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聽人說,人有三樣東西是無法隱藏的:貧窮、咳嗽、還有喜歡。
喜歡一個人,總會不自覺地想起那人的音容笑貌,吃飯的時候、走路的時候、發呆的時候,像唐寅寫的「曉看天色暮看雲。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人們為這種思念起了一個很美的名字——「相思」。
李白說:「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
相思到最極處是什麼樣子呢?大抵就是如元代散曲家徐再思的這首曲子所寫的吧——
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
身似浮雲,心如飛絮,氣若遊絲。
空一縷餘香在此,盼千金遊子何之。
證候來時,正是何時?
燈半昏時,月半明時。
——《蟾宮曲·春情》
這首曲子描寫的,是一位女子的相思之情。
「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
女子說,我生下來以後還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了相思。
首句只有14字,卻一連用了三個「相思」,不僅不讓人覺得重複,反而更能凸顯那相思之情的濃烈悠長。
一個人一生中的第一次愛戀,總是最真摯也最純粹的,最深情也最痴心的。
接下來,詩人便一連用了3個比喻,來展現女子的這種相思成「痴」。
「身似浮雲,心如飛絮,氣若遊絲」,身像漂浮的雲,心如紛飛的柳絮,氣若一縷縷遊絲。
「身似浮雲」,寫女子坐臥不寧的情態;「心如飛絮」,寫女子的魂不守舍;「氣若遊絲」,寫女子因思念而懨懨欲病。
寥寥12字,我們的眼前卻仿佛活現了這樣一位相思成疾的女子,身仍在,心與魂卻早已追隨著遠方的戀人而去。
「空一縷餘香在此,盼千金遊子何之」,天涯海角的阻隔,讓女子哪怕思念再深,也依舊不能與戀人相見。
無法,她只得向上天求助,燃起一爐香,虔誠地祈禱著,祈禱那在遠方的戀人身體康健、一路平安,盼望著那讓她魂牽夢縈的戀人,能夠於冥冥中感受到她的思念,早日歸來。
「證候來時,正是何時?燈半昏時,月半明時」,結尾,詩人如高超的攝影師一般,將鏡頭再次聚焦到女子身上,細細描摹出了女子害相思病時的場景。
這相思病症什麼時候來得最猛烈呢?答案:是燈光半昏半亮的時候,是月亮半暗半明的時候。
這樣漫漫的長夜,這樣冷冷的孤月,這樣寂寞的燈下,這樣相思的人兒,這樣寂寂的等待。
歷朝歷代以來,刻畫相思的詩文何止千萬,卻偏偏這一首將那種纏綿悱惻的情愫描摹到了極處,讓「相思成疾,藥石無醫」這8個字有了最細膩生動地呈現。
【版權聲明】本文由詩詞世界原創發布,作者:葉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