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讀書好,還是少讀書好?孔子用一個普通木壺告訴了我們答案

2020-12-23 無風卻起念

人生在世,總是需要不斷前進的,而前進的過程中,最免不了的便是學習。對於人們而言,書是先人們智慧的結晶,也是他們一生的經驗雜談,因此讀書對於人們而言,大多數情況下是有所幫助的。但是問題來了,既然人的一生需要讀書,那麼讀書的數量需要如何界定呢?到底是多讀書好,還是少讀書好呢?對於這個問題,孔子很早便將自己的見解告訴了我們。

有一天,孔子乘著馬車周遊列國,在某個地方被兩個孩子攔了下來。對於兩個小孩子的舉動,孔子自然是無法理解的,因此問到:「你們看見馬車了,為什麼不躲開呀?」

有一個孩子回答孔子:「聽說你是個有學問的人,我們想請你替我們評評這個理。我認為,知識越多越好,因此我整天讀書。你說,這樣做對嗎?」還不等孔子回到,另一個孩子便立馬反駁說:「不對!整天死讀書,不求甚解,與不讀書又有什麼兩樣?」

孔子聽了之後,臉上露出了笑容,本著一顆教書育人之心,他思考了一會便想要給兩個小孩子帶來一定的啟迪。只見孔子從車上拿出了一隻橢圓形的木壺,這隻木壺的壺口很小,底也不大,緊接著他便對兩個孩子說:「我用它做個實驗,你們就明白了。」

說音剛落,只見孔子直接將壺往地上一放,而後壺便立即就倒了。之後,孔子將壺扶了起來,然後又一鬆手,壺又倒了。對於這樣的局面,人們自然是摸不著頭腦的,不知道孔子要做什麼。

就在這個時候,孔子說了一句話:「我有辦法叫它站起來。」然後,孔子舀了一瓢水,扶著壺往裡倒。當壺水灌到一半時,他鬆開手,壺果然穩穩噹噹地站住了。此時孔子接著說道:「雖然它站住了,但它馬上還會倒下來。」說完,孔子又繼續向壺裡倒水。壺漸漸地滿了,最後突然倒下了,水也流了出來。

做完這一切的舉動之後,孔子說出了自己的觀點:「知識就像這壺裡的水,不可沒有,但也不是多多益善。一味死讀書,貪多而囫圇吞棗,不求甚解,是沒益處的。必須留有思考的空間才行啊!」

對於孔子的教誨,顯然這些孩子是聽進去了,但是卻還是有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因此一個孩子立馬問道:「這話有道理。不過,我不明白,你這木壺裝滿水時倒了,裝半壺水卻能站住。這是個魔壺嗎?」

孔子笑了一聲,然後邊說邊將壺遞給了這個孩子:「是不是魔壺,你自己看吧!」孩子仔細端詳了木壺許久,終於明白了其中的奧妙。

原來,木壺是一種半實半空的結構,而木頭又是一種比水輕的物質,壺站立時的重心會隨著裝水多少而不同。倘若你往壺中裝半壺水時,重心在壺內,木壺不會倒,但是如果你將壺裝滿了水亦或者是不裝水的時候,重心在壺外,所以壺就倒了。

