畫時著色的深淺濃淡的多樣變化而已。

2.黃色眉黛

魏晉時期由於連年戰亂,禮教相對鬆弛,且因佛教傳播漸廣,因此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在眉妝上,打破了古來綠蛾黑黛的陳規而產生了別開生面的「黃眉墨妝」新式樣。面飾用黃,大概是印度的風習,經西域間接輸入華土。漢人仿其式,初時只塗額角,即「額黃」。如北周詩人庾信詩云:「眉心濃黛直點,額角輕黃細安。」再後乃施之於眉,在眉史上遂別開新頁,尤在北周時最為流行。明田藝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云:「後(北)周靜帝令宮人黃眉墨妝。」《隋書·五行志上》也載有:「(北)後周大象元年,朝士不得佩綬,婦人墨妝黃眉。」這裡畫黃眉用的黃色當是一種類似石黃一類的礦石,或者松花粉一類的植物質粉末。

3.螺子黛

「螺子黛」又稱「螺黛」、「黛螺」、「螺」。亦稱「畫眉石」。是一種人工合成的畫眉顏料。以靛青、石灰水等經化學處理所製成,呈黑色,外形如墨。使用時蘸水即可,無需研磨。相傳原出波斯,《本草綱目·草部》卷十六上載:「青黛,又名靛花、青蛤粉。……青黛從波斯國來……波斯青黛,亦是外國藍靛花,即不可得,則中國靛花亦可用。」

在古代的畫眉妝品中,最為名貴的當屬「螺子黛」了,在漢魏時可能便已有之,但在隋唐時代才見到有明文記載。顏師古在《隋遺錄》中載道:「由是殿角女爭效為長蛾眉,司宮吏日給黛五斛,號為蛾綠。螺子黛出波斯國,每顆值十金。後徵賦不足,雜以銅黛給之,獨絳仙得賜螺子黛不絕。帝每倚簾視絳仙,移時不去,顧內謁者云:古人言秀色若可餐,如絳仙真可療飢矣!」隋煬帝好色,又極愛眉妝,為了給宮人畫眉,他不惜加重徵賦,從波斯進口大量螺子黛,賜給宮人畫眉。殿角女吳絳仙因善於描長眉而得寵,竟被封為婕妤。狂熱之情,不難想像。而昂貴的螺子黛,亦使「螺黛」成為眉毛的美稱。除去顏師古的記載,唐馮贄所撰的《南部煙花記》中也有相同的記載:「煬帝宮中爭畫長蛾,司宮吏日給螺子黛五斛,出波斯國。」據此看來,可知螺子黛的消費,以隋大業時代為最巨,它在大業時代每顆已值十金,而據清人陸次雲之說,清時價值已增加百倍之多,其名貴實屬可驚!

4.銅黛

螺子黛是很珍貴的修飾品,且得之不易,無怪乎在窮奢極侈的煬帝時期,尚且要「雜之以銅黛」呢!那麼「銅黛」到底是什麼呢?由推考大約怕是「銅青」一類,《本草綱目·金石部》卷八上載:「銅青,又名銅綠,生熟銅皆有青,即是銅之精華。」

隋煬帝好色,又極愛眉妝,為了給宮人畫眉,他不惜加重徵賦,從波斯進口大量螺子黛,賜給宮人畫眉。殿角女吳絳仙因善於描長眉而得寵,竟被封為婕妤。顏師古在《隋遺錄》中載道:「螺子黛出波斯國,每顆值十金。後徵賦不足,雜以銅黛給之,獨絳仙得賜螺子黛不絕。帝每倚簾視絳仙,移時不去,顧內謁者云:古人言秀色若可餐,如絳仙真可療飢矣!」昂貴的螺子黛,亦使「螺黛」成為眉毛的美稱。

5.青雀頭黛

深灰色的畫眉顏料。狀如墨錠。原出於西域,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原,多為宮女所用。《太平御覽》卷七一九引《宋起居注》:「河西王沮渠蒙遜,獻青雀頭黛百斤。」

6.畫眉墨

石黛(石墨)是中國的天然墨,在沒有發明煙墨之前,男子用它來寫字,女子則用它來畫眉。但《墨譜》中載:「周宣帝令外婦人以墨畫眉,禁中方得施粉黛。」可知,北周時已有了區別於天然墨的人造墨了。人造墨的發明,在紙筆之後。漢代尚以石墨磨汁作畫,至魏晉間始有人拿漆煙和松煤制墨,謂之「墨丸」。唐以後,墨的製造逐漸進步,至宋而粲然大備,煙墨的製法,到了這個時代不但很進步,而且很普遍了。我們在宋人的筆記裡,便可見到以煙墨畫眉的記載。如宋人陶谷《清異錄》載:「自昭哀來,不用青黛掃拂,皆以善墨火煨染指,號薰墨變相。」

