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結直腸癌治療新靶點獲獎引質疑:「先不談實驗難度,他英文...

2020-12-23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沈軼

7月13日,一則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小學六年級學生陳某石通過研究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獎的信息,在社交媒體中廣為傳播。根據組委會官方給出的相關評論顯示,這個實驗的意義重大,「有望為結直腸癌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新的生物標誌物和藥物靶點。」

然而,一個小學生,真的能夠完成如此複雜的實驗,同時再完成後續實驗數據的處理和分析?有網友認為,其中可能存在「學術腐敗」或「學術欺詐」。7月13日下午,封面新聞(thecover.cn)致電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對方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已針對此事成立了調查小組,將對此事進行調查。

小學生研究基因抗癌獲獎

據大賽官網顯示,該小學生來自雲南昆明市盤龍區盤龍小學,發表實驗作品時,才小學六年級。研究的項目名為《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在線展示欄目中,被定為2019年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

該大賽官網介紹,「本項目前期利用遺傳學比較分析了高原家養哺乳動物和對應平原物種的基因組和轉錄組,發現了高原哺乳動物低氧適應受選擇的關鍵突變基因C10orf67,並構建了C10orf67基因敲除小鼠,通過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動物模型、臨床樣本分析等方面對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作用進行解析,發現C10orf67在結直腸癌中高表達,敲低其表達可以顯著抑制細胞的增殖,將細胞阻滯在G2/M期。進一步的研究表明C10orf67可以調節結直腸癌細胞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因此,對C10orf67在結直腸癌中的功能解析,有望為結直腸癌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新的生物標誌物和藥物靶點。

網友認為,「有望為結直腸癌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新的生物標誌物和藥物靶點」一句話,肯定了該實驗項目的價值。

封面新聞(thecover.cn)記者從網上資料查閱,2017年11月10日,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中國藥科大學校長來茂德教授團隊曾發表了一篇關於新藥物靶點的文章,而這篇文章的發表刊物,是胃腸病學和肝臟病學領域頂級期刊Gut(影響因子 16.658)。

知名醫療媒體帳號「丁香園」評論稱,「縱觀整個獲獎項目,不論是項目的立意,還是後期具體的實驗設計,都和一個碩士、甚至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一般無二。」

然而,正是由於這些「含金量」十足的研究,卻引來了網友們的質疑。

質疑:「不談實驗難度,他英文過關嗎?」

為了表明實驗的嚴謹性,官網還貼出了該小學生的實驗記錄,根據相關實驗記錄顯示,做這個研究項目的小學生,真正是做到了「從零開始發論文」。

2018年1月9日,他寫下「老師們給我了一個基因,叫做C10orf67,我上網搜了一下什麼叫基因」。次日,他再次寫下,「還是不太了解基因」但卻知道「基因要翻譯成蛋白後才能發揮作用。」然而,僅僅3天後,他就寫道「了解PCR的技術原理,知道PCR引物的設計」。而在接下來數天裡,還完成了「基因敲除」的操作。

同時從官網所公布的實驗操作圖中,可以清晰看到,實驗中的移液槍、冰盒,而在其自己的實驗日記中,先後提到了RT-PCR與Western blot,以及C10orf67 低表達的細胞系的構建等眾多高難度實驗操作的實驗。有網友表示,先不談這個實驗起碼有碩士、甚至博士級別的難度,就說實驗所需要用到的實驗室與實驗器材,就不是一般人或者一般單位能用得起的。

一名從事生物工程專業的博士生告訴封面新聞(thecover.cn)記者,他並不認為上述實驗,小學生能夠完成。

「先不談他的專業知識和科研思維,我們就從單純的敲除基因來說,一個幾天之前都還不懂基因的小學生,為什麼會能做到在數天後就可以敲除基因?為什麼會知道剛好要敲除這一段基因?這個操作,需要大量的實驗基礎以及相關練習,如果真的可以幾天就做到,那全國那麼多碩士,博士讀了那麼多年都白讀了?同時,他如果不閱讀大量國內外相關文獻,怎麼可能知道需要敲除哪一段基因?先不說他的專業知識,他六年級的英文過關嗎?」

小學生父母身份曝光:皆系中科院研究員

根據陳同學的實驗記錄,指導老師呂冬梅曾帶其前往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和陳老師還有楊老師商量參與開展研究工作。隨後有網友猜測,其中提到的陳老師和楊老師,可能就是孩子的父母,或者說是否與其父母有相關聯繫。7月13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迅速展開調查並作出回應,這名小學生的父親,正是該所研究員。同時,有媒體報導稱,該小學生是研究員陳某彬與楊某萍之子。

期刊《National Science Review》2019年時,曾發表了一份研究成果,來自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的研究人員比較分析了多個家養動物適應青藏高原遺傳機制的個性和共性特徵,鑑定出一個新的低氧通路基因C10orf67。根據這篇論文的介紹,C10orf67是一個受到正選擇的與低氧耐受相關的基因,可以減少細胞在缺氧條件下的凋亡率,並認為C10orf67或許會在腫瘤的發生發展中起到潛在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相關論文的作者,正是被指為陳同學父母的兩位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陳某彬,楊某萍。

