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如今,電動自行車已逐漸成為市民日常短途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但一些電動自行車車主總是騎行不規範,既埋下交通隱患,也不利於個人生命財產安全,極容易造成交通堵塞。該怎樣解決這些電動自行車管理難題,讓電動自行車成為城市文明的風景線,連日來,新天水記者通過蹲點調查、前往天水市交警支隊、法院等部門進行了走訪。
「電動自行車違規亂象叢生 管理難題如何破解」系列報導之五
法律約束 宣傳引導 給電動自行車「踩踩剎車」
□新天水記者 黃虹
《電動自行車亂象叢生 管理難題如何破解系列報導》一經推出,便引發了讀者們的強烈共鳴,針對電動自行車存在的種種違規行為,廣大市民又有哪些看法或建議呢?
完善管理機制和相關法律法規
「在城市交通日益擁堵的今天,在智能汽車、公共運輸工具還沒完全普及的當下,選擇電動車作為通勤工具,無疑有著不可替代的便利性和經濟性。但作為一名電動車駕駛人,我在看完報導案例之後,還是感到非常震驚,一個看似無意的違規行為,背後付出的是生命的代價。」家住秦州區石馬坪的市民何麗說。
何麗告訴記者,由於電動車比較輕便,所以在紅綠燈路口或堵車的時候,她也時常會騎車在車縫中穿行,但如果車輛在行駛的話,她一般都會儘量離遠些,靠道路右側行駛。
「我們騎車的人跟開車的不能比,一旦出了事情,別人最多是車輛被剮蹭,而受傷的就是我們。」何麗說,雖然電動自行車很方便,但其安全性卻很低,所以騎車的人千萬不能大意,但確實有一些人仗著電動車穿插方便不顧及個人和他人安危,違規行駛,擾亂交通秩序。
她認為,應該儘快完善管理機制和相關法律法規,凡是道路交通參與者都要納入管理範圍,一旦出現違規行為,不論是行人、非機動車還是機動車,都應進行處罰,如此一來,必然能減少很多道路交通安全隱患。
引導交通參與者養成安全、文明的良好習慣
「我通常都是步行上下班,以前在經過合作路十字路口時,經常會有電動車停在斑馬線上等紅燈,阻擋了過馬路的行人。行人走不了,又影響後面的車走不了,惡性循環,造成交通擁堵。」家住秦州區合作北路的李曉慧說,「今年來,我就發現電動自行車在斑馬線上等紅燈的現象少了,看了你們的報導才知道個中緣由。」
「基本交規大家都懂,就看願不願意認真執行,私家車有嚴格的交規約束,但行人和電動自行車仗著有法律的空子可鑽,隨意橫穿馬路,在機動車之間穿梭。」李曉慧認為,規範電動車上路行駛,政策約束不可少,對非機動車的管理,可以參照機動車,引入扣分機制,也可以採用電子警察抓拍的方式來查違規,累計到一定程度予以處罰。同時,提高騎行人員的交通安全意識和文明意識,引導廣大交通參與者養成安全、文明、暢通的良好習慣也至關重要。
人人守法 共當馬路「守護者」
家住秦州區東十裡曹家埂村的村民周永剛,為了方便接送小孩,在今年9月份購買了一輛電動自行車。
周永剛告訴記者,電動自行車給我們出行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但騎車上路一定要遵法守法。「作為騎行者,我認為首先要學習了解一些交通規則。如:騎行途中,需要拐彎時,要及時摁轉向燈提醒後車;通過路口時,則要按照指示標識騎行,不要貪圖一時方便,闖紅燈或逆行等。」
「近年來,在安全出行方面,我們的普法工作做得挺好的,購買電動車時,銷售人員就向我們發放了安全出行相關宣傳冊,回到家後,我們一家人也都認真翻閱了手冊。」周永剛說。
一個城市的整體素質總是體現在這些看上去並不起眼的細節中。只有人人參與到這個大家庭中,人人做好守法者,我們的城市才會發展得越來越好,道路交通才會越來越順暢。周永剛希望交管部門合理設置非機動車道,讓電動自行車不亂跑,有處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