自宋以後,眉色以黑為主,青眉、翠眉逐漸少見,當與畫眉材料的更新有著直接的聯繫。

7.其他

到了民國時期,普通百姓還發明了一些價廉的畫眉用品。例如擦燃一根火柴(那時稱洋火),讓它延燒到木枝後吹滅,即拿來畫眉。這種方法果然是簡單極了,但火柴要選牌子好的,並且畫得不均勻,色也不能耐久,要時時添畫上去。

第二種方法稍微複雜一點,也是利用火柴的煙煤,但不是直接利用,需先取一隻瓷杯,杯底朝下,承於燃亮的火柴之上,讓它的煙煤燻於杯底,這樣連燒幾根火柴,杯底便積聚了相當的煙煤,然後取畫眉筆或小毛刷子(狀如牙刷,但比之小)蘸掃杯底的煙煤,對鏡細細描於眉峰。

第三種方法卻不用火柴枝,而改用老而柔韌的柳枝兒,據說畫在眉峰,黑中微顯綠痕,比火柴黑好看多了,用法照上述第一、第二種都可以。假如用第一種方法畫,則要把燒過的那一端削得尖尖的,才好畫呢。

最後一種方法據說是到藥材鋪買一種叫做「猴姜」的中藥,回來煨研成末,再用小筆或小毛刷描畫眼眉。

到了20世紀20年代初,隨著西洋文化的東漸,我國女性的化妝品也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畫眉材料,尤其是杆狀的眉筆和經過化學調製的黑色油脂,由於使用簡便又便於攜帶,一直沿用到今天。