封面新聞(thecover.cn)記者在medsci梅斯醫學臨床醫生發展平臺中查閱到,其母親楊某萍研究員在 2016 年獲批了一項名為「C10orf67在低氧適應及非小細胞肺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的國自然項目,除了研究的癌症不同之外(一個是肺癌,一個是結直腸癌),與陳同學的項目看起來一般無二。

該小學生是否用父母的研究成果參賽?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通報表示,目前已成立調查組,將深入調查。

7月13日,封面新聞(thecover.cn)記者就相關科研項目致電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接電話的工作人員表示,記者所反映的問題,他們已經知曉,並且已經成立了相關調查小組,正在調查此事。

相關焦點

  • 歷時7年,幹細胞研究揭示帕金森病治療新靶點
    歷時7年,幹細胞研究揭示帕金森病治療新靶點 2020-09-15 0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研究人員確定了侵襲性胰腺癌的特定潛在治療靶點
    赴美醫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由梅奧診所和翻譯基因組學研究所(希望之城附屬機構)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最具侵襲性和致命性的胰腺癌的特定潛在治療靶點。
  • 李孟鴻、方樂堃團隊「找到」腸癌治療新靶點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和居民生活習慣、飲食結構的改變,我國結直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依然在不斷升高。靶向療法聯合化療藥物已成為晚期結直腸癌治療的主要趨勢,可將晚期患者生存期提高至約十個月。靶向藥物的不斷發展為改善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的預後提供了新的途徑,然而人們對藥物反應性和個體化治療等需求日趨強盛。
  • 減少缺血性腦血管病復發,新靶點、新藥物有哪些?
    2020年10月10日,在中國卒中學會第六屆學術年會暨天壇國際腦血管病會議2020(CSA&TISC 2020)上,大會執行主席、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王擁軍教授以「缺血性腦血管病二級預防的新靶點和新證據」為題,就有關「降復發」方面的最新研究進行了匯報講解。
  • 癌症免疫治療新靶點——NRP1
    文 | 白露雖然抗PD-1/L1等免疫檢查點阻斷(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ICB)療法已經徹底改變了癌症治療,但只有一小部分(10%–30%)癌症患者表現出持久的臨床反應。因此,人們對識別先前存在和獲得性免疫耐藥機制以及開發新的預防復發的治療方法非常感興趣。
  • 長期記憶新發現,將為老年痴呆治療提供新靶點
    長期記憶新發現,將為老年痴呆治療提供新靶點 2020-10-19 10: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三陰性乳腺癌新靶點?吉利德(GILD.US)PI3K抑制劑初顯治療潛力
    美股 三陰性乳腺癌新靶點?由於三陰性乳腺癌三種受體均缺乏,目前針對幾種受體的內分泌治療和靶向治療均無效,治療選擇非常有限。近期,來自英國薩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的一個研究團隊沒有直接追蹤腫瘤本身,而是在腫瘤周圍環境中發現了一個靶點,並確定了一款已上市血液癌治療藥物,認為有潛力治療三陰性乳腺癌。
  • 澳研究稱一種藥物可能有潛力治療新冠
    新華社坎培拉11月4日電(記者嶽東興 白旭)南澳大利亞大學日前發布公報說,該校研究人員與義大利同行發現,一種β受體阻滯劑有助於抑制肺癌擴散,也可能有潛力治療新冠。相關論文已發表在《免疫學前沿》上,他們呼籲通過臨床試驗來支持上述研究。
  • 疾病控制率高達96%,史上最難治靶點迎來新...
    KRAS是最臭名昭著的突變之一,因為幾十年前研究人員就已經將KRAS確定為癌症的重要治療靶點,從發現這一靶點至今的30年裡,還沒有一款直接針對KRAS突變的靶向藥物獲批。因此,人們一直認為它是一種「不可摧毀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缺乏明顯的靶點可以讓小分子藥物可以結合併損害其功能。
  • 又有2名小學生研究喝茶抗癌獲獎被質疑
    繼雲南昆明、重慶各有一項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獎作品陷入被質疑風波後,湖北武漢一項獲獎作品也遭到質疑。至此,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遭質疑獲獎作品已涉及至少三地。湖北省武漢市被質疑的作品獲前述第33屆國家級比賽三等獎,項目名稱是《茶多酚的抗腫瘤實驗研究》。
  • 新冠靶點新視角四:跨膜糖蛋白CD147
    該研究首先在體外進行抗病毒測試,結果表明,抗CD147的人源化抗體Meplazumab可顯著抑制病毒入侵宿主細胞,之後,研究者又檢測了CD147與Spike蛋白的親和性,同時又用免疫共沉澱的實驗驗證了兩個蛋白之間的結合,免疫電鏡結果觀察到SARS-CoV-2感染的Vero E6細胞中CD147與Spike蛋白共定位,因此,在這項研究中,作者認為CD147可以作為抗病毒藥物開發的新靶標。
  • 研究綠茶抗癌小學生父親是醫院院長!為女兒辯護:肯定沒水分!
