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故及其出處
典故:散金斷交。
語義:專指西漢武帝功臣主父偃,發達後,召集所有兄弟賓客,散五百兩黃金給他們,宣布已還清以前情義,從此與他們斷交的故事。現比喻日光短淺、心胸狹窄的人,為了個人目的,不顧人際關係,刻薄寡情,不留退路的任性行為。
(主父偃 影視圖)
出處:
1、東漢·班固《漢書·主父偃傳》,元朔中,上拜偃為齊相。至齊,遍召昆弟賓客,散五百金予之,數曰:「始吾貧時,昆弟不我衣食,賓客不我內門。今吾相齊,諸君迎我或千裡。吾與諸君絕矣,毋復入偃之門!」
2、西漢·司馬遷《史記·主父列傳》,〔主父偃曰:吾〕「厄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
二、博學多才,時運不濟
主父偃〔?—前126年〕,臨淄人,出身貧寒。早年,學習縱橫術,到了中年,改學《周易》、《春秋》和諸子之言。
他學貫百家,博學多才,胸懷大志,卻時運不濟,命途多舛。青壯年時代,在儒學盛行的家鄉,他一直受到排擠,很不得志,到處碰壁,無以謀生,衣食不周,又借貸無門,只好出走。他北遊燕趙,奔走中山,講學遊說,歷盡坎坷,結果依舊,無人賞識,未受禮遇。
他就是這樣,四十餘年,離鄉背井,顛沛流離,艱難困頓,受盡冷言語,潦倒大半生。他埋怨親友,仇恨富人,敵視諸侯。怨恨鬱積,悲涼滿腔,憤世嫉俗,屈辱窮途。
《漢書·藝文志》裡,有《主父偃》28篇,今有清代馬國翰輯本,傳世。
三、晚年入仕,勳業卓著
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他50多年了,仍西進函谷,赴京謀職,以求一搏。
他先拜衛青,請他引薦。衛青賞識他的才學,多次推舉,但皇上都沒回應。後來財盡困厄,出於無奈,他鋌而走險,叩闕上書,結果,上午呈奏章,下午被召見。
這次上書,就是賭命。他講「九件事」,其中,有一件反對對匈作戰,而對匈作戰是既定國策,反對國策,是孤注一擲,意在激發皇上注目。
主父偃的目的達到了。他上書的那八項內容,諸如尊立衛子夫為皇后,揭發燕王劉定國不法罪行等條款,都得到皇上歡心,結果,皇上說,真恨認識你太晚了,當即就任命他為郎中。
從此,主父偃飛黃騰達,不久又連續提拔,為謁者、中郎、中大夫,一年四次升級,受到格外器重,平步青雲,晉身新貴。
(推恩令:推恩封侯肢解諸侯國)
為了強化皇權,中央在丞相為首的外朝之外,又在宮內設立內朝。主父偃在內朝備皇上顧問,對朝政影響很大,是皇上的股肱大臣。於是,他利用手中權力,開始瘋狂報復行動。
他首先報復半生不遇仇,建議頒布推恩令,肢解天下諸侯國。他認為,諸侯強盛,尾大不掉,他們連城數十,地方千裡,緩則驕奢而淫亂,急則合縱反朝廷,因此,他建議,執行陽謀,命令諸侯:施行仁孝,廣推恩德,裂土分封,立子為侯,自分國土,自弱國勢,從而愈分愈小,名存實亡,達到削藩目的。
他再揚快刀,殺向富人。他認為,地方豪強崛起,兼併人家,惑亂百姓,危害一方,因此,他又建議,遷徙天下豪強,充實茂陵新區〔陝西興平漢武帝陵園〕,內實京都,外消奸猾,不誅而除害,強幹以弱枝。
他還建議建立朔方郡,屯兵戍守,擴充疆土,加強防匈,並墾地蓄糧,以省內地漕運,減少轉輸負擔,等等。
他高瞻遠矚,針砭時弊,大處著手,狠下猛招,推動社會發展,強化中央集權。皇上稱心,百姓滿意,也渲洩了心中鬱積的仇恨。
