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女,是中國古代的一個特有名詞,最早的時候稱為士女,是指那些相貌秀麗的美女。但仕女這個詞的發展壯大,和它本身的內涵倒沒多大關係,而是得益於「仕女圖」這一繪畫題材的使用。
仕女畫是傳統人物畫中的一大主題分類,雖然「士女」一詞是在唐代才被提出來的,但這方面的題材繪畫很早就開始了。而它的對象,一般是指封建社會中的貴族婦女或美女,畫家們通過塑造這些女子的優美形態和日常生活,來展現自己的藝術趣味,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
迄今為止最早畫在絹上的女子形象畫,是戰國長沙楚墓出土的《龍鳳人物圖》,這幅帛畫質地深褐色,以墨線勾勒出一位女子形象。
這位女子長裙拖地,袖口寬鬆,頭挽高髻,腰身纖細,看起來輕盈飄逸,這完全就是楚國所崇尚的細腰美人的典型。
這裡的形象和畫法,顯然已經有了仕女畫的雛形了,可見仕女畫的淵源還是很悠久的。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仕女圖主圖繪畫已經很多了,這些女性形象皆姿容美麗。
而且一個很明顯的點是,這個時期多強調女性的德行操守,所以在取材上,也多選擇那些道德高尚的烈女、品德端莊的名人,或者仙女。
顧愷之就畫有多幅仕女圖,他的《列女仁智圖》就畫出了15位道德高尚的女子形象,這些女性人物皆取材於劉向所編寫的列女故事,如許穆夫人、靈公夫人、晉羊叔姬等。
最開始劉向編寫《列女傳》一書,主要是因為漢成帝寵信趙飛燕姐妹,沉湎於酒色之中,所以劉向才編寫了一些恪守道德準則的女性人物,用來勸誡漢成帝。因而像《列女仁智圖》這樣的畫,多少也帶著點道德宣教色彩,這和當時所注重的女性貞節觀也有所聯繫。
在另一幅傳世名畫《洛神賦圖》中,顧愷之則描繪了一位有著絕世容顏的女神形象,畫中的洛神衣帶飄逸,動態從容,從水中凌波而來,其婀娜身姿讓人見之不忘。顧愷之非常生動地描繪出詩中飄逸浪漫的氛圍,使畫面充滿了浪漫神秘的色彩。
好了,時間來到唐代,這個時期是仕女圖的繁榮期,此時的仕女圖就非常典型了,而且風格、技巧成熟,女性的那種豐腴冶豔、華貴氣質被刻畫得非常生動。說到歷史上著名的仕女圖,那肯定要提一嘴周昉的《簪花仕女圖》。
此畫共描繪了六位穿著豔麗的貴族婦女,相信大家一定在各種途徑上看到過她們,就連現在的文創產品也非常喜歡在這幅畫裡取材。
這畫中有五位貴族婦女和一位女侍,還有小狗、白鶴及辛夷花點綴其間,女子穿著極為精緻,頭飾和面容也都經過精心打扮,那半罩半露的透明織衫和雪白的肌膚,使人物形象顯得豐腴而華貴。
可以看到畫中的人物神態都抓得比較好,這也說明唐代仕女畫寫實技巧的提高,不僅能生動地描繪出服飾、容貌和體態的外在之美,也能傳達出她們的氣質內在美,從而達到形神兼備。
唐代還有一位和周昉同等重要的仕女圖畫家,就是張萱,畫了《虢國夫人遊春圖》和《搗練圖》的那位著名畫家,兩個人在當時被稱為「周家樣」和「張家樣」,成為一代名家。
宋代的時候,在繼承唐代傳統的同時,繪畫技巧又有了進一步拓展,造型更加寫實,情態更加細膩,題材也更多,這時候並不局限於貴族婦女,還有歷史文學中的女性人物和傳說故事中的人物都被廣泛描繪,描寫的內容更加豐富。
《女孝經圖》就是這是時期的代表作之一,它繪製了不同階層的女性,多以庭園作為背景,對人物的衣紋、面貌與動作的處理都非常細膩,且設色溫雅,通過繁簡、粗細、濃淡不一的線條和墨色,或端莊或豔麗的形象。
明清時期的仕女畫有一個重要的點,就是它更多地描繪了中下層的女子,對象特別廣泛,各個階層都有,而且還喜歡在戲曲傳奇和小說故事中取材,因為這個時期小說發展尤為繁榮,《紅樓夢》、《西廂記》等都是描繪仕女圖時最佳的取材對象,因此出來的畫作也更為喜聞樂見。
這個時期的風格流派比較豐富多樣,作品的文學性更高,比較少見現實中的仕女圖。比如唐寅的《王蜀宮妓圖》,是他的人物畫的代表作之一。
畫上描繪的是五代前蜀後主王衍的四位後宮歌舞宮女,她們正在整理妝容,可以看到她們頭戴金蓮花冠,面施胭脂,柳眼櫻唇,在額頭、鼻子和臉頰上都塗上了白粉,情態端莊嬌媚,正在等待君王召喚侍奉。
當然唐寅並不是單純描繪這些豔麗女子的,他創作此畫的目的是在揭示前蜀後主王衍荒淫腐敗的生活,也就是說,這是一幅有諷寓之意的仕女圖。
在仕女圖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每個朝代都有不同的風格,但相似的一點是,他們都描繪出了古代女子的容貌華姿,表現出女性的本質美,也展示了一個時代的審美特點。
即使到現在,不同審美趣味的人也能在不同的仕女圖中找到自己喜愛的那一款,這說明美是共通的,無論是古人還是今人,誰能不愛美呢。那麼,問題來了,你最愛的是一幅仕女圖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