    近日,繼昆明六年級學生研究結直腸癌獲全國獎項,武漢又有2名小學生研究茶多酚抗腫瘤獲獎。這兩名小學生分別就讀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三年級和五年級,她們是一對親姐妹。由於這種實驗要求邏輯性強且嚴謹,而且還要解刨大量的裸鼠取其內臟,網友普遍質疑小學生難以勝任。
  • 世界頂級心血管期刊:「旋風殺手」的防治新靶點,被中國團隊找到了
    但目前,此病主要依賴於手術治療,尚缺乏有效的藥物防治手段。因此,尋找有針對性的防治靶點一直是醫學界關注的重大課題。近日,世界心血管頂級期刊之一《歐洲心臟雜誌》(European Heart Journal)刊登了山東大學齊魯醫院急診科胸痛中心陳玉國和徐峰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為解決主動脈夾層防治難題提供了重要答案。
  • 《黑豹》主演結直腸癌43歲去世,腸癌預防和治療怎樣才有效?
    惋惜緬懷英才的同時,呼籲大家提高預防篩查意識,也希望罹患腸癌的病人和家屬全面了解治療方式,少一些惶恐和不知所措。結直腸癌的預防2020年美國癌症統計顯示,結直腸癌新發病例和死亡病率排名前三。結直腸癌若能早期發現,及時治療,患者5年生存率可達80%以上,基本實現治癒。而目前臨床上約80%的結直腸癌患者發現時就是中晚期,近半數患者生存期不超過5年。結直腸癌早期沒有特異症狀,而我國大部分人也沒有直腸指診、腸鏡檢查等癌症早篩的習慣。高危人群和出現以下症狀的人,儘早到醫院檢查!
  • 2名小學生研究喝茶抗癌獲獎,網友質疑:這麼小就敢取小鼠心肝脾肺腎?
    涉及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獲獎研究「爆料」還在繼續……繼「昆明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重慶高中生獲獎論文與某碩士論文撞圖」後,湖北武漢一項獲獎作品也陷入被質疑風波。至此,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遭質疑獲獎作品已涉及至少三地。
  • ...達納法伯研究表明:每天喝咖啡可提高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生存率,四...
    而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探究了飲用咖啡與晚期或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預後的關係。這項新研究使用了Alliance / SWOG 80405研究的數據,該研究是一項III期臨床試驗,比較了在未經治療、局部晚期或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的標準化療中添加西妥昔單抗和/或貝伐單抗的療效。
  • 武大李紅良兩項職務被免 系研究「喝茶抗癌」小學生之父
    武漢市科協網站上發布對小學生研究「喝茶抗癌」獲獎引爭議一事的調查回應。  自幾年前被舉報學術造假之後,武漢大學的「學術明星」、基礎醫學院院長李紅良在近年已幾次被捲入爭議漩渦之中。  最近一次是在今年7月,當時,武漢兩名小學生以「茶多酚抗癌」研究獲第33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小學組三等獎後受質疑,李紅良正是這兩名獲獎小學生的父親。  據澎湃新聞等多家媒體報導,知情人士透露,9月15日下午,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行政領導班子換屆述職測評及推薦大會召開,李紅良進行了述職報告,並「主動」提出辭去院長職務。
  • 首個大樣本中晚期結直腸癌患者調查:83%患者發現即晚期
    記者 | 原禕鳴編輯 | 許悅19月16日,中國中晚期結直腸癌患者診療現狀調查中期結果正式對外發布。這是目前全國首個且唯一的大樣本中晚期結直腸癌患者診療現狀調查。與會多名專家進行了對中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的就醫及治療狀況、心理感受、生存質量、財務壓力、檢測率等多個方面進行了交流探討。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群醫學及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喬友林是該調查的主要負責人之一,他談及大樣本現狀調查的難度時透露,今年的疫情讓醫院不得不全封閉式管理,這使調研的難度大大增加。
  • 回應饒毅質疑:完全不贊同饒毅說法,一種藥物靶向多條通路很常見
    7月6日,饒毅曾在《細胞研究》發文,質疑上海藥物所研究員耿美玉2019年發表的有關GV-971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機制的文章存在問題。相關質疑和解讀回顧:解讀 | 饒毅再發文質疑耿美玉論文,直言「一個藥物如此多靶點,從未見過」昨日,耿美玉團隊在《細胞研究》發文回應饒毅,全文翻譯如下:饒毅博士對我們團隊於2019年發表的文章提出了質疑,稱該項研究沒有引用之前12篇已發表的文章
  • 英國研究:滴眼液中活性成分可用於治療血癌且無副作用
    英國劍橋大學研究人員從一種治療眼睛疾病的藥水中發現了某種活性成分,用它可以有效治療惡性血癌且無副作用。這一成果發表於19日出版的《自然·通訊》上。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ML)是一種非常惡性的血癌,30多年來,治療方法主要是化療,但效果較差,多數患者難以治癒。劍橋大學研究人員在之前的研究中,曾開發出一種基於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