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花美眷,貌美婀娜:中國仕女圖中的女性之美,誰又不喜歡美人呢

2020-12-24 說史可還行

仕女,是中國古代的一個特有名詞,最早的時候稱為士女,是指那些相貌秀麗的美女。但仕女這個詞的發展壯大,和它本身的內涵倒沒多大關係,而是得益於「仕女圖」這一繪畫題材的使用。

仕女畫是傳統人物畫中的一大主題分類,雖然「士女」一詞是在唐代才被提出來的,但這方面的題材繪畫很早就開始了。而它的對象,一般是指封建社會中的貴族婦女或美女,畫家們通過塑造這些女子的優美形態和日常生活,來展現自己的藝術趣味,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

迄今為止最早畫在絹上的女子形象畫,是戰國長沙楚墓出土的《龍鳳人物圖》,這幅帛畫質地深褐色,以墨線勾勒出一位女子形象。

這位女子長裙拖地,袖口寬鬆,頭挽高髻,腰身纖細,看起來輕盈飄逸,這完全就是楚國所崇尚的細腰美人的典型。

這裡的形象和畫法,顯然已經有了仕女畫的雛形了,可見仕女畫的淵源還是很悠久的。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仕女圖主圖繪畫已經很多了,這些女性形象皆姿容美麗。

而且一個很明顯的點是,這個時期多強調女性的德行操守,所以在取材上,也多選擇那些道德高尚的烈女、品德端莊的名人,或者仙女。

顧愷之就畫有多幅仕女圖,他的《列女仁智圖》就畫出了15位道德高尚的女子形象,這些女性人物皆取材於劉向所編寫的列女故事,如許穆夫人、靈公夫人、晉羊叔姬等。

最開始劉向編寫《列女傳》一書,主要是因為漢成帝寵信趙飛燕姐妹,沉湎於酒色之中,所以劉向才編寫了一些恪守道德準則的女性人物,用來勸誡漢成帝。因而像《列女仁智圖》這樣的畫,多少也帶著點道德宣教色彩,這和當時所注重的女性貞節觀也有所聯繫。

在另一幅傳世名畫《洛神賦圖》中,顧愷之則描繪了一位有著絕世容顏的女神形象,畫中的洛神衣帶飄逸,動態從容,從水中凌波而來,其婀娜身姿讓人見之不忘。顧愷之非常生動地描繪出詩中飄逸浪漫的氛圍,使畫面充滿了浪漫神秘的色彩。

好了,時間來到唐代,這個時期是仕女圖的繁榮期,此時的仕女圖就非常典型了,而且風格、技巧成熟,女性的那種豐腴冶豔、華貴氣質被刻畫得非常生動。說到歷史上著名的仕女圖,那肯定要提一嘴周昉的《簪花仕女圖》。

此畫共描繪了六位穿著豔麗的貴族婦女,相信大家一定在各種途徑上看到過她們,就連現在的文創產品也非常喜歡在這幅畫裡取材。

這畫中有五位貴族婦女和一位女侍,還有小狗、白鶴及辛夷花點綴其間,女子穿著極為精緻,頭飾和面容也都經過精心打扮,那半罩半露的透明織衫和雪白的肌膚,使人物形象顯得豐腴而華貴。

可以看到畫中的人物神態都抓得比較好,這也說明唐代仕女畫寫實技巧的提高,不僅能生動地描繪出服飾、容貌和體態的外在之美,也能傳達出她們的氣質內在美,從而達到形神兼備。

唐代還有一位和周昉同等重要的仕女圖畫家,就是張萱,畫了《虢國夫人遊春圖》和《搗練圖》的那位著名畫家,兩個人在當時被稱為「周家樣」和「張家樣」,成為一代名家。

宋代的時候,在繼承唐代傳統的同時,繪畫技巧又有了進一步拓展,造型更加寫實,情態更加細膩,題材也更多,這時候並不局限於貴族婦女,還有歷史文學中的女性人物和傳說故事中的人物都被廣泛描繪,描寫的內容更加豐富。

