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年前,魯濱遜在荒島得瘧疾快死了,是菸葉和《聖經》拯救了他

2020-12-27 山人的生活感悟

360年前,也就是魯濱遜飄落荒島的第2年,即1660年,他在六月十九日的日記中寫道:很不舒服,發抖,像天氣很冷似的。六月二十日:整夜不安寧,頭很痛,發高燒。……六月二十五日:嚴重的瘧疾,持續了七個小時,時冷時熱,最後才出了點汗。

魯濱遜一個人在荒島上好不容易安頓下來,突然因得了瘧疾,四顧茫然,悲從心來,很快感覺自己就要死了,時時刻刻都在恐懼與後悔中煎熬。曾經不曾懺悔過的自己,現在懂得了懺悔。

他在書中唉聲嘆氣地寫道:

我是一個沒有善惡觀的人,8年來我一直過著水手的罪惡生活,並且一直跟一些和我一樣罪大惡極、不信奉上帝的人混在一起,小時候從父親那裡受到的良好教誨早已消失殆盡,這麼多年來,我不記得曾經想到過上帝或者反省過自己的行為,我的心靈完全被愚昧冥頑所佔據,不知向善,也不知棄惡,我完全變成了一個麻木不仁、頭腦簡單、作惡多端的水手,危難時不知畏懼上帝,得救時也不知感激上帝。

……現在我病了,死亡的痛苦開始擺在我面前,同時我的精神因為肉體的病痛而逐漸低沉,我的體力因為劇烈的發熱來逐漸消耗。我那沉睡已久的良心,便開始覺醒,開始責備我過去的生活,顯然由於我在過去的生活中犯了許多不同尋常的罪行,這才惹怒了公正的上帝,給我以這樣不同尋常的打擊,用報應來懲治我。

他在因病無助的時候一味地喊著:上帝,救救我吧!這時候他又想起了父親曾經勸告他不要航海的忠告。生病的那些天,他就這樣在痛苦與悔恨中,不停地向上帝祈禱懺悔。在向上帝祈禱與懺悔中,他反而變得安靜了下來。突然有一天,他想到了自救。他把這歸結於是上帝賜給他的靈感。

他想到了在巴西生活的那幾年裡,看到巴西人不管生了什麼病都不吃藥,只吃菸葉。可他從海上破船裡打撈上來的箱子裡就放有一捲菸葉,其中大部分是熟菸葉,也有部分未經烤制的青菸葉。於是他就去打開箱子找那些菸葉,也就是在找菸葉的過程當中,他發現了幾本自己曾經保存在箱子裡的書,其中有一本《聖經》。

這個多少年都沒有看過《聖經》的他,頓時覺得自己既找到了醫治肉體的藥——菸葉,也找到了醫治靈魂的藥——《聖經》。於是他把菸葉和《聖經》一起取出來,便開始試著用菸葉治病。在試了各種方法之後,他總結出把菸葉放在甘蔗酒裡浸泡幾個小時,在臨睡之前喝效果比較好。他還把菸葉放到火上燒,讓那菸葉慢慢燃燒時產生的煙子燻他的鼻子,一邊燻一邊讀著《聖經》。

那天晚上,他喝著泡了菸葉的甘蔗酒,居然睡了一天一夜才醒來。當他醒來的時候,突然覺得神清氣爽,痛快異常。經過幾次的藥酒治療,到了七月三日,他的病就完全好了。自從有了這次大難不死的經歷,魯濱遜才開始慎重其事地經常讀《聖經》。

