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民璋珍藏報導他的福州晚報。
福州新聞網10月11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翁宇民)上了年紀的福州人對於舊時的高臺說書尤有印象:百姓家遇到節日社火、紅白喜事常會請人說評話。時候一到,評話先生風雨無阻送書上門。東家在祠堂、巷口、院落搭起小平臺,擺好桌椅,招待友鄰。常有書迷步行數裡前來,站著聽書數小時,堪稱「鐵粉」。
歲月變遷,高臺說書雖然逐漸稀少,但鄉愁所系的福州評話依然在我們身邊。一方面,是因為政府對於傳統曲藝的長期扶持,另一方面是由於像林民璋這樣的評話先生一直在堅守傳承。
幾十年前玩轉「諧音梗」
記者近日拜訪了家住臺江河下街的林民璋。「依璋師」在福州曲藝界算是一位名人,這位「40後」精神奕奕、聲若洪鐘,狀態猶如40多歲的中年人。他說,到明年他就從藝整整60年了。
林民璋出生於1948年,13歲時參加閩劇團招生,因被挑剔聲音不好,轉而學了評話。他跟了一位女評話先生,先生將「湖廣武昌府」教成了「湖廣無昌府」。「武」和「無」在福州話中的讀音迥然不同,一名臺江老人聽出錯來,當場給林民璋指正。這件事讓他認識到評話先生素質的重要性,也為他後來走上「創作型」之路埋下引子。
到了1964年前後,當時要求評話先生講「現代書」,曲藝團也開始辦寫作班。林民璋如魚得水,最早教他評話的女先生此時已無書可講,只好反過來求教學生林民璋。當年她只教了林民璋一本老評話,而這一次他教了她三本「現代書」。
在創作上,林民璋是認真且有激情的。有一次,他看到報紙上的一篇文章,內容在他腦子裡縈繞了兩三年,然後開始寫評話。他常常寫到深夜,躺下後又冒出靈感,翻身起床再寫上一段。
在作品中,他大量地使用了中藥名「諧音梗」。因為沒有前人的作品可以參考,他便在藥店的藥櫃前斟酌了一星期,最終巧妙地將「大黃」「女貞子」「三七」等數十味中藥的名稱嵌入作品,頗有妙趣。
評話先生的幸福與遺憾
林民璋後來離開了曲藝團,活躍在民間舞臺。2010年,福州電視臺方言節目《攀講》讓他成了電視熟臉。他主持的小單元《依璋碎講》「講天講地」無所不包,這個節目甚至擁有一個百度百科詞條。
《攀講》製片人對林民璋的評價是,「他對藝術很有見地,也很有要求,自己還會創作。從他嘴裡講出去的東西,哪怕熬夜再晚都會自己加工。普通素材經過他二次創作會脫胎換骨,這一點相當難得。」
林民璋最自豪的是,他有許多「高水平」書迷,有幹部也有教授。這些知音讓他收穫了職業的幸福感。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慢慢淡出評話舞臺。70歲後,他離開電視臺,但依然心系福州方言的傳承。他說:「過去人們常說離土不離腔,現在很多福州人沒有離土也離腔。如果想傳承福州話,要從幼兒園抓起了。」
記者了解到,下周六起,他將應約在上下杭舒敘茶館主持福州鄉土文化交流活動「依璋師漫談」。評話先生的故事還將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