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是漢武帝時期一個非常有名和重要的大臣,他幫助漢武帝解決了困擾心中多年的大問題,也就是諸侯王的權力過大,導致皇帝的權力被分散,他提出來的「推恩令」完美解決這個問題,「推恩令」也被稱為「千古第一陽謀」。此外,主父偃還為漢武帝提出了「大一統」的構想,幫助漢武帝完成了一生的抱負,建立千秋功業。
主父偃雖然是一個有才能的人,但是他卻是一個十足的小人,這和他早年間鬱郁不得志的關係很大,長期被人看不起,導致他十分在意他人的眼光,也讓自己走向了極端,心理嚴重扭曲,可以說主父偃是一個睚眥必報的人,和範雎的人生差不多。
不但如此,主父偃還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為了攀龍附鳳,想讓自己的女兒成為齊王的王后,在此事被胎死腹中以後,主父偃居然將齊王逼死,這足以可見主父偃的小人之心。那麼主父偃是如何逼死齊王的呢?這件事的前因後果又是什麼呢?
原來當時齊王的母親紀太后為了讓自己的家族享受榮華富貴,就想把自己弟弟的女兒嫁給齊王,也就是說,齊王要娶自己的表妹。可以看出來,紀太后和呂后、薄太后在這點上高度一致,自己飛黃騰達了,一定要帶上自己的娘家。
但齊王並不喜歡自己這個表妹,紀太后就讓自己的女兒,也就是齊王的姐姐進入後宮,要徹底整改,不準其他的宮女和妃嬪接近齊王,王后能得到齊王的寵愛,但這個齊王不是個一般人,雖然不喜歡自己的表妹,可就在自己姐姐整頓後宮的時候,齊王和自己的親姐姐通姦亂倫,這種醜聞一下子就炸開了鍋,傳的沸沸揚揚,被很多人都知道了齊王家的性醜聞。
而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嫁給漢景帝的時候其實是個二婚,早年間她先是嫁給金王孫,還生有一個女兒修成君,因為一個相面的話,果斷拋夫棄女,進入了漢景帝的後宮。因此在王太后發達以後,為了彌補對這個拋棄了的女兒的虧欠,就想給修成君的女兒找一門好親事。
此事被宦官徐甲知道,他原來是齊國人,後來侍奉王太后,他就向王太后建議,自己去齊國,一定讓齊王娶修成君的女兒,王太后欣然應允。不過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強,這件事被主父偃知曉,他也想為自己的女兒找個好人家,再三懇求徐甲,讓齊王也接受自己的女兒入宮,徐甲滿口答應。
徐甲到了齊國以後,並沒有直接說明來意,而是先探個口風,卻不想紀太后勃然大怒:齊王有王后,後宮妃嬪一應俱全,根本不再需要王后,徐甲是個什麼東西?在齊王混不下去才淨身入宮,現在居然想擾亂齊王的後宮,再有主父偃是什麼,居然也想讓自己的女兒進入齊王后宮。
也就是說,紀太后聽說這個消息,非常生氣,直接拒絕了這個要求,而且話說得這麼難聽,此事斷難再有迴旋的餘地。可徐甲是誰,在太后身邊,整天面對著勾心鬥角,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回到長安以後,就對王太后說,齊王已經同意了,但是有一種後患需要太后斟酌,那就是燕王的事。燕王什麼事?原來燕王當年也曾經和自己的姐妹通姦,剛才也說了,齊王因為和自己的姐姐通姦亂倫,鬧得沸沸揚揚,王太后不可能不知道,徐甲這明顯是在暗示王太后。
果不其然,王太后聽說後勃然大怒,這種品行不端的人,怎麼能做大漢帝國的女婿,以後誰也不能再提嫁外孫女到齊國的事情。
這件事被徐甲給搞砸了,沒有完成王太后交給自己的任務,雖然這件事讓徐甲不爽,但是更不爽的是主父偃,自己女兒想要攀龍附鳳的夢想破滅了,主父偃懷恨在心。立即向漢武帝進言:「齊國臨淄有十萬人家,每天稅收千金,比長安還多,這種富裕的地方除了皇帝的兄弟或者愛子,誰都不能當王。當年齊國就差一點參加『吳楚七國之亂』,現在又有亂倫的事情。」
漢武帝聽完後,立即下令讓主父偃擔任齊國的相國,徹查齊王亂倫的事情。齊王聽說這件事以後,是夜不能寐,感到了深深地害怕,最終居然嚇得服毒自盡了。而且齊王過於年輕,在位僅五年還沒有來得及生兒子,齊王死後,造成了無後的局面,而漢武帝趁機撤銷了齊國的封國,將齊國劃歸中央政府,齊國自此消失。
而造成這樣局面的始作俑者就是主父偃,剛開始為了女兒能夠攀龍附鳳,失敗以後懷恨在心,想著要報復齊王,最終告狀的是他,查案的是他,辦案的還是他。這件事辦完以後,其實對主父偃沒有任何好處,他只是為了一己私慾在洩憤,完全的小人行徑,而最終的受益者是漢武帝,將齊國那麼大一塊地盤收回中央所有,大大加強了中央的集權和漢武帝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