相關焦點

  • 荒島求生的《魯濱遜漂流記》原來還暗藏哲學思考
    通過魯濱遜的實際行動來看看什麼是實用主義!當人在物資缺乏和個人生命都受到危險的時候,一個人必須要有目的性和規劃性的生活,魯濱遜在荒島獨自生存時,所做的每件事都是有目的性的改善自己的生活條件,我們可以從《魯濱遜漂流記》裡看到魯濱遜講實用價值的做事風格。
  • 《魯濱遜漂流記》|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讓他吃一點苦頭
    如果可以大概魯濱遜自己也不願意流浪荒島,在他出海前,他的爸爸曾苦勸兒子不要出海冒險,三番五次地勸說,可是魯濱遜根本聽不進去,後來劫後餘生,在荒島上魯濱遜回想父親以前的循循善誘,才覺得每句話都講到了自己心裡。而讀完魯濱遜,我最大的感受莫過於: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讓他吃一點苦頭。
  • 國外名著導讀,荒島求生作品推薦《魯濱遜漂流記》
    據說作者是受一個真實故事的啟發,1704年9月,一名叫亞歷山大·塞爾柯克的蘇格蘭水手在航行途中與船長發生爭吵,被船長遺棄在大西洋的一個荒島上,在荒島上他藉助《聖經》排遣寂寞,用工具建造房子,還和自己馴養的羊群跳舞。在獨自生活4年4個月之後,被伍茲·羅傑斯船長所救。後來笛福便以塞爾柯克的傳奇故事為藍本,把自己多年來的海上經歷和體驗傾注在人物身上,終於創作出了《魯濱遜漂流記》這一世界名著。
  • 魯濱遜原型:獨自一個人在荒島生活了4年,每天生活愜意!
    《魯濱遜漂流記》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見過,應該上小學的時候,老師有讓大家去讀一下這本課外書,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魯濱遜的原型是亞歷山大·塞爾柯克,在大海上演了一場真的魯濱遜漂流記。1704年28歲的亞歷山大·塞爾柯克獨自一人來到了太平洋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馬斯蒂拉,他是一個經驗豐富的水手,本來是"五港同盟"號的領航員,但是他的船長脾氣太暴躁了,經常和別的船隊發生海戰,整個船隻都已經搖搖欲墜,亞歷山大·塞爾柯克想讓船長休戰,但是遭到了船長的拒絕,為了保命,亞歷山大·塞爾柯克選擇離開船長,他選擇在一個荒島上度過。
  • 影視文學與現實中的魯濱遜
    盧梭在他的《愛彌兒》中,將《魯濱遜漂流記》視為是12歲前可以閱讀的作品,並稱之為是討論自然教育最精彩的論著:這是因為該書可以讓少年讀者意識到,可以通過自己滿足一切需要。根據盧梭的觀點,愛彌兒應當模仿魯濱遜的經驗,憑著事物本身的真正用途去了解它們的價值,他所學的手藝,應當是魯濱遜在荒島上也用得著的。
  • 國外名著《魯濱遜漂流記》,一部人類文明發展史
    接著他開始尋找合適住址,建造房屋;種植糧食;探索荒島地形,著手建造「鄉間別墅」;製造器具;造獨木舟;馴養家畜;縫製衣物……這些都是出於生存而必須要幹的事情,他都一步步做到了。當然,這過程是漫長而艱苦的。從製造工具一處就可窺得其艱辛之處。「能夠用來勞作的時間太短,這增加了我工作的艱苦性。
  • 飛機失事,掉落荒島,過上了現代魯濱遜的生活,《荒島餘生》
    以前有部《魯濱遜漂流記》的小說,非常好看,今天我給大家推薦的這部電影應該是一部現代版本的《魯濱遜漂流記》,這部電影名字叫《荒島餘生》。
  • 在荒島上,魯濱遜救了一個食人族的野人,為什麼叫他「星期五」?
    魯濱遜隨朋友從巴西駕船到非洲準備購買黑人奴隸的航程中,航船在大海中遭遇風暴後擱淺了,一行十幾人在乘小艇自救中遇難,只有魯濱遜一個人命大,被海浪衝到了一個荒島上,從此,他一個人就在荒島上頑強地生活著。他在島上一個人孤獨地生活到第25年,終於有一天,他用自己的勇氣和智慧,抓住了常來島上吃人的食人部落中的一個逃跑的野人(食人部落的戰俘)。
  • 靈魂漂流記——你沒讀懂的《魯濱遜漂流記》
    每想到這裡,我的靈魂便充滿了一種內在的快樂,覺得我之所以到這島上來,我以前覺得這是我生平最大的災難,實在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我懷著這種感激的心情,度過了我在島上的最後幾年。在我和「星期五」相處的三年之間,因為有許多時間同他交談,日子過得十足的幸福。如果在塵世生活中真有「十足的幸福」這樣的東西的話。