相關焦點

  • 萬物 | 屏風周昉畫纖腰:《簪花仕女圖》研究拾遺 三
    正如墓中花鳥畫有可能受邊鸞的影響,由該壁畫侍女的形象亦當可想見周昉筆下麗人的體貌是怎樣的一番豐肥富麗。反觀《簪花仕女圖》所繪佳麗,面部雖豐腴圓潤,身形卻已顯纖長,而訶子掩胸,裙系胸下,外披大袖等裝束所反映出的更是晚唐甚至五代風尚,顯然與中唐時期依舊流行且越發寬大的系胸長裙,及由此反映出的豐腴健碩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審美。所以《簪花仕女圖》和周昉所繪仕女樣式恐怕已經沒有太大關係了。
  • 透過《簪花仕女圖》,看中晚唐「以胖為美」的審美觀及其成因
    唐朝的許多出土的繪畫作品已經成了如今史學研究的重要參考工具以及史料,其中,唐代周昉(史學界存在其它觀點,但一般認為周昉為畫作作者)所繪製的一代經典畫作——《簪花仕女圖》在兼具審美作用的同時,因為其反映的人物體貌以及裝飾風格等豐富內容,更是成為了重要史料參考,
  • 水月觀音創始者周昉,仕女畫冠絕古今,雖體態豐盈卻也胖得漂亮
    《簪花仕女圖》(局部)不過周昉不愛武藝,愛畫藝,撈了個閒職,專心當他的貴公子。周昉最初畫仕女純屬興趣,跟著宮廷畫師有樣學樣,慢慢地,有著貴族出身的周昉顯現出了貴族少爺的優勢:因為長期優遊於貴胄子弟間,他不僅能看到濃麗豐滿的仕女們的面容身材,更能透過貴族姑娘們臉上的喜怒哀怨,看穿他們心裡的無限寂寞呀寂寞。並且,還很厲害的把這種情緒真相,通過繪畫暴露出來,在當時,簡直逆天了。周昉紅了,他的畫也備受世人追捧。
  • 放大欣賞歷朝歷代超高清仕女畫
    唐·周昉《簪花仕女圖》局部 遼寧省博物館藏 唐·周昉《簪花仕女圖》局部 遼寧省博物館藏
  • 張萱、周昉人物畫精選,看畫你知道楊貴妃們有多肥了
    張萱、周昉是我國唐代人物畫家的代表。因所畫對象總體都呈豐腴華貴之美。張萱長期生活在繁華的長安。宋徽宗 摹 張萱 搗練圖 畫心絹本37X145.3 波士頓美術館藏周昉同樣擅長貴族人物,及宗教壁畫。也以仕女畫為突出。周昉「初效張萱,後則小異」。在仕女畫上繼承發展了張萱的藝術風格。但體現的是中晚唐的審美情趣。周昉筆下的人物形象也由張萱作品中的歡愉轉向精神上的凝重。
  • 全世界範圍內唯一認定的唐代仕女畫傳世孤本,為趙州長史周昉所繪
    遼寧省博物館,有一件鎮館之寶即《簪花仕女圖》,它是全世界範圍內唯一認定的唐代仕女畫傳世孤本。畫作的作者為周昉,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周昉任趙州長史,從五品。他在趙州的政務活動不見史載,但任職期間的畫壇趣事軼聞,屢見於斷編殘簡。
  • 從晚唐《簪花仕女圖》,探尋其貴婦裝扮及社會流行文化
    在《簪花仕女圖》中,宮女們人所穿的輕透紗衣長裙與富養之下的凝脂肌膚相輔相成,描繪出了在唐朝的興盛繁華中人們的精神面貌和審美情趣。得益於相對穩定的社會條件和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不僅促進了紡織技術的進步,服裝的擴大生產也擁有了良好的發展空間。
  • 唐代仕女的綽約丰姿
    中國繪畫中最早出現的女性形象,是長沙戰國陳家山楚墓出土的《人物夔鳳》帛畫(講述豐隆、鸞鳥迎洛神的故事,據考證,畫像中應是一位女神),雖然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仕女畫,但畫中的女性體態輕盈和腰身纖細,完全是當時楚宮細腰美人的標準類型,與當時楚王引領的「好細腰」審美風尚相符。唐宮仕女圖同樣顯示了當世社會人們對女性美的定義。
  • 如花美眷,貌美婀娜:中國仕女圖中的女性之美,誰又不喜歡美人呢
    仕女,是中國古代的一個特有名詞,最早的時候稱為士女,是指那些相貌秀麗的美女。但仕女這個詞的發展壯大,和它本身的內涵倒沒多大關係,而是得益於「仕女圖」這一繪畫題材的使用。仕女畫是傳統人物畫中的一大主題分類,雖然「士女」一詞是在唐代才被提出來的,但這方面的題材繪畫很早就開始了。
  • 《人物龍鳳圖》是最早的獨立仕女畫 唐畫追性感,宋畫講美貌
    《唐朝名畫錄》最早使用「士女」(後稱仕女)一詞,並收錄了善畫「士女」的畫家有張萱、周昉、陳閎、程修己、高雲、譚皎、樂峻、張涉、張蓉、李湊等。中唐朱景玄的《唐朝名畫錄》中第一次記載了仕女畫科,標誌著仕女畫正式與山水題材脫離開,成為一個獨立的繪畫門類。張萱、周昉是這一時期最負盛名的仕女畫家,並多畫貴族仕女人物。
  • 臺北故宮裡的「麗人行」,唐宋仕女畫作10月集結「她」特展
    (傳)唐 周昉 《內人雙陸圖》卷(局部)(傳)唐 周昉 《內人雙陸圖》卷(局部)(傳)唐 周昉 《內人雙陸圖》卷(局部)(傳)唐 周昉 《內人雙陸圖》卷(局部)(傳)唐 周昉 《內人雙陸圖》卷(局部)(傳)唐 周昉 《內人雙陸圖》卷(局部)唐代周昉,善畫道釋人物仕女,我們最為熟知的《簪花仕女圖》便出自其筆下。
  • 臺北故宮裡的「她」:今起呈現周昉李公麟筆下「麗人行」
    前者是以宏觀的角度,依序展陳自五代迄於近現代的繪畫,包括傳唐周昉《調嬰圖》、《內人雙陸圖》、宋代李公麟《畫麗人行》以及宋元時期的宮廷后妃畫像、明清時期名家筆下的仕女圖等等。宋 楊氏 《題馬遠倚雲仙杏》天下男女各半,女性在文化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擁有不容忽視的地位與貢獻。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以女性為對象,或者由女性所創作的作品,數量豐富,且藝術價值極高。
  • 秀逸高雅、美妙多姿:評張萱仕女畫
    與前朝仕女畫不同,唐代仕女畫中的女性形象以其極富特色的濃麗豐肥而著稱,這一點從張萱與周昉二人的畫作中不難看出———張萱所繪的虢國夫人面龐豐腴,人物線條柔和圓潤;周昉所畫的仕女大多臉頰豐圓,體態肥碩,身體於薄紗長裙中若隱若現,給人一種富麗溫潤的感覺。
  • 《漢宮春曉圖》:看仇英如何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取得成功
    一幅明代畫漢代宮廷仕女生活的圖中,為何仕女們穿著唐人的服裝又用著明式家具,這難道是大型穿越現場嗎?這樣一幅耐人尋味的作品竟然是中國十大名畫之一?它究竟藏著怎樣的秘密呢?今天就和大家來聊聊明代四大畫家之一仇英的作品《漢宮春曉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