由此不難看出,讀書的奧妙不在於讀書的數量,而在於讀書的質量。倘若你讀一本書,能夠將其吃透,懂得其中的真理,那麼比你讀上十本囫圇吞棗的書都要來得有用。

參考資料:《史記》、《資治通鑑》、《論語》

相關焦點

  • 少看手機,多讀書
    自己漸漸的陷入各種資訊的包圍,每天都很新鮮,不斷滿足著我們無底洞的欲望。但是,沒有的深度知識充實的我們,註定會走不久遠。記得幾年前微信公眾號剛出來的時候,自己關注了幾百個公眾號,每天都把時間消耗在了上面,唯恐自己錯過了什麼重要的信息。多少年之後,我完全不記得當時每天發生的瑣碎事情。現在儘管也關注了不少,但是看得次數是越來越少。
  • 《一個都不能少》:執著的魏敏芝告訴你,讀書是條無限可能的大道
    「家長怒懟控輟保學的教師:你當20年老師工資三四千,讀書何用?」這是發布在悟空問答上的一個提問,起因是這樣的:一位鄉村教師去一個學生家做「控輟保學」的工作,結果家長說,「我孩子初中沒畢業出去打工月工資四五千,你當了20年老師了工資才三四千,你告訴我讀書有什麼用?」相似的場景屢屢發生在「控輟保學」一線的教師身上,特別是在那些比較閉塞落後的地區。
  • 為什麼讀書?「武漢疫情」給出了答案
    「為了考上一個好大學」  「為了將來能找份好工作」  「為了能過上富足的生活」  「為了改變我家貧窮的現狀」  「為了……」  ……  所有的這些答案都顯得那麼現實。讀書,仿佛只是一個晉身的工具,只是一個成功的敲門磚。  但是這次「武漢疫情」卻給了孩子們一個響亮的答案。
  • 對話俞敏洪:多讀書就能教好學生?好天真的俞老師……
    但是他錯在了邏輯關係上,並不是這些「一年讀不了四五本書」的老師就教不好學生,也並不是那些「飽讀詩書」的老師就教出了好學生。當然,無論哪個行業,毋庸置疑,多讀書肯定是有用處的。當個教授,多讀書都不至於被人稱作「叫獸」;當個農民,多讀書的都比不識字的文盲要受人尊重。
  • 讀書不寫書評等於白讀?怎樣寫好一篇書評?好書評的標準是什麼?
    答案:不是的。不少人問我看書評有何用?寫書評又有什麼用?它能幫人們解決什麼問題?在我看來,書評的作用,要分為三方面來分析。1.寫書評是讀書的最好工具。為什麼這樣說呢?先來看一下我們讀書常見的6大問題。對於書評人而言,寫書評不僅僅是要寫下自己所思所想,還要寫出評論部分。評什麼呢?
  • 名校生遍地走,普通大學生畢業就失業,讀書有什麼用
    隨著大學不斷地擴招,大學生也越來越多,於是便有了一種名校學生遍地走,普通大學生一畢業就失業的說法。於是很多人便抓住了這一點不放,說既然名校大學生都已經遍地走了,普通大學生都已經難以找到工作了,為什麼我們還要浪費時間,還要浪費錢去讀大學呢,讀書還有什麼用嗎?
  •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好的讀書習慣,是我們一輩子的財富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這本書我讀過了,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就忘了,那我們不斷的讀書有什麼用呢?2019年4月23日,在世界讀書日這一天,人民日報在《為什麼讀書?》中寫到:你讀過的書,經歷的事,等時間長了,那些細枝末節你都忘了,剩下的,就成了你的素質。
  • 古詩詞 |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
    朱熹在談自己的讀書感受的時候,則做了一個十分形象的比喻:一個人只有不斷地讀書,才會內涵豐富,靈氣流動,這就好比一方池塘常有活水注入,才會水波清澈,映照天光雲影。《白鹿洞二首·其一》唐·王貞白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 世界讀書日。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
    世界讀書日。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編輯:指尖花花世界讀書日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全稱「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又稱「世界圖書日」。四時讀書樂春元·翁森山光拂檻水繞廊,舞雩歸詠春風香。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讀書之樂樂何如?
  • 讀書不寫書評等於白讀!如何寫好一篇書評?看透這篇文就夠了
    我國的書評,可追溯到孔子年代。最早,孔子就為《詩經》寫了書評。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不學詩,無以言」。什麼意思呢?第一:孔子說,《詩經》裡面有三百首詩,用一句話在概括它,則是不胡言亂語,全是真情流露。第二:在孔子看來,學詩經能陶冶情操,能培養想像力,提高觀察力,掌握學習方法,可以運用《詩經》來修身治國、平天下。
  • 為什麼要讀書?答案就在倪大紅這場哭戲裡