  • 《荒島餘生》:現代魯濱遜故事的背後,是求生與重生的人生真諦
    影片主題的呈現:現代版魯濱遜漂流記的背後,向觀影者展示生活也是一座荒島,每個人都要學會求生與重生。②與險境搏鬥,為自己搏得生的機會。他開始乘著皮艇往海上劃,一波一波洶湧的浪叫他打過來,渾身都溼透了,他仍然拼命得划著船。皮艇被珊瑚戳得漏氣,他的腿也被海底的石頭劃破了,鮮血直流。他牙齒疼用冰刀割,不小心用力大疼得暈了過去。
  • 讀《魯濱遜漂流記》有感,真是太勵志了~
    最近,我讀了英國作家笛福的作品《魯濱遜漂流記》,讓我受益匪淺。《魯濱遜漂流記》主要講述了一個人徵服自然並拯救自己的故事。《魯濱遜漂流記》航行時,船在南美洲的一個荒島附近的巖石上,船壞了,所有的水手和乘客都淹死了,只有魯濱遜倖免於難。海浪把他卷到了岸上,克魯索開始了他28年的冒險。
  • 《魯濱遜一家漂流記》樹屋中做著甜美的夢
    因為一次令人心驚膽戰的風暴,魯濱遜一家冒險來到了一座孤島上。結尾得知,除了魯濱遜一家和艾蜜麗,船上的人們無一倖免於難。因為行為不正而被差遣到澳洲管理的總督,雖然改變過瞧不起人而蠻橫無理的性格,但是生前的事跡皆為醜聞,本性更不可能更改,嗜酒如命的船醫,雖然最後複合但是曾經不近人情,因為小事而無理取鬧的艾蜜麗父母……船上形形色色都是有過罪過的人們,暴風雨的來襲,似乎是上天對這艘船上人們的懲罰,就像聖經中諾亞方舟一樣,最後只有行醫救人的魯濱遜一家和單純善良而可憐的艾蜜麗生存了下來。
  • 自由意志下的魯濱遜精神——讀笛福《魯濱遜漂流記》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魯濱遜有著強烈的自由意志,不止於父母的思想,他大方地承認自己對一切都沒有興趣,只是想航海。他也肯定了自己的意志,並於一個偶然的機會,跟隨一個朋友貿然出海,甚至沒有過多地顧及到對家人應當負有的責任。 02荒島上的魯濱遜,其自由意志不斷成熟為強烈的生命意志。
  • 文明世界的再發現:從〈魯濱遜漂流記〉到〈漂流者〉
    魯濱遜雖然身處荒島,可他身上的社會屬性並沒有因此而磨滅,笛福把他安置在一個荒島,荒無人煙且孤立無援,但他牢牢抓住「人的尊嚴」這一救命稻草頑強生存下去。韋勒克·沃倫在《文學理論》中所說:「魯濱遜故事絕不像文化史家設想的那樣,僅僅是對極度文明的反動和要回到被誤解了的自然生活中去。」 應該說,魯濱遜在荒島上不自覺地再造了人類文明。
  • 魯濱遜原型人物:和船長吵架被扔荒島4年,每天吃完羊肉就擼貓
    幸好那名船長壞事還沒有做絕,給了他一些可以用以維生的道具,比如小刀和斧子,這才讓亞歷山大沒有坐以待斃,而是為了生存,靠自己的雙手,與大自然進行了一場驚心動魄的較量。  逐漸滿足溫飽問題  這座島就是後來被命名為「魯濱遜島」的海島,畢竟魯濱遜的故事正是由這裡開始的。
  • 名著導讀 |《魯濱遜漂流記》必考知識點最全整理
    一心想外出闖蕩的魯濱遜卻當上了充滿驚險和刺激的水手,航行于波濤洶湧、危機四伏的大海上。後來遭遇船難而流落荒島,英國流亡貴族魯濱遜在極度與世隔絕的情況下,運用水手時代訓練而來的地理方位標示、天象人文觀測、日移與潮汐變化登計法等與奧妙的自然搏鬥,同日,記錄下自己的荒島生涯,並隨時等待時機逃離絕境。
  • 《魯濱遜漂流記》三百周年 小說原型原來是個臭名昭著的海盜
    ,還有一些床上用品和一本聖經。魯濱遜「絕望之島」地圖島上的最初歲月如同書中描寫的那樣,是一段可怕的經歷,島上幾乎沒有什麼生存的資源,魯濱遜不得不像小說中描寫的那樣,來應對島上的環境,從此開始了他戰天鬥地的荒島生活。
  • 《魯濱遜漂流記》:他孤獨、冷血,獨愛錢,力證資本的背後是貪婪
    小說中的魯濱遜不安於中產階級的安定與平庸,三次出海經商,在一次出海中,魯濱遜遭遇海盜被摩爾人俘虜,做了幾年奴隸後逃往巴西,在巴西成了一名種植園主。為了解決種植園勞動力缺乏的問題,他去非洲販奴,途中又遭遇了風暴,隻身一人漂流到一座無人的荒島。在這座荒島上,他開始了一段奇特的歷險。
  • 魯濱遜漂流記的主人公是誰 魯濱遜漂流記的主人公
    《魯濱遜漂流記》的主人公是魯賓遜·克魯索。魯濱遜在一次航行中船隻失事,流落荒島28年時間;在這期間,魯濱遜在荒島上建設家園,過著完全與世隔絕的生活;後來魯濱遜設法救出當地土著居民 "星期五",兩人成為生死之交;二十八年後,魯濱遜和"星期五"搭乘船重返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