一時間,主父偃恩寵有加,權傾朝野,炙手可熱,不可一世,成為風雲人物。
於是,他到處伸手,四方樹敵,上至諸侯王,下至卿大夫,見事就告,奏章連連,大臣顫抖,諸侯恐懼。
同時,他又大肆斂財。有人託他說事,巴結他,用錢買情;有人心裡有事,怕他搗鬼,塞錢堵嘴,而他也膽大包天,什麼人的錢都收,什麼樣的錢也敢拿,見錢就要,來者不拒,貪得無厭,令人咂舌。他的嘴皮,他的縱橫術,成了他弄權謀財的手段。
四、嫁女不成,挑動齊王亂倫案
一次,他聽說宦官徐甲,要出差齊國,替太后王娡做媒,想把外孫女嫁給齊王。主父偃找徐甲幫忙,要把女兒,也順便嫁給齊王。徐甲看他是紅人,夾帶嫁女,也是順手牽羊事,就滿口答應。
結果,徐甲白跑一趟。齊王母親紀太后,說明情況,婉言謝絕王太后的好意,不能迎娶她的外孫女,與主父之女,因為齊王王妃,是紀太后的內侄女,不能廢妃重娶。
實際上,齊王不愛這位表妹,夫婦關係不融洽,而這位糊塗太后,為了維護娘家利益,讓女兒去整頓後宮,趕走紀妃之外的所有女人。她想,兒子見不到別的女人,就會慢慢喜歡起紀妃,可是她忘了,兒子身邊還有一個女人,他的親姐姐。結果,齊王劉次昌亂倫了。
徐甲回京匯報赴齊之行,他巧妙地說,紀太后答應太后的婚約,但是,他私自有點擔心,齊國會有燕國那樣的事情。
燕國的事情,就是主父偃揭發的燕王劉定國亂倫案,結果劉定國被殺,國除為郡。王太后多聰明的人,她明白徐甲的暗示,不能把外孫女推進火坑,此事也就作罷。
可是,夾塞嫁女泡湯,舊仇加新恨,主父偃心有不甘,要找齊王算帳。於是,他對皇上說:「齊國資源豐饒,經濟繁榮,單租稅一項,黃金24萬兩,太富裕了,這樣的好地方,應有皇子鎮守,才能放心。以前,七國之亂,齊是主要參與者,如今,血緣關係就更淡薄了。眼下,又出現亂倫事,應該好好查查!」
他的這番話,也太厲害了,不僅誘惑皇上聚斂之心,挑起皇上戒備之情,鼓動皇上離棄之意,還煽起皇上厭惡之感,於是,皇上立即任命他為齊相,並調查齊王亂倫案。
(主父偃找宦官徐甲做媒嫁女 影視圖)
五、「散金斷交」典故本事
齊相主父偃,顛沛流離四十多年,終於衣錦榮歸,返鄉入相了。家鄉親朋故友、門生子弟,熱烈歡呼,還有人千裡相迎。這是他平生第一次,受到的隆重禮遇。
回到故鄉後,他把胞兄弟、親朋故交、賓客門生,通統召集在一起,做了一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奇事。
他取出黃金五百兩,全部灑在地上,然後數落他們,並鄭重聲明:「以前,我窮困潦倒時,你們都看不起我,諷刺我,嘲笑我,謾罵我,不把我當人待;現在,我發達了,做齊相了,你們又這麼乖巧,都熱鬧地湊上來,但是,我明白地告訴你們,遲了,不好使了!不過,我們多少還有點交往,我也不會一點表示都沒有,這五百兩黃金,你們各自去撿吧,這樣,我就不再欠你們的,你們也不欠我的,咱們兩清了!從此之後,你們就不要再上我主父偃的家門,咱們斷絕一切交往!」
這就是「散金斷交」典故本事。
這件奇事,驚世駭俗,表明他目光短淺,心胸狹窄,沒有肚量,報復心強,一旦得志,猖狂狠辣,不顧社會倫理,無視人際關係,為人刻薄,少恩寡情,斤斤計較,睚眥必報,任性而行事,自絕自退路。其實,做人要寬容,脾氣好,度量大,能容人,既往之不咎,來者猶可追,天寬地闊在眼前。
