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喜歡美食
就有多少人喜歡看《舌尖上的中國》
在萬眾期待中
第三季終於要來了
官方發話:年初四開播
讓中國最純正的美味紀錄片
陪你過新年
《舌尖》第三季宣傳片,先睹為快
▼
柴米油鹽,煎炒烹炸
既是美食
也是人生百味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將於2月19日大年初四晚在央視綜合頻道和央視紀錄頻道同步首輪播出,每天一集,連續播出八天。
「食物、人物和文化,是第三季最核心的三個點,食物是我們的載體,人物是我們要講述的故事,而人物與食物背後的文化傳承是我們每個人的來處。」在昨天的開播儀式上,第三季總導演劉鴻彥介紹,紀錄片將探討我們是如何一口一口「吃成」今天這個樣子的。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海報
從2012年推出第一季開始,
《舌尖上的中國》系列儼然成了
中國原創紀錄片界的「現象級」作品,
其講述美食背後溫情故事的創作手法
獲得許多觀眾的認可
讓我們先來看看
《舌尖》系列
帶給過我們多少美味回憶吧~
在這裡
有隱藏在秘境的美味
有街頭小巷的特色小吃
有高檔奢華的海鮮大餐
也有普通的人的一日三餐
讓你不管身在何處
都能讓你流著口水
說一聲想吃
道一聲想家
看著一道道美食
你還記得曾經流過的口水嗎
比如說:中國各地的麵食
地域遼闊的中國
生長著不同的食材
但不管是在南方,還是北方
麵食始終是無數人的心頭至愛
古藺豌雜麵
比如說:中國各地的一日三餐
每日三餐,一粥一飯
都滲透著人生五味
也許,你日日步履不停
忙到無法停下來吃一口熱飯
但只要看到那熟悉的家鄉菜
依舊會無限懷念和嚮往
比如:中國人都愛吃的火鍋
火鍋
大概是中國人都喜歡的一種烹飪方式
一口鍋裡,麻辣鮮香的底料
各種煮涮的食材
通通在你眼前不斷熬煮
咕嘟咕嘟冒著熱氣
濃鬱的底湯
混合著誘人的麻辣
每一口
都讓人慾罷不能
毛肚,腦花,黃喉
牛羊肉片,粉絲,千張
再加上各種蔬菜丸子
這對於愛吃火鍋的人來說
簡直就是無法抗拒的美味
比如:中國各地的時令美味
對於時間
中國人有著獨特的感悟
春江水暖,刀魚最鮮
夏天滋補,筍乾燉雞
秋季肥美,魚頭不容錯過
冬日最愛,必是那熱騰騰的火鍋
香椿攤雞蛋
香椿拌豆腐
油燜春筍
臨安·鹹肉蒸黃泥拱
東北·鐵鍋燉魚
雞樅菌
蕨菜
臘魚
雷山魚醬
青團
有人說:只有好好吃飯的人
才懂得好好生活
人生就像美食
酸甜苦辣鹹,缺一不可
五味聚齊,料理成席
第三季《舌尖上的中國》創作歷時10個月,拍攝團隊的足跡遍布中國20多個省份,採訪300多人,將400多種美味收入鏡頭。與前兩季相比,這一季的拍攝團隊更為國際化、年輕化———除了央視的「90後」拍攝人員外,團隊還請來了歐洲的同行。在外國人眼中,中國食物奇在哪裡,是隱藏在第三季鏡頭語言中的一大看點。
與前兩季相比,第三季在內容上有不少創新之舉。比如,在精美可口的食物與獨具匠心的烹飪技藝之外,創作團隊也將鏡頭伸向了器具、食養、節慶、宴席、餐桌禮儀等與美食息息相關的衍生話題。比如,人們常說「美食美器」,在第三季裡有一集集中展示與介紹中國的食物器具。
新一季中每一集的片名也有說法。導演介紹,分集片名將從「說文解字」的角度切入,每一集會根據內容主題選取一個中國字作為片名。在對字的追根溯源中,將中國文化與食物進行最直觀的結合和表達。
有人說《舌尖上的中國》最大的感動是「平凡的中國人」,當他們與食物相處時,便能處在一種十分美好的狀態中。但這樣的「操作」也引發過爭議,有人因此評論說人與故事成了「主菜」,而美食卻淪為「前菜」和「輔菜」,「淚水」逐漸淹沒了「口水」,這讓《舌尖上的中國》不再「好吃」。為此,第三季的主創人員表示,食物背後永遠站著人,這一次,食物、人物與文化還是一個都不能少。在製作過程中如何將人與食物緊密相扣是攝製組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編導力圖在講好人物故事的同時,將食物的誘人感呈現出來。
第三季的音樂也是一次創新。導演介紹,這一次的音樂更往文化傳統與中國元素方面靠,紀錄片中將有大量糅合了現代感的民樂出現。
只想說
這不僅是一部拯救味蕾的片子
更是一部有著濃濃的情懷的文化大餐
它暖你的胃,也暖你的心
所以,不管你身在何處
離家多遠都別忘了好好吃飯
文|綜合自文匯報記者 張禎希、文匯客戶端、舌尖上的中國官方微博
編輯|Jessie
為你推薦
別吵了!魯迅、豐子愷和老舍都說臘月二十三是「小年」
鏡頭紀實丨重拾年俗,重溫年味,喚起根植於生命中的文化記憶
李強書記新春走訪慰問媒體:為改革發展作出媒體貢獻!
買下美國百年大報《洛杉磯時報》的華裔首富是何許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