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最佳BGM
大年初四,《舌尖上的中國》回歸電視螢屏,第三季在萬千吃貨的哈喇子中火熱開播。
自從2012年推出第一季,《舌尖上的中國》系列一直受到國人的追捧,精緻的畫面、優美的解說、滿滿的情懷直擊人們的內心,讓它成為一部現象級的電視紀錄片。
今天不是跟大家聊這部紀錄片裡的美食,而是想跟大家侃一侃這部紀錄片的片名翻譯。眼尖的同學都能從上方的海報中發現,《舌尖上的中國》的英文譯名為:
a bite of China
其實第一眼看過去,這個翻譯還挺驚豔的。要想體會這個bite,我們不妨先理解一下bite這個詞的用法。
用一下昨天文章裡我推薦的iPhone自帶的詞典功能:
點擊看大圖
我們發現bite有兩種詞性:
① 作動詞,可以表示「咬」,這層意思比較好理解。
② 作名詞,表示「咬下的一口」,經常被用在短語have/ take a bite of something中,比如take a bite of apple指的是「咬蘋果一口」,而a bite of apple就表示「咬下的一口蘋果」,即「咬完蘋果後,嘴裡的這一口蘋果肉」。
再回到a bite of China,這是典型的「意譯」,也就是指根據原文的大意來翻譯,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譯。如果《舌尖上的中國》用直譯的話,我覺得應該是這樣的:China on the tip of tongue(其實我覺得這樣的翻譯也不錯)。
《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的目的就是介紹中國各地的美食,a bite of China表示「咬下的一口中國」,如果把中國比喻成一隻大蘋果的話,你咬下的每一口的味道可能都不一樣。
吃貨眼中的中國地圖
你第一口咬到的中國可能是四川,那就是火鍋和串串的味道;第二口咬到的中國可能是東北,那就是小雞燉蘑菇的味道;第三口咬到的中國可能是上海,那就是南翔小籠包的味道。
所以,a bite of China這個翻譯能反映出中國不同地區的不同風味,可以說是一個精妙的翻譯了。
But,有一位天涯上的網友指出:
片頭出現英文名字的時候腦子裡突然浮想聯翩。a bite of china,單看英文名再聯想一下中國食品問題實情,我會毫不猶豫地將這句英語譯為「中國之痛」。雖然我英文不好,但bite的名詞性解釋應該是「刺痛,咬傷,咬一口」之類的意思吧?看來媒體是打算借著中文的幌子矇騙世界人民,但又怕西方國家指責,不得已用「a bite of china」來為以後的種種質疑找藉口吧。
看完我覺得這位網友也太陰謀論了,不過他有一點是對的,bite作名詞時,在某些語境下確實可以解釋為「刺痛、咬傷」,但上面詞典說的很清楚:
① of wind, cold(形容風、或寒冷):刺骨
② of food(形容食物):辛辣
③ of argument, style(形容觀點、風格):尖銳
④ from insect(來自昆蟲):叮痕
⑤ from dog, snake(來自狗或蛇):咬傷
a bite of China裡的China不是wind/cold, food, argument/style,更不是insect/dog/snake,所以bite不可能是「刺痛、咬傷」了,只能理解為「咬下的一口」。
在這裡,我再提醒各位同學,一個單詞不能生硬地去理解,一定要放在具體的語境下去理解,不能以一個固定的中文意思去套所有的場景。
看到這兒,大家應該能看出我還是力挺a bite of China這種翻譯的,但國內一些專家學者不以為然,比如:
1.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山東大學一級教授、英美文學教授盛寧認為,bite這個詞稍顯粗陋,文氣不足,似乎Eating in China更簡單明了一些,取"食在中國"之意。The Chinese Cuisine似乎也可以,但少了一點eating的動感。
2. 南京大學英文教師洛之秋認為,《舌尖上的中國》有「在舌尖上品嘗中國的食物」和「中國人的民族身份」的雙重含義,a bite of China並不能反應出這兩點。
真是見仁見智,下面就請大家選一選,到底什麼才是《舌尖上的中國》最完美的譯名?
如果你對於這些翻譯都不滿意,請點擊文末右下角「寫留言」,留下你的高見,大家一起交流學習~
原創不易
點讚鼓勵
▼
長按二維碼關注侃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