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告訴你:什麼是不祥之地

2020-12-24 飛哥聊國學

《易經》為中國的傳統文化,被稱為大道之源,群經之道,古往今來,多少人都在研究,儒家創始人孔聖人五十而學《易》,這位老先生曾說,我如果早一點學《易》的話可能不會是今天這種狀況了。為了學習《易經》,孔子是廢寢忘食,韋編三絕,後來為《易經》作《易傳》,讓後人更好地理解與學習《易經》了,孔子對《易經》方面造詣非常深。有一天,魯國的國君向孔子請教說:「我聽說向東擴展房屋是兇相,是不是這樣呢?」

儒家創造人孔子

略懂一點風水的人都知道,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如果向東擴展房屋是不是白虎在動,是不是兇相呢?就像我們現在很多人都喜歡找大師看看我們的風水,辦公桌子往哪兒擺、床往哪兒放更合適,家裡要不要擺放個魚缸,找找財位在哪等等。魯國公也是如此,就想請教一下這位聖人。那聽聽孔子如何說?

孔子說:我聽說,天下有五種事不祥,而向東擴展房屋並不在其列。此時魯國公又問,又是哪五種不祥之事呢?

小村山郭的風水寶地

第一種是「損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

就是損人利己,會給自身招致不吉祥。因為有些人都愛佔個小便宜,那就是損人利己,這樣就不好。一些人認為,我家與別人家門對門,在風水上講「二家不可面相對,必主一家退,開門不可兩相衝,必有一家兇。」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一些大師就告訴事主用八卦鏡,殊不知你用八卦鏡別人也用,結果會怎麼樣呢?為了這點事最終會使兩家不和,甚至出現糾紛,前一陣子某地就因為聽信大師的對門用八卦鏡一事,對面兩家鄰居大打出手,出了人命。風水本身是為了趨吉避兇,但不可做損人利已的事情,否則也是身處不祥之地。

第二種是棄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

放棄了老年人不去贍養、不去關心、不去照顧,把所有的關愛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這個家庭就不會吉祥。為什麼呢?父母就像一棵大樹,孩子像是果實,樹幹是孩子的父母,而樹的樹根是孩子的爺爺奶奶等等。

我們總想著這棵樹的果實是碩果纍纍,很繁茂,那請問應該把養分與水澆在哪裡呢?是應該澆在果實上還是根基上呢?當然是根基上,可實際上卻不是這樣,因為根基在下部,我們可能看不見,只看到那果實,養分和水直接澆在了果實上,結果這個果實接受不了這些營養,都腐爛了。我們在教育孩子時是不是也是這樣呢?在古代孝順父母叫「孝子」,可是現在全變了,叫「孝子」就是孝順兒子、孝順孫子。還有人說得更加可笑,他說:「現在有的人,他有了兒他就成了兒,有了孫兒他就成了孫兒。」兒女都變成了皇帝,這樣的教育方式,遲早是害了孩子,這種棄老而取幼的行為,就是家庭的兇相。如果你認為不應驗,十年之後再看結果就全明白了。

江南庭院

第三種是釋賢而用不肖,國之不祥也;

把賢德的人都放任了,任用的全是不肖之徒,這是國家的不祥。

第四種是老者不教,幼者不學,俗之不祥也;

老年人不願意教年輕人,幼年人也很傲慢,不願意向老年人去請教,這是風俗的不吉祥。

第五種是聖人伏匿,愚者擅權,天下不祥也。」

聖賢之人,有智慧有品德之人,都隱居起來?因為他們不被重用,他們的諫言也不被採用,所以他們成了不用之人,那只能隱居起來了,愚蠢之人卻把權力給奪取了,居於領導位置,這是天下的不吉祥。

而第三種、第五種與我們老百姓沒有太大的關係,所以孔子講的不祥之事,告訴我們如何為國,如何為家,正如古人所言: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其實沒有絕對的好風水與壞風水,你認為不好的風水別人居住了,可能非常的興旺發達。而孔子正是給我們詮釋了風水的真正含義!你怎麼看?快在評論區留言吧!

