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通過讀史,我們能明白一件事情的興與亡;通過品讀歷史人物,我們可以清楚一個人的成與敗。歷史是一部人性的回憶錄,讓我們通過讀史來盡大可能地糾正我們的缺點,充分發揮我們的優點。
主父偃和公孫弘的遭遇很像,在發跡前也是苦無機會,幸好遇到漢武帝不拘一格任用人才才有出頭之日。但他發跡前比公孫弘更悲催,真正到了人見人厭的地步,備嘗人世艱辛;更慘的是,心態徹底失衡,一朝大權在握就想著抓緊機會變現,最終落了個身死族滅的下場。
主父偃是齊地人,年輕時學的是縱橫之術,後來才改學《易經》《春秋》、百家學說。也許是改換門庭原因,他在齊地的讀書人圈子裡是相當不受待見,儒生們也因他半路出家排擠他,而且窮到借不到錢的地步,他只好離開齊國發展。在燕、趙、中山三地遊學時,他也是無人賞識,門客的生涯也很悲催,只能前往長安找機會。到了長安後,他成為將軍衛青的門客,雖然多次獲得衛青的推薦,但漢武帝就是不搭理他;長期沒有當官的機會以及收入來源,他窮得叮噹響,其他門客就覺得他沒前途了,都很討厭他。這段人生經歷給他的打擊非常大。
萬般無奈之下,主父偃再次向漢武帝上書言事,事情涉及律令8件和匈奴1件,早晨上書,晚上就獲得漢武帝的召見。更厲害的是,主父偃一年之內獲得了四次升遷,比公孫弘升遷的還快。不得不說,主父偃是真有本事,推恩令、遷徙令和築朔方城是他做的最成功的的事情,也產生了極大影響。
推恩令。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後,諸侯國的勢力受到削弱,但勢力仍然很大,仍能對漢朝中央產生較大影響。因此,主父偃向漢武帝建議推行「推恩令」,將封爵繼承權由之前嫡長子獨享改為眾子共享,以時間換空間,使得諸侯國越來越小,不用動武就削弱了諸侯國,加強了中央集權。「推恩令」是一把軟刀子,封地王侯們只能看著封地被自己兒子們瓜分。推恩令內容是:
「古者諸侯不過百裡,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裡,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今以法割削之,則逆節萌起,前日晁錯是也。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餘雖骨肉,無尺寸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原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原,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
遷徙令。漢朝初年奉行黃老無為而治的治國思想,對民間和官吏皆放鬆管制。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不僅老百姓財富逐漸增加,而官吏和遊俠的財富和勢力也極具膨脹,違法亂紀、巧取豪奪,逐漸成為地方一霸,如將軍灌夫、酷吏寧成的家族都是當地一霸。漢武帝就想打擊日益膨脹的地方勢力,便採納主父偃的遷徙令。其內容是:
「茂陵初立,天下豪傑併兼之家,亂眾之民,皆可徙茂陵,內實京師,外銷奸猾,此所謂不誅而害除。」
根據這個命令,漢朝將豪強大族前往新建的茂陵,也用不流血的方式削弱地方豪強勢力。當時有名的大俠郭解也在遷徙之列,雖然郭解一貧如洗,但是能請動將軍衛青幫忙說情,遭到漢武帝的果斷拒絕。不過,這個命令只是延緩了豪強做大的時間。到了西漢末年,光武帝劉秀成為皇帝所依靠的主力就是這類豪強大族。
築朔方城。此事就盡顯主父偃的戰略眼光,也不得不說他的縱橫之術學得很到位。元朔二年,衛青採取迂迴的方式奪取河套地區,如何處置這一地區成為漢朝爭論的重點。主父偃認為朔方水草肥美,外有黃河作為天險,又有蒙恬時留下的城池,可以作為消滅匈奴的根據地;而公孫弘則堅決反對在這個地方築城。後來,漢武帝讓朱買臣在朝堂上用問題問住了公孫弘,然後下令築城並遷徙百姓到朔方生活和生產。不過,此事也讓公孫弘記恨在心了。
朔方城築成之後,不僅解除了匈奴對長安的戰略威脅,還成為重要的戰略基地,是漢朝進攻匈奴的跳板。衛青第四次出擊匈奴就是從朔方郡的高闕出擊,大破匈奴得勝而歸後被封為大將軍。自此,匈奴在漠南失去了戰略屏障,而漢匈之間的攻守之勢發生了逆轉。
然而很不幸的是,主父偃曾經的困頓遭遇讓內心產生了極大的心理問題,行事霸道且貪婪無比。在別人說他為人「太橫」,他對之前的人生遭遇總結一番,得出了結論:「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伍子胥的名言)。」
因此,主父偃極力向上爬,漢武帝辦的很多大事幾乎都有他的身影,雖然極得漢武帝信任,但也得罪了很多人。而且,他貪汙受賄,不知收斂;為人比較絕,到了齊國後擔任齊相後,他將跟之前的舊識、親戚召集到一起,當眾大罵他們勢力,然後宣布絕交。最危險的是,他貪心貪到將手伸向了漢朝王公之間。
在漢武帝廢除陳皇后、立衛子夫為皇后一事上,他出了大力,所以必然得罪了外戚竇家;因在遊學時熟悉燕國的情況,他派人揭發了燕王劉定國淫亂,導致燕王自殺,燕國被取消。趁宦官徐甲遊說齊王娶修成君(漢武帝之母與前夫的女兒)之女為王后之際,他請徐甲事成後也將自己的女兒送入齊王后宮,結果遭到了齊王之母紀太后的拒絕和辱罵,於是他開始報復齊王。隨後,他便向漢武帝揭發齊王與親姐淫亂之事,被派去擔任齊相處理此事,結果導致齊王自殺,齊國也因齊王無後被取消。
趙王劉彭祖也經常幹壞事,知道主父偃在趙國遊學過,看到主父偃揭發燕王淫亂時就感到害怕了,非常擔心他哪天跑到自己封國任職,於是趁他擔任齊相時派人檢舉揭發,說他收受諸侯們的賄賂,使得很多諸侯子弟獲得封地。漢武帝看到這封舉報信後,剛好碰到齊王自殺,以為齊王是被主父偃逼死的,大怒將他抓進監獄並派人調查他。主父偃承認了收取諸侯賄賂,但是不承認齊王自殺跟他有關。漢武帝本想放他一命,卻遭到了公孫弘的反對,便下令將他滅族,成為堵住諸侯王們的替罪羊。主父偃富貴時養了上千門客沒有一人出面給他收屍,只有孔車幫他收葬,被漢武帝得知後稱為長者。
結語
漢武帝的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方式給人才提供施展才華的機會,主父偃非常的務實、有才,看問題非常準,所出的主意都能有效解決實際問題,且影響非常的深遠。然而,主父偃貪婪成性,不僅大肆斂財,還想著獲得不切實際的富貴,心態非常瘋狂,手段更加極端,以至於四處樹敵。
「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是伍子胥在攻破楚都時的名言,而伍子胥最後被逼自殺了。主父偃也引用這句話,還說「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註定了自己必死的結局。在得勢時唯利是圖,不給自己留後路,這是一種典型的暴發戶心態。這歸結於主父偃落魄時悽慘的遭遇,致使他心態失衡了,一心瘋狂變現手中的資源。因此,主父偃的遭遇是一個悲傷的故事,也應是人們應該吸取的教訓。所謂「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在任何時候都該有謹慎戒懼的心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