女孝經圖》就是這是時期的代表作之一,它繪製了不同階層的女性,多以庭園作為背景,對人物的衣紋、面貌與動作的處理都非常細膩,且設色溫雅,通過繁簡、粗細、濃淡不一的線條和墨色,或端莊或豔麗的形象。

明清時期的仕女畫有一個重要的點,就是它更多地描繪了中下層的女子,對象特別廣泛,各個階層都有,而且還喜歡在戲曲傳奇和小說故事中取材,因為這個時期小說發展尤為繁榮,《紅樓夢》、《西廂記》等都是描繪仕女圖時最佳的取材對象,因此出來的畫作也更為喜聞樂見。

這個時期的風格流派比較豐富多樣,作品的文學性更高,比較少見現實中的仕女圖。比如唐寅的《王蜀宮妓圖》,是他的人物畫的代表作之一。

畫上描繪的是五代前蜀後主王衍的四位後宮歌舞宮女,她們正在整理妝容,可以看到她們頭戴金蓮花冠,面施胭脂,柳眼櫻唇,在額頭、鼻子和臉頰上都塗上了白粉,情態端莊嬌媚,正在等待君王召喚侍奉。

當然唐寅並不是單純描繪這些豔麗女子的,他創作此畫的目的是在揭示前蜀後主王衍荒淫腐敗的生活,也就是說,這是一幅有諷寓之意的仕女圖。

在仕女圖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每個朝代都有不同的風格,但相似的一點是,他們都描繪出了古代女子的容貌華姿,表現出女性的本質美,也展示了一個時代的審美特點。

即使到現在,不同審美趣味的人也能在不同的仕女圖中找到自己喜愛的那一款,這說明美是共通的,無論是古人還是今人,誰能不愛美呢。那麼,問題來了,你最愛的是一幅仕女圖是什麼?