相關焦點

  • 商羊起舞預示著什麼 孔子告訴你
    如果你覺得商羊是一隻羊,那就大錯特錯了。告訴你吧,這是一隻鳥兒的名字。商羊商羊是一種吉祥鳥,漢朝王充「 商羊者,知雨之物也;天且雨,屈其一足起舞矣 」由此可見每當大雨即將來臨之時,這種鳥兒便會屈起一隻腳跳舞。
  • 「孔子箴言故事」中庸哲理——敬鬼神而遠之
    《論語·雍也》記樊遲問知時孔子說「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孔子主張面向現實,不談鬼神,《孔子家語》及《新序》中記著這樣一個故事:孔子周遊列國回到魯國以後已經快七十歲了,魯國國君把他奉為「國老」,即尊為道德高尚、學識淵博的顧問,有什麼疑問向他請教。有一天,魯哀公要擴修自己的宮室。這座宮室的西、南、北面早已蓋起了房子,如果向西、南、北擴展,必然擾民害民。
  • 「我愛你,可我們相隔太遠」是不是愛,孔子千年前就告訴你了
    孔子: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世人,被稱作「大成至聖先師」。他的思想至今對我們都有很大的影響。他在《論語》有這樣一句話。詩曰:「棠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意思是古代有一首詩這樣寫道:「唐棣樹的花,翩翩地搖擺,難道不思念你嗎?是因為家住得太遠了。」孔子說:「那是沒有真正思念啊,如果真的思念,又怎麼會覺得遙遠呢?」
  • 孔子是什麼樣的老師?儒家思想為何流傳這樣廣?一句話告訴你真相
    將老師比作春雨,將師德與春雨的特點聯繫在一起,很好地形容出老師對學生的溫柔體貼和無私奉獻。說起老師與師德,古代最有名的老師自然是「至聖先師」孔子。那麼,孔子究竟是什麼樣的老師呢?以孔子為首的儒家思想,為何從古至今,流傳如此之廣?我認為一句古話可能會告訴你真相。孔子是什麼樣的老師?首先,我們來看看孔子是什麼樣的老師?
  • 《原神》不祥的面具作用是什麼 不祥的面具作用介紹
    導 讀在遊戲《原神》中,不祥的面具的作用是作為角色突破和武器突破所需素材,不祥的面具的獲得方法是在60級以上射手類丘丘人處掉落和合成獲得,描述:光亮的骨質面具,上面塗繪著意在恐嚇敵人的油彩
  • 周公解夢|夢到離婚,夢見傘,夢洗澡,夢見蟒蛇是在告訴你什麼?
    書中的周公就是周公旦,孔子夢的「吾不復夢見周公矣」在儒家經常會出現。 周公是一個在孔子夢中頻頻出現的人物,在儒教長期主導文化的中國,周公也就不可避免的直接與夢聯繫起來。周公解夢|夢到離婚,夢見傘,夢洗澡,夢見蟒蛇是在告訴你什麼?夢見這些是什麼意思?做夢夢見離婚好不好?
  • 南懷瑾:孔子的「吾道一以貫之」是什麼意思?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這是千古以來一個大問題、一個大疑案。參是曾參。孔子對曾參說,為什麼不對別人說?這就是人的問題了,怎麼是人的問題?這個問題解釋起來很討厭。我們現在姑且把他劇本化來說,有一天孔子坐在教室裡,曾參經過他的前面,於是孔子便叫住他:「參!」曾參聽到老師叫,回過頭來,於是孔子便告訴他說:「吾道一以貫之。」就是說,我傳給你一個東西,一以貫之。
  • 孔子告訴你,記住這幾句話,你將不會虛度光陰
    孔子告訴你,記住這幾句話,你將不會虛度光陰人生在世,不過短短數十載,其實看著一年有365天,感覺好長好長,但是當你上著班、上著學,你會突然發現,你好像什麼也沒有做,一年就過去了,你從一個實習生變成了一個老員工,你從一個新生變成了別人口中的學長。
  • 【孔子箴言故事】舉賢用人——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論語·雍也》記載,孔子的南方弟子子遊做武宰時,把那裡治理得很好。有一天,孔子問子遊:「你得到人才了嗎?」回答「得到了。」
  • 九星連珠是「不祥之兆」?會帶來什麼?聽聽科學的解釋吧!
    九星連珠是「不祥之兆」?會帶來什麼?聽聽科學的解釋吧!九星連珠會帶來什麼科學家推測,在未來也有可能會發生九星連珠,大約是在2149年12月6日左右,這樣的現象可以說是千年一遇,可以看到的機率是非常小的。
  • 夜讀 孔子為何說後生可畏