    ……春節期間央視一套首播的《典籍裡的中國》中倪大紅演的伏生讓人淚目亂世之中《書》未能保全伏生自責嗚咽讓撒貝寧忍不住落淚這樣一個聚焦中華經典文化的節目讓觀眾看得熱血澎湃,淚流滿面我們今天為什麼還要讀《尚書》?節目中,孔子的學生也問到了類似的問題,孔子回答說:「讀《書》而知先賢治政之本,而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對於當代的我們來說,《尚書》中的許多智慧,在治國理政、為人處世、修身養性等諸多方面仍有借鑑意義。
  • 讀書「真」無用?20歲以後你就該這麼讀書!
    上學的時候讀書是任務,畢業之後讀書變成了催眠的方式,或是消遣的行為。雖然很多人天天喊著要多讀書,但每年能讀完一本書的人越來越少了,我們通過公眾號、通過微博、通過千聊、通過得到等平臺都能學到知識,所以讀書變成了奢侈的事情。
  • 不知道怎麼讀書,沒關係,看大師們是怎麼告訴你讀書的?
    【原創作品,歡迎轉發】◎ 文/編 烏江國畫大師張大千講過:「要想去俗氣、去浮氣,而增逸氣,第一要讀書,第二要讀書,第三還是要讀書。」由此,我們教師要想寧靜,要想淡泊,就必須真正的讀書。仔細體會確實如此,我們不能改變自己的人生起點,但完全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終點。所以,還是要讀書才能改變。雖然世界讀書日已經過去,並不代表就不讀書了。過去之後更應該去多讀書,讀好書。
  • 《玩網遊比讀書好在哪裡?》
    但三七大才子啦,娓娓道來,最後你發現,當然還是紅樓夢比瓊瑤小說好上那麼一丟丟,但也就是那麼一丟丟罷了,哈哈哈哈。前兩天,我們多年網友「魔教教主」童鞋專門在他公眾號「康老的黨八股」寫了篇文章,和「TT0459」商榷kindle的問題,因為TT0459非得說「非紙質的書不讀」云云……扯啥犢子呢?而我今天要說的是,玩網遊可能比讀書還要好上那麼一丟丟,毀三觀吧?
  • 淺談功利式讀書,為什麼這樣讀書對我們有用?
    我們都知道,在遠古時期,文字的出現只是為了記錄一些重大事件,我們的祖先在他們頭腦好的地方做了文字符號,然後,隨著時間的推移,文字也逐漸簡化,其作用也越來越多,到現在為止,除了記錄歷史之外,文字還成為我們語言交流的一部分,它不僅能記錄我們的感情、生活,還將我們的智慧結晶一起記錄下來,供後人使用。
  • 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
    四時讀書樂 春 元·翁森 山光拂檻水繞廊,舞雩歸詠春風香。 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 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
  • 五年級第八單元《古人談讀書》《憶讀書》《我的「長生果」》匯總
    其次,要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孔子認為,學習應該「默而識之」;朱熹認為讀書要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心到」最緊要。本文通過講述古人對於學習心態和讀書方法的看法,告訴我們要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掌握正確的讀書方法,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 我只希望你多讀書
    從要求調查車輛來源,到要求對車輛進行檢測,再到要求給出一個正式的道歉和情況說明。每一點都合情合理,讓人無法拒絕。要知道,和女車主「幹架」的,是財大氣粗的奔馳4S店啊。換做普通消費者,早就舉手投降了,但女車主絲毫不膽怯,有招接招,無招就主動反擊。對西安奔馳女車主事件,此前網上普遍的評價是,「你最大的錯,就是跟流氓講道理」。
  • 「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丨《讀書讀書》
    ——尤袤作者丨謝丹儒來源丨最後一米陽光1.當下的「讀書」在《讀書讀書》中,金克木就《談讀書和「格式塔」》提出一個現象: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現在的人讀書的條件好多了,不僅有人「引讀」,還有各種「拆書稿」,現在的讀書的人也多了,能讀到的書就更多了。甚至除了讀書,還可以看電視劇,通過書籍改編而來的影視劇、通過書稿改編而來的紀錄片,又或是「聽書」等等,在讀書的形式上越來越多元化了。所以,「書越來越多,到底該怎麼讀?」,我想關心的這個問題的還是大有人在。
  • 古人描寫讀書的詩文
    該好好讀書時,我們或許各種原因錯過了,就像該好好談一場戀愛時,總是時間不對,對象不對。箇中原因、箇中滋味也只能獨自去反思與回味了。讀書,我們早就知道,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讀書破成卷,下筆如有神。知識改變命運。書中自有言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腹有讀書氣自華,讀書萬卷始通神(蘇軾)。最美的氣質是書卷氣。