相關焦點

  • 充滿女性華貴之美的仕女畫,為什麼在明清時出現了「病態為美」?
    從明清仕女畫的意境上來看,畫家開始追求女性的陰柔之美,這種傾向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嚴重,已經演變成一種不正常的病態審美觀。仕女畫中的女性,多嬌弱無力、弱不禁風的小女人,讓觀者產生愛憐之情。這種「病態美人」的大量出現,是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的。
  • 從「渡海三家」看中國仕女圖的線條美
    圖為唐寅的《王蜀宮妓圖》(局部)一般民眾對於中國傳統的人物畫,總有畫中人物面孔相似的刻板印象。其實不同畫家所畫出來的仕女,其容貌各有千秋。中國傳統繪畫,能分為花鳥、人物與山水畫三種,但在受到西方繪畫風格與審美的影響下,人們往往覺得中國傳統繪畫十分雷同,找不到欣賞的入門磚。日前臺北故宮舉行「她-女性形象與才藝特展」,其中展示從唐代到近代以來,歷代畫家筆下姿態各異的仕女們。那麼問題來了,在人物畫中佔有相當比例的仕女圖,要如何欣賞呢?
  • 為啥明清時期仕女畫中的女孩子都顯得弱不禁風
    中國各個朝代對女性審美要求都是不同的,反映在中國人物畫審美上,兩漢講究神態樸實意境為美,魏晉南北朝以寬大衣袖襯託女子的清秀俊朗為美,開放的唐代則以「豐肥」華麗為美,而明清時期仕女畫卻要求「纖瘦」為美,呈現出一種愁悶幽怨、弱不禁風的病弱之態。
  • 仕女畫裡的時尚風——在宋代看美人
    劇中的女性角色均以柔美淡雅的形象展示在銀幕前。無論是服裝、珠翠還是妝容都共同表現出美人的文弱清秀。讓人不禁產生好奇心,這一千年前的宋代的審美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宋,佚名,《歌樂圖卷》以瘦為美晏殊之子,晏幾道,曾經稱讚美人李師師,「遠山眉黛長,細柳腰肢嫋。
  • 「唐代女性以胖為美」是一個天大的誤解
    一、唐代整體上仍以「細長潔白」為美 當代人說「唐代女性以胖為美」,主要依據是如下三項: (1)唐代墓葬中的女俑和壁畫裡的女性,多有豐滿肥胖者。(2)唐代傳世畫作中的仕女,多有豐滿肥胖者。
  • 透過《簪花仕女圖》,看中晚唐「以胖為美」的審美觀及其成因
    一、中晚唐時期審美風格變遷的體現和象徵意義仕女畫在古代其實並不只是簡單表現女性生活來滿足唐朝民眾審美需求需要的,它更偏向於文學敘事性。要是用我們現在"以瘦為美"的主流審美觀點來看,《簪花仕女圖》中的女子絕算不上是頂美的。
  • 三個名家筆下的「貴妃出浴圖」,盡顯貴妃婀娜風姿,豔而不俗
    ,將美人的一舉一動都刻畫的風姿卓越,這也使得美人的知名度更高上一層,給予後人無數遐想空間。1.仇英 《貴妃出浴圖》仇英是明代繪畫大師,他將「人跡於山」山水畫形式推向頂峰,可見其在山水畫領域的巨大成就。實際上,仇英是全能繪畫人才,在人物繪畫方面也有極深的造詣,尤其擅長畫仕女圖。這幅《貴妃出浴圖》就是他的優秀仕女圖作品之一。
  • 放大欣賞歷朝歷代超高清仕女畫
    魏晉時期,衛協曾畫《大列女圖》、戴逵善畫世俗人物曾畫《阿谷處女圖》、顧愷之曾作《女史箴圖》《洛神賦圖》,顧愷之女性人物作品的出現,可以說明描繪帶有理想主義色彩的美麗女性形象的仕女畫形制已見雛形。」顧愷之評《小列女圖》:「一點一畫,皆相與成其豔姿。且尊卑貴賤之形,覺然易了,難可遠過之也。」而曹植在《畫贊序》中說:「見令妃順後,莫不嘉貴。是知存乎鑑戒者圖畫也。
  • 五位貌美如花的女明星,你最喜歡誰?
    娛樂圈美女如雲,各有各的美,她們通過自己的角色塑造了一個個經典的形象。今天為你盤點娛樂圈五大美女,帶你一同欣賞五位貌美如花的女明星們。感恩有她們,為這個世界帶來了一份美好!01 高圓圓她集漂亮清純優雅於一體,美得那麼真實,美得讓人舒心。
  • 唐代仕女的綽約丰姿
    仕女畫作為美人畫的同義詞,畫中女子的容貌身姿一定要符合當時人們普遍認同的審美標準。中國繪畫中最早出現的女性形象,是長沙戰國陳家山楚墓出土的《人物夔鳳》帛畫(講述豐隆、鸞鳥迎洛神的故事,據考證,畫像中應是一位女神),雖然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仕女畫,但畫中的女性體態輕盈和腰身纖細,完全是當時楚宮細腰美人的標準類型,與當時楚王引領的「好細腰」審美風尚相符。唐宮仕女圖同樣顯示了當世社會人們對女性美的定義。
  • 有詩為證:唐朝從未以胖為美