    孔子想借東遊看海,來會會這位神童。一天,碰見三個小孩,有兩個正在玩耍,另一個小孩卻站在旁邊。孔子覺得奇怪,就問站著的小孩為什麼不和大家一起玩。小孩很認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鬧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會傷人的身體;再退一步說,撕破了衣服,也沒有什麼好處。所以我不願和他們玩。這有什麼可奇怪的呢?」過了一會兒,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裡面,好久不出來,也不給準備動身的孔子讓路。
  • 孔子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春秋時期有一個名叫澹臺滅明的武城(今屬山東省德州市)人,子字羽,他的年齡比孫子小三9歲,求學到孔子門下,想侍奉孔子。孔子收徒之時,澹臺滅明走到孔子的跟前以後,孔子抬眼一看,頓時皺起了眉頭。因為這個澹臺滅明長相實在是太醜陋了,不僅相貌醜,而且他的體型也七扭八歪不端正。
  • 老子自稱喪家之狗,孔子被鄭人喻喪家之狗,一個淡然,一個欣然
    如果有人說你像一隻喪家之狗,你會怎麼樣?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還是不予理睬?相信大家心裡都有個明確的判斷。但是老子在道德經中,卻非常淡然的自稱喪家之狗,而孔子聽鄭國人說他像喪家之狗時,不但沒有生氣,竟然欣然的笑了,這是為什麼?
  • 孔子之仁者樂山也
    孔子的學生子張向孔子請教:「仁者為什麼會喜歡山呢?」孔子指著泰山說:「你看,它多麼高啊!巍然聳立著。」子張說:「就因為山高,所以就喜歡嗎?這與仁有什麼關係?」孔子答道:「就在這高高的山上,草木生長著,鳥獸繁殖著,財富和人們所用的東西也由此生產 著。」
  • 給你幾個喜歡上孔子的理由
    我當時差點笑出聲,想像孔子在冥冥之中衝著導遊大喊:合算我不語怪力亂神,都讓你說了!來,麥克風給你,你來! 老師善於有步驟地引導我們,用各種文獻來豐富我們的知識,用禮來約束我們的行為,我們想要停止學習都不可能。」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總結下,在顏回看來,孔子就是個寶藏男孩,顏回作為孔子寶礦首席挖掘機,挖到懷疑人生也挖不完。 再看子貢怎麼吹向一個新高度的。
  • 孔子用一個普通木壺告訴了我們答案
    對於這個問題,孔子很早便將自己的見解告訴了我們。有一天,孔子乘著馬車周遊列國,在某個地方被兩個孩子攔了下來。對於兩個小孩子的舉動,孔子自然是無法理解的,因此問到:「你們看見馬車了,為什麼不躲開呀?」有一個孩子回答孔子:「聽說你是個有學問的人,我們想請你替我們評評這個理。我認為,知識越多越好,因此我整天讀書。
  • 引以為豪的孔子和「察人觀色之法」:不管對方滿意什麼
    在古代,人們說《論語》有一半認識世界,但現在有人說《論語》的一半去了世界,經過歷代的研究,他仍然是我們研究的對象,因為這本書的魅力,《論語》說普通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書中沒有太多的描述,可能是:「子曰:……」「回曰:……」「子貢曰:……」,但他隱含在書中,他包含無限智慧,並且有生活經驗,只要你明白其中的一半,你幾乎可以輕鬆地處理生活。
  • 宋佳:所有的春風得意都是不祥之兆
    師父的江湖是刀光劍影,師娘的江湖只有方寸之地,這方寸,在師父的心中。」 電影中的人物都有功夫,師娘宋佳雖無功夫,但也有其「獨門秘籍」,「師娘的獨門秘籍就在於內勁兒、信念和氣場,師娘內在情感的變化是顯現的、可敬的。」
  • 孔子:眼見也不一定為實!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的觀點,由來已久,早在西漢時期,漢室皇族的劉向就說過:「夫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足踐之不如手辯之。(《說苑·政理》)」意思是說,耳朵聽到的不如親眼看到的,親眼看到的不如自己調查到的,自己調查到的不如親手操作的。劉向在這裡講的是為官之道的。
  • 晏子春秋曰:國有三不祥。毒蛇猛獸並不算什麼
    晏子說:對於國家而言,只有三種事是不祥的,那就是有賢而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毒蛇猛獸本來就居住在山林沼澤之中,狩獵時遇到他們並不算什麼。 而到了玄宗晚年,使用李林甫、楊國忠等小人,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