事後,他身邊的人說:「你這麼做,是不是太過分了?」他說:「過什麼份!長期以來,父母說我不是好兒子,兄弟不念骨肉情,賓客都拋棄我,我窮困時日已久了。大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我已到了日暮途窮之時,來日無多,也顧不了那麼些了,就是要倒行逆施,橫暴行事!」
這個橫暴行事的人來辦案了,他刑偵拘押,審訊逼供,雞飛狗跳,雷厲風行。齊王鑑於燕王案,嚇的連忙自殺。
齊王劉次昌,自己一死了之,卻讓丞相大人,跌落權力頂峰,掉進自挖陷阱,而不能自拔,死得比他更慘,更引人關注。
(主父偃獻策 影視圖)
六、落井下石,名敗身誅
齊王自殺,世人震動,諸侯震驚,趙王劉彭祖震悚。
趙王心知,主父偃仇視諸侯,他曾遊學的地方,已有兩王被除,而當年他逗留趙國,定然了解世子亂倫事,如果讓他通出來,就是燕齊的下場!於是,趙王恐懼之餘,先下手為強,趁他在齊之機,聯絡一批諸侯,組團赴京,告他一狀。
狀告他兩條罪狀:收受巨額賄賂,逼迫齊王自殺。
皇上憤怒,下令逮捕主父偃,下獄治罪。
其實,第一條,狀訴鑿鑿,他也供之不諱。第二條,卻言過其實,他只是雷霆調查,未保密而已,齊王聞風,畏罪自殺,何逼之有?因此,皇上並不想殺他,而御史大夫公孫弘,曾與他結嫌,便乘人之危,火上澆油,他說:「主父偃罪不可恕,又樹敵太多,不誅主父偃,無以謝天下!」
這時節,滿朝文武,嫉恨他的多,親善他的少,有人落井下石,無人援之以手。於是,皇上下令,族滅主父偃,連同其家人,也一起處斬。
他還真應了自己的猛人猛語,大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他一死,他的數千門客,都一鬨而散,沒人給收屍,只有一個叫孔車的人,獨自埋葬了他。
皇上也是鐵石心腸的人,但他面對此情此景,也心有戚戚,他說「孔車是忠厚長者」。
七、譽其榮譽,惡其人格
主父偃,漢武帝時代能臣、重臣、功臣,《史記》、《漢書》都為他立傳。司馬遷慨然評論:「主父偃當路,諸公皆譽之,及名敗身誅,士爭言其惡。悲夫!」
我想,太史公悲嘆,是嘆其功大,而悲其人格。只是,在世人眼中,主父偃的人格爭議,掩蓋了他的功勳才華。
主父偃,他借鑑賈誼晁錯之識,建議發布推恩令,愉快地分化諸侯王國,輕鬆地剷除帝國毒瘤,解決了尾大不掉問題,卻不受賈氏之鬱悶、晁氏之腰斬,而登上權力頂峰,可見其智慧,也識其功大。
他提出遷徙豪強,充實京師,一舉雙得,既為地方除害,穩定社會,又讓能人在天子腳下發展,充實市場,繁榮經濟,裝點盛世。
(漢武帝與主父偃 影視圖)
他身居高位,手握權柄,施展才華,建功立業,勳勞卓著,卻聲名狼藉。為什麼呢?因為他得志猖狂,毫無顧忌,張口狂言:「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無視倫理,錙誅必較,絕情聲明:「散金斷交」;時運不濟,報復昏主:一怒削藩,告死倆王。狂、狠、猛、絕,招招見人格,人格何其差!
我們翻閱歷史舊冊,重溫「散金斷交」典故,意在撥開時代迷霧,認識智慧的主父偃,分清爭議點,「譽」其「譽」,而「〔惡wù〕」其「惡〔è 〕」,記取他的教訓,改掉身上惡習,處好人際關係,做一個思想健全的人,以便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去建功立業。
陳存選
2021、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