    貴妃又怎能開心呢?楊玉環深得皇帝寵幸,在宮中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再加上她又愛吃荔枝,也可能,中年以後的貴妃,有些發福,這也只是美人胖了而已,而不能說唐人以胖為美。不管是初唐、中唐還是晚唐,我們都可以從大量的詩詞中讀到,唐朝的人,或者說是文人階層、中上階層,從來就不曾有過「以胖為美」的審美觀。
  • 雍正大帝《十二美人圖》,活靈活現的萌神
    《雍正十二美人圖》原本是裝裱在屏風上的絹畫,繪製了包括室內室外的十二個美人場景,現在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每幅圖都寬94釐米,長184釐米,裡面的美人幾乎是真人大校想像一下,若坐在這用美人裝點的屏風旁邊,可真有眾美環繞之感。2009年,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舉辦聯展,美人圖的其中六幅被借給臺北,引發民眾的觀賞熱潮。
  • 明代仕女圖中的團扇:彰顯女性的病態美,以寄託男性懷才不遇之感
    團扇在仕女圖中的作用1、襯託女性的陰柔之美從明代仕女畫的意境上來看,畫家開始追求女性的陰柔之美,這種傾向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情況的變化越來越嚴重,逐漸演變成一種病態審美觀。到了明代,團扇仕女圖就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意象,而唐伯虎的《秋風紈扇圖》就是描繪這種關係的典型。在這意象關係中畫中唐伯虎描繪了一個女子在秋風裡,手上拿著團扇,柔弱嬌瘦的身軀在庭院徘徊,凝神遠望的雙眼充滿無奈、落寞與感傷,鮮明地突出了「秋風見棄」的主題。
  • 陳洪綬筆下有故事的仕女畫!
    針對畫壇現狀,陳洪綬不趨時流,獨闢蹊徑,銳意創新。他的人物畫以歷史故事、社會風情為主,同時還從漢代石刻造像、民間藝術中吸取精華,融會眾家之長,師古而不泥古,形成了自己奇古、別致的風貌。他所繪的《離騷》《九歌》《水滸葉子》《博古葉子》《西廂記》等繡像插圖,均由名工鐫刻成版畫,付梓刊印,對中國版畫藝術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河北美院|崔景哲的現代仕女畫別具風格,因為精緻和寫實!
    古典仕女圖中,女子體態婀娜,面部卻極為簡略,只能看到些許低眉順眼的平面線條。崔景哲的畫中美人卻別具風格,使用西方的油畫技巧來勾勒人像的面部,使其更為精緻和寫實。崔景哲說,這一效果更符合現在的審美趨勢,讓作品更能夠直觀地打動現在的收藏家和藝術愛好者。
  • 仕女,看任伯年、張大千、徐悲鴻、傅抱石、林風眠的不同釋義
    仕女,代表的是中國古代那些美麗聰慧的女子,也是歷代畫家熱衷描繪的對象,中國畫中還有專門的"仕女畫"類別,歷代畫家合併者按照自己心中"美"的理想來塑造仕女形象,但是,在男性至上的中國古代,理想的仕女更像是一件溫雅不俗的文房清供,與天理人情琴棋書畫相伴,點綴著歷代文人墨客的悠閒生活。
  • 萬物 | 屏風周昉畫纖腰:《簪花仕女圖》研究拾遺 三
    可見周文矩不僅在繪畫技法方面有所突破,因「戰筆」的運用而獨樹一幟,且能在大部分題材中「不墮吳曹之習」而自成一家,但所繪仕女卻仍「體近周昉」或「面一如昉」,只是更添纖麗而已。是故周文矩雖去周昉活躍的時代已遠,但無疑應仍是周昉傳派的代表畫家。而周文矩所繪仕女,今尚有《宮中圖》一卷或可一窺其貌。
  • 古典美|美人的質感
    很多仙女在目前的環境下,已經忽略了古典美的方向,所以我們今天就來探討一下這種美感以及其可行性。1987年,一部《紅樓夢》引得萬人空巷,自此,在中國電視古裝類型劇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金陵十二釵,紅樓夢中人,這些鮮活經典的影視形象,成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美好回憶,她們猶如浮世的清風,美的歷久彌新,天然去雕飾。
  • 最經典的國畫《仕女圖》,色彩淡雅造型準確,充滿古典美學味
    傅抱石最擅長的就是畫這一類的高古仕女圖,但他的風格卻是有著神仙之氣,風格也是有別於國人的仕女繪畫。但不可否認的就是上面這二位大師的仕女圖都是非常出色的,雖然不同於古代繪畫大師的作品,但也是獨具自己的特色,任何一張作品都是可以成為絕唱的佳作。
  • 「第一古典美人」走了:她們的美,是永遠的經典
    今天忽然發覺,小樓開號至今,似乎很少發明星,一來我個人不太感興趣,二來我對熱點有點遲鈍啊~捂臉我喜歡看電影,看到喜歡的明星也激動的眼神痴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